原始佛像代表净土世界之佛的推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大量的是以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音、普贤两菩萨为主的西方三圣造像,单尊造像中出现最多的则是观音造像,而且变幻的形象较多。博物馆和各地石窟成为实物的聚集地。

  第一节 原始佛像代表净土世界之佛的推测

  佛教始传入中国的时候,佛的图像与中国原有的神仙图像被同等看待,作为陪葬品放置在墓中,祈望死去的人往生成仙。这些与仙人放在同等地位的佛像,应该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极乐世界的主宰。

    东汉时(25-220),印度的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安世高于公元148年翻译出《无量寿经》,这是净土经典中最早被翻译出来的经典。公元178年,支娄迦谶和竺佛朗共同译出了《般舟三昧经》,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这些汉译净土经典的出现,为使净土思想得以在中国社会上广泛流传提供了依据。

    而此时的中国社会,佛教处在原始的初传时期,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黄老学说、神仙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所采用的传教方式“设像行教”,同时又杂合着许多行祈仪式如祈雨、治病等巫术活动,使人们将佛与社会上的神仙形象相混淆,把佛排列在中国传统的神仙系列中去了。甚至将佛的形象塑造在一些陪葬的器物上,放置在陵墓中。1954年在山东沂南北寨村东汉末或晚至魏晋时的画像石墓中,项有圆光的人物形象被刻在有神仙和奇禽异兽的造像群中;1956年在湖北武昌莲溪寺吴墓中出土了鎏金铜饰片,上面刻有立于覆莲台上的佛教造像;1975年在湖北鄂城五里墩发掘的孙吴墓中,出土了一面铸有佛像的铜镜。孙吴时的陶瓷器上也流行有佛像的装饰。如1955年在江苏南京江宁赵史岗第7号墓出土的釉陶谷仓罐,上面便贴塑着佛像。197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东汉壁画墓中,在前室南壁的上层发现了一幅绘有仙人骑白象情景的作品。或考定即指佛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乘象投胎的故事。在四川等地还出土了一些雕造有佛像的摇钱树[1]。佛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又一位可以保护他们的普通的神。

    另外,净土经典中对于净土世界亭台楼榭、鸟语花香美妙景象的描述,与中国人所向往的神仙境界有相似之处,因而,人们所作的佛的造像并不在于供奉或出于某种功德心,具有诸多灵异奇迹的佛的形象,正与千变万化的神仙们所采用的方式相似,人们分不清佛与仙人们的区别,遂将佛也一并视为仙人中的一员而加以崇奉。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五)载,姚兴集沙门五千人,有大道者五十人,起造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般)若台。居中作须弥山,四面有崇岩峻壁、珍禽异兽,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人所未闻,皆以为希奇[2]。这些仙人、珍禽异兽、林草花木等,无非就是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早期道教中的人物,如东王公、西王母和那些具有长生不老功用的仙草。

    因此,如果说早期这些被放置在墓葬中,或与神仙并列在一起的佛像是净土世界的佛,也是有可能的。随着佛教的发展,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也就更多了,佛的形象才被从神仙的谱系中剥离出来,直到西秦时期(384—434),西方三圣正式整体亮相。
   
    [1]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第182-187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14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