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圣——净土宗供奉的主尊造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甘肃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的西方三圣造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方三圣造像。以后,在这样的三尊组合中,又加入了两个弟子、两个力士,或者两个弟子,两个供养人而成为七尊的组合。

    在净土宗的寺院中,常常供奉着由一佛二菩萨组成的三尊造像,中间的主佛是阿弥陀佛,两旁的菩萨分别是观音和大势至。这三尊造像称为弥陀三尊或西方三圣造像。观音菩萨,代表佛的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佛的智慧。

    在净土宗的寺院之外,大量的弥陀三尊造像常常被雕造在石窟中、壁画里,如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甘肃的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陕西的彬县石窟、麟游慈善寺石窟、四川的广元千佛崖、皇泽寺等地,而甘肃炳灵寺石窟中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现存最早的西方三圣造像,这就是第169窟中的三尊造像,时代是西秦时期,早在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之前。在这组造像中,主尊全跏趺坐于莲台上,做定印,菩萨采取站立的姿态恭立左右两旁,功德主以墨书在每尊造像旁分别题写下“无量寿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的名称,使造像的属性被毫无疑问地确定下来。

    西方三圣造像组合在随后的发展中,更加入了丰富的内容,为佛与菩萨所做的配置多了起来,有力士,有雄狮,有香炉。这样,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二雄狮及香炉共同组成了一铺造像,造像的数量一多,一种热烈而隆重的氛围便被营造出来,更加突出了西方三圣的神圣与庄严。这类造像的出现,完全是功德主们自身对于西方三圣敬重之情的表现,更使造像美轮美奂。不仅在石窟中是这样,对于一些独立可移动的造像更是如此。隋代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鎏金阿弥陀佛一铺五尊铜像就是一个突出的实例[1]。这铺造像、1974年5月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唐代的昌乐坊遗址内,五尊造像分别由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组成,安置在一个围栏环绕的四足方台上,方台的侧面、背面和足上刻有118字的发愿词,明确记录了造像的名称、造像的时间、原因和造像人的姓名、职务。台前还对称地配置了两个前爪撑地、尾巴高跷的狮子。铜像通高41.00厘米,中间为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台上,佛高13.50厘米,头上螺髻,右肩袒露,施无畏印和与愿印,有桃型头光,头光中为火焰纹饰。佛的左右为跣足站立的二胁侍菩萨,高19.50厘米。头戴宝冠,缯带飘摇至膝,与斜挂下来的缨络以及下身的裙装相辅相成,垂落的项饰装饰着袒露的上身,与胳膊上的臂钏协调整齐,手中托有莲蕾。头后的桃型头光中有火焰纹和卷草纹,菩萨之前的两尊力士立像,高17.80厘米,袒露的肌肉,结实而健美,即使是凸起的腹部,也给人力量的感觉。那一手握拳、一手持法器的威严气势,被雕刻家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两力士之间的佛像前,有一个装饰华丽的香熏,香熏被一个小小的侏儒奋力地托举着,象征对佛的供奉。整铺造像的风格是瘦长、飘逸、婀娜多姿的,无论是佛、菩萨、力士,或香熏,或卧狮都是这样。

    与董钦造像属于同一类型的造像还有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隋开皇十三年范氏造阿弥陀佛金铜造像,以及上海博物馆藏隋代阿弥陀佛铜造像,这三铺造像可以并称为隋代金铜像之经典,代表隋代金铜造像的最高水准。

    佛教的造像非常丰富,怎样从满目的造像中来判定西方三圣造像这点非常重要,由此可以了解净土信仰在某个地区、某个时代的兴盛或衰败情况。与净土宗寺院中的造像比较起来,要在毫无净土宗前提的环境下判定出西方三圣的造像是有一定困难的。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看造像者在制作造像时所留下的铭文,这些铭文多在造像的台座上可以看见。如果没有铭文的时候,就要依靠佛两侧的菩萨造型了,这个造型最突出的是指菩萨头冠中的标识物,在净土经典《观无量寿经》中对此有详细描述:“(观世音)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大势至)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从头冠中的化佛可以确定观音菩萨的身份,从头冠中的宝瓶则确定了大势至菩萨的身份,这样,中间的主佛就是阿弥陀佛了。    

    如云冈石窟第三窟中初唐造像就是这样。该窟的后室有三座大像,中间一尊是倚坐佛像,高约10米,穿通肩衣,施说法印。左右是两尊站立的菩萨造像,高约6米,披帛从两肩两臂缠绕而下,络腋斜披,一尊头上宝冠中雕小坐佛,这就是“化佛”;一尊雕宝瓶,说明这三尊造像是西方三圣。

    唐代的西方三圣造像,在佛与菩萨之间,还配置了树木来渲染场景,将西方世界更加美好化、形象化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体现出宝树香花、和风细雨的美妙景象。宝树被作为佛龛的装饰物,点缀着龛楣,与佛、菩萨的身光和头光融为一体。这类造像非常独特,所以可以给它命名为树龛造像。西安博物院所藏的这尊唐代造像就是这样的。此尊观音像中,由于观音头冠中的小化佛不甚清晰,只有从其手中所持的净瓶和植物枝条上可以确定,而大势至菩萨的头冠则已残缺,手中托一宝瓶成为标志。

    另外,阿弥陀佛的形象如果与其他的两尊佛像在一起被供奉的话,其性质就是横三世佛,另外的两尊佛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所谓横三世佛是与竖三世佛相对而言的,后者是指过去世的燃灯佛(或以迦叶诸佛为过去世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而横三世佛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

    还有一些单尊的阿弥陀佛造像、龛像,通常是独立供奉的,称为“接引佛”,也就是净土经典中所描述的,在人们行将离开此世界的时候,根据个人的修行情况不同,阿弥陀佛会前来接引人们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所具有的接引特性,在日本佛教艺术中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以阿弥陀佛三尊的形象出现,只是两位菩萨的造型比例总是非常小,而被接引的人则又更渺小,这类的作品多是绘画作品,其名称固定为“阿弥陀三尊来迎图”。由于净土宗是从中国传入的,能够在日本进行广泛传播和造成声势浩大的影响则得益于日本僧人法然的大力倡导,法然完全承受了善导的学说,因而在正式创立了宗派后,便将善导尊为最初的三祖之一。在日本的一些佛教艺术作品中,表现阿弥陀三尊来迎图时,主尊仍是阿弥陀佛,而其他的两位菩萨的形象则被法然和善导所代替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图,而且此类图像在日本被广泛绘制着。

   唐代佛教密宗出现,在随后的五方佛体系中,阿弥陀佛成为五方佛之一,仍然代表西方,其余四个方位的佛分别是东方阿閦佛(或称药师佛)、南方宝生佛(或称多宝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或称释迦文佛,又称天鼓音佛)和中央毗卢遮那佛(或称大日如来)。还为阿弥陀佛配置了坐骑,即孔雀。而孔雀的造型在印度佛教初期的桑奇佛塔前的建筑上就已经出现了。

    由于历史上所出现的毁佛事件的影响,历代很多的净土造像与其他各类造像一样,通常被深埋在地下,历代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被发掘出来,从此被陈列在博物馆里,或者被私人藏家珍藏。这些造像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之后,依然保持着历史的风韵,精美与壮观、庄严与典雅始终是从人们心目中油然而生的情愫。惟愿能有更多的造像被发掘出来,让佛的面容重现。

    [1]该铺造像现陈列于西安博物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