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学习和发扬玄奘精神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研究与发扬玄奘精神,不应局限于佛教界、学术界。在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它仍然具有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玄奘,不仅是一位高僧大德、创宗立说的佛学大师,而且在哲学史、学术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值此世纪之交,西部开发伊始,玄奘有哪些精神值得千秋之后的我们,来加以继承和发扬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予以挖掘、体悟,并继承发扬。

    一  献身精神

    众所周知,玄奘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如果囿于俗见,谋个中上官位,在那时或许是轻而易举的。可他自有主见。虽说初信佛系受乃二兄影响,但综观其一生行业,显示其对佛业的专注,是经过慎思、明辨的人生抉择。为佛教事业,他千折不回,万难不惧。前辈学者称其取经途中为“九死一生”是确凿的。其实,更难的也许不是道路艰险,沙海横阻,而是利禄之诱,毫不为动。如果说,高昌国国王的诚意“供养终生”是前奏,那么留学印度多年后之许以“法王宝座”则是高潮。而回国后太宗皇帝之两次面邀“脱佛还俗”,留朝廷“共谋国政”,这位深知“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的玄奘大师,居然能用善言婉辞等方法一一加以固拒,真正做到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俨然一位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大丈夫、真君子!

    在印度戒日王为玄奘召开的“称扬大乘”的无遮大会上,出席的有鸠摩罗王及其他十八国国王,“集印度沙门、婆罗门、外道等6000余人”,以玄奘为论主“称扬大乘,立真唯识量,序作论意,示一切人”。郑重宣告:“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历时“竟十八日,无敢论者”。〔1〕就是说,经过6000人长达18日的思考、议论,居然没有一人公开提出异议的。这里且不说玄奘学问之高超,单就其立论之自信,我们可说,这样一位彻底的唯识主义者,也是无所畏惧的,大有头可断、血可流,而佛法唯识不能丢之英雄气概!如果说,这是一种面对众人刚正不阿的坚贞气节,那么,他在回国后二十年于译经场之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一刻不懈,终于积劳成疾,而终寂于竹简,则是一种“韧”的献身精神。

    这里人们或许要问:玄奘大师何能有如此刚柔相兼、超然物(利禄)外之忘我献身精神?答曰,事业理想,理想事业!此乃是其内在动力和磐石支柱。这是儒、佛两家优秀传统聚于一身之集中体现。理想,是人指向未来之信仰、信念的统一,是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集中体现。玄奘之以弘法利生为事业理想,把爱国爱教统一起来,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以贯之,数十年如一日,终一生为佛业,诚千古一僧!难道这种把事业、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今人深思学习吗?如此看来,鲁迅把玄奘称为”中国的脊梁”,赵朴老誉其为“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显然决不止于其在佛学或佛教事业上的贡献,而在于他真正体现和实践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切实保证,是个人成才、成贤、成圣以至成佛的内在动力。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玄奘“自强”至终于献身,实在可敬可学。著名佛学研究家汤用彤先生说,玄奘“其学问,其事功,其气誉,其风仪,均足欣动人君”,〔2〕决非过誉之辞!

    二  吐纳精神

    这里“吐”指弘扬、宣传,取蚕吐丝、蜂酿蜜(分泌唾液)之意;“纳”指吸纳、吸收,犹如胃肠对食物,必先分解消化,而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资营养身躯。此之谓吸纳。也如海绵吸水,必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所需水分,至饱和状态始止。总之,一吐一纳,又吐又纳,这是玄奘大师弘佛讲经,做学问一生之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这里,吐与纳之关系,在玄奘一生之行业中,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纳,是吐之基础、前提;吐,是纳之目的和显现(或张扬)。只有大纳,才得大吐;只有大吐,才显纳之深广。

    玄奘之广纳深取,集中表现于取经西行之前,遍学国内高僧大德十三人;至印度后,又对佛界诸“论”尊宿十五名,一一予以专访。此举,不仅见其学有所长(唯识学)后,仍能虚怀若谷,尤见其为求真理,不限于既有,不限于经典书本,更重(佛)学界最近、最新之慧介。用现今流行话来说,就是十分注重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为自己所用。基于此,才有无遮大会上这样坚定的自信而无所畏惧。所谓真理在握,所向披靡是也!

    玄奘之广纳,不限于佛经。他对印度之《因明学》,《声明学》,对西域、中亚及五印之风土人情、历史、语言等等——即《西域记》之前期准备,做到广收博集。前辈著名佛教学者有云:“惟(玄奘)法师在印时学问之勤奋、之广博,其造诣之深,尤为难能可贵。”〔3〕语云:海纳百川,乃见其大。玄奘正是这样。

    玄奘之“吐”,有讲经、译经、剃度、带学生等多种方式,亦可说有直接、间接之分。以往,人们往往称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大师。其实,交流只是表述双方互动之一种方式,并不能揭示其内容和社会作用。玄奘之吐,则是一种精思之作的弘扬,演示、传播。其西行西域、中亚、南亚次大陆等,正是一路走,一路吐。走走停停若干年月,停为集中吐,走为行状吐(行止方式),五印均吐。同时,遍访遍学。无遮大会,则是超大型之集中吐。由于精研所得之吐,故使印度等处,朝野敬服,妇孺皆知,至今影响犹在。如是,一般的宣讲,怎会有这样广远的影响!

    译经,是玄奘回国后,吐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了吐得准、真、好,他创造了“五不翻原则”,成了翻译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经卷能保持长久,传之广域,故一千三百多年后之神州十二亿人,均知有这样一位唐僧(这与《西游记》助长有关)。更不说,随华人之遍至世界各国,其广远影响,恐不下于孔子。

    遣唐使、留学僧,是玄奘间接吐的又一种方式。虽说留学僧唐以前即有,但其大规模开始,则由唐代译经场起。对遣唐使、留学僧本身,是由玄奘直接面授;对外域之人,则是经这些遣唐使、留学僧本人,以取回三宝(佛、法、僧)之方式而间接吐。如汤用彤先生讲到当时新罗留学僧时说:“综计奘师相从之人物,非惟集一时海内外之硕彦,且可谓历代佛徒之英华。……按圆测法师,奘之神足,乃新罗国王孙”。还有“元晓……顺景、义湘、高昌、元觉等。是(玄奘)法师之教,声及外国矣。”〔4〕其中元晓法师,后来成了新罗国的华严宗大师。在新罗国如此,在日本、西域等处,亦莫不如此。总之,对外域、外国人,主要施行有效的间接吐。其影响,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依稀可见、可闻。

    玄奘之吐纳,不限于佛教、佛学。他把印度的因明学等译过来,并加以发展,使中土文化学术界,多了一种思维规则。又把老子《道德经》等译去印度,进行高层次的学术文化交流,可见其重视理性思维之一斑。

    以上所述,集吐纳于一身之玄奘精神,实是包融博大的我民族精神之又一表现,是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之科学精神。君不见,时下人心浮躁,一些人少纳,甚至不纳而吐,或者乱吐、猛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之玄奘大师,能不汗颜乎?

    三 发展精神

    “发展是硬道理”。不仅对于社会经济如此,对于包括佛教在内的社会历史文化,亦属如此。当然,发展必以继承为前提。否则,发展将是空中楼阁、肥皂泡,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无机界必以相应的分子、原子结构为基质,生物界以遗传基因作保证,社会以物质生产力为贯穿,精神文化领域当以优秀传统的承传为准则,否则,奢谈发展,无异痴人说梦。

    玄奘大师对待佛教文化,既重继承,更重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着眼于发展,才认真严肃地去继承的。他是中古时代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辩证关系之我国一位伟人典范。

    玄奘去印,不取空宗,而取瑜伽行派,有宗而归,与其原在国内之学佛基础有关。然而,正是着眼于发展,才特取有宗。他把有宗基理,发挥、发展而成“八识论”、“唯识无境论”、“三能变与四分说”、“三自性”与“三无性”、“五种姓”等一整套理论,而创别具风格之法相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可以说,他是企求把佛教这一信仰理念,建筑在系统的理性、理论基础上,才如此这般的。

    玄奘在译经事业上之创造性发展,是许多人熟知的。他从遴选人才、组织译场、确立“五不翻”原则等等,不仅继承了以往翻译大家的优秀成果和经验,而且大有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历史上之译经新时期。

    玄奘创造性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其《大唐西域记》的历史性巨著。说它是“巨著”,不仅在内容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还在其影响作用上,可称绝无仅有。它详尽记述了西域、中亚以及印度等大小138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其中110国为亲历,28国据传闻。内容广涉幅员大山、都城规模、自然风貌、以至语言、文字、历史事件、国王、人物等近20个主题。可称应有尽有,无所不备。且此书文字简洁典雅,材料丰富翔实,读来引人入胜。《大唐西域记》中,由于对释迦牟尼生卒年代的确定和记载,古代印度在此前后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之顺序,得以排出前后。据此,甚至可以大致理出印度古代史之若干线索,使马克思慨叹“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见马克思著《不列颠在印度统治之未来结果》)的一团迷雾中射进一根光柱。对这部书的价值,不仅对于印度,而且对于世界学术文化界,是最近一百年来才有所发现而大加肯定的。由于古代印度本身没有自己的历史著作,因而《西域记》是惟一的关于古印度最详尽、最可靠的原始记录。这样,它就成了印度、中国,以至全世界研究印度历史的最权威性著作。法、英、日、德、俄之译本,顺次纷纷翻出,表明它适应了20世纪以来世界的广泛需要。这也许是玄奘所始料不及的。但其作为经过辨机之助而成的玄奘的精心之作,优秀之作,该不是偶然的。

    所谓历史性著作,是说玄奘这部书,可称空前绝后(关于古印度的),也可说是中国人写的准“百科全书”。一般人称它为“游记”,尽管是“杰出的旅游著作”。笔者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游记,游记重在以“地”为主,记述自然风光为主,属文学一类书。而玄奘之《西域记》,既博大又精细。大至王族纷争,细至穿耳朵、露身之风俗等等,应记必记,事物确凿,完全是信史、博物类典志。且体例前无古人,内容和意义上,也是未见来者。如果说有后来者,那就是18世纪开始的先法国、后其他国的百科全书的陆续编著出版,始可与此类比。而玄奘此作,却早在1100年前。他在辨机帮助下,仅花一年半时间,就写出如此鸿篇呈唐太宗,可见其西行途中之早已用心准备。有了事前之“十月怀胎”,才有后来的“一朝分娩”。由此可见,玄奘何止是一佛学大师。他是一位学术视野广阔、学问深广的百科全书派的先驱,是中国和世界之文化巨人。如果说,他在唯识学、因明学上弘传有余,创造稍嫌不足,那么在《西域记》上,则是其创造性发展之特长,大放光彩哩!

    以上关于玄奘着眼于发展、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的思想精神,对于跨世纪的我们,颇具现实指导意义。时下一些人,重继承,轻发展,显得思想不够解放;另一些人重发展,忽视继承,显得底气不足。玄奘之所作所为,对我今人,不失为一面镜子。

    玄奘其人,其著作,均是有待大力开发研究的一座宝藏。以上初步分析的献身、吐纳、发展之精神,是就其对我们当今特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言,如果说,献身精神是就个人与社会关系之视角而言,则吐纳、发展精神,乃侧重个人学问之道和思想方法来论述。前者属于思想(理想)道德范畴,后者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内涵。二者对我今人,均有莫大启发。比如,对于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继承)其基本精神,尤需立足于当代的大趋势和我国实践基础上之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大趋势。不发展,就不可能有生命力。否则,就将成为我们适时前进的束缚和包袱。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只是停留、束缚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或停留束缚于传统的僵化的理解,哪会有20年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哪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包括佛教在内的我民族传统文化,也应以学习和发扬玄奘的献身、吐纳、发展等思想精神来对待它。因为这是一座大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向21世纪,既要放宽眼光,又要脚踏实地、持久不懈。学习玄奘精神,才能攻克一个个堡垒。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0页,中华书局1982华版。

    〔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2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