奘译《心经》对禅悟思维的影响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玄奘大师译经以《大般若经》600卷最为突出,《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又全部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经》,既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也是佛法的总纲领。《心经》般若空观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着睿智灵动的禅宗智慧。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全经的总纲。《心经》乃至整个佛法的义理,都尽在其中,而首句“观自在菩萨”更是纲中之纲,重中之重。《心经》的般若空观由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四个部分构成,般若思想成为禅宗思想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禅宗思想、禅悟思维深受其影响。

    其一,禅宗运用五蕴皆空的般若空观体证五蕴空性,指出执著五蕴和合而成的人法,是导致人们轮回痛苦的根源,同时又从烦恼即菩提的立场,肯定五蕴的本身即是佛性,关键在于一心的转换。

    其二,禅宗运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观,圆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执色而引起的痛苦烦恼,又避免了执空而引起的滞于断灭顽空。悟色即空,成大智而远离烦恼;悟空即色,成大慧而不入涅槃。悲智双运,自度度人。

    其三,禅宗运用诸法空相的般若空观,体证六根、六尘、六识乃至十二因缘、四圣谛、智得与证果的空性,跃入脱落一切意识云翳的内证之境。

    其四,禅宗运用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体证到悟了同未悟的禅境,明本心见本性,彻见我与万物的本来面目。并以虚明澄湛、晶莹洒脱的审美情怀,感悟宇宙万物的原真。

    从禅悟思维体系来看,《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遮显了本来面目的质性,是禅的心性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预设着人类意识攀援外境、分别取舍的境况,是禅的迷悟论;“行深般若”通过般若空观来体证诸法空性,是禅的解脱论;“观自在”,以澄明洒脱的审美襟怀,对宇宙法性作原真的感悟,是禅的境界论。般若空观的空明慧光,与晶莹灵动的禅思诗情,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般若观自在,能除一切苦。禅宗的最高境界是自在。“观自在”的“观”,双泯能观之人与所观之境,是大自大解脱的禅悟观照:“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了悟“诸法空相”,证得一切色相都是因缘所生,是了无自性的镜花水月,就可以透过色相见本性,就会无住生心,解脱自在。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将声色纷纭的红尘,化为澄明静远的生命感受。般若空观在诸多层面,给禅悟思维以灵性的启迪。体证般若空观及其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禅悟诗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般若空观剔除感官的粘滞性,超越物质声色世界,以跃入澄明自在的审美情境,与禅的终极关怀合若符契,对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当代人文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