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造像——独立于净土经典之外的追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由于观音经典的影响,观音造像逐渐从西方三圣造像中被独立出来,尤其是能够变幻不同的身份,救助危难的特性,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观音已经不再仅仅是净土世界的一位菩萨,而是具有了独立的神性,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观音造像都是非常丰富的。

    一、观音经典——观音造像的来源

    观音信仰的出现是与观音经典的流行分不开的。所谓观音经典是指佛经中有观音内容的经典。这类经典有很多,如曹魏时期(220-265)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东晋佛驮跋陀罗和难提分别所译的《法华经·入法界品》及《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简称《请观世音经》,北凉昙无谶所译的《悲华经》,刘宋时期(420-479)薑良耶舍所译的《观无量寿经》等。而最基本的经典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品经也单独流行,被称为《观世音经》(或作《普门经》)。

    菩萨是佛教中的修行果位之一,又称为“菩提萨埵”,意思是“觉有情”,“道心众生”,到了这一果位,说明他已经修行了大乘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由生死此岸度人到涅槃彼岸的方法,并获得了无上觉悟,而且将于未来成佛。在《无量寿经》中,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的两位“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萨。

    虽然菩萨也预示着将来会成佛,但是除了弥勒菩萨又被同时称为弥勒佛外,其他的菩萨还没有被这样称呼过,也就是说这些菩萨的佛性是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尤其在观音菩萨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中就已经说到了观音菩萨也将成佛的必然趋势:无数劫以前,有一个世界叫“散提岚”,那个世界属于“善持”劫时期,当时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有佛出世,称为“宝藏如来”。宝藏如来教化了当时的国王无量净,使他成了佛,被称为无量寿佛,他的佛国遂被称为安乐国。安乐国的太子就是观世音,宝藏如来又为观世音授记(预言),说他在此后无数劫,无量寿佛涅槃后也要成佛,“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世界名曰:一切珍宝所成就。”在刘宋时期昙无竭所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又再次以大同小异的内容讲述了这个故事。

    虽然有这样的经典记载,但是令人惊叹的是,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还没有见到以佛的形象出现的观音形象,观音在人们心目中作为菩萨的形象要比作为佛的形象更加根深蒂固。其原因大概因为佛性似乎太高高在上了,人们更加关注经典中对于观音神异性的记述,在任何前人所留下的著述中都可以随处看见,而且有很多的人都是亲身经历有记可查的。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结果非常有效,使得观音经典与观音的形象同时被神圣化,这种神圣化的现象突出地表现在《观世音经》身上。

    整部《观世音经》就是在向人们讲述观音的大慈与大悲,尤其是观音所变幻的三十三身更是影响深远,包括佛、辟支佛(缘觉)、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毗沙门(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达婆(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喉罗伽(蟒神)、执金刚(金刚力士)。对于《观世音经》的念诵也就是在念诵观音本身,这样的功德可以让观音显化出不同的形象,为念诵者带来无限的利益。

    惠恭和惠远是魏时的两个和尚,常常在一起学佛,关系非常好。后来俩人分开了,惠远到了长安,惠恭则到了荆阳。30多年后,俩人再度相遇。大家都非常高兴,连日同游、叙旧。谈到学佛的感受,惠远口若悬河,而惠恭却沉默无语,惠远问惠恭能诵什么佛经,惠恭说只能诵一部《观世音经》。惠远大为不解地说,《观世音经》连小孩子都能诵,哪能30多年了只会诵一部经呢?惠恭说:“经卷虽然只有一部,但正如佛祖所言,遵而敬之,可得无量之福;轻薄怠慢将遭无量之罪。我愿为您诵读一遍。”惠远说:“《观世音经》我已经讲过数百遍了。”惠恭说:“就请您再凝神贯注地听一次吧。”说完,便登上法座开始诵经。刚刚才诵出经的名字,顿时就有浓郁的芳香弥漫整个房间,接着天空便响起嘹亮的音乐,无数鲜花纷纷落下。直到惠恭诵完全部经文,鲜花、仙乐和芳香的空气才消失。惠远被惊得目瞪口呆,附身便拜,泪流满面地说:“只怪我见识短浅,轻视了您,请您一定不要责怪,多多指点。”惠恭说:“这是静心凝神,虔诚诵经的结果,其他什么都没有。”[2]

    除了浪漫的鲜花和仙乐外,诵持《观世音经》的另一个益处就是救助灾难,这点是最能让人接受佛经的保障,也是造就观音信仰的最主要的原因。    

    北周和尚僧实俗姓程,是咸阳人。于魏孝文帝太和末年来到洛阳。有一天正午时分,他突然登上钟楼紧急敲钟。全寺的僧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都急忙奔过来。僧实让大家赶快准备香火蜡烛到大殿集中。大家都急忙去将这些东西取来聚拢在大殿里。僧实说:“江南梁国有一座寺院马上就要塌了,里面有很多僧人和信徒。我们大家一定要同心协力,共同尽心念诵《观世音经》,帮助他们解除劫难。”大家一听,都纷纷响应。当时,在梁国的那个寺院里正有僧人在讲法,有上千的人在听法。突然闻到西北方向飘来一股奇特的香气,并有彩云伴随着空中念经的声音和美妙的音乐旋律,从寺院的北门而入,穿过厅堂。直出南门,于是满寺的僧人和信众便从大殿奔跑出来,跟随观看着这种奇特的景象。正在这时,大殿轰然坍塌,没有危及任何人。梁主获悉此事,连续三次派使者到北周,恳请僧实到梁国,而周主坚决不放。梁主只好派人送去了各种珍宝,向僧实表达感激和敬意[3]。

    刘宋时期,有个和尚叫佛驮跋陀罗,原是天竺人。为了传教到了中国,原想顺风渡海,不料中途风停,船行缓慢,随后淡水又没有了。满船的人都陷入恐慌之中。跋陀说:“只要同心协力,默念观世音菩萨,何愁不感动菩萨来救。”于是密诵经文,恳切祈祷,随即风雨皆至,全船人都得救了[4]。

    观音不再是停留在经典中的文字,亲身的经历更增加了人们的信赖和依靠,一定要与观音零距离的接触,这也正是刘宋时期(420-479)薑良耶舍所翻译的《观无量寿经》所要表达的内容。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观,就是要求人们观想观世音菩萨,通过对此菩萨的观想,才能“……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把观音菩萨的神异性做了彰显,并说“……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只要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获得无量福祉,更何况要长时间的观想这位菩萨的形象了。要观想这位菩萨就一定要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这是隐含出来的意义,故而出现单尊的观音造像作为观想和供奉的对象,更使观音特立独行的形象扩大而且突出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观无量寿经》将观音菩萨独立成篇地提出来,再次剥离了观音与其他菩萨的共同性,为观音形象的追奉再次助燃。大量的单尊观音造像的出现就是这种助燃剂最令人瞩目的表现。人们制作单尊观音造像的原因是为了祈福和救助自己的苦难。观音菩萨的造型不再满足于是佛的胁侍菩萨而被独立地制作和供奉起来。截止北周时期,单体的观音造像已经跃居其他菩萨造像之首,成为独立的观音造像体系,而且直接成为人们供奉的对象。

    二、观音信仰与净土信仰的并行

    从现存的图像实物看,中国北方在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出现较多的菩萨图像依次是: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维摩诘经变、思维菩萨(或太子)、供养菩萨和胁侍菩萨共六类[5]。净土世界的菩萨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净土信仰在民间的普及是此类造像盛行的原因。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助长了观音造像的延续发展。

    人们常常在对观音的存在确定无疑的时候,转而就信仰了净土教义。《法苑珠林》载,道炯和尚俗姓马,扶风人。有一次,师傅派他和师兄道朗等一行四人到河南霍山去采钟乳石。他们拿着火把,在山洞里走了大约三里远,便见一条地下河。道炯先过了河,而其他的三人却都坠河而死。火把也熄灭了,洞中一片黑暗,根本找不到出去的方向。道炯在绝望中开始一心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发誓如果能出去,一定设观音会报答大恩。这时突然前方现出了些微的亮光,这亮光在瞬间便照亮了整个山洞,道炯得救了。从此以后,道炯更加信奉净土教义了[6]。这里道炯完全把对于观音菩萨名号的念诵与净土教义中对于阿弥陀佛名号的念诵所要得到的结果混淆起来了,前者所带来的是现实的回报,而后者所祈望的则是身后的福乐。但是,有一点道炯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观音在净土之中,所以净土也就是观音所代表的一切。这样的混淆同样帮助了净土宗的传播。
   
    而信奉观音的人,经常不是一个、两个独立体,常常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集体行为,所以,这样众多的人也就归入了净土的法门。唐代元和十二年(818),观世音菩萨化身为一个美女,人们见她容姿出众,都来向她求婚。她说,只要有一夜间能背诵《普门品》的人就可以嫁。第二天一早,有20多人能背诵此经。美女说:“我一身哪能嫁这么多人呢?须一夜能背诵《金刚经》的我才能嫁。”次日早晨,有10多人能背诵《金刚经》。美女说:“这样还是不行,我这里有《法华经》七卷,有谁能在三天内背诵出来,我就嫁给谁。”三天后,能背诵的只有一个姓马的人。于是美女同意成婚。迎亲之日,美女突然说身体不适,要休息片刻。众人遂请她去休息,等到再去寻找她的时候,发现她已经逝世了。马家只好将她埋葬了。过了几天,有位老僧来到马家询问此事,人们将他引到埋葬地,老僧用锡杖将土拨开,并没有发现有尸体。老僧说:“这是观音菩萨化身来引渡你们的,目的是救你们出苦海,请你们三思呀。”说完就腾空而去了。从此,当地的人都信奉观音菩萨了[7]。

    实际上,净土信仰与观音信仰的这种相辅相成,在净土宗的民间传播过程中其益处是可以看见的,它从整体上推动了净土信仰的前行,也使观音信仰更加丰满而不单薄。

    三、观音的形象判定

    在《观无量寿经》中对观音的形象做了具体描述:“……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寻(意思是无限长),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有千由寻,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观。顶上毗愣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寻。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这段经文是对观音菩萨基本特征的描述,主题词就是“化佛”,佛教艺术家常常根据这段经文来绘制或雕造观音菩萨的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头顶的宝冠中镶嵌上一尊微小而端坐的佛像来体现“化佛”特征。因而,保留至今的石窟造像、单尊造像或绘画作品中,头冠中是否有化佛的形象,成为我们判定观音菩萨身份的一个标志。也可以由此来判定西方三圣造像的性质。凡是侍立在佛身旁头顶带有化佛的菩萨就是观音菩萨,而与之相对的头顶宝冠中带有宝瓶的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因而这尊佛三尊造型就是西方三圣的形象,主尊佛像就是阿弥陀佛。

    以上是严格意义上根据经文来制作的观音菩萨造像,但往往在表现观音形象时,艺术家或者功德主本人更多地掺杂了个人的想象力,以致观音的形象非常丰富。在表现了化佛的特征之后,还往往将手中的持物做以形象的表现,而手持莲花或莲蕾形象、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形象的观音都是妩媚而充满了生机的健康向上的菩萨形象。在判定观音菩萨的造像时,如果没有化佛的标志,是要根据功德主在造像身上留下的铭文来确定其属性的。而在很多造像中,观音也没有化佛的标志,仅有净瓶或杨柳枝在手中握持着,可见,功德主在当初是没有严格地按照经典来做规矩表达的。而这个时候,依然可以确定其造像的观音属性,因为这个属性是通过与上述图像的比对得出来的结果。

    观音的形象在印度佛教中始终是以男性的面孔出现的,而在中国却逐渐演变为女性的形象了。在早期的敦煌造像中,可以看见带着小胡须的观音形象,虽然这种形象一直到元代还保留着,在一些佛寺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但是毕竟不是主体造像。中国的观音形象更充满浪漫、生动的气息。唐代的著名画家周昉所绘制的“水月观音”形象不知倾倒了多少僧俗的目光,由于对观音形象的独特塑造,人们甚至将周昉的全部佛教作品称为“周家样”。他所创设的“水月观音”的形象有可能在晚唐时期传入了敦煌,在今从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到肃北的五个寺院中尚存的五代、宋和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壁画就有27幅[8]。斯坦因和伯希和从藏经洞中劫走的绢、纸佛画中也有不少的水月观音像。无论是壁画、纸、绢画,水月观音都是女性,并以游戏姿态临水而坐,手持杨柳枝和净瓶,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宋代以后,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民族化、民俗化,民间更盛行中国妇女形象的观世音的传说和造像,如鱼篮观音、马郎妇观音等。

    寺院中的观音像还有一个流行的造型,即左侧又多了一位善财童子形象,右侧是一位龙女形象。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的五百个儿子之一,因为出生的时候有各种珠宝自然涌出,故而得名。而他与观音的结缘则出自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在这一品中说,善财童子接受文殊菩萨的教化,到处访问“善知识”(意思是善友),学习菩萨行,求菩萨道。他先后访问了44位善知识[8],其中访问的第22位善知识即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住在南方的光明山,这里到处都有清澈的泉池,繁茂的林木,柔软的草地。观音菩萨对善财说自己已经成就了“大悲法门光明之行,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常于一切诸佛所住,随所应化普现其前,或以惠施摄取众生,乃至同事摄取众生。显现妙身不思议色摄取众生,放大光网,除灭众生诸烦恼热,出微妙音而化度之,威仪说法,神力自在,方便觉悟,显变化身,现同类身,乃至同止摄取众生。……欲令一切离险道恐怖……杀害恐怖、贫穷恐怖……”这段经文着重突出观音教化众生的方面,他能够显现各种形象,用各种方式向众生宣说佛法,解脱众生。

    龙女据佛经中说是婆竭罗龙王的小女儿,自幼智慧通达,8岁时就已经善根充足,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但是为了辅助观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音菩萨的右胁侍。

    以上是就汉化佛教中观音的形象来说的,在唐代密宗出现后,观音有了另一类与此截然相反的独特的形象。

    四、密教中的观音形象

    约在公元4-5世纪时,大乘佛教密教的经典逐渐形成,到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密教的兴起而使密教经典中的观音经典大为兴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观世音菩萨与某一个秘密经咒(陀罗尼)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规定绘制或塑造持某一密咒的观音菩萨化身的形象及有关祭祀、祈祷的方法。这类经典从东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难提译的《请观世音经》就属于这类经典。此经大意是:毗舍离城发生大瘟疫,当地信徒受佛教诲,请来西方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观世音持杨枝净水,教人反复念诵:“南无(意为归命)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并念“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使当地病除。还载有观世音说“消佛毒害陀罗尼咒”及其利益功德等。此经译出后曾非常流行。

    关于观世音的密教经典在南北朝时又译出了一些,而隋唐时期译出最多。这些经典以排山倒海之势介绍各种各样丰富多变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以及相应的供养礼拜仪轨、密咒,不仅使人们心目中对观音的理念有所更新,更使艺术家得到了一次灵感的飞跃,而僧俗大众则有了感官的震撼,观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马头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等。

    十一面观音,谓持十一面心咒,其造像是:“十一头,当前三面是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悉向前后著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络施无畏手。”这是北周(557—581)时期耶舍崛多所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中对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形象的详细描述。

    千手观音,也称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唐代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观世音在过去无量亿劫时,从千光王静住如来那里接受了“大悲心陀罗尼”,发誓“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便长出千手千眼。这些手眼的持物和位置在唐人菩提流支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其形象为:“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金刚杵,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把梵夹,一手执宝印,一手把锡杖,一手掌宝珠,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羂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澡灌,一手施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杖等印。”虽然有这样详细的定制,但是后世寺院中同样有其他的多种持物造型。

    唐代画家在表现这种文字的形象时,更是煞费苦心,然而却深得众赞。尉迟乙僧绘制在长安慈恩寺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就是这样的,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这里尉迟乙僧在绘制中原形象的千手千眼观音的时候,将西域的凹凸画法用于其间,这种画法使凸起的受光面用色较淡,而凹下的部位以及肌肉转折的背光部分则用色较深,以突出身体结构的起伏,致使画面达到美妙而不可言传的境界,《宣和画谱》卷一亦说:“乙僧尝于慈恩寺塔前画千手眼降魔变,时是奇纵。”

    马头观音,持“马头观音菩萨法印咒”或“马头观音心陀罗尼”。其造像在唐代不空所译《阿耶揭利婆像法》中这样记述:“有四面,中菩萨面,极令端正,作慈悲颜,颜色赤白,头发纯青,左边一面作大瞋怒黑色之面,狗牙上出,头发微竖,如火焰色,右边一面作大笑颜,赤白端正似菩萨面,头发纯青,三面头上各戴天冠及著耳铛,其天冠上有一化佛结跏趺坐,中面顶上作碧马头,仍令合口……”

    不空羂索观音持“不空羂索心王陀罗尼真言三昧耶”,度脱一切众生。其造像在唐人菩提流支所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五中这样记述:“三面两臂,正面慈悲,左面大瞋,怒目张口,右面微瞋,频眉合口,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左手执羂,右手杨掌。”

    如意轮观音持“大莲花峰金刚秘密无障碍如意轮陀罗尼三昧耶”。唐人菩提流支所译《如意轮陀罗尼经》中记述其造像为:“面西结跏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莲花,当其台上画如意轮宝珠,右手作说法相。”

    准提观音也作准提佛母,持“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唐代菩提流支所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中记述其造型为:“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花……”。

    以上六观音都被看作是观世音的化身,其正体或总体被称为“圣观音”或“正观音”,这就是佛教通常所说的观音。佛家以为人们只要按规定祭祀这些观音,并诵持相应的密咒,就可以得到各种功德和利益,并能迅速觉悟,解脱成佛。    

    五、观音造像的材质

    历来中国的佛教造像使用最多的材质是铜质、石质、木质。观音造像也不例外。

    造像需要耗费金属,尤其是铜造像,实际上,使用铜作为造像的材料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方式,因为质地相对其他金属好保存,所以比较昂贵。但是这种材料稀缺也同样有历史了。从一个记载的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刘宋时僧亮,想造一尊高达一丈六尺的无量寿佛像。因为需要的资金庞大,一直没有如愿。于是他向刺史张邵报告此事,请求拨给他几艘船和几百壮士,前往湘州锢溪的山神庙中去取铜。张邵说:“山神庙非常灵验,如果有人冒犯,一定会死的。况且还有蛮人守护,恐怕非常难办到。”僧亮坚持要去,张邵只好拨给他船和人员。僧亮来到庙前,见有两个非常大的铜锅,一条巨大的蟒蛇在铜锅中把守着。随从的兵士都吓得后退了。僧亮只身向前对蟒蛇说:“因你前世造孽才成为蟒蛇,如不向佛,怎能自拔?我要铸造无量寿佛像,请你快让开路,把这些铜赠与我。”蛇看了看他便转身离去了。僧亮于是率领大家搬运了铜器而归,用这些铜器所铸造出的佛像极尽庄严,并且非常灵验。而那条离去的蟒蛇也因为僧亮的功德得以超脱,成为了一位仙人[9]。

    唐代对铜质造像的制作曾经做过限制[10],而在唐之后的后周世宗(955-959在位)统治时期,由于铜材的奇缺,出于对佛像的尊崇,人们便销毁铜钱来制作佛像,严重影响了商业的流通,导致在公元955年,后周世宗下令禁佛,对佛教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毁佛事件,而事件的结束常常是将大量的佛像造像销毁,再次转化为铜材,给佛教造成重创,也使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伤痕累累。

    制作石窟造像和石头质地的造像很好地解决了金属材料短缺的问题,并且造像的体积还可以做得比金属大很多倍,也能长期保存。应该感谢人们发现了石头的雕造特性,完成了众多完美的石雕作品,流传至今,我们才真正目睹了历史上辉煌的艺术,真正目睹了佛与菩萨历经千年的慈和与平静。石窟中保留的大量观音造像,不仅提供了造像断代的标准器,而且也使今人感受到了古人火热的信仰。那些赋予神韵的造像,带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带着造像者和功德主的祈望。

    水质造像因为火灾、虫蛀或者潮湿等等的原因,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并不多,而宋代的这类造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一些大型的博物馆以及山西的一些寺院中还能见到。

    [1]《佛家的传说》第91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2]同上注《佛家的传说》,第93页。    

    [3]同上注《佛家的传说》,第60页。

    [4]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第147页,中华书局,2002年。

    [5]《佛家的传说》第67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6]《佛家的传说》第271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7]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8]在唐代又说为53位,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由此而来。

    [9]《佛家的传说》第63页,原著(明)释宝成,现代文翻译李克和,岳麓书社,2004年。

    [10]参考(法)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书中相关论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