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就是佛教的一个标志,佛出生后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踩踏在莲花上开始的,所以,莲花是圣洁的免征,预示着佛教的教义在世间的圣洁性。
无论在净土经典还是经变图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莲花的描述。莲花是众生往生的依托,因而净土世界也称为莲花藏世界,或称为莲花国。《观无量寿经》说,信徒命终时,阿弥陀佛将率领其属下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在净土宗的殿堂中,主尊阿弥陀佛的典型姿态就是作接引状: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莲台。也有双手捧金莲台的。这个金莲台就是众生往生净土世界后的座位。
本来莲花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植物,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而在印度佛教中却被纳入了神性体系,真正实现了佛教“拔无名之荒草,亦能瞻望佛祖之玄风”的思想观点。但是,莲花出现在净土经典中也不是偶然的,从遥远的佛陀时代,一路摇曳着清香,贯穿在佛教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莲花代表了佛的存在。初期的佛教并不提倡雕造佛的形象,在表示佛的存在时,常常以佛足印迹的形式展示出来。只是佛的足迹做了夸张的艺术处理,使它超乎于常人。硕大的佛足印迹通常被雕造在石头上,印迹上雕刻出的莲花以及卍字符号和象征佛法常转的法轮等多种图案。在陕西发现的三块佛足造像碑中,有两块上面都雕刻有莲花的图案,其中之一的铜川玉华宫唐代佛足碑上,佛的左脚大趾刻莲花,其余四趾刻卐字纹,掌心则刻千辐轮纹,轮下又刻了三株并蒂莲及小千辐轮组成的“梵王顶”相[1];另一块藏于耀县文化馆的宋代佛足造像碑上,两只佛足外绕三个同心圆,三圆之空白中有莲叶、涡纹[2]。
莲花伴随着佛陀的出世。佛经中说,当释迦牟尼从其母亲的右胁降生之后,即行走如常人,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佛教造像中常常表现一个孩子足踏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佛教的寓意很明显:佛出世于浑浊的世俗世界,但自性之心(显教称“心莲”)是清静的,就好像莲花虽盛开在淤泥之中,但其自身却不被污染一样;佛出世的目的是为证得道果,使世上的凡俗众生得到普渡。
步步生莲的奇异,在佛经中还被借鉴,以此赋予某些一心向佛的人以莲花的品性,虽然最初遭受劫难,但终究获得了完美的归宿。《杂宝藏经》卷一《莲花夫人缘》所记就是这样。莲花夫人本是鹿母所生,出生时身上披着鲜花做成的法衣,长大后她一心向佛,出现了奇迹,她所走过的地方立即长出了美丽的莲花。后来她嫁给了国王,历经磨难,帮助国王降服了对手。
莲花是俗人得以解脱的一个辅助物。莲花盛开的目的是为了收获莲子,并将其作为数珠,“诵掐一遍,得福万倍”[3]。
莲花还是佛法的见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多次提到西晋、后赵时的名僧佛图澄的神异,其中之一就是面对着盛满水的器具烧香、祷告,让青莲花从水中生长出来,光色耀目。由此说服当时的统治者石勒信仰佛教。石勒也正是在这样的神异方技面前折服,开始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为僧。而且还常常与佛图澄商讨军政大事,尊佛图澄为“大和尚”,致使佛图澄在其所历州郡,建造的佛寺多达893所,受业弟子仅身边就有数百,如著名的译经家道安、“格义”的创立者法雅、本无异宗的创立者法汰、僧朗、安令首尼等。
莲花的品性还能使外道转而向佛。《杂譬喻经》卷下第四十一载,阿育王娶了一位美丽的王后,但她每每看到美丽的莲花就暗自神伤,因为她前夫的身体里就具有莲花的香气。国王非常恼怒,将其前夫抓来,用热水洗他,用绸子包裹他的全身,但香气却几倍于前。国王懊恼地问其缘由,青年回答说,因为自己的前世是婆罗门,听见有人讲经,非常喜欢,从心里赞美菩萨,并虔诚地烧香供养,因此,菩萨加福于他,使他得到道果,身上于是有了荷花之香。阿育王大受震动。由莲花及莲花之香将美女与阿育王及得道的青年编织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使阿育王心向佛教。而历史上的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亦正如此。本来并不相信佛教,但是随着对佛教真谛的逐渐认识,转而成为了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大肆弘扬佛教,在国内凿岩壁,立石碑、石柱,用各种文字颁刻“法敕”,宣扬佛教教义,并召集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使佛教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兴盛,其影响超越了印度国界。
莲花在佛教中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在《法华经序品》中又将其分为四花,即白、青、赤、黄莲花。而在“一切莲花中,青莲为第一”[4],故在佛教造像所规定的佛之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九相即为瞳子如青莲花色的真青眼相;而佛之吉祥座,亦被称为莲花座。
莲花是诸多菩萨的标识,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常在左手或右手上优雅地握持着一根带着长梗的莲花;在唐代以后的一些地藏菩萨的单尊造像中,地藏菩萨也有一手执莲花,一手持宝珠的形象;月光菩萨在文殊院的形象为:右手持未敷莲花,左手持附有半弦月的细叶莲花,坐于青莲花台上;在金刚界的形象为:右手持莲花,上有半月形之物,左手置于腰边;马鸣菩萨则是双手合掌,坐于白莲花上;准提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上;三十三观音中的卧莲观音,合掌坐于池中莲花上,而一叶观音,则乘一片莲花,悠然飘荡于水面上;威德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着地,在岩石上观水。
其他形象的佛教造像亦多或站或坐于仰覆莲台上。这类造像随处可见,以至于人们在提到佛教造像时,首先跃入头脑中的形象就是这样的造型。而且这样的造像形式已经影响到道教造像,在陕西碑林博物馆所藏的汉白玉老君像,即是结跏趺坐于三层莲纹须弥座上。
2007年,一座从海外请归的辽代佛舍利五重宝塔,更是将莲花与净土世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这座宝塔高度近2米,从外向内由石塔、铁塔、铜塔、鎏金银塔和金塔五重依次套装组成,佛舍利珍藏在最内一重的金塔中。在最外重的石塔上,八块独立的石板组成了一个佛的世界,其上分别雕刻着八尊彩绘贴金的佛像,这八尊佛像分别是以大日如来为代表的密教五方佛和横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佛像下方是供养人和天王的世界,佛像上方则是升华的净土世界,盛开的莲花组成了一个高耸而光彩夺目的塔刹,刹顶又以五佛顶尊的形象和莲花状的伞盖收拢,一个佛国世界的缩影被重重地浓缩在这里。
[1]韩伟:“陕西的佛足造像”,《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
[2]同上注。
[3]《数珠功德经》。
[4]《智度论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