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的思想理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三论宗的中心理论,是关于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认为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等宇宙间万事万物只是众多的因缘和合而生,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无所得。但是,为了引导众生,而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所以不离空而缘生的诸法历然可见,虽有假名仍是无得的中道实相。为了阐明这空无所得道理,更立有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

    1.破邪显正。按照《三论玄义》的说法,三论的义旨,不外乎破邪、显正二途。破邪就是破“有所得”的观念,显正是显“无所得”的正确见解。但此宗旨是破而不立,即只破斥颠倒虚妄,别无所有,故破邪也就是显正。至于所破邪执可概括为四种:第一是外道,不明了人法二空道理而执著有实我实法,起种种邪见。第二是《毗昙》,虽已了达人空,而执著诸法实有。第三是《成实》,虽然了达人法二空,但仍没有除去偏空的情见。第四是堕于有所得见的大乘,虽除偏空仍执涅槃有得。又为令众生体会这个无所得理,于无名相中强立名相,用真俗二谛言教,来诠显它,仍为显明无所得空义。

    2.真俗二谛。三论宗从摄岭、兴皇以来,即以二谛为能说的言教。其根据是《中论·观四谛品》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又《百论·破空品》所说:“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此等均谓二谛乃为引导众生而说,即为著空者依俗谛明有,为执有者依真谛明空;令体会超越有、空言亡虑绝的诸法实相理。从而二谛不过是说法教化上的方便,这叫做言教二谛。但此宗以无所得空为主旨,所以说二谛是言教,亦只适时而用的假设,不许执此说而堕于有所得见。

    3.八不中道。三论宗更依《中论》(卷一)详开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八不法门以明二谛之义。这就要从八个方面体会缘起性空的意义。本来分析种种邪执,不出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的四双八计,其中生、灭、常、断是时间的计执,一、异、来、出是空间的计执,这些计执都和舍离妄见戏论的中道实相背道而驰,而众生都把它当作实在,以致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之中,辗转迷执,不得出离。现在就对这些计执一一用“不”字来遮遣它,以显无所得中道实相。称为八不中道,这是破邪,从而也就是显正。

    在判教方面,三论宗以破一切有所得见为主旨,故说一切大、小乘经同明一道,以无得正观为宗,并无浅深优劣。但因一代佛教,原为对治众生的见执,因病授药,众生的根基不同,因而法门也有种种差别。如对二乘说《阿含经》,对菩萨说《华严经》等。由此,三论宗立二藏、三轮,以判一代佛教。其中,二藏是指《涅槃经》、《大智度论》、《中论》等经论所说声闻藏、菩萨藏,即小乘与大乘。正如吉藏在《法华游意》(第四《辨教意门》)中说:“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浅深教判也。”其次,为了防止二藏的教判堕于有所得,更依《法华经·信解品》说三轮的教判。三轮是: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二、枝末法轮,即从《华严》以后到《法华》之前一切大小经乘;三、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佛初成道在华严会上纯为菩萨说佛所证一因一果的一佛乘,是一代教法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法轮。但是,薄福钝根的机类,闻此一乘法门心生迷惑,所以于一佛乘分作三乘。而说诸小乘经乃至“方等”、“般若”等大乘经以陶炼调理。四十余年皆说此三乘之教,所以称为枝末法轮。到《法华》会中,根源已经成熟,能够接受一乘,于是会三乘的枝末,归于一乘的根本,称之为摄末归本法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