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祖庭至相寺、华严寺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名义概释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该宗思想源于古代印度,在中国自东汉时即开始最初的传播,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正式创宗立派。

    本宗依据《华严经》的理论而得以建立起来,所以通常名之为华严宗。《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二字比喻佛在成道之前的因位时的一切修行就像美丽圣洁的花一样,能够装饰和美化成佛之后的果位,所以,所谓“华严”就是用花来庄严。另外,也有这样解释,佛果的一切福德犹如花一样,可以庄严佛的法身,所以称为“华严”。

    贤首之名则来自该宗实际创始者法藏。法藏在唐高宗时受到朝廷的礼遇,经常被武则天召到内宫讲授《华严》妙义,据说他说华严时,曾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深受武则天的赏识,被其授予“贤首”之号,由此法藏被教内外广泛称呼为“贤首国师”,因为他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故后世一般也称华严宗为贤首宗。所谓“贤首”,原意是对比丘的尊称,意为贤者、尊者。《华严经贤首品》中则有贤首菩萨。武则天授贤首之号于法藏,足见对法藏之尊重。

    法界宗之名来自华严宗的根本教义“法界缘起观”。所谓“法界”是指意识的对象。“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佛教所说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通常解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类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华严宗的宇宙观则是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具体来讲则是四种法界,简称四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所谓“圆明具德宗”,出自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华严宗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教法划分为五教十宗。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十宗者:一、认为事物的内在主体(即“我”)和事物的本身(即“法”)均为实有的各个部派,名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认为现在法实有、过去和未来空无的各个部派,名法无去来宗。四、认为现在法既为假有也为实有的各个部派,名现通假实宗。五、认为世间虚妄而出世间真实的部派,名俗妄真实宗。六、认为诸法但有假名而无有实体的部派,名诸法但名宗。七、认为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宣说真如体性教义者,名真实不空宗。九、绝诸言虑,直证真理者,名相想俱绝宗。十、一乘圆教,宣说圆满具足万德法界的教义,主张万法一一悉具足一切功德,所有现象互不相碍,具有重重无尽之关系,名圆明具德宗。华严宗把自己的学说判为释迦一代教法的最高境界,故自称为“圆明具德”。

    2.传承与祖庭概释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若除去信仰中的普贤和文殊菩萨,只计算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则为七祖。另外,若只就中国而言,杜顺以下至宗密共成中华五祖。而实际的创始人,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法藏,魏道儒先生认为,中国华严宗的理论体系在智俨时期其实已经完整地建立起来了。中国五祖中,杜顺、智俨、法藏主要住在终南山至相寺,而澄观和宗密则主要在草堂寺。杜顺和澄观圆寂后均藏华严寺。所以,华严宗祖庭当首推至相寺,其次是华严寺,再次就是草堂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