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界缘起
华严宗的核心理论是法界缘起说。“法界缘起”一词最早是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提出来的,此后,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当中组织慧光、昙衍、灵裕及智俨的学说,认为《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进一步阐扬法界缘起的义理。再后到清凉澄观,法界缘起的教义便越发恢弘了。法界本来是指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意识所缘虑的对象。但法界也含有本原、本体和成佛的原因与根据的意义。华严宗就是在后者的意义上使用法界一词的,因为华严宗人把法界理解为“真如”、“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无二真心”、“本原真心”,认为这种清净心由于忽然起念,引生阿赖耶识,随缘而生起世界万有、善恶染净,人的成佛或堕落也由这一真心而定。这样的心体贯穿于一切事物与一切行为之中,成为个别现象的共同本质,又被称为心性或法性。所以,法界缘起也就是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的结果,各种现象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处于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因此又叫做无尽缘起。所谓“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
为了进一步明确法界圆融无碍的含义,华严宗从四方面说明,即四法界:(一)事法界,指差别之现象界,即宇宙各种事物皆由因缘而生,各有其区别与界限;这属于世俗认识的对象,此称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不属佛智范围。(二)理法界,指平等的本体界,为宇宙万物之所依,平等而无差别。(三)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即本体(理)无自性,须藉事而显发;而万象则皆为真如理体的随缘变现,所以,理体与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四)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圆融无碍,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事与事看似互为相对,然多缘互为相应,以成就一缘,且一缘也遍助多缘,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重重无尽。若总观以上四法界,则称为四法界观;若分别观之,则逐一称为事法界观乃至事事无碍法界观。关于四法界的修行次第,即依序由最初之事法界观而入理法界观,次观事、理无碍而入理事无碍法界观,最后观事事无碍重重无尽,成就事事无碍法界观。四法界观源于初祖杜顺,成于四祖澄观。华严宗认为,说事法界的是五教中的小乘教和大乘始教中的相始教;说理法界的是空始教和顿教;说理事无碍法界的是终教,而华严圆教的根本教理,便是说事事无碍法界的无尽缘起。
2.六相圆融
为进一步阐述这种无尽缘起之说,华严宗又提出“六相圆融”说和“十玄无碍”说。六相圆融也称“六相缘起”。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为喻,说明六相关系:“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师子是总相、同相、成相,五根是别相、异相、坏相。师子与五根之间的关系是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不可分离,形成一个圆满的有机整体,故名六相圆融。一切事物都具此六相,而六相无不圆融相摄。在《华严五教章》中,法藏又用房舍与椽瓦为喻,更深入地说明六相的关系。他说,“总相”是“舍”,“别相”是“椽”。但更应该懂得,椽即是舍,舍即是椽,若不即舍则不是椽,若不即椽则不是舍。“同”、“异”也是相对而言,也是“相即”的关系。同样道理,由椽等诸缘而使房舍名义成立,因成就房舍,所以椽等叫做缘,是谓“成相”;由椽等缘各住自性,本不是作舍的部分;以其本非作舍的部分,始能成舍,是谓“坏相”。这样成坏相望,成相即是坏相,坏相即是成相。
法藏关于“六相缘起”的结论是:“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熔融无碍,自在圆极”。这种理论的核心,是把个别事物纳入普遍联系之中,认为只有各具个性的事物,才能形成圆满的整体,而个性只有在其整体联系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既承认共性,又承认个性,既肯定整体,又承认个体的主张,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3.十玄无碍
“十玄无碍”又称“十玄缘起”,是华严宗用以说明法界缘起理论的又一重要说教。《华严经·贤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时说,一微尘中有无量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情况,犹如天帝网交相涉入。此经还用教义、事理、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等十对名目说明世界万物的圆融无碍关系。根据这一思想,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提出十玄无碍的理论,以阐述法界缘起相即相入的思想。这十玄是:1.同时具足相应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3.秘密隐显俱成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5.十世隔法异成门;6.诸藏纯杂具德门;7.一多相容不同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
智俨的理论为法藏继承、发展。由于两人立说略有不同,故把智俨的理论称为“古十玄”,而把法藏的称为“新十玄”。法藏的新十玄是:1.同时具足相应门(总体上说明世界是一个万物和谐共存的关系);2.广狭自在无碍门(主要是从空间上阐述万物的圆融无碍);3.一多相容不同门(说明个别事物与一切事物相融互摄关系);4.诸法相即自在门(从一切事物的本体上看其平等一体,自在无碍的状态);5.隐密显了俱成门(指本体与事物在人们主观作用下彼此隐显的圆融互成关系);6.微细相容安立门(说明一切事物直至极其细微的事物也能包容其他一切事物,摄尽全部世界);7.因陀罗网境界门(说明一切事物互相包容、渗透,交互涉入,重重显映,无穷无尽);8.托事显法生解门(通过某一事物即可显示法相);9.十世隔法异成门(从释迦上阐述万物的联系与融通);10.主伴圆明具德门(阐述事物之间的主次关系,说明一切事物互为主伴)。法藏认为,“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为一门,即具一切”。
由十玄门的圆融无碍而及于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圆融无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与六相圆融学说相比,十玄无碍的思想在对本体(理)与现象(事)、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境界的阐述和展示方面具有更独特之处。
华严宗对于佛教哲学的主要贡献,是自觉地、广泛地运用了理事、体用、总别诸范畴,相当精彩地解释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几乎是所有的宗教神学都要涉及的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在佛教大乘诸派哲学中,也普遍地有所触及,但只有到了中国华严宗,才如此明确和详尽地作出专题论述,从而构成这一宗派的主要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