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善寺不但是密宗的祖庭,也是在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中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一座寺院,特别在隋代,在众多的佛教寺院中有特殊的地位。在隋文帝代周自立后,用佛教的宽容精神作统一国家的指导思想,大兴善寺被当作“国寺”来建造,组织实施复兴佛教事宜。同时,隋代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昭玄寺和隋代的国立译经馆也都设在寺内。
大兴善寺创建于隋代,位于隋大兴城的靖善坊,乃拆迁原旧长安皇家寺院陟岵寺,与原址晋代遵善寺重新合并建造而成。寺院面积广大,尽占靖善坊全坊之地,殿堂的建造制度与太庙一样,有“京城之最”之称。寺院的名字取自隋文帝早先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郡公”之“大兴”二字,另一字取自原址遵善寺之“善”字。
大兴善寺是隋代的开国皇帝杨坚亲自下令建造,时间在开皇二年(583)。大兴善寺的建造,标志着中国佛教的发展步入了隋唐鼎盛时期。
隋文帝杨坚是位崇奉佛教的皇帝,废除了北周禁止佛教流行的政策,大兴佛教,揭开了隋唐佛教高潮的序幕。西魏大统七年(541)的夏天,杨坚在冯翊(今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出生(现在大荔县还有一条巷子叫“卧龙巷”,据说就是当年杨坚的出生地。)据《隋书·高祖纪》和《集古今佛道论衡》等记载,杨坚出生后体弱多病,终日啼哭不止,母亲非常担忧。寺里一位名叫智仙的比丘尼说,这个孩子有佛祖保佑,不要担心,并为杨坚起了个法名,叫“那罗延”,意思是像金刚一样健壮结实。智仙又说,这个孩子大有来头,不可以处于俗世间,应该在寺院里成长。杨坚的父亲杨忠和母亲吕氏都是信佛的人,同意了智仙的意见,就“割庄为寺,以儿委尼”。杨坚当政后对这位抚育自己的比丘尼一直不能忘怀,下令在许多地方造像纪念。如今天周至仙游寺的法王塔,当年在瘗藏舍利的地宫中就有智仙的画像。
大兴善寺的“大兴”两字来源于隋文帝早年的封号。杨坚是贵族家庭出身,十三岁后离开了寺院,回到家里,十六岁被北周的明帝授予右小宫伯,封“大兴郡公”。父亲从“随国公”起家,这就是后来建国曰“随”的起源。当时杨坚嫌“随”字笔画中有走车,不稳定,改为“隋”。“大兴郡公”中的“大兴”二字,就是后来新京城命名为“大兴城”的来源。在修建新京城的同时,宫殿、门、县、园也以“大兴”命名。还有,在与父亲有关系的随州和与自己有关系的冯翊都建造了“大兴国寺”。“国寺”大兴善寺也是这样诞生的,但并不完全是新建,是将原在旧长安的北周皇家寺院陟岵寺拆迁重建而成。
大兴善寺有特殊的地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同一般,被称为“贵位”。中国传统建筑曾受到佛教的影响,但主导思想仍然是“法天相地”的原则。大兴城的设计师是将作大匠宇文恺,他的设计指导思想是《易经》。大兴城的城址上有六条横贯东西的土坡。宇文恺认为这六条土坡像《易经》中表示乾卦的符号,分别有重要的象征性含义。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即这六条土坡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直至九六。按照《易经》中乾卦卦词的解释,其中九二、九三和九五等三条土坡分别属于“大人”、“君子”、“飞龙”之位,是“贵位”。所以就在九二的位置上构置了宫殿,以作帝王之居,在九三的位置上设立百司衙署,以应君子之数,而九五的位置上就建造了佛教的大兴善寺和道教的玄都观。一座佛寺,一座道观,分别占据了靖善坊和崇业坊两坊之地,隔朱雀大街相望。
大兴善寺尽占一坊之地,相当于261082平方米,是非常宽阔的。殿堂的体量也非同一般,如《长安志》卷七所记载:“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号曰‘大兴佛殿’,制度与太庙同。”意为该寺殿堂的高度和宽度是京城里最大的,号称“大兴佛殿”。这样的建筑尺寸与太庙建筑的尺寸一样。大兴善寺殿塔巍峨,更由于地处高岗之上,黄瓦青脊,彩绘典丽,益发显得壮观,也成为唐代长安城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大兴善寺的地位变化不大,仍然是“官寺”的身份,这就是今天寺院山门上“五岗唐镇”的来源。唐代寺内设有国立译馆,也屡经修茸。宪宗元和四年(809),在寺内增建转轮藏经殿。文宗太和二年(828)建观音大士阁、天王阁。特别是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代,该寺是“开元三大士”译经传法之地,建筑与规模依然比较宏大。神龙元年(705)曾改名羊国寺,景云元年(710)仍复旧名。唐末之后,长安逐渐衰落。大兴善寺由于密宗祖庭的地位和所处“贵位”的忌讳,面积仍然比较大。直到今天,大兴善寺仍然是西安地区面积最大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