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义天国师年谱及其作品系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高丽大觉国师义天僧统是中韩佛教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入宋求法对高丽佛教有着深广的影响,其弘法活动丰富多彩,发明新致,在中韩佛教史上贡献弥多,很值得深入研究。谨以此《年谱》和《作品系年》权作引玉之砖,冀同志者共琢成璧。

    一、高丽大觉国师义天年谱

    1055年(乙未)

    高丽文宗九年/宋至和二年

    义天一岁

    9月28日,义天生于宫中,名煦,字义天,因避宋哲宗皇帝讳,以字行。父文宗王徽,母仁睿顺德王后李氏。兄弟9人,义天排行第四,在顺宗、宣宗、肃宗之后;妹2人。传说义天出生时,有香气郁然,久而后散。义天少超悟,读书属辞,精敏若宿习。兄弟皆有贤行,义天则杰然出锋颖。

    1056年(丙申)

    高丽文宗十年/宋嘉祐元年

    义天二岁

    正月癸卯,始创兴王寺于清水县。

    三月甲寅,册子蒸为国原侯。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57年(丁酉)

    高丽文宗十一年/宋嘉祐二年

    义天三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58年(戊戌)

    高丽文宗十二年/宋嘉祐三年

    义天四岁

    5月戊子,高丽王文宗幸奉恩寺,册烂圆为王师。烂圆即景德国师。

    1059年(己亥)

    高丽文宗十三年/宋嘉祐四年

    义天五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0年(庚子)

    高丽文宗十四年/宋嘉祐五年

    义天六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1年(辛丑)

    高丽文宗十五年/宋嘉祐六年

    义天七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2年(壬寅)

    高丽文宗十六年/宋嘉祐七年

    义天八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3年(癸卯)

    高丽文宗十七年/宋嘉祐八年

    义天九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4年(甲辰)

    高丽文宗十八年/宋治平元年

    义天十岁

    义天生活于开京宫中。

    1065年(乙巳)

    高丽文宗十九年/宋治平二年

    义天十一岁

    5月癸酉,文宗御景德殿,召王师烂圆为义天祝发,并令随师出居灵通寺。按:《灵通寺碑》载,文宗某日对诸子说,谁能为僧作福田利益啊!义天起立对曰:臣有出世志,惟上所使。上曰:善。母后以孕时梦贵(有龙入怀),深心甚感可惜,但见业已受君命,无可奈何之。

    10月,义天就佛日寺戒坛受具。自此学问不息,慧解日进。

    1066年(丙午)

    高丽文宗二十年/宋治平三年

    义天十二岁

    义天居灵通寺,从景德王师修习华严学。

    1067年(丁未)

    高丽文宗二十一年/宋治平四年

    义天十三岁

    正月庚申,文宗所建愿寺兴王寺落成,堂宇凡2800间,择有戒行僧一千人常住。

    1068年(戊申)

    高丽文宗二十二年/宋熙宁元年

    义天十四岁

    正月癸已,文宗幸兴王寺设庆成会,经宿还宫。

    7月辛巳,宋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都大制置发运使罗拯奉朝旨,遣黄慎至高丽国,见文宗王,传天子意:高丽国古来号称“君子之国”,其祖宗之世曾交好于宋,后来交往阻绝,今闻其王贤,可遣使谕之。文宗闻此意,高兴,优礼馆待黄慎。

    1069年(己酉)

    高丽文宗二十三年/宋熙宁二年

    义天十五岁

    7月乙酉,文宗赐义天号“祐世”,授职为“僧统”。此据《仙凤寺碑》。《灵通寺碑》则作“丁未乙酉(1067),教书褒为祐世僧统”;《兴王寺碑》载为“文考褒为广智开宗弘真祐世僧统。”或谓在文祖二十一年(日本忽滑谷快天《韩国禅教史》P137)

    1070年(庚戌)

    高丽文宗二十四年/宋熙宁三年

    义天十六岁

    5月壬寅,文宗令王子窥于玄化寺削发为僧。

    8月己卯,罗拯复遣黄慎至高丽谕文宗王。

    义天开始搜集新旧制撰诸宗义章,备日后编藏用。

    1071年(辛亥)

    高丽文宗二十五年/宋熙宁四年

    义天十七岁

    义天居灵通寺,从景德王师修习佛法。

    1072年(壬子)

    高丽文宗二十六年/宋熙宁五年

    义天十八岁

    6月甲戌,高丽使者金悌自宋还国,带回宋帝五道诏书,其中一道诏书对高丽王遣使进奉厚礼表示感谢,同时表示恢复两国友好交往之意。(《高丽史》文宗世家)

    1073(癸丑)

    高丽文宗二十七年/宋熙宁六年

    义天十九岁

    3月己酉,文宗设般若经道场于会庆殿五日以禳灾变,义天因撰《般若道场疏》(见《大觉国师文集》卷15P56),疏称转《般若经》的目的在于“庶凭威于三宝,冀免扰于四魔,伏愿众圣垂光,用致穰穰之福,诸天降鉴,尽去种种之灾”。与此同时,似又撰《消灾经直译详定记》(文缺,仅见《文集》卷1目录)。

    义天受世子之托,撰《代世子集教藏发愿疏》(见《文集》卷14P53)。疏称因“眇躬而遘疾”,故“缔妙缘虔祈茂祉,”“赖佛天之扶卫,获臻身体之康和,涤荡灾萌,增延寿考”,“欲以于古于今,大辽大宋,凡有百家之科教,集为流通”,以补疏钞之缺。按:世子,指文宗嫡长子勋,即顺宗。

    1074年(甲寅)

    高丽文宗二十八年/宋熙宁七年

    义天二十岁

    义天居灵通寺,从景德王师修习佛法。

    1075年(乙卯)

    高丽文宗二十九年/宋熙宁八年

    义天二十一岁

    义天居灵通寺,从景德王师修习佛法。

    1076(丙辰)

    高丽文宗三十年/宋熙宁九年

    义天二十二岁

    景德国师迁化,义天继其讲席。《元景碑》载,“景德归寂,师继法门,而当世之学佛者,有戒律宗、法相宗、涅槃宗、法性宗、圆融宗和禅寂宗。师于六宗并究至极。”《灵通碑》载:义天“至年甫壮,益自勤苦,早袒矻矻,务博览强记,而无常师,道之所布,则从而学之,自贤首教观,及顿惭大小经律论章疏,无不探索。又余力外学,见闻渊博,自仲尼老聃之书,子史集录百家之说,亦尝玩其菁华,而寻其根底,故谈论纵行驰骋,衮衮无津涯,老师宿德皆以为不及,声名流闻,时谓法门有宗匠矣。”

    1077年(丁巳)

    高丽文宗三年/宋熙宁十年

    义天二十三岁

    义天始讲《贞元新译华严经》并《疏》50卷,当年讲毕。见《文集》卷20P84《言志示徒》诗注。注云:予自二十三岁,始讲贞元新译《花严经》并《疏》共50卷,其年彻轴,自后,讲演未有一日废。《经》指四十卷本《华严纪》、《疏》指澄观所撰《后分华严经疏》10卷。

    1078年(戊午)

    高丽文宗三十二年/宋元丰元年

    义天二十四岁

    4月,高丽文宗以宋帝节日,设斋于东林、大云二寺,祝帝寿。

    5月16日,义天奉命至总持寺行香,因忆旧年栖止事,吟成一首绝句,题为《戊午五月十六日衔命行香于总持寺,因忆旧年栖止,偶成一绝》。按:总持寺在报恩郡俗离山,亦称大法住寺。

    7月,文宗于兴王寺铸金塔成,以银为里,金为表,银427斤,金144斤。义天为之吟应赞诗一首。此前,撰《舍黄金奉塔疏》,《疏》中称:“敢将檀施之余,上祝椿龄之永。”椿者,父也。

    1079年(己未)

    高丽文宗三十三年/宋元丰二年

    义天二十五岁

    秋7月辛未,宋帝遣阁门通事舍人王舜封、翰林医官至高丽探视、诊治文宗王疾病,并赐药一百品。

    义天住灵通寺弘扬诸宗。

    1080年(庚申)

    高丽文宗三十四年/宋元丰三年

    义天二十六岁

    3月丙寅,文宗册子燧检校司空守尚书令扶余侯。壬申,遣户部尚书柳洪、礼部侍郎朴寅亮赴宋谢赐药材、贡方物。使回,宋帝附敕八道,慰谕文宗积劳成疾等。丁卯,宋再遗医官马世安赴高丽为文宗诊治。

    义天迁住兴王寺弘扬诸宗。

    1081年(辛酉)

    高丽文宗三十五年/宋元丰四年

    义天二十七岁

    9月,义天首次致书宋僧净源。此书已佚,《文集》中缺,但从《外集》卷2《净源书六首之第二》中略得其消息,是谓:“正月十有九日,都纲李元积至,得去年九月书。辞意勤拳,才识寅亮,铺三经之谠义,贡三家之猷文,邂逅*(左纟右由)绎,使人乐而不自觉。”由是知义天在这第一封信中既表示了自己对净源的敬慕之情,也谈了自己的佛学观点。此外,致书同时还将《花严孔国内章》、《贞元新译经疏》46册及《海东见行教乘目录》等书赠送给净源。按:《高丽史》载文宗三十五年八月戊辰,宋商李元积等68人至高丽献土物。这是李元积第一次到高丽。

    1082年(壬戌)

    高丽文宗三十六年/宋元丰五年

    义天二十八岁

    2月,净源第一次给义天复信(《外集》卷2《净源致义天书六首之第二》),自称“大宋国两浙传祖教老僧净源”,称义天为“高丽国花严阇梨僧统法师”。从称谓上看,二人此时尚未建立师资关系。净源在此书中谈了中国华严学发展的简史及戒律、法相、法性、贤首、三论、净土诸宗现状,称赞了义天的人品学问,感谢义天惠赠《花严孔国内章》等章疏、目录,最后希望义天能“因风而来”,以便能“口授心传”,有意招引义天入宋游学。

    8月15日,李元积自宋至高丽,传净源二月书于义天,同时携来净源所撰《华严普贤行愿忏仪》、《大方广圆觉忏仪》、《大佛顶首楞严忏仪》、《原人论发微录》、《还源观疏钞补解》、《盂兰盆礼赞文》、《教义分齐章科文》等8本共一匣。

    随后,义天复信净源(《文集》卷10《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一),表示其“问友于百城”之心,但又接着说“不敢以绝于恩,不敢以伤于义”,只好“乍寝西游之计”。虽如此,却不免“增中辍之咨,汲汲于时行以行,忽忽于缘会而会。”

    1083年(癸亥)

    高丽文宗三十七年/宋元丰六年

    义天二十九岁

    2月,洪保自高丽至宋,传义天书三通(包括《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一)。三书皆“遐剖教宗,历叙师友”。净源“玩味其辞,若对面语”,恨不能立即相见。义天表示虽不能一时“绝恩”“绝义”西游,但又许以“时行以行,缘会而会”,越海求法,传一心之印。

    随后,净源给义天回信(《外集》卷2《净源致义天书六首》之第四,前段文缺),表示急于相见的心情,但又以义天“不敢以绝于恩,不敢以绝于义”的无奈态度而深感失望。同时,净源还随信附去自己的近著《花严疏钞音义释文》、诸文首序及讲下诸生所编净业稿。又许待后寄去清凉国师石本杂文。

    春3月,高丽文宗命太子奉迎宋赠《大藏经》于开国寺,设道场祈愿。

    文宗卒前,义天请求入宋求法。《仙凤寺碑》载:“文祖但心许之,未降指挥。”《密州谢差引伴表》谓:“曾蒙诺于寡君,丧考未详,乃被留于群议……”

    7月辛酉,高丽王文宗卒,宋神宗下诏于明州修浮屠供一月,并遣使左谏议大夫杨景明等往高丽祭吊。聚僧设道场于灵殿。文宗长子勋即位,是为顺宗。同月,净源从都纲洪保处收到义天上年的另三封书。

    义天入住兴王寺不久,顺宗卧病,被召至御前,授言曰:寡人当愿作大伽蓝,额号洪圆(又作“弘圆”)。今病笃,殆不自济。若嗣君不相忘,师其同心,以终吾愿。义天涕泣曰:臣敢尽心力,死生不易。

    10月癸酉,顺宗卒,其弟运继位为宣宗。

    义天撰《祭顺王文》。

    文宗末年,《圆宗文类》22卷集成,序称:编篡《文类》之原因,一是圆宗至理幽微,群言汗漫,问答之际,援引颇难;二是近世好异之徒,弃本逐未,臆说纷然,至使祖师玄旨,壅而难通。主上(文宗)知其然,遂令集义学修纂,“略彼广文,为兹要览。”离为22卷,以便于后学通疏钞,得经旨,证理性。书成奏上,赐名《圆宗文类》,并命义天为之序。

    1084年(甲子)

    高丽宣宗元年/宋元丰八年

    义天三十岁

    正月,义天入宫诚请入宋求法,宣宗(文宗第二子)集群臣议。群臣以义天贵为王子,不宜越海。义天抗辩,宣宗为之感动,意许之。而群臣议决,以为不可。事遂罢。见《灵通寺碑》。

    一日,义天与兄熙(后来之肃宗)谒太后,偶语及天台教事,义天遂曰:天台三观,最上真乘,此土宗门未立,甚可惜也。臣窃有志焉。太后深垂随喜,熙亦愿为外护。见《仙凤寺碑》。

    7月15日,义天撰《兰盆日烧臂发愿疏》,《疏》称:愿使烧臂一柱,赖今日之良因,躬历百城,遂他年之奇遇,真风息而再扇……

    8月,义天收净源信一封,信中说:“因风而来,口授心传,则缄芥虽远,悦高下之相投;笙磐之同音,穆宫商而切响。”义天入宋求法之心愈切。

    秋季,托都纲洪保致书净源,叙入宋求法之志不可夺。同时以先大王遣物见赠。

    10月癸酉,撰《顺王忌辰礼忏疏》。

    是年,净源得顺宗死讯,于杭州祥符寺王子院设祭追荐,并将功德疏文寄与义天。义天以事具闻王府,并奉命遣近官至王子院先兄灵筵前祭奠,转诵净源为顺宗笺注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

    自景德国师迁化,至于入宋求法前夕,义天继景德法席,先后住灵通寺、兴王寺(也一度在玄法寺祐翔大师讲《唯识论》)弘法,讲《圆觉经》、《大方广华严经十通品》。《八师经》及《消灾经直释详定记》可能亦讲于此时。

    今存《讲圆觉经发辞》二首,第一首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题意,以“大方广”之义用比之《起信论》中体、相、用三大义;以“圆觉”为法体,与《起信论》中之“一心”等同。第二首主要内容有:1、批判“学教之者多弃内外求,习禅之人好忘缘而内照”的“偏执”,盛赞推崇“定慧两全、自他兼利、观空而万行腾沸,涉有而一道湛然,语默不失玄微,动静不离法界”之圭峰宗密禅师;2、明《圆觉经》之“宗骨”及其通法相、法性、般若、戒律诸宗及华严、起信等经,事兼儒释二教,禅会顿渐二宗的特点;3、义天所依而讲者乃圭峰之《圆觉经略疏》四卷本。

    《讲大方广华严经十通品发辞》缺前段,余文内容,一明义天所讲乃应“李公”之请,二以唐裴休与宗密的“世外之交”比于“李公”与自己的关系。义天谦谓自己“无大士之才”、“为师德薄,训物功疏”,加之“大法下衰,机缘渐钝”,“实难进道”。不期李公出而外护,虚己求宗,故而不胜感荷。

    1085年(乙丑)

    高丽宣宗二年/宋元丰八年

    义天三十一岁

    4月8日庚午,夜,义天留书(即《请入大宋求法表》)于王及太后,率弟子寿介,微服至贞州(金浦,在京畿道丰德),寓宋商林宁船越海而西。宣宗闻而惊,差遣官僚与弟子乐真、慧宣、道邻追而从之。按:《高丽史》本传作“王命御史魏继廷等分道乘船追之不及,遣礼宾丞郑仅等问过海安否”。义天在《请入宋求法表》中述其原因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臣某”智识空疏,器能慵懦,须求良师指点;二,当世道流寂尔,讲肆*(外门里臭)然,真趣屈于异端,玄言隐于浮伪,玩文味义,空恋于古贤,负笈横经,罕逢于善匠,若不问津于中国,固难抉膜于东方;三,宋两浙华严师净源来书表示愿“口授心传”,臣“悦高下之相投,笙磐之同音”,“认强缘而得遇”。按:有关入宋时间,《仙凤寺碑》作“宣祖三年,师知时至,更请求法,群议阻之,二圣似欲从之,于是,浩然决乘桴之计。”所谓“宣祖三年”者乃从即位之年起算,故实即宣宗二年。《密州谢差引伴表》谓,其入宋乃“承密谕而潜投商舶,越大洋而践雄疆。”《请入大宋求法表》谓:“今与双溪寺大师昙真等缁素共一十一人同约,欲随商船发行,不敢专擅。”此与实际同行人数不符,当有违约未行者。

    5月2日甲午,义天越海至宋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登陆,致《与大宋知密州状》、《与知高密县状》。知密州朝奉郎范锷亲自迎劳。义天随即附表具禀入朝之意。滞留密州期间,义天似乎住于当地寺院,曾吟诗一首,赠板桥镇圣寿院座主澄流,题为《到大宋板桥镇圣寿院赠澄流座主》,今目存文缺。又有《和大宋密州资福寺留题》诗一首。

    5月21日,义天获敕准赴阙。主客员外郎苏注廷奉诏前来引导。义天上《谢差引伴表》。在苏注廷引导下,义天沿陆路或水路南下至海州(今连云港)。按《兴王寺碑》作:“而主客郎中杨杰被诏导引,自密至汴河,直上辰殿。”“杨杰被诏导引”属误。

    6月7日,义天因劳累致病,仍在海州,中使复至住所传敕旨,赐御斋及御茶20桶,药一银盒,义天因上《谢赐海州御斋表》和《谢赐茶药表》。数日后,义天离海州,过泗上(唐泗州临淮县,在安微泗县东南),礼僧伽塔(在普光王寺内)。至宿州,上《与知宿州状》、《与宿州通判状》。

    7月1日,义天在南京(今河南商邱),中使至,奉传敕旨,赐御斋。义天上《谢赐南京御斋表》,又呈《与南京留守状》二首、《与南京少尹朝议状》二首、《与南京少尹朝请状》二首。

    7月6日,义天到达宋京开封,蒙郊迎、赐劳筵。住京师启圣寺(院),以中书舍人范百禄为主。义天上《谢郊迎表》,《谢抚问表》及《谢皇太后同前表》、《谢启圣院安下表》。

    此后,义天曾进奉宋帝哲宗佛像,撰《进奉尊像表》及《进奉大宋皇帝尊像状》;给皇太后进奉经文,撰《进奉皇太后经文状》。

    7月辛酉,义天于启圣院为本国文王设忌辰斋,并撰《斋疏》(即《祭文王文》)。

    7月13日,蒙于京郊永宁禅院劳迎,因上表谢恩,目录及文皆缺。

    7月21日,宋帝于垂拱殿诏见义天,待以客礼,优宠有加,赐物、赐斋筵,并差中书舍人钱勰押伴。义天因上《谢朝见日赐物表》、《谢朝见日赐斋筵表》,同时上表谢皇太后,即《谢王太后同前表》二份。按:《佛祖统纪》称朝见毕,敕礼部苏轼馆伴,诸碑未采此说。义天至相国寺惠林宝阁参圆照宗本禅师。《通载》载,义天与宗本见面,本问义天所得,义天以《华严经》对。宗本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也?化身说耶?法身说耶?”义天回曰:“法身说。”宗本曰:“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

    7月22日,义天上表乞师受业(《文集》缺此《表》),诏许。两街僧录以华严师有诚为高才硕学、堪为师范者而荐之。义天于是执弟子礼,从其习法,往返问答贤首、天台两宗判教异同及其幽妙之旨,并赠与《花严传》五卷、《康藏新传》一卷、《章疏目录》等;有诚法师赠给义天《花严九会文》及张小师所制《疏词》各两本。此间,义天还先后至相国寺参礼圆照宗本。圆照为其升堂说法并偈;到兴国寺参礼西天三藏天吉祥,详问西天事。

    7月24日,赐浴于普净院,又赐斋筵。义天上表(《谢赐沐浴表》)谢皇帝、皇太后(《谢皇太后同前表》)。

    从有诚法师游处,习法旬月,义天上章(即《乞就杭州源阇梨处学法表》)请往杭州华严座主净源讲下受业,诏许之。为此,义天上表谢皇帝(即《谢依允所请表》)及皇太后(《文集》缺此《谢太后同前表》)。

    8月14日,致书有诚法师,禀告诏许东南求法之请,又赠与《贤首碑文》、《妙理圆成观》1卷、《康藏传》1卷、《华严指挥》1卷、绫帕一事。(见《有诚书》)。义天留京期间,皇帝、皇太后先后赐茶果、米面、银器、采帛,朝辞日又赐斋、赐饯筵。义天均一一上表致谢。见《文集》卷6“表二”。皆目存文缺。

    9月庚子,义天于普照王寺(又称普光王寺,在泗州)为本国国王宣宗设生辰斋,并撰《疏》(已佚)。

    约于九上中旬,义天与送伴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杨杰离京师,沿汴河,达淮泗,过金山,谒佛印了元禅师,了元有诗六首相赠,现存。浸寻至苏州,参华严师善聪。

    约于九月中下旬,义天至馀杭,与净源相约:先到大中祥符寺王子殿内烧香,然后同往遍福寺瞻礼舍利。由杨杰交接,定净源为义天开讲规式。

    12月8日,宋哲宗生日,义天进《龙兴节日进奉功德表》。按:《宋史·礼记》载,以十二月八日为龙兴节。宋哲宗本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以避僖祖忌,故以后一日为龙兴节。义天同时又于大宋法云禅院为哲宗祝寿,撰《大宋法云禅院祝圣寿疏》。

    冬,与主客尚书杨杰至龙山(杭县南五里)觉圆精舍瞻礼泛海观音尊像。杨杰制诗叙其事,诗《序》云:“《泛海观音记》云,同光元年,盐官民见海上红光夺目,乃于波间得观音古像,旃檀香所成圣相,昔所未有,吴越王闻之,迎请入府,后奉安于龙山觉圆精舍之东殿,灵异甚著。皇宋元丰八年冬,予陪高丽国祐世僧统,瞻礼尊像,时诗僧宝英求章句以记之。”见《外集》卷11P127“诗二”。

    1086年(丙寅)

    高丽宣宗三年/宋元祐元年

    义天三十二岁

    春正月,初一日,义天给宋帝上《贺正表》,同时上《贺皇太后同前表》。是月,杭州知州蒲公宗孟请净源入住慧因寺,开讲则天世所译《华严经》(80卷)。义天施钱营斋,以延学徒,甚众。源师欲于此寺置教藏,义天舍银置教藏7500余卷。高丽宣宗上表宋廷,述母意,请遣义天还国。上天竺寺从谏法师喻义天: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乃荷与俱。谓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义天于是有归志。义天将赴阙辞行,慈辩从谏大师为其说天台教法,吟诗一首(见《外集》卷1OP122“诗一”),并以手炉、如意相赠。《佛祖统纪》谓:“乃求炉拂传衣。”义天请净源同舟赴京,一路上讲学不辍。

    2月13日,义天至京师,哲宗于永宁禅院,特赐劳迎,就同文馆安歇,敕差朝散郎试中书舍人满中行为馆伴。

    义天上《谢差馆伴表》及《谢皇太后同前表》,谢皇帝、皇太后。《表》称:义天“客游日久,再届于京华,宸极恩优,许容于公宇”云云。义天住同文馆数天中,宋帝曾敕使就馆赐食。义天因上表谢皇帝、皇太后,称“行住之处,宠爱相随”云云(见《文集》卷7P22“表三”)。



    义天又上《谢传法表》及《谢皇太后同前表》(见《文集》卷7P21“表三”),谢皇帝、皇太后。《表》称:“蒙敕允,寻诣杭州花严教净源所学法,今已传习大旨讫。”

    闰2月19日,义天入内殿向哲宗及皇太后辞行。皇帝、皇太后赐物及饯筵、银器采帛、诏书奖谕等。义天分别上表谢皇帝、皇太后(见《文集》卷7P23—24)。按:《灵通寺碑》载,“义天以元祐元年后二月十三日,入京再见,淹五日朝辞。”相国寺圆照宗本以贾相公《金刚经注》、《遗教经节要》等7部附义天弟子慈应、乐真。

    3月2日,义天准备离京南下放洋还国,诏差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杨杰、释可久为送伴。义天因上表谢皇帝、皇太后。(见《文集》卷7P23—24“表三”)

    3月7日,宋哲宗以高丽文宗真影一轴赐义天。同时又赐金香炉、香盒等。义天因上表谢皇帝、皇太后(见《文集》卷8P25—26“表四”)。

    南下途中,皇帝遣使赐御斋,义天因上表谢之(《文集》缺此表)。过秀州(今嘉兴),至真如寺,见楞严疏主长水子璿塔亭倾圮,义天慨然施白金六十星嘱寺僧修之。请杨杰题额,章衡撰《大宋重修楞严大师塔记》。

    4月,再至杭州慧因寺,净源为义天传道毕,正坐焚香曰:愿僧统归,广作佛事,传一灯使百千灯相继而无穷。

    将离杭州,禅讲宗师各率徒相送,并赠诗。赠诗详见《外集》卷10—11P122—129。义天向诸方广求章疏,“贵得还乡之日,聚集古今诸宗教乘总为一藏,垂于万世”云云。自杭州至天台山,致《与知台州状》、《与台州通判状》。遂登定光、佛垅,亲笔书写发愿文礼于智者塔前,愿文云:“尝闻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言,磐无不尽。本国古有谛观者,传得教观,今承袭久绝。予发愤忘身,寻师问道,今已于钱塘慈辩讲下,承禀教观,他日还乡,尽命传扬。”杨杰志之,沙门中立为之立石。

    5月上旬,自天台山至明州(今宁波)。以释明智、慧照馆接之。义天至育王广利寺礼谒大觉禅师怀琏,怀琏为之升堂说法。皇帝遣使于明州赐御斋,义天上表谢之(《文集》目存文缺)。

    5月12日,离明州,向定海(今镇海),拟自此放洋还国。

    5月19日,自定海随本国朝贺回使放洋还国。临行前,致书净源法师,申闻起居。按:《灵通寺碑》作“五月二十日”放洋还国。

    5月29日,越海历十日,还至本国礼成江,王奉太后出奉恩寺以待,迎接导仪甚盛。义天上《乞罪表》,谓“擅行之罪”,“虽陷严科”,“闻道之心,实甘于夕死”。同时献上宋哲宗所赐圣考御容及诸佛舍利、五十五知识像、《花严大不思议论》等诸宗教藏三千多卷。按:它处记作“献释典及经书一千卷”。

    义天既还国,宣宗以文考创成兴王寺,从来无主掌,诏国师为住持,自此演讲横宣禅教显密者有年。

    季秋,义天致书宋姑苏华严僧善聪,述游学日获聆教观之幸。又致书净源法师问安,赠钱二百两供净源刊勒《华严经科钞略》。

    是秋,宋徐都纲等船至高丽,传净源书一封并《新注贞元华严经》、《慧因寺教藏记》、《楞严大师塔记》及《贤首宗总目图》给义天。义天因复书净源,并告知已将上述章疏各一本奉呈国君及诸亲王,更有宋仁宗之《三宝赞》已呈上国王,另摹一本,刻石竖之。复书望赐《新注法华经》、《金衡钞》等。

    11月末,宋僧圆照宗本将书及《法华注疏》12卷附义天门人携归,请义天详校,开板流通。

    12月18日,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护军吴兴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章衡受慧因寺净源弟子希仲之请,撰成《大宋杭州慧因院贤首教藏记》。

    1087年(丁卯)

    高丽宣宗四年/宋元祐二年

    义天三十三岁

    义天托徐都纲致书净源,告知回国后启讲筵事,同时赠银盒盛茶水精珠三颗。

    3月,净源托都纲洪保致书义天。书称:“近闻讲授《华严》大经,忻慰之愿,交集于怀”。同时,以手炉、稷拂各一柄,净巾、案褥各一条,绝句一首(见《外集》卷11《了元诗六首》)附义天,以作传授之缘,又以律溪茗、天童山茗一器赠之。请义天寄海东现存章疏《睿法师注本》7卷并吉藏、元晓、憬兴、玄一、神雄、大贤诸德撰述。

    义天致书净源,告知贡钱二百两供刊勒《华严科钞略》,并应净源所求,附寄玄一、大贤二师撰述2部,应允将吉藏、元晓、憬兴、神雄、睿法师等注本校勘后书写奉寄。

    宋传贤首教沙门智生第一次致书义天,叙求法间一起馆居际会及违别事。

    四月庚子,宣宗幸归法寺庆成大藏经,专门构堂藏之,义天吟《庆赞归法寺藏堂》一首。

    是年,慧因寺僧颜显赴高丽,携净源书及赠《六题》1册、《花严记》3卷给义天。

    宣宗、仁睿太后与义天以青纸金书三译《华严经》180卷送慧因寺,以祝皇帝圣寿。

    1088年(戊辰)

    高丽宣宗五年/宋元祐三年

    义天三十四岁

    仲春,乐真请归所住寺,义天以稷拂一柄等为赠,曰:“昔晋水法师以炉拂传于我,我传之于子,宜勉之发扬吾道。”

    夏,宋僧慧清第一次致书义天,谢其赠送《华严纶贯》,《刊定文钞》。

    秋冬,义天第二次致书宋姑苏华严僧善聪。

    11月,净源法师入寂,俗寿78岁。净源临终撰“遗书”一封给义天,后委曲寄至。遗书先叙其生平、讲学经历,次叙注《法华经》12卷,请僧统为其详校、开板流通,末叙诀别之礼。

    善聪致书义天,告知净源法师示寂及杨杰受两浙职司提刑、竭力护持贤首教事。

    是年,义天复书净源,告知已收颜显所携书信及所赠《六题》1册、《花严记》3卷;同时复书颜显,感谢其所赠的《六题》,说明其所示《骠诃论》乃高丽晚学中与祖师同名者之伪作;告知所需及诜法师文字已见于《圆宗文类》中,随书附去诸宗章疏已刊刻部分若干等。

    慧因寺僧道邻致书义天,叙每日两讲祝圣寿及以义天画像立生祠事。

    1089年(己巳)

    高丽宣宗六年/宋元祐四年

    义天三十五岁

    3月,值净源法师百日忌,义天于本国设祭,并撰疏。

    10月辛酉,王太后始创国清寺。

    此前,杭州慧因寺僧颜显,携净源真影舍利至高丽。

    11月3日,义天遣门人寿介、继常、颖流3人及院子金保、裴善渡海至杭州致祭净源,并于诸处寻师学法,先出示本国礼宾省文书,言国母使持2金塔为两宫祝寿,知州苏轼奏却。寿介复出示义天亲笔书信,并持首楞圆觉绘像至净源法师塔前祭奠,贡金塔2座,请净源法师舍利归海东供养。杭守苏轼复上疏乞却贡受祭,朝旨并听许之。寿介一行由杭守安置于承天寺住止,派有行止经论僧思义为馆伴。

    11月30日,寿介一行致祭毕,起发赴明州,因便船归国。

    1090年(庚午)

    高丽宣宗七年/宋元祐五年

    义天三十六岁

    3月戊子,罢弘圆寺、国清寺之役。仲夏,宋僧从谏(慈辩)第三次致书义天。

    8月8日,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序》。

    是年,又撰《代宣王诸宗教藏雕印疏》,“伏冀皇龄更永,母寿弥长”。

    宋僧智生第二次致书义天,书谓自晋水净源圆寂,此方贤首本宗渐有亏损,因作《圆觉经圭峰旧注新解》4卷并奉寄。

    义天撰《致内侍文冠书》,驳“僧统不合掌于试僧表白文字”说。书谓:予自十六七岁以来从事于西方圣人之教,二十载于兹矣,然教乘浩如烟海,虽有拔萃之器,信乎终身不能究其业也。学佛者之用心,在穷究圣人所设之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教,试僧表白文字与儒士拔策决科同为学圣人之道,佐圣人之世,驱民于仁寿之域,终致太平也。

    义天致书善聪,述去、今两年附寄《新疏》10巷、《华严纶贯》15卷14册、《起信论演奥钞》10卷、《科》1卷、《重校龙树释论》10卷、《三宝章》10卷、《指归章》十卷之事。

    义天托都纲陈寿携赠物铜磐4枚、人参2斤、铜盂2个给宋僧行端。

    义天接宋僧净因第二封书,因复书,并托洪大捎去净因所求之《起信论古疏》、《摩诃释论》。

    义天收到净因所撰《不思义论》20卷,因复书“望来春托便舟垂示余卷。”

    1091年(辛末)

    高丽宣宗八年/宋元祐六年

    义天三十七岁

    春,义天南游搜集诸宗教藏,先后至芬皇寺、金山寺、龙头寺、安养寺、漆长寺、孤大山景福寺、宝月山白云院、智异山华严寺、瑞石山圭峰寺、居顿寺、碛川寺、长寿寺、龙岩院、楞伽山净藏兰若、兴教寺、浮石寺、太白山鹫栖寺、厌髑舍人庙等。

    义天收到慈辩从谏第四次书,其书谓稍闲后当副命释《永嘉集》天台教相义;承谕校勘论文毕,已催徐客开板成就。

    1092年(壬申)

    高丽宣宗九年/宋元祐七年

    义天三十八岁

    9月壬午,仁睿太后李氏卒于西京。义天至西京奔丧,登永明寺浮碧寮,赋诗一首,中有“今朝哀变江山色,始信风光自我心”两句。

    是年,义天于全罗南道顺天之曹溪山仙岩寺(道诜初创)修止观,重兴是寺。寺僧称寺中藏有义天所用之锦绣卓衣和25条袈裟,上绣佛名、经名和佛祖名(见忽滑谷快天《韩国禅教史》)。

    至是年,义天前后搜求得诸宗教藏无虑4千卷,因请置教藏司于兴王寺,召名流刊正谬缺,开板流通。按《元景国师碑》作:辛已岁(疑为辛未岁),大觉上言,近古以来,诸宗章疏多失其本,请购求于(中国、契丹和日本)……引师(乐真)等义学名僧,相与校正,乃命工镂板,使既逸之典再行于世。

    乐真讲《大经》,奉严冥福。义天又赠以诗偈,中有“佛祖垂文缘底事,只应传授化群盲”二句。

    1093年(癸酉)

    高丽宣宗十年/宋元祐八年

    义天三十九岁

    五月庚子,宣宗创弘护寺于开京城东。

    义天继续住兴王寺弘扬诸宗。

    1094年(甲戌)

    高丽宣宗十一年/宋绍圣元年

    义天四十岁

    2月初,义天迁住弘圆寺,教学如故。弘圆寺非独顺王矢愿之所,实乃宣考邀福之场,因降愿文,令义天为住持,兼赐札子,藏于此寺。

    5月壬寅,宣宗卒,义天退居伽耶山海印寺,溪山自适,有终焉之志。在海印寺内设坛祭宣宗。撰《祭宣王文》,自称“海印寺退居弘真祐世僧统臣某”,又云“既藏拙于山林,未奔走于京辇,聊陈薄祭,用表哀诚。”献宗立,再征不赴。

    ×月15日,献宗(宣宗之元子)下教(诏),向义天征询新建弘圆寺住持人选。义天具状奏曰:“贫道不在于朝,不合言事”,“区区之事,来敢敷宣”。言下对献宗此举有不满之情绪。

    1095年(乙亥)

    高丽献宗元年/宋绍圣二年

    义天四十一岁

    献宗在位期间,遣中使至海印寺传圣旨,以天竺国天吉祥三藏真容、福唐飞山戒珠长老真容各一轴,许令义天归敬供养。义天因吟《上献王》诗三首,第一首末两句谓“王家寄到山门意,护法因缘在此辰。”

    10月8日,肃宗(文宗第三子)禅位,义天上表称贺。按,“八日”禅位,依《高丽史》、《灵通碑》,义天贺表作“今月十五日”“虔膺天命”。

    10月22日,肃宗遣枢密使左丞宣吏部侍郎金德君等至海印寺,传教(诏)书一道,召义天赴阙。义天上《辞赴阙表》,以“不适于时宜”,“久厌嚣纷”,“早图闲放”为由,婉言拒之。

    11月3日,肃宗再遣枢密院使至海印寺,投书一道,召义天赴阙。义天再上《辞赴阙表》婉拒。

    是年,宋僧辩真致诗二首义天,诗序记义天归国后曾寄给辩真《圆宗文类》全集,十年后又寄书及紫迦裟,不胜感佩,因课诗述怀云云。

    1096年(丙子)

    高丽肃宗元年/宋绍圣三年

    义天四十二岁

    是年,肃宗复三次诏请义天还京,其中云:“不毂之望师,可谓切矣,非止高山景行,寤寐增思而鹤鸽在原,义重非他,虽不能往,屡以诚请,拂衣高蹈,曾不我顾,古之达者,非夷非惠,与时卷舒,冀或一来,副我意焉”。至此,义天始翻然曰:“备礼厚辞,义不可拒”。乃赴京,复居兴王寺教学如故。

    临离海印寺赴京,义天吟《赴阙次留题故寺二首》,中有“北阙犹难违召命”、“侯鸟知还会有期”二句,又注云:第四度诏云,“虽爱寂处闲,而护生护世,乌以弥修证之时?”

    在退居海印寺期间,义天撰《成唯识论单科》3卷,序称“持《科》玩《论》,先熟正文,后治疏钞,别唯识旨,”如此可以避免“溺彼繁辞,迷其要义。”序中引慈恩、西明、清凉有关言论,以证“兼学”之必要,同时指出:“近世学佛者,自谓顿悟,蔑视权小,及谈性相,往往取笑于人者,皆由不能兼学之过也”又作《海印寺退居有作》诗四首。

    1097年(丁丑)

    高丽肃宗二年/宋绍圣四年

    义天四十三岁

    2月,国清寺建成,肃宗亲设庆赞道场,召门下侍中致仕李靖恭及两府宰臣宴,赐对赏奖,宣谕御制庆赞诗,令儒臣和对。

    5月,义天任国清寺住持,初讲天台教。撰《新创国清寺启讲辞》,称海东佛教“天台一枝虽明夷于代,无奈机缘未熟,光阐无由,仁睿国母因拟创国清精篮,肃宗继承先志,贫道当尽命传灯”云云。韩国天台宗自此正式创立。

    12月前,义天上《铸钱论》,极言用钱之便利。按:高丽于成宗十五年(1996)四月始用铸钱。穆宗五年(1002)七月,用韩彦恭言,下诏“断使钱之路”,“其茶、酒、食、味等诸店交易依前使钱外,百姓等私相交易任用土宜。”

    是年,明州三学院僧法磷致书义天,盛赞僧统于国清寺开讲天台宗义,并表示愿赴高丽以浅学教授国清寺新学徒三年,望僧统能给宋廷出公状延请。书末言从使副李押物处得戒珠(飞山)《别传心法议》,义天曾为此书作后序。

    义天在国清寺讲《兰盆经》,撰《讲兰盆经发辞》,明“大慈无不爱,大孝无不亲”,“罪莫大于不孝”,“福莫大于行孝”、儒释“设教虽殊,而崇孝无别”的道理,强调《兰盆经》乃行孝之要。

    1098年(戊寅)

    高丽肃宗三年/宋元符元年

    义天四十四岁

    4月庚寅,肃宗第五子出家入道,法讳澄俨,以义天为师。澄俨寂后谥圆明国师。

    1099年(己卯)

    高丽肃宗四年/宋元符二年

    义天四十五岁

    6月21日,睿宗(肃宗长子)尚在东宫,义天与之攀话,事后吟成一绝句:《写呈副君殿下》,中有“谁知再构中兴世,感旧怀今未忍还”二句。

    9月丁卯,肃宗率王妃、元子、两府群僚及祐世僧统,幸三角山。

    闰9月壬申,至常慈寺。甲戌,至僧伽窟,肃宗设斋,大施。乙亥,随肃宗次杨州相宅都之地。庚辰,随肃宗至仁寿寺。癸卯,自三角山回。

    义天一路上吟下不少诗篇,如《留题三角山鹫岭寺》、《留题三角山息庵》、《三角山仁寿寺礼文殊胜像》、《赠三角山舍那房主》等等。

    是年,扶余公燧以罪流京山关木郡。按:燧乃文宗第十二子,文宗三十四年册为扶余侯,宣宗三年加守司空,十一年进守太保,称扶余公,肃宗即位授太傅。睿宗七年,又以罪流巨济县,并流其子。义天有《别扶余公贬归京山》、《寄扶余公》、《窃闻扶余公新创菩提房》诗3首,唯《寄扶余公》一首存,是谓“安养期前约,伽耶忆旧游,萼楼何处在,南望泪难收”。

    此年或此年后,义天在国清寺讲《遗教经》,撰《讲遗教经发辞》、《遗教经罢讲辞》。前者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讲者所禀者为晋水净源法师,今所讲者乃净源《新集节要》;后者之主要内容是强调“佛法之无涯,有似亲恩之图继”,“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日难保”,是故,“慈父临终,怀子之情转切,情切则授与遗书,念深乃宣于遗教”,“若或忘遗教者,法中之暴夫,舍遗书者,世上之恶子。”凡“后学”,“庶竭奉先。”“愿一切有缘”,“同志一乘,同修万行,诸佛会上,再得相逢。”

    是年,义天于弘圆寺置圆觉会,欲以僧学一为副讲师,学一固辞不应赴(《韩国禅教史》P151)。

    1100年(庚辰)

    高丽肃宗五年/宋元符三年

    义天四十六岁

    6月4日,于国清寺讲彻天台教义及华严《搜玄》,吟诗一首言志示学徒。诗中注释甚详,主要内容是:一、总结一生讲说诸部经疏三百余卷的成绩;二、近因心劳之疾,学业荒废;三、欲继承仁睿太后遗志,结莲社,修西方之业。

    9月,以辽使王萼爱兴王寺小钟,遂上请铸金钟二个,将献于辽主。辽主以王萼贪而失礼,加竣刑,令勿献钟。

    1101年(辛己)

    高丽肃宗六年/宋建中靖国元年

    义天四十七岁

    年初,高丽遣使贺徽宗即帝位,继附白金数百两,请于慧因寺造华严经阁及卢舍那佛、普贤、文殊菩萨像并供具等,置于阁内,复差童行勾管,岁与剃度。敕许兴建施行。未几阁成,净源弟子希仲绘制阁图及撰书致义天表谢。按:另处记,春月初二,晋仁回,传义天书一封,得知义天令礼宾省发蝶至明州请差人与纲目洪保送金银信等至。至是,复书致谢。

    2月,肃宗以弘圆寺九祖堂成,请义天重修以落成之。义天定华严九祖为:马呜、龙树、天亲、佛陀、光统、帝心(杜顺)云华(智俨)、贤首(法藏)、清凉(澄观)。从此划一祖谱。

    4月,铸钱都监奏国人始知用钱之利以为便,乞告于宗庙。肃宗从之。

    秋,义天讲《隐子》,脾病屡作。

    7月,肃宗下诏,以役夫1900人修茸国清寺。义天当于此时移住总持寺。

    8月,义天既构疾,遂隐几而坐,或观心,或持经,不以疲惫而止。门人请修佛事。僧统曰:事佛久矣。

    9月甲申,肃宗幸总持寺,慰问义天疾。

    10月3日,册立义天为国师。此据《兴王寺碑》。按:《灵通寺碑》作“肃宗闻讯(寂讯)大恸,赐赙有加,册为国师,谥曰大觉。《高丽史》本传谓:义天既卒,“王欲谥大觉。中书门下省奏:大觉者,佛也,潜佛号非煦意。王不从……遂册赠大觉国师。”《仙凤寺碑》谓:“师卒,赠册为国师,定谥曰大觉。先是,肃祖欲以(大觉)二字为师之号,(师)恳让曰:大觉,佛之德,何敢滥而据焉?卒不受。及是,使有司议,复不出二字。”

    10月5日,义天右胁而化,俗寿47,僧腊36,正堂文学李頵上言,以义天与上周亲,而出家无服,然才行俱优,名重辽宋,不可不服。于是,王与群臣玄冠素服,辍朝三日,赐赙甚厚,设仁王经道场于会庆殿、球庭及山外诸山寺,饭僧五万。又赐教门徒吊慰。

    10月16日,荼毗收遗骨。

    11月4日,安葬于五冠山灵通寺,筑石室于震方。秘书少监知制诰朴浩奉敕撰《兴王寺大觉国师墓志》,全称为《高丽国大圣日兴王寺故国师诏谥大觉大和尚墓志铭并序》,秘书郎高世称书。

    12月20日,兴王寺碑刻毕(原碑谓十一月四日刻囗)。

    义天寂后,门人集其所著诗文残编断稿,存者无几轴,次为20卷,此皆率落笔之作。又,弟子惠素于国师殁后,撰《行状》10卷(《破闲集》卷中P24)

    1101—1108年间

    高丽肃宗六年至睿宗三年间

    宋建中靖国元年至大观三年

    元景国师乐真与觉纯等,将义天所编《释苑词林》重加详定,以类相同,编为250卷。按《灵通碑》作“……赐名释苑词林,而未及参定,至后乃成,故去取失当”。

    1125年(乙巳)

    高丽仁宗三年/宋宣和七年

    7月庚午,义天门人都僧统澄俨等,以师之行事具闻于仁宗,仁宗委命金富轼为撰《灵通寺大觉国师碑》,其内容乃摭取于《行状》。

    1131年(辛亥)

    高丽仁宗十年/宋绍兴元年

    大渊献壮月7日,吏部侍郎林存奉奉诏撰《南嵩山仙凤寺海东天台始祖大觉国师之碑并序》,门人天寿寺义学月南寺住持妙悟三重大师僧麟书并篆额。

    二、《大觉国师文集》作品系年

    1.《文集》中义天书序、讲辞、表、状、书、诗

    般若道场疏  见《文集》卷15P56。当撰于1073年3月。疏称“其奈火宅之烦笼,或有燃头之速厄。今敢延缁侣,恭启净场,转兹殊胜之诠,表我奋勤之素,庶凭威于三宝,冀免扰于四魔,伏愿众圣垂光,用致穰穰之福,诸天降鉴,尽去种种之灾”。按:是时文宗曾设般若道场于会庆殿五日以禳灾变。

    代世子集教藏发愿疏  见《文集》卷14P53。题注“年十九作”。义天生于高丽文宗九年(1055),由是知本文作于文宗二十七年(1073)。世子者,即文宗长子勋,后即位为顺宗。疏称因“眇躬而构疾”,故“缔妙缘虔祈茂祉”,“赖佛天之扶卫,获至身体之康和,涤荡灾萌,增延寿考”,“欲以于古于今,大辽大宋,凡有百家之科教,集为流通”,以补疏钞之缺如。

    消灾经直译详定记(佚)

    八师经后序(佚)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1目录。撰于文宗世,似与《般若道场疏》同时。

    祭景德国师文二首之一  见《文集》卷16P58。当撰于文宗三十年(1076)。《元景碑》载,是年,景德迁化。此文应是义天当时吊祭之文。祭文称:“谨以茶果时食之奠敬祭于先师景德国师之灵。风树之叹,往哲之遗言,霜露之想,先儒之格训,在吾释氏,岂不然乎。”“今者囗强孝思,冀逃悖逆,至诚之感,宁无应乎。”

    祭景德国师文二首之二(佚)  见《文集》目录,撰写时间或许同上。

    讲南山律钞  见《文集》卷18P17。当撰于景德国师迁化(1076)后承继讲席之初,因诗有“识非明敏学非研,予是何人辄讲宣”自谦之语故。《兴王寺碑》载:“景德归寂,师继法门,而当世之学佛者,有戒律宗、法相宗、涅槃宗、法性宗、圆融宗和禅寂宗,师于六宗并究至极”。

    和国原公秋日宿山寺(佚)

    和国原公题弘化寺(佚)

    和国原公题福兴寺(佚)

    和国原公赞新画成水月观音(佚)  以上四诗见《文集》卷18P72目录。当撰于1077—1083年间。按:国原公即宣宗,文宗第二子,文宗十年封国原侯,至迟于三十一年封为公。三十七年顺宗卒,继位为王。义天称其为公,而不称王,说明诗撰于即位前。

    和秋日病中作(佚)  见《文集》卷18P72目录。从目录中排列情况看,仍应是和国原公之作,故当撰于1077年至1083年间。

    和金官侯杰读《金刚经》诗  见《文集》卷19P74。当撰于文宗三十一年(1077)至宣宗三年(1086)之间。按金官侯名杰,文宗末子,文宗三十一年封特进检校司空上桂国金官侯,宣宗三年进检校上书令,守司徒,九年卒。

    和 鸡林公听《华严经》(佚)  见《文集》卷18目录。当撰于1077年至1095年10月间。按:《高丽史》载,鸡林公为文宗第三子(即肃宗),文宗十九年二月封侯,三十一年三月进爵为公,至献宗元年(1095)十月禅位。

    舍黄金奉塔疏  见《文集》卷14P53。《高丽史·世家》载,自文宗世至肃宗世,共有两次铸黄金塔事,一为文宗三十二年(1078)为兴王寺铸黄金塔,银为里,金为表,仅金重144斤;二是宣宗六年(1089)10月,新铸黄金塔十三层于会庆殿,设庆赞会。《疏》称“敢将檀施之余,上祝椿龄之永”。椿者,父也。由是断本文作于文宗为兴王寺铸塔之年(1078)。

    总持寺忆旧诗  见《文集》卷18P71。撰于文宗三十二年(1078)五月十六日。诗序云:“戊午五月十六日衔命行香于总持寺,因忆旧年栖止,偶成一绝。”

    新集圆宗文类序  见《文集》卷1P1。初集成于文宗世(1047—1083)后期。序称:“但以至理幽微,群言汗漫,问答之际,援引颇难,况近世吾宗好异之辈,弃本逐末,臆说纷然,遂令祖师玄旨壅而难通者十七八焉。精于教观者岂不为之太息矣。主上知其然,乃集义学,俾议篡修,略彼广文,为兹要览,以类鸠集,离为二十二卷,施于新学,可以者功曷?或因要略,以通疏钞,以得经旨,因经旨以证理性。则孰为广乎?孰为略乎?在吾灵觉耳。”“书成奏上,特赐名曰《圆宗文类》,仍命下才为之序,引至牢让未获,即述端倪,谨序。”

    见道邻大师《文类》启  见《文集》卷19P76。撰写时间约在《文类》编成后,即1083年前后。原题为“见学徒道邻大师谢《文类》启,以颂奖之。”道邻是编辑《圆宗文类》众多义学僧之一,同时也是后来随义天入宋求法诸弟子之一。

    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一  见《文集》卷10P33。这是有案可查的义天致净源的最早的一封书信(实为第二封信)。此前一年(1081)9月,义天曾第一次致书净源,表示自己的仰慕之情,兼述自己的华严学观点。《文集》中未收录,当已佚失。净源览书后,于此前一年(1082)的“二月”给义天写回信,托都纲李元绩于当年的八月十五日送到,同时附有自己所撰之《花严普贤行愿忤仪》等八本共一套,书中一面称赞义天之品学,一面则招引义天入宋受法。义天接此书后不久写了这封书,时为1082年秋冬。

    兰盆日烧臂发愿疏  见《文集》卷15P55。撰于宣宗元年(1084)七月十五日。疏称“誓游百城,冀真风息而再扇”云云。

    顺王忌晨礼忏疏  见《文集》卷15P55。撰于宣宗元年(1084)十月乙未。是日为顺王的周年忌日。

    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二  见《文集》卷10P34。书之后半部缺。这是接到净源第二次回信后所写之书,所谓“再蒙训辞”者是。净源在来信中告知:为高丽顺宗笺注之《仁王护国般若经》即将摹印流布。义天在此书中称“先兄国王”,证明顺宗此时已卒。按顺宗即位于文宗三十七年七月辛酉,至当年十月乙未病故。由是知,此书当写于顺宗卒后之当年或次年,即宣宗即位之年或次年(1083冬或1084)。

    祭顺王文(佚)  见《文集》卷16目录。文已佚,当撰于顺王卒年(1083年10月乙未)

    《华严经十通品》发讲辞  见《文集》卷4P11,当撰于宣宗二年(1085)入华前。讲辞以裴休、圭峰之关系比之李公、义天二人的关系;又谓“今之所讲,唯愿福祚无穷,上延君寿”云云。称“君”而不称“皇考”,由是知“君”者,宣宗也。

    讲圆觉经发辞二首  见《文集》卷3P8—10。当撰于元丰七年(1084)前。讲辞称,“今所讲者,则是(圭峰)略疏注经也。”其主要内容,一是释经题,二是明此经之宗骨,三是阐此经与诸宗之融通。

    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三(佚)

    上净源法师书四首之四  见《文集》卷10P35。这是在接到净源第三封回信后所写之书。在第二和第三封信中,义天当已告知净源关于“先兄国王”升驾之讯,故净源在复书中谈到“承蒙尊意以见死逝,远来慰问,或于杭州祥符寺王子院营攒胜祉,特申追荐”,然后复将“功德疏”附寄给义天,义天将功德疏具闻王府,复承教旨差近官备办祭奠于顺宗灵。顺宗顺寂当年,只剩两个月,不足往复通书。由是知此书撰于宣宗即位之第二年(1084)。

    读唐朝裴相公发菩提心文  见《文集》卷20P82。当撰于宣宗二年(1085)前。

    请入大宋求法表(入宋求法遗宣王、仁睿太后书)  见《文集》卷5P13。撰于宣宗二年(1085)四月八日。表称求法原因为:一、“臣某智识空疏,器能慵懦,”而“道流寂尔,讲肆*(外门里臭)然,遂使真趣屈于异端,玄言隐于浮伪,玩文味义,空恋于古贤,负笈横经,罕逢于善匠。若不问津于中国,实难抉膜于东方。”二、去年八月,得大宋两浙华严法师净源来书一道,表示如能“因风而来”,则愿“口授心传”。因此已与昙真等十一人约定,随商客船入宋。伏望主上“恕臣冒刑,轻万死于长波”云云。

    与知高密县状  见《文集》卷9P32上。撰于高丽宣宗二年、宋元丰八年(1085)五月二日。

    与(大宋)知密州状见《文集》卷9P31下。撰写时间同上。状述轻身重法,韬形去国,潜服放洋过海寻师事,因请求外护。

    大宋板桥镇圣寿院赠澄流座主诗(佚)  见《文集》卷17目录。撰于宣宗二年,即宋元丰八年(1085)五月二日甲午稍后。按:义天于五月二日至密州,五月二十一日获准赴阙。此诗作于离密州前无疑。

    和大宋密州资福寺留题  见《文集》卷17目录。撰于高丽宣宗二年,宋元丰八年(1085)五月二日稍后,与前相同。

    谢差引伴表见《文集》卷5P14。撰于高丽宣宗二年、宋元丰八年(1085)五月二十一日,见本《表》。表述“曾蒙诺于寡君,丧考未详,乃被留于群议。承密谕而潜投商舶,越大洋而始践雄疆”,蒙圣旨允赴京阙并差朝奉郎守尚书主客郎中苏注廷为引伴,特谢恩。

    谢赐海州御斋表  见《文集》卷5P15。撰于元丰八年(1085)六月七日,见本《表》。自密州至海州用时半月不为过,故定于六月。表称中使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黄永锡至,奉传敕旨,特赐御斋。因上表谢恩。

    谢赐茶药表  见《文集》卷5P15下。撰于元丰八年(1085)六月十三日,见本《表》。此间,义天曾因累致病滞留海州。表称中使至,奉传敕旨,特赐御茶二十桶、药一银合,因表谢。

    与宿州通判状  见《文集》卷9P32。撰于元丰八年(1085)六月中下旬,以宿州在海州与南京(商丘)之间故。内容为一般性外交礼节通报。

    与知宿州状  同上。

    与南京留守状二首之一  见《文集》卷9P32。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一日,见本《状》。一般性外交礼节通报。

    与南京留守状二首之二(佚)  见《文集》卷9P32。撰写时间较“之一”稍后。

    谢赐南京御斋表  见《文集》卷5P15。撰写时间与上同。表称中使至,传敕旨特赐御斋,因表谢。

    与南京少尹朝仪状二首(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写时间在《与南京留守状》之后。

    与南京少尹朝请状二首(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于前“二首”之后。

    谢郊迎表  见《文集》卷5P16。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八日,见本《表》。以南京至开封仅数日程故。当日到阙次,哲宗皇帝特赐劳筵、宠迎,因表谢。

    谢抚问表(残)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5P16。撰写时间同上。

    谢启圣院安下表(佚)  见《文集》卷5目录。撰写时间同上。

    进奉尊像表(佚)  见《文集》卷5目录,当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八日至二十一日之间。

  进奉大宋皇帝尊像状  见《文集》卷9P30,撰写时间同上。

    进奉皇太后经文状(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写时间同上。

    谢朝见日赐物表(残)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5目录,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二十一日。表称朝见日,皇帝“颁诸法服,兼以珍资”,因表谢。

    谢朝见日赐斋筵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5P17,撰写时间同上。表称“今月二十一日,伏蒙圣慈,于本院(启圣院)赐斋筵,乃差中书舍人钱勰押伴者”云云,因表谢。

    谢赐沐浴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5P18,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二十四日。表称当日诏许就普净院汤沐,仍赐斋筵,因表谢。

    谢兴国寺慈孝寺行香状(佚)

    谢皇太后同前状(佚)

    谢国学道观行香状(佚)

    谢皇太后同前状(佚)  以上四文见《文集》卷9目录,当撰于到京后、南下杭州求法之前。

    和大宋钱谏议勰留题水车驿(佚)  见《文集》卷12P65,撰写于到阙次皇帝诏见(7月21日)后至8月14日获准南下杭州求法前。

    乞就杭州源阇梨处学法表  见《文集》卷5P18下,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二十四日以后。表称臣“侯阃辞荣,佛乘注意,慨深文之难究,悲正法之下衰,是惜寸阴,拟探群典。向者于故国,偶得两浙净源讲主开释贤首祖教文字,披而有感,阅以忘疲,乃竖慕义之心,遥叙为资之礼。”“伏以九重谨圣,既谐北拱之仪,千里严师,已迫南行之计。”因表请之。

    祭文王文(佚)  见《文集》卷16P57。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辛酉。此日为文宗王之忌日。

    谢赐茶果状(佚)

    谢皇太后同前状(佚)

    谢赐米面状(佚)

    谢皇太后同前状(佚)  以上四文见《文集》卷9目录,当撰于南下杭州求法前。

    谢赐银器采帛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谢赐龙凤茶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谢赐诏书奖谕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谢赐白银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八文见《文集》卷6目录。当撰于南下杭州求法前,比上文稍后。

    谢依允所请表  见《文集》卷6P19。撰于元丰八年(1085)八月十四日前。按:八月十四日,有诚法师接义天书,得知义天已获准赴杭从净源习法事,因复书致贺。见《外集》卷3P91《大宋沙门有诚书二首》之“第一”。义天此表乃谢皇帝敕许令安下杭州讲所从净源习法。

    谢差送伴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6P19。撰于上文之后。表谢敕差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杨杰为义天南下杭州习法之送伴。

    和大宋光圣寺喜长老(佚)  见《文集》卷17P65目录。此诗排在《和大宋钱(勰)谏议留题水车驿》之后,又光圣寺应当是开封京城之寺院,故以此诗当撰于南下杭州求法前夕。

    和大宋照律师  见《文集》卷17P65。撰写时间同上。诗题原文为:“某伏蒙宝阁照律师辱示佳篇,仍以道具为贶,因杼拙诗,用申纪德。”“宝阁照律师”即汴京相国寺圆照宗本禅师。

    谢朝辞日赐斋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谢朝辞日饯筵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四文见《文集》卷6目录。撰于辞阙南下杭州求法之当日,约当八月下旬某日。

    见大宋净源法师致语  见《文集》卷11P36。撰于元丰八年(1085)九月初。以汴京至杭州的行程估计,义天8月中旬离京,当於9月初达于杭州。文称“今来浙右,以伫蒙类我之恩,甘夕死于朝间,暂中兴于末法”,“卑情无任慕德知归庆跃激切之至。”

    请本讲晋水法师讲《法界观疏》(缺)  见《文集》卷14目录。撰于元丰八年(1085)九月中下旬,即到杭州之初。

    上大宋净源法师状三首之一  见《文集》卷11P36下。撰于从净源习法后不久,即元丰八年(1085)9月—12月间。表称“伏蒙座主阇黎,恩垂与进,眷厚攀蒙,忽垂诱掖之辞”,“誓勤大事,终报洪恩”云云。

    大宋普照王寺本国王生辰斋疏(佚)  见《文集》卷14P50目录。撰于元丰八年(1085)九月庚子。“本国王”者,宣宗也,生于文宗三年九月庚子。

    大宋相国寺祝圣寿斋疏

    祝皇太后同前疏

    大宋法云禅院祝圣寿疏(缺)  以上三疏同见《文集》卷14P50。撰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八日。《宋史·礼记》载:以十二月八日为龙兴节。“八”原作“七”,“哲宗本七日生,以避僖祖讳,故后一日。”

    龙兴节进奉功德表  见《文集》卷6P20。撰写时间同上。表称“伏念臣来自远方,值兹令节”,“口祝南山,心驰北阙”云云。

    贺正表(佚)

    贺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6目录。撰于元祐元年正月初一。

    谢赐佛祖图影表(佚)  见《文集》卷6P20,撰于元祐元年(1086)初。

    和大宋祖龙图灵隐寺飞来峰(佚)  见《文集》卷17P65目录,撰于元祐元年初。

    谢郊迎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1下。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十三日。义天因母忧,奉召还国,自杭赴阙,敕于永宁禅院特赐劳迎。因表谢。

    谢传法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1下。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表云“蒙敕允”“寻诣杭州花严教主净源所学法,今已传习大旨讫”,因表谢。

    谢差馆伴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2,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十三日。表称义天自杭到阙后,蒙敕就同文馆住下,以朝散郎试中书舍人满中行为馆伴者。“客游日久,再届于京华,宸极恩优,许容于公宇……”“奈萍纵之不系,催木道以言旋……”

    谢就馆赐食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2—23,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十三日后。表称:但以厚缘,幸兹奇遇,汉廷之下,曾有达于所怀,晋水之门,获务求于吾道。行住之处,宠爱相随,既肆密于师闳,已贸迁于岁钥……因表谢。

    谢朝辞日赐礼物表  见《文集》卷7P23。撰于元祐元年(1036)二月十三日到阙后数日朝辞时(十九日)。表称异恩爱降,殊渥继臻,特加锡责之私,宠切悚竞之抱,因表谢。又言“提月指掌,巳禀训于师门,及寓兴于南枝,因恋违于北阙……”

    谢朝辞日饯筵表  见《文集》卷7P23下。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十三日自杭至阙后数日(十九日)朝辞时。表谓朝散大夫龙阁待制赵彦若奉敕押赐饯筵,因表谢。

    谢差送伴表

    射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3。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日。表称:发行当日,敕差朝散郎尚书主客员外郎杨杰为送伴者,因有“萍踪告退,华使导行”,“偶游天上,却向日边”之感怀,故上表谢。

    谢赐诏书奖谕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4。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日离京还国前。表称“紫泥秘检,忽降于穆清”。“荐示丝纶之命,遽烦华衮之褒”,因表谢。

    谢赐银器彩帛表  见《文集》卷7P24。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日离京还国前。表称获赐银器壹仟两、彩帛一千匹,“煌华洎馆,渥辱霈私”……因表谢。

    谢赐本国文王真容表

    谢皇太后同前表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8P25。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七日。表称:当日,蒙圣慈特赐先臣真影一轴者,道存博爱,不遗小国之臣……因表谢。

    谢赐金香炉香合表  见《文集》卷9P28。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七日。表称蒙敕赐金香炉、香合各一,因表谢。

    谢赐囗州御斋表(佚)

    谢皇太后同前表(佚)  以上二表见《文集》卷7P25。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日离京后南下途中。

    与知台州状(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于元祐元年(1096)四月。

    与台州通判状(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于元祐元年(1986)四月。

    大宋天台塔下亲参发愿疏  见《文集》卷14P51。撰于元祐元年(1086)四月。表称“今已于钱塘慈辩大师讲下,承禀教观,粗知大略,他日还乡,尽命弘扬,以报大师为物设教劬劳之德”。

    向某大法师求觅诸宗章疏书  见《文集》卷10P33。撰于元祐元年(1086)四月赴天台山参礼前。书称“向二百年,诸师著述,未见流通,所以发愤忘遐,特来求法。今被本国王催来之命,还乡在即,伏望大法师流通为急,凡有古今诸家章疏,出目示之,贵得还乡之日,聚集古今诸宗教乘,总为一藏,垂于万世,导无穷机,返本还源,是其本愿也。”

    与本国大使状(佚)

    与本国副使状(佚)

    与发运使状二首(佚)  以上四文见《文集》卷9目录。撰于元祐元年(1086)五月十九日,放洋还国前。

    谢赐明州御斋状(佚)  见《文集》卷8目录。撰于元祐元年(1086)五月十二日前。按:《乞罪表》称,“于今月十二日离明州,十九日放洋还国。”

    谢再赐御斋状(佚)  见《文集》卷8目录。撰于元祐元年(1086)五月十二日前。

    上净源法师状三首之二  见《文集》卷11P36。撰于元祐元年(1086)五月十九日当日或稍后。状称:“伏自攀辞以来,系仰斯切,款素业集,未可谕言。”“今已到定海放洋次,无任攀恋之至,谨奉状起居申闻。”

    至本国境上乞罪表  见《文集》卷8P27。撰于元祐元年,即高丽宣宗三年(1086)五月二十九日。表称“往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涉万里之洪波,参百城之善友,备寻真教,全赖圣威,以至慈恩贤首之宗,台岭南山之旨,滥传炉拂,谬蕴箕求,始同学步之人,已类知还之鸟,擅行之罪,虽陷于严科,闻道之心,实甘于夕死。今奉敕赐圣考御容,并诸佛舍利,五十五知识像,花严大不思议论等诸宗教藏三千余卷,于今月十二日离明州,十九日放洋,已到国境”云云。

    谢放罪表  见《文集》卷8P27。撰于宣宗三年(1086)五月二十九日后不久。表称“当西入于长安(借指宋都汴京开封),虽谐志愿,及东还于震域,深积竞忧,及陈乞罪之章,倾扣听卑之耳。”“察臣远涉畏途,为求教观”,“谓臣早披缁服,奉福邦家,忽降纶言,宠招琐质,示之以弃瑕之泽,加之以逾衮之褒,退揣包容,但增庆幸,”因以表谢。

    示新参学徒缁秀  见《文集》卷16P63。当撰于入华求法还国(1086)后在兴王寺讲学时。此文大意是:一、明义学君子,应“先以三观五教,研究法义,用为入道之眼目”;二、指出“海东先代诸师所流遗记,学非精博,臆说尤多,方轨未蒙,百无一本,不能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一生区区,但数他宝,世所谓均如、梵云、真派、灵润诸师谬书,语不成文,义无通变,”以至于荒芜祖道,荧惑后生,“予”因此要不辞“末陋”,“辞而辟之”。三、强调要禀承晋水净源教导,明白“不学观,唯授经,虽闻五周因果,而不达三重性德;不授经,唯学观,虽悟三重性德,则不辨五周因果。”以是故,“观不得不学,经不得不授。”“是知传大经而不学观门者,虽曰讲主,吾不信也。”

    示新参学徒智雄  见《文集》卷16P63。撰写时间与上同。此文大意是:一、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比玄教陵迟,慧风掩扇,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故难于光扬佛道。二、要“广度无度之度,终成无成之成”,就必须“常习普贤之行,常被圆顿之经,尘尘入解脱法门,句句了遮那性海。”

    示新参学徒慧修  见《文集》卷16P64。撰写时间同前二文。此文内容主要有:一、明“法界之为道”,“广大悉备,穷理尽事,”不可思议;二、“圆顿一乘之道,尽是行人所应知境,如其不学,虚度一生,空返宝山,未足为痛。若也潜神教观,慎始慎终,则道远乎哉!”

    示新参学徒德称  见《文集》卷16P64—65。撰写时间同前三文。此文主要内容有:一、论“为师”者,“得其道而处其位,实而非滥也”;“失其道而窃其名,滥而非实也。”二、论“为资”者,禀其训而行其恩,义而非谄也;取其法而背其恩,谄而非义也。滥而又谄,君子齿(耻)之。”三、“苟或师资不以其道,则佛祖之教依何而行?后之为师者,从何而立?道之不行,职由斯也。”

    (留)题洪法院  见《文集》卷19P76。当撰于1086—1094年间。洪法院可能即弘教院,在兴王寺内。宣宗末年(1094),顺宗愿寺弘圆寺落成,义天由兴王寺迁住之。

    日公禅师退老云峰三首  见《文集》卷19P75。当撰于求法还国住兴王寺时(1086—1095)。是时,义天一面讲说,一面习禅,此诗中“珍重青山晏坐时”、“九分痴禅竟是非”两句均与习禅有关。诗中又以“末学”自指,一见其谦恭,二见其尚年轻。

    上大宋净源法师状三首之三  见《文集》卷11P36,撰于元祐元年(1086)季秋(九月)。状称“几案悬遥,襟怀结恋”,“秋季已冷”,“即日某蒙恩,不审近日尊体何似”,“某伏限山海,未获拜觐”,“无任瞻依,虔祷之至。”

    上大宋净源法师书三首之一  见《文集》卷11P36。撰于元祐元年(1086)秋上书之后。书称:“今秋徐都纲等船来,再传手教”,“伏审法体安乐,喜慰不小”。“某愚蒙末识,幸以学人囗集,谬升讲科”,“恢弘我师传教之业也。”特谢赠《新注贞元华严经》、《慧因教藏记》、《楞严大师塔记》、《贤首宗总目图》、《仁宗三宝赞》。并告知已依大经《华严经》体样开板其科文六册及《三宝赞》上石事。更求净源赠与《新注法华经》、《金衡钞》等诸部文字。

    与大宋善聪法师状三首之一  见《文集》卷11P24。撰于元祐元年(1086)季秋。状称:某向者远游京辇,旋届姑苏,岂图边壤之孱姿,忽际圆宗之大士,参承有幸,获餐教观……洎回祖祢之邦,且附鳞鸿之信……凉飚正属,礼觐尚遥,慕恋之诚,剖宣网究。

    和大宋源法师  见《文集》卷17P67,撰于元祐二年(1087)三月以后。诗序云:“某伏蒙本讲阇梨尊慈,垂示佳什,以手炉稷拂见贶,为传授之信,感荷之际,辄嗣严音,遥致几前”。

    上大宋净源法师书三首之二  见《文集》卷11P37。撰于元祐二年(1087)。书称“去年”曾贡去钱二百两,助净源刊勒《华严科钞略》,因复此书并应请附去玄一、太贤二师章疏印本册两部。其余吉藏、元晓、憬兴、神雄并睿法师注本7卷待重勘抄写后再一一封上,以供净源笺注《法华经》之用。

    和李学士 见《文集》卷18P71。原题为“陇西学士以忆临川寺诗见赠因次韵和酬。”陇西学士与陇西太尉同为一人,即李预,宣宗四年初授翰林学士,至九年,授知中枢院事。此诗当撰于宣宗四至九年(1087—1092)间。

    寄大宋慧清华严  见《文集》卷17P67。撰于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之后。诗中有“慎勿轻言教外传”句。

    送门人乐真师归奉先寺  见《文集》卷19P75。当撰于1088春。是年乐真大师归所住寺,义天赠以“犀拂一柄”,勉其“发扬吾道”(《元景碑》)。

    送慧宣大师归穿堰寺  见《文集》卷19P75。撰写时间当与送乐真归奉先寺诗同。

    送普滋大师归旃香寺  见《文集》卷19P75,当撰于1088年前后,与《送乐真(元景)大师归奉先寺》相先后。诗中以普滋为华严宗僧,其中有“途中若问分灯事,报道三雄是所传”二句。

    上大宋净源法师书三首之三  见《文集》卷11P38。撰于高丽宣宗七年(1090)上半年。书称:往年,“行者颜显(杭州慧因寺僧)到来,曾辱手教。”颜显告知,苏(东坡)牧断截商船,持书往复者,俱罹非法之诛;携来净源所赠《六题》1册、《花严记》3卷(非贤首所撰);就华严宗七祖事请问义天意见。净源卒于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义天复此书时当未得其寂讯;苏轼第二次知杭州,时在元祐四年,颜显于此前赴高丽,不可能告知“断截商船”事。书中矛盾明显,姑暂定撰写时间。

    追荐净源阇梨百日斋疏  见《文集》卷14P52,撰于元祐四年(1089)二月。疏称:“言犹在耳,讣已临门,既冥漠以难近,唯重修而可荐,胜缘所缔,觉鉴已知”,“伏愿脱洒尘区,优游净域,俾某等乘津此日,虽永隔于音容,华藏他生,会同参于声教”。

    与大宋善聪法师状三首之二  见《文集》卷11P38。撰于元祐四年(1089)。状称:“一违风采,三易岁华,空悬再会之心”,“适戒囗寒之候,希臻浩养之方。”

    舍金塔纳慧因院(佚)  见《文集》卷14P52。按寿介受命携金塔入宋致祭净源在元祐四年十一月,由此明撰写时间(《苏轼文集》)。

    与大宋善聪法师状三首之三  见《文集》卷11P38。撰于元祐四年(1089)以后。状称“自还乡国,但积依然,会集学徒,得教讲演,朝夕无暇,有旷驰问。”又称“去年客易贡上《新疏》十卷,”“今再附去《花严纶贯》十四册、《起信论演奥钞》十卷、《科》一卷、《重校龙树释论》十卷、《三宝章》十卷、《指归章》十卷”,同时希将新出《义门》寄示。

    与大宋净因法师书二首之一  见《文集》卷11P39。撰于元祐四年(1089)后。书称“一从睽别,几涉星霜”,近得问书,兼所附寄之《大不思义论》二十卷,望于来春寄示余卷云云。

    与大宋净因法师书二首之二  见《文集》卷11P39。撰于元祐四年(1089)以后。书称“先以《起信古疏》、《摩诃释论》封附洪大将去,其它如《遗忘集》、《大乘义集》、《二玄记钞》、《教分齐诸家记钞》容校勘后别目奉送。

    答大宋元照律师书  见《文集》卷11P39。撰于元祐四年(1089)以后。书称“承示及慈愍三藏《净土集》一册、《新删定尼戒本》等;今附寄去元晓《楞伽经疏》八卷,将续寄《资持记》、《新行随愿往生集》一部二十卷、《大无量寿》、《小弥陀》、《十六观》、《称赞净土》等经新旧章疏十余家”。

    与大宋行者颜显书  见《文集》卷11P40。撰于元祐四年(1089)以后。据苏轼《论高丽进奉第二状》(见《苏轼文集》第三册P857—858)载,颜显系慧因寺行者,“曾持净源真影舍利,随舶船过海,是致义天复差人祭奠。”义天复书在此之后(1089年以后)。书称“比来奉王旨,鸠集诸宗章疏,仅数千卷,镂板次,今先附去其集若干”云云。

    寄资玄居士  见《文集》卷19P77。当撰于1089年以后。资玄居士,《高丽史》有传,《江原道春川郡清平山文殊院记》也叙其事迹。资玄字真精,顺宗元年(1083)登第,宣宗六年(1089)出任大乐署丞,忽弃官入春川清平山葺文殊院居之,睿宗、仁宗均重之。其兄资仁、弟预均在文宗朝登第。诗中“圆融何取舍,法界是吾乡”两句既说明当时义天正在继景德法师弘扬华严宗,也说明资玄已弃官入清平山文殊院。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序  见《文集》卷1P2。撰于宣宗七年、宋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八日。序称:予尝窃谓经论虽备,而章疏或废,则流衍无由矣。辄效(智)昇公护法之志,搜访教迹,以为己任,孜孜不舍,仅二十载于兹矣。今以所得新旧制撰诸宗义章,不敢私秘,叙而出之。后有新获,亦欲随而录之,脱或将来编次函帙,与三藏正文,垂之无穷,则吾愿毕矣。时后高丽十三叶在宥之八年岁次庚午八月初八日,海东传华严大教沙门某叙。”后高丽,指王建高丽;“十三叶”,指十三代王,即宣宗;“在宥八年岁次庚午”之庚午岁即宣宗七年,在宥八年是从即位当年算起,次年始称“元年”。

    代宣王诸宗教藏雕印疏  见《文集》卷15P55—56。撰于宣宗七年(1090)。疏称:“窃念……正文重布于迩遐,章疏或几乎堕失,苟有弘护,实在斯时……殷斯勒斯,修因证果,”伏冀“皇龄更永,母寿弥长,暨令弟子,全仗胜缘,增延福寿,病根销泺,罪网破除”云云。

    祭居顿寺智宗国师文(佚)  见《文集》卷16P58。当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游搜集诸宗教藏时。按:智宗国师即居顿寺圆空国师,曾入华求法,师从延寿,传《宗镜录》归海东,又至天台山从净光大师义寂习天台教观。后归国,天禧二年(1018年)圆寂。

    祭碛川寺想(湘)祖师文(前段缺)  见《文集》卷16P59。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游搜集诸宗教藏时。文称“我谓圣师为祖,圣师谓我为孙,及谒旧居,徒增永慨,既睹荒凉之地,宁忘修茸之心,他日成功,终期覆篑。今朝致供,且表滥觞。”按:想祖师,即义湘,曾入唐求法,从智俨学华严教,归国后大弘之。后被推为新罗华严宗之始祖,新罗佛教十圣之一。

    上宣王(佚)  见《文集》卷16P67末行。当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残文有“臣某伏蒙王慈以臣南行求法搜”13字。

    祭芬皇寺晓圣文  见《文集》卷16P59。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时。文称:求法沙门某谨以茶果时食之奠致供于海东教主元晓菩萨。伏以理由教现,道藉人弘,逮俗薄而时浇,及人离而道丧,师既各封其宗习,资亦乐执其见闻……唯我海东菩萨,独明性相,隐括古今,和百家异诤之端,将一代至公之论,而况神通不测,妙用难思……痛微言之纰缪,惜至道之凌夷,远访名山,追求坠典,今者鸡林古寺幸瞻如在之容,鹫岭旧峰,似值当初之会,聊凭薄供,敢叙微诚,仰冀厚慈,俯垂明鉴。按:元晓是韩国古代高僧中兼综诸宗的大师之一。

    祭金山寺寂法师文(缺后段)  见《文集》卷16P59。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时。文称“求法沙门某,谨以茶果之奠,跪祭于新罗大法师故金山寺寂公之灵曰:余曾读海东僧传,备见法师之道、之德、之行、之愿”云云。

    悼慧德王师诗  见《文集》卷20P83。撰于宣宗八年(1091)南下求法时。

    祭慧德王师文(佚)  见《文集》卷16P57目录。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时。

    祭弘济僧统文(佚)  见《文集》卷16P57目录。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时。文称“予禀于师,积有岁年,一朝永诀,敢不潜然?”

    祭龙头寺祐翔大师文  见《文集》卷16P60。当撰于宣宗三年至十一年之间(1086—1094),即自华还国至退隐海印寺之间。文称:“兴王寺住持传贤首教观祐世僧统,谨遣侍者某,备茶食之奠,致祭于故龙头寺瑜加讲主之灵。”按:《单科序》载:义天入华前,曾“听《唯识论》于玄化寺祐翔大师。”入华时,“又于东京显圣寺琳法师门下咨决斯论。”

    雨中行次马上口占诗  见《文集》卷17P68。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时。

    安养寿礼能净僧统诗

    漆长寺礼慧照国师影诗

    公州厅上观显王留题诗

    孤大山景福寺飞来方丈礼普德王师影诗

    留题江城郡长寿寺诗(顺王胎衣藏在此)

    留题宝月山白云院诗

    留题宝月山龙岩院诗

    留题智异山华严寺诗

    华严寺礼缘起祖师影诗

    留题瑞石山圭峰寺

    偶感

    留题大天山斋  以上12诗见《文集》卷17P68—69,皆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期间。

    宝月山狮子寺诗(佚)

    楞伽山净藏兰若诗(佚)

    兴教寺神林祖师影堂诗(佚)

    浮石寺礼祖师影诗(佚)

    太伯山鹫栖寺(佚)

    新罗怀古(佚)

    芬皇寺礼晓圣象(佚)

    过厌髑舍人庙(佚)  以上8诗皆见于《文集》卷18P71目录。当亦撰于宣宗八年(1091)南游求法时。按:厌髑乃新罗法兴王世以身护法者,葬于新罗庆州大兴轮寺。

    寄日本国诸法师求集教藏疏  见《文集》卷14P51。当撰于宣宗八年(1091)春南下求法前后。

    上大辽皇帝晓公章疏表  见《文集》卷8P27。当撰于宣宗八年(1091)南下求法前后。

    与内侍文冠书(末段缺)  见《文集》卷13P48。当撰于宣宗八、九年间(1091—1092)。书称“予…自十六七岁以来从事于西方圣人之教,二十载于兹矣”。内容系批驳内侍文冠奏说义天“不合掌于试僧表白文字事”。

    偶书自省

    示新授大选大德

    偶作

    夏日偶成  以上四诗见《文集》卷17P69。当撰于南行搜求经籍之后,于兴王寺讲华严教之时,以诗中有道丧、求名、“往事同春梦”之叹及关于“圆经本是出离缘”之句故。

    窃闻扶余公新创菩提房(佚)  见《文集》卷20目录。当撰于宣宗八年(1091)至肃宗四年(1099)。据《高丽史》载:宣宗八年,扶余侯燧改称扶余公。至肃宗四年被流于京山府。

    因母后丧登永明寺浮碧寮诗  见《文集》卷19P78上。撰于宣宗九年(1092)九月壬午。按:《高丽史》载,宣宗九年九月壬午,仁睿太后卒于西京。义天因到西京奔丧,登西京永明寺浮碧寮,吟此诗述怀,中云:“今朝衰变江山色,始信风光自我心。”

    听乐真大师讲(诗)  见《文集》卷19P78。当撰于1092年。是年,乐真讲《大经》奉严冥福,义天赠以诗偈。

    祭宣王文  见《文集》卷16P59。撰于宣宗11年(1094)5月壬寅后。文中自称“海印寺退居弘真祐世僧统臣某”。又云:“既藏拙于山林,未奔走于京辇,聊陈薄祭。用表衷诚。”按:义天当于宣宗死后未葬时即隐退于海印寺。宣宗五月壬寅死,献宗即日继位,至甲寅方葬宣宗于仁陵。

    谢献王教书状  见《文集》卷9P31。撰于献宗即位当年(1095)×月15日,状称弘圆寺建成以后,宣宗曾降愿文,令义天表白于佛前,兼赐札子,藏于寺内,足见上意之所归。今上令荐该寺住持,义天以“贫道不在于朝,不合言事”为由,婉言辞绝,言语中流露出不满情绪。

    叙怀诗  见《文集》卷20P80。撰于宣宗卒(1094)后退隐海印寺、献宗制召其选举弘圆寺住持之际。诗中有无知音之叹。按:宣宗十一年弘圆寺落成时,已诏义天入寺居住弘法。

    上献王三首  见《文集》卷20P81。撰于献宗在位时(1094年5月壬寅至1095年10月己巳)。题叙云:某承中使至,奉转王旨,以天竺国天吉祥三藏真容、福唐飞山戒珠长老真容各一轴,许令归敬者,无任感幸之至,谨课成拙诗三首,仰献宸阶,伏惟赐览。

    送道生僧统归俗离寺诗  见《文集》卷19P75,撰于退居海印寺时(1094—1096)。

    海印寺退居四首  见《文集》卷10P81。撰于退居海印寺时,即1095年。其中云:“可怜少壮心如昨,不觉消磨四十春”,可证诗作撰写时间。诗中有“远云高迹虽难断,且喜终焉志已酬。”

    依《海东疏》讲《金刚经》庆而有作诗  见《文集》卷20P81。撰写于退隐海印寺时(1094—1096)。

    读《海东教迹》诗  见《文集》卷20P81。撰于退隐海印寺期间(1094—1096)。

    送海座主诗  见《文集》卷20P81。撰写于退隐海印寺期间(1094—1096)。诗云:“香山何日返,海印此回巡。”

    宿伽耶山天城寺诗  见《文集》卷20P82。撰于退隐海印寺期间(1094—1096)。海印寺与天城寺同在伽耶山。

    示学徒写真诗  见《文集》卷20P82。撰于退隐海印寺时(1094—1096)。题叙:学徒中有写吾真者,佳其笔妙,因而示之。

    以《起信论》本赠陇西相公  见《文集》卷19P74。诗题全文为:“昨承致仕陇西相国见索马鸣《起信》论本,不任叹美,兼诗奉赠。”当撰于退隐海印寺(1095)后。陇西相公即李预。献宗元年五月,预受职为政堂文学刑部尚书。六月,中书院使李资义谋乱伏诛,李预以李资义之党被罢免,至睿宗立,复被起用。诗谓“苟非夙生承付嘱,有谁留意挹心源。”

    刊定成唯识论单科序  见《文集》卷1P2。撰于退居海印寺期间,即1094年5月壬寅至1096年10月己巳。序称先听《唯识论》于玄化寺祐翔大师,继就宋京师显圣寺琳法师门咨决斯论。厥后以传灯为己任,因住兴王寺讲演《严华》,周于十遍。而退隐于伽耶山海印寺之后,爱林泉之乐,萌著述之心。以《起论》、《唯识》二论是性相两宗之枢要,学人之所宜尽心者矣。然《起信论》亦尝粗习,但于《唯识》,未尽其功,而恐溺彼繁辞,迷其要义,于是寻研本记,斟酌旧科,刊而定之,勒为三卷,傥同志者,持《科》玩《论》,先熟正文,后治疏钞,别唯识之旨”云云。

    贺肃王新即位表  见《文集》卷8P28。撰于肃宗王即位之年(1096年10月15日己巳)。表称:“臣沙门某言,今月十五日,伏审大王殿下寅绍鸿图,虔膺天命,入神胥悦,宗庙攸依”云云。

    辞赴阙表二首  见《文集》卷8P28—29。撰于肃宗即位之年(1095) 10月22日和11月初3日。表称肃宗曾先后两次分遣枢密院左承宣吏部侍郎金德均等传旨,促“臣”赴阙。义天均以“不适于时宜”、“久厌嚣纷”、“早图闲放”为由,婉谢拒之。

    辞赴阙状三首(佚)  见《文集》卷9目录。撰于肃宗元年(1096)。

    和曹郎中韵述自意五首  见《文集》卷20P83—84。当撰于奉诏将离海印寺时。诗中有“四时交代谢,无意更还京。”“只因逢圣主,岂不省年衰”等句。



    赴阙次留题古寺二首  见《文集》卷20P82。撰写于肃宗元年(1096)自海印寺还京后。诗末注云:“第四度诏书云:虽爱寂处闲,期不过虎溪之水,而护生护世,乌以弥修证之时”。诗谓“北阙犹难违召命,东林还耻贪幽闲”,“行藏虽系缘深浅,侯鸟知还会有期。”

    赠天车金侍郎诗  见《文集》卷20P82。撰于退居海印寺时(1094—1096)。诗云:“一辞旒冕出王畿,千里星言入翠微,莲社故交生宠耀,芝菡新命重依违……只为看经心愿在,不能强遂使东归。”

    寄西京所知  见《文集》卷19P76。撰于退居海印寺之次年(1095)。诗谓“京华离别断春肠,容易风光换一霜。目极云涯归未得,碧山无语带残阳。”

    因事偶言  见《文集》卷19P76。似撰于自海印寺还京后。诗中充满因教纲颓弛而生发的失望情绪。

    上唯识论单科表(佚)  见《文集》卷8目录。当撰于应肃宗诏还京后。

    送忠上人归故山  见《文集》卷19P76。似撰于自海印寺还京之后。诗中有“随缘已应王门供,又向烟霞促梦频”。

    以清凉《大疏》赠翼乘大师  原题为:“奉先寺翼乘大师好学不倦,予佳其志,以《华严大经清凉大疏》舍而流通。见《文集》卷19P77,写作于1096年后。“予佳其志”句明义天的身分、资格已不一般。

    闻资善大师议论后有作  见《文集》卷20P82。似作于1096年后。诗中“今世只闻封执者,唯君虚已慕遗风”句以一贬一扬指斥了教内时蔽积习。

    和庆赞国清寺二首(佚)  见《文集》卷17目录。撰于肃宗二年(1097)二月戊寅。《高丽史》载:二月壬申日,国清寺成。戊寅,肃宗亲设庆赞道场,召门下侍中及儒臣宣示御制赞诗,令儒臣和进。义天此诗当作于此时无疑。

    新创国清寺启讲辞  见《文集》卷2P6。撰于肃宗二年五月。义天移住国清寺任住持,初讲天台教,讲辞云:缅惟海东佛法,七百余载,虽诸宗竟演,众教乐陈,而天台一枝明矣于代。昔者元晓菩萨称荚于前,谛观法师传扬于后,争奈机缘未熟,光阐无由,教法流通,似将有待。伏遇我先妣仁睿国母,累生奉法,积劫修因;经始精蓝,取国清之宏制;发扬妙法,移佛陇之高风。大愿未终,神游饿逝。伏惟我主上承祧出震,守道居尊,遵圣善之愿怀,受能仁之付嘱,继成先志,实切孝思,果见文母……贫道宿生何幸,遭遇明时,托迹空门,潜心一境,忘躯问道,委命求师,涉万顷之洪波,参法苑之善友,国清天竺,承禀教观,佛陇孤山,凭吊祖庙,诚心誓愿,尽命传灯”云云。

    铸钱论(缺前段)  见《文集》卷12P41。撰于肃宗二年(1097)十二月前。按《高丽史》载,肃宗于二年十二月下诏立铸钱官,使百姓通用。至肃宗六年四月,铸钱都监奏国人始知用钱之利以为便,乞告于宗庙。诏从之。《论》之主要内容有:一、述铸钱利民、历代不废的历史;二、警告“惟圣难逢,惟时难遇,”“当更不更,是尤琴瑟不调而不改也”;三、明用钱利国有五:用钱以免驮负之苦;用钱可以绝奸猾而恤国家;用钱支奉禄,可减督责,备凶荒,抑权豪而优廉洁;用钱可使国家积蓄坚牢,赐与大便等(其五缺);四、批判“利不百,不变法”的错误,“出位谋政”,极谏铸钱之必要。

    讲兰盆经发辞  见《文集》卷3P6,当撰于住持国清寺时(1097—1099)。辞称佛说花严大教根本法轮时,便说梵网菩萨大戒,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乃至广说十重四十八轻者,此是称性大戒,孝之极也,而《盂兰盆经》“实为其要。”

    送悟禅师请老归山  见《文集》卷20P83,当作于1097年5月至1100年6月间。此间,义天住国清寺讲天台教。

    送翼宗大师归故山  见《文集》卷19P75。当撰于住国清寺之后。诗谓“台岭宗门天未丧,会须同志振遗风。”《仙凤寺大觉国师碑》载,义天求法归,募可弘道者同阐教观,其一为翼宗大师。

    和尹侍御灌  见《文集》卷19P75,当撰于肃宗三年(1098)至义天入寂(1101)之间。诗题全文为“见尹相公灌拟常上人结社,叙意之什,不胜感幸,因而和酬。”尹灌,应是尹瓘之误,《高丽史》有传,谓其于文宗时即登第,历拾遗补阙;肃宗时,始迁东宫侍讲学士,四年复迁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六年调往南京开创都监任职。“结社”事,义天《庚辰六月四日国清寺讲彻天台、搜玄之后言志示徒》末两句云:“焦劳愧乏传灯力,祗合匡庐种社莲。”下注“仁睿太后昔曾发愿结社之事,所有唐宋名画、庐山十八贤真容,落在院门,未有安置堂阁,予欲仗此胜缘,修西方之业”云云。

    讲遗教经发辞

    遗教经罢讲辞  以上二文见《文集》卷3P10。当撰于住持国清寺后期(1099)。辞称“某重法轻身,求师问道,喜于(净源)讲下获听圆音,今所讲者则我晋水新集《节要》是也”。罢讲辞云“觉皇将灭,度生之念逾深,慈父临终,怀子之情转切。情切则授于遗书,念深乃宣于遗教。是知佛德之无涯,有似亲恩之图继。若或忘遗教者,法中之暴夫,舍遗书者,世上之恶子。勉夫后学,应竭奉先,某等今值中春之月,缅怀北首之义,鹤林痛失于前缘,象法忝蒙于遗训,而况某性虽愚鲁,幸遇明师教诫,丁宁何日忘之,遂乃刳心传法,随力发扬”云云。

    写呈副君殿下  见《文集》卷20P82。撰于肃宗四年(1099)六月二十一日。诗原题为“己卯六月二十一日梨房攀话之后,偶成一绝,写呈副君殿下”。题注曰:“睿王在东宫时”。睿宗讳俣,肃宗之长子。

    偶吟一绝寄湛大师  见《文集》卷19P79。湛大师者,即金富轼先兄释玄湛。《灵通寺碑》载,义天曾与之游,甚欢,相知有如钟子期与伯牙。金富轼当时亦同往,“由是得以谒(义天),容色睟清,若睹青天白日,辱赐之坐语,自昼穷夜,试问《易》、《老》、《庄》一二大义……居无何,师入灭。”由此知此诗作于入寂(1101)前不久。

    别扶余公贬归京山(佚)

    寄扶余公  以上二诗见《文集》卷20P83。撰于肃宗四年(1099)。按《高丽史》下册“扶余侯”本传载,扶余侯燧,文宗子,于文宗三十四年册为扶余侯,宣宗三年加守司空,十一年进守太保,称扶余公。肃宗即位,授太傅,四年,以罪流京山若木郡。睿宗七年又以罪移巨济县,流其子。后诗有“伽耶忆旧游”、“南望泪难收”句。

    留题三角山鹫岭寺

    留题三角山息庵

    三角山仁寿寺礼文殊胜像

    赠三角山舍那房主  以上四首见《文集》卷19P74—75。当撰于肃宗四年(1099)九、十月间。按《高丽史》载:肃宗于四年九月丁卯,率王妃、元子、两府群僚及祐世僧统幸三角山。闰月壬申,次常慈寺。甲戌幸僧伽窟设斋,仍施银香碗、手炉各一事、金刚子水精念珠各一贯、金带一腰并金花果绣幡、茶、香衣、对金绮。乙亥次扬州,相宅都之地。庚辰幸仁寿寺。

    到盘龙山礼普德圣师旧址  见《文集》卷19P77。原题为“到盘龙山延福寺礼普德圣师飞房旧址”。似撰于1099年随肃宗幸三角山时。按:盘龙山本普德飞房前在高句丽弘法之地,此处可能指孤大山,诗人因“飞房”后而改名,延福寺可能为景福寺之误或另名。

    以《圆觉大忏》寄三角山玄道人  见《文集》卷10P77。撰于肃宗四年(1099)九月以后。

    见陇西太尉预和什再吟(佚)  见《文集》卷20P82。原题为“陇西大尉预见予恶诗,和到盛什一十二章,因依末篇之意,再吟一首,用资笑览”。按:《高丽史》载,预乃李子渊之子,文宗朝登第,官至尚书、工部员外郎;宣宗时,历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知中书院事、兵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献宗初拜政堂文学、刑部尚书。睿宗立,授检校太尉等职。宣宗曾纳预之女为妃,是为贞信贤妃,生敬和公主。睿宗纳敬和为妃,是为敬和王后。睿宗于肃宗三年被立为太子,次年,义天在梨房与之攀话,并吟诗一首,陇西太尉所见诗,抑或即此诗,故,其和诗及义天此诗当撰于1099年6月21日—1101年10月间。

    言志示徒诗  见《文集》卷20P84。全题为“庚辰六月四日,国清寺讲彻天台、搜玄之后,言志示徒。”撰于肃宗五年(1100)六月四日。诗中多夹注,叙其生平讲宣经历。内容已见于它处。其中云:予有心劳之病,近日渐增,看读经书,每觉心痛,学业荒废。诗云:“二纪孜孜务讲宣,锦翻三百贯花诠。焦劳愧乏传灯力,只合匡庐种社莲。”

    寄尹学士灌二首  见《文集》卷17P68。当撰于1099—1101年间。《高丽史》肃宗四年以尹灌(已见于前)为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五年,长子候立为太子,尹灌迁东宫侍讲学士。七年,任东北面行营都统。

    和长源事雨中远望(佚)  见《文集》卷l7目录。当撰于1100年2月。《高丽史》载:肃宗于是月戊午幸长源亭,在此前后,肃宗均无幸长源亭之举。

    以《华严别章》赠韩起居注  见《文集》卷19P78。《高丽史》载:肃睿两朝有大臣韩安仁、韩冲二人,前者登第值翰林院,睿宗在潜邸时为侍学;后者在睿宗朝除右补阙,寻转起居注。本诗所指起居注,应为韩冲。但诗题可能为《文集》编辑者所加,以此看,此诗当撰于睿宗被策为王太子(1100)后。

    谢政堂李相公囗病中垂访(佚)  见《文集》卷20P84。撰于肃宗六年(1101)秋。全题前半为“辛已岁入秋已(以)来讲隐子,脾病屡作,闻……”

    应命和驾幸弘护寺(佚)  见《文集》卷17目录。当撰于1101年三月庚午。按:弘护寺始创于宣宗十年(1093)。肃宗于即位二年(1096)第一次幸弘护寺,至六年三月再次行弘护寺,并御制诗,命内侍儒臣和进。

    有感  见《文集》卷19P76。当撰于晚年。

    学院书事  见《文集》卷19P17。同上。

    留题玄化寺  见《文集》卷19P77。同上。

    言志  见《文集》卷19P77。当撰于晚年。诗中“区区末俗诚难化,何必徒自损精神”两句反映了义天因教纲颓弛而产生的失望情绪。

    感怀示徒  见《文集》卷10P77。当撰于晚年。诗中“学法都无敬法心”、“师不能师资不资”两句反映了义天因教纲颓弛而产生的失望情绪。

    讲次偶作  见《文集》卷19P78。似撰于晚年。诗中“谋身窃法今人志”反映了义天面对教内歪风所表现出来的激愤情绪。

    感怀示学徒  见《文集》卷19P78。似写于晚年。诗中“翘勤终日损精神”、“耻见辜恩窃法人”两句反映了义天对教内歪风邪气的不满情绪。

    戏题  见《文集》卷19P79。原题作“昨于崇台院听讲之徒,肆筵开笑,予独未赴,因而戏作”。似写于晚年。诗中充满了对破戒违法之徒的讽刺与斥责。

    见学徒诗卷  见《文集》卷19P79。似写于晚年。诗中“诸子文如锦,唯予心似灰”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学徒不务本业的失望情绪。

    留题大慈院  见《文集》卷19P76。写作时间无考。

    和人以茶赠僧  见《文集》卷19P74。同上。

    夏日行至弥勒堂偶吟  见《文集》卷19P76。同上。

    暑雨新睛  见《文集》卷19P78。同上。

    自诫  见《文集》卷19P78。同上。

    题逸人山斋  见《文集》卷19P78。同上。

    题文殊窟  见《文集》卷19P79。同上。

    游山寺  见《文集》卷19P79。同上。

    为进士白仲言说法提纲  见《文集》卷4P72。撰写时间无考。

    2.《外集》中的宋僧俗信函、诗及碑铭

    大宋沙门净源法师书六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1P90。当撰于元丰五年(1082)二月。书中自称:“大宋国两浙传祖教老僧复书高丽国花严阇梨僧统法师。”此时并未建立师徒关系。内容主述华严教源流及教籍存佚情况。书称:“正月十九日,都纲李元绩至,得去年九月书,辞意勤拳,才识寅亮,铺三经之谠义,贡三家之道文,邂逅?绎,使人乐而不自觉……今法师叙三家之义疏,与夫向者示诸来学,焕然冥契,先祖有言曰:得旨系表,意犹吾心,岂独美于定慧哉……”又谢义天附寄《花严孔目内章》、《贞元新译经疏》等凡46册、《海东见行教乘目录》。

    大宋沙门净源法师书六首之四(前段缺)  见《文集·外集》卷2P92。当撰于前书之后之元丰六年(1083)。书谓:“今春二月,内都纲洪保来,得书三通,遐剖教宗,历叙师友,玩味其辞,若对面语,每惟老与病而并臻,山将海以遥阻,而不得朝夕遇。余何恨也。来书谓,闻命奔赴于礼则然,而不敢以绝于恩,不敢以绝于义……时行以行,缘会而会,传一心之印,分无尽之灯云者”。又告随附去近著《花严疏钞音义释文》及诸文《首序》、《净业稿》等。

    大宋沙门净源法师书六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2P89。当撰于元丰七年(1084)。书称“大宋国两浙传贤首祖教老僧净源书白高丽僧统法子,秋凉缅想……纲目洪保至,辱惠书勤勤,并以先大王遗赐见赠,捧领讽味,愧感交集,老僧才无他长,以疏笺经,知大旨而已,承吾子嗜学不倦,且欲老僧为之宗工,不惮风涛万里之虞,惠然肯来,有不可夺之志,囊虽未遂,其勤至矣。”“造像忘言,超然自得,实有望于吾子也。”

    宋暂宗皇帝诏书二首(佚)  见《文集·外集》卷1P86。当撰于1085年7月至1086年5月间。

    大宋诚法师答辞三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1P87。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中上旬,即义天入宋、哲宗皇帝接见于垂拱殿之后。答辞盛赞义天“不远万里,径涉沧波,效善财求法之心,修萨埵投崖之行,中兴大法,躬谒皇都,礼问谦恭”的精神。

    大宋沙门宗本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7。撰于元丰八年(1085)七月。按:《统纪》、《通载》有宗本传。

    大宋诚法师答辞三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1P87—88。撰于前书稍后(八月前)。答辞述圆教大意及“既承下问,不可固辞,愿结远因,宁避疏略”等等。

    大宋诚法师答辞三首之三  见《文集·外集》卷2P88—89。撰于前书稍后(8月前)。答辞盛赞“上人”“灵机鹜骏,妙唱连环,非义想(湘)之后身,必遮那之真子”。复自谓“惭非匠手,愿欲虚心法施,勉力圆宗”云云。

    大宋沙门有诚书二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3P93。撰于元丰八年(1085)八月十四日。书称“十四日跪受芳缄,顶荷厚意……切承上达宸聪,已遂东南之请,真善知识参叩有日矣。奉贺奉贺。”又谢流惠《贤首碑文》及借示《妙理圆成观》一卷、《康藏传》一卷、《花严指归》一卷、所赠绫帕一条,并祝“秋中”“南游道中”“以法自重”。

    大宋沙门有诚书二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3P94。当撰于上书之后、义天离京南游之前。书称“累日不顶奉慈颜,秋凉,忻承禅蘅无恼。”又云“今得上人《花严传》五卷、《康藏新传》一卷、《海东见行章疏目录》一卷”。因赠义天《花严记会礼文》两本、神秀法师《花严妙理成疏》三卷等。

    大宋沙门仁岳书  见《文集·外集》卷3P94。当撰于义天离京南下求法前。仁岳乃南泉人,谒浮山远禅师得法,为南岳十一世,住庐州(合肥)兴化院。书谓“每上郡人来,稔闻善誉,”“敷经摄众,伟异诸方,”“固法门之多裕也。”“小子去,遽此抒意。”按:《统纪》卷21有仁岳传。

    大宋翰林学士苏轼送杨杰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8。撰于元丰八年(1085)秋,即杨杰将伴送义天南下杭州求法之际。诗序云:无为子尝奉使登太山绝顶,鸡一鸣,夏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重九日,饮酒莲花峰上。今乃奉诏,与高丽僧统,游钱塘。皆以王事,而从方外之乐,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诗未云:“三韩王子西求法,凿齿弥天两劲敌,过江风急浪如山,寄语舟人好看客。”

    了元山偈六首谢义天宠施焚炉袈裟经帙  见《文集·外集》卷10P126。撰于元丰八年(1085)秋。第六首末句云:“归去张帆得便风。”

    大宋沙门净源书五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5P95。当撰于元丰八年(1085)秋义天到达杭州、但尚未与净源见面之前。书约“今日斋徒先来祥符寺王子殿内烧香”,然后同往遍福(寺)瞻礼舍利,并请义天详定开讲规式。

    大宋净源法师答辞  见《文集·外集》卷1P89。撰于义天至寺谒见时。答辞谓“今法子僧统离贵国,近入中华,虽则慕道而来,”“既熏教于当年,乃相会于此日,不须作礼膝行,但且问讯退坐。”

    传祖教学徒希仲状二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8P116。当撰于元丰八年(1085)秋,即义天离汴京南下至杭州求法之初。书称“伏审本讲大法师,远承高丽祐世僧统,特伸师事者,伏惟欢庆”……“虽阻凫趋之礼,尤增雀跃之琮……谨奉状贺。”

    大宋主客员外郎杨杰诗二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11P128,写于元丰八年(1085)冬。诗序谓:《泛海观音记》云,同光元年,盐官民见海上红光夺目,乃于波间,得观音古像,旃檀香所成圣相,昔所未有,吴越王闻之,迎请入府,后奉安于龙山觉圆精舍之东殿,灵异甚著。皇宋元丰八年冬,予陪高丽国祐世僧统,瞻礼尊像,时诗僧宝英求章句以记之。”

    大宋沙门希俊书  见《文集·外集》卷8P117。撰于元祐元年(1086)正月初二日稍后。书称义天入宋求法住慧因寺时,自己因“住持一方小院,讲席所拘”,未能前往拜谒;正月初二日受秀州知郡大夫所托,实录本讲(净源)平昔行业,广与宣传。一本送呈知郡大夫,原稿则为郡中道俗官员展转借去,只为今日昙(乐)真大师出发匆促,未及呈上。仅借得《新疏》写上聊记(寄)云云。《高丽史》世家以昙真、乐真为二人。

    大宋沙门有诚山颂一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2。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中、下旬。诗题全文为“有诚谨熏毫涤砚,书成山颂一首,三十六言,送高丽传法弘真祐世僧统法师,东归海刹,阐扬大教,续佛慧命,助赞皇风,聊结远因,愿垂采览。”诗中有“扣寂要令空作响,忘机须使火生莲。华严妙旨符三观,方广幽宗会十玄”等句。

    大宋沙门元照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2。撰于元祐元年(1086)二月间。原题为“道具二事,奉施祐世僧统,因成短颂,伏惟采览。”按:《统纪》、《通载》有元照传。

    大宋沙门怀琏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5。原题为“短颂送鸡林僧统”。撰于元祐元年(1086)五月上旬,时当义天归国前夕。诗赞义天弃富贵而入道的精神。按:《统纪》、《通载》有怀琏传。

    大宋沙门元净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6。撰于元祐元年(1086)初。诗序为“伏蒙主客学士、僧统法师临山居,用光林野,谨成短句,伏望采览,取笑取笑。”诗残,其中两句是“龙泓一派泻飞湍”,“满谷猿禽绕树欢。”

    大宋沙门法圆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6。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之交。诗为七律,已残。

    大宋沙门宗喜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7。撰于元祐元年(1086)初。诗序谓“昨日承法驾荣临荒院,未申前谢,无任感愧。即辰,且审法侯康佳,忻忭忻忭,辄成拙颂,谨奉上呈,伏冀采览。”诗已残。

    大宋主客员外郎杨杰诗二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11P127—128。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诗序谓“谨和古调诗二百言,酬赠高丽祐世僧统,伏惟采览。”诗中有“孰若祐世师,五宗穷妙理”、“我愧陪弥天,才辩非凿齿”、“四海同一家,何此亦何彼”等句。

    大宋沙门冲羽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1P129。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之交。诗序分别为“前日奉善住法师慈旨,俾和寄高丽国王之什,谨写上呈,小资噱览。”“因睹高丽僧统上禀受善住法师之什,谨依韵和呈。”诗赞义天文采及助净源建慧因寺教藏事。

    大宋胥山濮昂诗  见《文集·外集》卷11P129。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之交。诗序谓“昂虽不敏,尝谓今之学佛,必以贤首为径趋。若其恢洪(宏)经术,唯善住法师为尤,其它以讲授之不下。而法师敷训外,补辑兴唱于教迹,且著书日广于数,乃德之大功之深。昂感怀叹仰不足,辄为古诗三十韵,少纪风猷,伏惟采瞩。”善住法师即净源其人。

    大宋沙门净源诗二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10P121。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原题为:“送高丽国王子祐世僧统。”

    大宋沙门从谏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2。撰于元祐元年(1086)初传印之后。诗序谓“手炉如意,传高丽祐世僧统法师,因成七言律诗四韵奉呈,伏惟采览。”诗中有“吾祖昔时唯妙悟,僧王今喜继高风。芳香流去金炉上,法语亲传犀柄中”等句。按:《统纪》有从谏传。

    大宋沙门善聪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2。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之交。原题分别为“送高丽祐世僧统大法师”,“因寄短颂,辄写山偈奉呈,幸惟笑览。”诗中有“师得华严交涉意,高丽皇宋每相通”、“共师交臂弘斯道,莫羡文殊与普贤”等句。

    大宋沙门德懋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3。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诗序云:“德懋谨熏涤毫砚,吟成七言四韵诗二章,捧诣方丈,攀送高丽僧统国师,伏惟慈悲少赐采览,德懋下情无任惶恐之至。”诗中有“得旨定知归鳌表,转轮真子更谁同”、“今日浮杯东海去,天花散乱满楼台”等句。

    大宋沙门守明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3。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原题为“山颂送僧统大法师”。诗中有“归眼三尊垂问日,莫忘二载宿维摩”二句。

    大宋沙门惟勤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3。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诗序云:“谨熏毫涤砚,课成五言唐名诗二十二韵,少纪僧统法师囗囗之美。缮写恭用,持诣宾次陈献,伏惟法慈小赐采览,幸甚幸甚。”诗具叙并赞扬义天入华求法之事迹。

    大宋沙门守长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5。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诗赞义天入道、求法事。

    大宋沙门可久书  见《文集·外集》卷8P117。撰于元祐元年(1086)四月,即义天离杭赴天台山时。书称因“侧聆慧因法师”,“僧统投中土乞寻师礼,感动国朝,辟请贤位。”“馆伴东下,凡抵郡府,莫不惊骇。”“及至杭,才两三月,使正法兴举,黑白依向,谅未尝有也。”“会能事既毕,荣际判府左丞,辟大山门,延安囗囗。”“即辰(晨)饯行”,“所恨不获踵至方丈,一得瞻敬,谨具启,通呈左右参贺,无任恐悚。”按:《统纪》有可久传。

    大宋沙门惟勤书  见《文集·外集》卷7P109。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书称“未款神锋,但钦德柄”,“方膺春令之和,更冀谷神之厚。”

    大宋律教沙门择其书四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4P99。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为送别之文。书称“择其即日蒙荫,得获如常,但以山海千途,云天远隔,参依非及,踵仰惟勤。”“幸乞顺时,善增珍养。”按:《灵通寺碑》载,义天曾从择其传律。

    大宋慧因院净源法师真赞  见《文集·外集》卷9P121。杨杰撰于元祐元年(1085)三、四月间。赞中有“王子僧来印上乘,炉拂亲传海东去”二句。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6P105。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书称“一遇知音,三接高论,”“善聪自幸同因于宿世,同业于今生,俱沐大经,共游华藏,但恨烟云万里,别在再永,海陆千重,会当何日”,“俱当盛岁,愿交臂以弘通,齐值清时,誓比肩而流布。”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6P105。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略晚于上书。书谓“伏望大垂法施”,“所有贤首、清凉、圭峰及古德章句,亦伺便人封寄。”“在路到国,宜多自爱”云云。

    大宋沙门契嵩书  见《文集·外集》卷5P102。当撰于元祐元年(1086)春。书称“契嵩偶以虚声,谬当盛命,预侯府之弘奖”,“此盖华严讲主”,“曲采微才,容参大识”,“谨先差僧驰状披露下恳,仍伸陈谢,伏惟尊慈,俯赐照察。”按:《统纪》、《通载》有契嵩传。

    大宋沙门希辩书  见《文集·外集》卷3P98。当撰于元祐元年(1086)四月以后,即义天谒天台以后。书称“蚤者石梁山寺(在天台山,即今之中广寺)幸亲礼于冰姿,雪窦江湄,悔失陪于法印……寒暑变迁,每积思贤之志……恭惟僧统弘真祐世大法师……续宗祖慧灯之焰,开愚蒙长夜之昏,四众有归,万灵威赞”云云。

    大宋沙门利涉书  见《文集·外集》卷5P102。当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书称“比者得接净侍,叨预盛筵……窃知宝驭暂之湖上”,“利涉晚处之分,未逮走前,谨奉手讷,用代万一”云云。

    大宋禅院沙门慧圆书(残)  见《文集·外集》卷6P108。当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为送别书。书称“久享道风,未亲法论,深增渴仰,岂忘晨昏。”“伏承僧统大士,心地和融,性天开廓,元珠既得于网象,大道默契于希夷”云云。

    大宋沙门元照书二首之第一  见《文集·外集》卷3P96。当撰于元祐元年(1086)义天归国前。书称“阇梨书贾相公《注全刚经》洎《遗教经节要》七部,附慈应、乐真以下习讲,各宜检至。其余心绪,笔舌奚书。”

    大宋沙门冲羽诗  见《文集·外集》卷10P124。撰于元祐元年(1086)三、四月间。诗序称“冲羽谨课成古诗一章二十韵,诣方丈祗候,呈献祐世僧统法师“云云。诗中有“因思善财迹,驾筏出瞳胧。万顷洪波上,千寻碧浪中。轻生真为法,星斗认西东”“一觌晋水师,超迈若冥鸿。”“圣代刊僧史,千古岂磨砻”等句。

    大宋重修楞严大师塔记  见《文集·外集》器9P118。撰于元祐元年(1086)下半年。记叙长水子璿法师事迹及义天出资修塔经过。

    大宋慧因院贤首教藏记  见《文集·外集》卷9P120。撰于元祐元年(1086)十二月十八日。记叙地方官及义天为慧因院分置贤首教藏六百余枚、七千五百余卷之事。

    大宋沙门择其书四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4P99。当撰于元祐元年夏义天还国后不久。书称“一自国中拜别,而常想道风,近以远承教旨……蒙索律乘诸部口义,今漫写《律钞私节口义》一部上中下三册已具封再拜呈。”

    大宋沙门净源书五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3P95。撰于元祐二年(1087)三月内。书称“近闻讲授华严大教,忻慰之愿,交集于怀。今附手炉、稷拂各一柄,净巾、案褥各一条,仍亲写绝句一首,以作传授之缘。律溪腊茗各一器,讲下粗点。”又谓“得贵国教乘数目”,其中有睿法师注本七卷,“并吉藏、元晓、憬兴、玄一、神雄、大贤诸德撰述等文”,望能于“来春得至本朝。”

    大宋沙门净源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1。原题为:“炉拂二事,付法子华严僧统,因成一绝”。撰于元祐二年(1087)。三月前。

    大宋净源法师书六首之六  见《文集·外集》卷2P92。撰于元祐二年(1087)三月后。书称“净源三月内附都纲洪保书一封、炉拂绝句一首,必达检收”。“近李元绩至”,得“殿下亲笺”云云。

    大宋净源法师书五首之三  见《文集·外集》卷3P95。撰于元祐二年(1087)夏未,书称“去年,杨主客自四明回,并大将洪保至,领吾子书二通,曲叙求法之恳,具陈违离之情。”又称“欲上国王书,洎鸡林诸公并谢。国王、太后特施金字经三部,非唯光镇慧因一寺,抑亦两浙缁儒钦玩皆受其赐也。”

    大宋净源法师书六首之五  见《文集·外集》卷2P92。撰于元祐二年(1087)。书称“《法华经疏》已领,睿法师疏,许以他日见寄,甚幸甚幸”。“新寄小师昙真物件,亦一一领讫。兼承广文先辈惠书及珠,来及上状,感愧感愧。”又称“《遗教》、《梵网》诸经、《净土》、《宝藏》等论各十部、《判教辨祖仪图》、《清志书》、《锦堂记》共十本,后舟附达。”

    大宋沙门净源书五首之四  见《文集·外集》卷3P95。撰于元祐二年(1087)内。书称“向者徐都纲回,领书并银盒盛茶水精珠三颗,兼知启迪讲筵,四方生徒辐奏”云云(后缺)。

    大宋传贤首教沙门智生书二首之第一  见《文集·外集》卷7P112。撰于元祐二年(1087)春。书称“顷者馆居,幸际风仪,获预嘉会……后于慧因教院违别,迨今有年”,“即晨春妍,伏惟起居轻利,智生遥承道庇,无足辱念”云云。

    大宋沙门希湛书  见《文集·外集》卷5P103。撰于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三年间。至书目的在于“用求资贿,图开讲席。”此事当发生于义天资助慧因寺之后,希湛闻之,于是有是举。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第三  见《文集·外集》卷6P106。撰于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后不久。书谓“慧因讲主源法师已顺圆寂,不胜伤感。虽生前有所不和,一闻坐逝,六情拼伤……得法之子孙,请勿必恼,深而自慰也。”又称“杨次公每常相会,无不美谈盛德,近授两浙职司提刑,甚是外护贤首教门,此皆吾师发明引导之功也。”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第六  见《文集·外集》卷6P167。撰于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末稍后。书称“响者学徒慧清华严,忽因寺中逼他知管常住,因而逃于庐山参禅,更不看读教乘。近因和尚(净源)迁化而归,愚遂写长诗,勉伊重新传教,自此回心”云云。

    大宋沙门元照书二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3P97)。撰于元祐三年(1088)十一月末稍后。书称“净源遗书委曲寄高丽法子僧统。”余文为净源之遗书。遗书先叙其生平,后文中谓“心疲气殆,行年七十有八、十有一月末,操觚为书一通,留著经帙内,附门人寄吾子僧统诀别于此。所注《法华》,离为一十二卷,使其旋写妙经附去,请为吾详校开板。“近年叨大王殿下,齿记孤迹,常所依仰,今不遑备启奉违,惟忻以道为治,扶助三宝,得非祐椿松之寿耶。”“吾子愿世龄远大,光阐吾宗”云云。

    大宋沙门慧清书二首之第一  见《文集·外集》卷5P103。撰于元祐三年(1088)冬至次年间。书称“伏自攀违舟御,契阔音尘,风霜虽涉于两年,魂梦常驰于万里。”“大舶章来,惠然辱于教赐。副之《华严纶贯》,获洗眼以旁观。《刊定抄文》,尚刳心而伫受”云云。

    大宋沙门慧清书二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5P103。撰于元祐三年(1088)冬至次年间,即第一书之后。书称“慧清再启,睽奉诲言,屡更岁月,瞻望毫相,岂胜拳拳”云云。

    大宋沙门从谏书四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7P110。撰于元祐三年(1088)。书称“一违风仪,两移星暑……尺素重领,骤喜宾鸿之便,拭目奉披于华翰……仍审化行大域”云云。

    大宋沙门从谏书四首之第三  见《文集·外集》卷7P110。当撰于元祐三年(1088)以后,即上书之后。书称“向因高客入国,尝附柔封。”“窃聆开导敷化,盛集缁徒,此乃像末真如来使,不胜忻慰,仲暑烦酷,伏惟晏坐无恼”,“广扬妙道”云云。

    大宋传贤首教沙门智生书二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7P112。撰于元祐三年(1088)以后。书称“晋水法师自迁神圆寂,贤首本宗,此方有所亏损,日愈一日,复何言矣。《圆觉经圭峰旧注》事理深奥,学者难穷,智生……辄作新解,依科节经,分成四卷,辞虽不文,理实无失,披经见义,焕如指掌……不及别写,已成一本……随投左右”,“伏望”“小赐观览”。

    大宋沙门行端书二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7P111。撰于元祐元年后数岁。书称“早岁获附辑舟,文寄上国,遂得遭际慈范,瞻礼下风”。“去载陈寿都纲舟还,伏蒙宠赐铜盂二个,行端稽首再拜。”“敬闻道德胜常,禅观弥寂,可谓释天慧日再烛”云云。

    大宋沙门行端书二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7P122。撰于元祐元年(1086)后数岁,似在上书之前。书称“钦仰风范,但积岁时,有阻烟波,无缘鸣之”,“瞻响之诚,造次于是”云云。

    慧因寺道邻书(残)  见《文集·外集》卷4P100。当撰于元祐三年(1088)以后。书中称净源为“先师”。又谓“今每日两讲”,祝两国圣上圣躬万祐,并祝僧统寿龄绵延。“道邻相次间以僧统画像,立生祠于院,常奉香火”,“则慧因正为高丽之功德院耳”云云。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第四  见《文集·外集》卷6P106。当撰于元祐四年(1089)前后。书称“伏审住持传道之外,法体康和”,又属“人来传诲,不胜感铭”。“所索讲授新义,次第写附寄来,不遑顿寄,幸宽恕为怀”云云。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第五  见《文集·外集》卷6P106。当撰于元祐四年(1089)前后之孟夏,稍后于前书。书称“善聪向者传道中吴”,“忽遇吾知,涉万里之沧波,求百城之善友,证明圆顿,庆赞流通”,“非惟光乎佛乘,亦乃荣于陋室”,“但恨迹阻遐方,心驰异域”,“况乎迩者复承缄启,再领新文,眷恋增加,欢迎网及”云云。



    大宋沙门元净书二首之第一  见《文集·外集》卷6P108。撰于元祐六年(1091)前。书称“伏念顷者象驭求法,遂蒙巾御窥临,获挹悴仪,得陪高论,方兹邂逅而欢,遂有睽离之叹……寅料自还邦国,大转法轮,蔼然盈室之筹,翕尔升堂之士,人天共仰,王臣所归。”按:元净寂于元祐六年,《统纪》有元净传。

    大宋沙门元净书二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6P108。撰于元祐六年(1091)前。书称“兹闻外围厚赐,可能行檀,粗施涓滴,聊助山用,未卜慈意若何。”“老秋请加宝重,以副林下之恳”云云。

    大宋沙门从谏书四首之一  见《文集·外集》卷7P110。撰于元祐元年(1086)后数闰,约当于绍圣三年(1096)前。书称“别来光景忽忽,俄尔数闰”。又称“比朝窃惟讲诲之余,燕居超诣”云云。

    大宋沙门慧清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1P127。撰于绍圣三年(1096)。诗中有“囗囗拳违仅十年”之说。

    大宗沙门道享书三首之第一  见《文集·外集》卷6P104。当撰于绍圣二年(1095)前后。书称“窃悉化导之外,道气充盈,先习茂规,发挥有寄耳”。“蒙索《通微》,方开出五卷,施去于左右,敢望详正,委悉流通。”

    大宋沙门辩真诗二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4。撰于绍圣三年(1096)前后。诗序云:“先年,伏承附到《圆宗文类》全部,日夕披阅,未尝释手。自后,国朝禁制,不得贡书,良增倾响。乃者,人至辱云,文字数本,仍以紫袈裟见惠,岂胜感佩。谨率愚课成拙诗二篇,摩渍几左,伏为慈悲少赐采览。”诗中有“圆宗剖处群心仰,文类领来四海通”,“十年东北人难去,万里西南雁不回”等句。

    大宋沙门善聪书七首之第七  见《文集·外集》卷6P107。当撰于绍圣三年(1096)后。书称“蒙僧统寄到教乘文字、《唯识单科》等,皆已领讫”云云。按:《唯识单科》撰成于退隐海印寺期间。故知此文撰写时间。

    大宋沙门道亨书三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6P105。当撰于前书(三首之第一)之后,约当绍圣二年(1095)后。书称“窃悉传授之外,禅思晏如,岂胜忻喜。辱惠以诸部教乘,观其《文类序引》,遂知祖教未残”。“蒙索《义苑》,附去全帙”。“东风新届,伏冀为法保重。”

    大宋沙门道亨书三首之第三  见《文集·外集》卷6P105。当撰于上二书之后,亦当绍圣三年(1096)后。书称“窃悉讲述之外,禅思晏如,岂胜忻喜。承惠《科序》,开拓宗要,教义日新”,“昨撰《维摩通微》,镂版将毕,意欲流通……敢求后序,光赞发挥”云云。

    大宋沙门法邻书  见《文集·外集》卷7P113。撰手绍圣四年(1097)五月以后。书称“新创寺额曰国清,此僧统大誓愿力方成就耳……昨使副李押物处得珠禅师《别传议》,诚真实之说。后序乃法师制,知大辽焚去《宝林传》并《坛经》”云云。按:《高丽史》肃宗元年(1096)九月,王幸国清寺行香,次年,国清寺最后落成。

    大宋沙门守长书  见《文集·外集》卷6P108。撰写时间当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以前。书称“守长向游京辇。今住岩山,熟闻和尚道誉,非今日也。和尚元丰间飞锡东土,来过中国,愿瞻礼足下,恨无缘契也……东望法席……唯祁珍重”云云。

    大宋沙门希仲书五首之第四  见《文集·外集》卷4P99。撰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三月一日前后。书称“前此献图(慧因寺华严阁图)三轴,已闻通呈,贵得法师亲垂观览。一则见往日所游之地,俨在目前,望频垂脊顾;二则睹经阁缔构宏丽,用副法师畴昔之愿心,以酬国母之重誓也……士大夫及遐迩缁黄,无不奔凑,观光叹美。”

    大宋沙门传祖教学徒希仲状二首之第二  见《文集·外集》卷8P116。撰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初。书称“窃审高丽国王暨法门僧统令礼宾省发牒,至明州请差人与纲首洪保送金银信等至,仍进呈朝廷,下情无任,伏增抃跃。”

    大宋沙门辩真书三首之第三及别幅  见《文集·外集》卷5P102。当撰于元符年间(1098—1101),“三首之二”之前。书称“前承端侍者寻《法忏》文字。其疏新集成,方写得两三本,诸处借出开讲,今写第一卷上下二册,并《科》附上,余册待别写寄去。”《别幅》继称“承法言须及法华文字,今录五册上呈。盖开讲未罢,书写不逮,候后人去,遂旋附上,乞赐斤斧。”

    大宋沙门辩真书三首之二  见《文集·外集》卷5P101。当撰于元符年间(1098—1101)。书称“兼承惠及《圆宗文类》,将近十年”,“去载,端上座附《注(法)忏》一本去”,“仍蒙一览”;李纲首回,承惠及海东李公颖《夹注金刚经》一册、《断疑金刚经》一册、《金刚注集解》一册、并《教藏总录》二册、《唯识论单科》三册,”“又承宠赐紫袈裟一条”,“仍闻外有磨衲一条,海中猛风飘作,遂放舍波中”。“今附去《天台教图》二本、《白伞盖咒图子》一本、诗一册、小茶一百片,”“此中《集解法华文字》二十册,已重写未辩,待后舟附去,”“并科二册”。“又将慈恩《上生疏刊定注经》一部,伫望法尊慈旨,或能成持,则千生多幸也”。

    大宋沙门希仲书五首之第五  见《文集·外集》卷4P99。当撰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春后。书称“向者附《钞记》,幸望改正,亦曾为本朝黄承务集成《身土寿量指要》,并将《大疏钞》释玄门义笺注于文下并科文,谨令僧驰去,希检纳所责”云云。

    睿王御制真赞  见《文集·外集》卷1P87。为义天灵台写真像而作。撰于睿宗元年(1106)以后。仅存后12句48字。

    五冠山灵通寺碑  见《文集·外集》卷12P131。撰于高丽仁宗四年(1125)秋七月。灵通寺乃义天从景德王师出家之处,属华严学道场。叙义天事迹最详。

    仙凤寺碑  见《文集·外集》卷12P138。撰于高丽仁宗十年(1131)七月。仙凤寺乃高丽天台宗寺庙。叙义天事迹较详。

    大辽御史中丞耶律思齐书三首  见《文集·外集》卷8P115—116)。撰写时间不明。按:《高丽史》载,肃宗二年(1097)十二月,耶律思齐、李湘至高丽赐玉册、圭印、冠冕、车辂、章服、鞍马、匹段等物。此时,耶律思齐的职衔为“临海军节度使检校大傅兼御史中丞”,故疑此三书当撰于此年前后。第一封书有“伏以瞻言宝刹”,“幸觌慈标”之语;第二封书有“伏蒙僧统特遗经教者,捧看无厌”之语;第三封书谓“前录内,欲令鲜演大师撰集章疏,前回到阙,寻与大仁惠提点,同共奏讫”。“又据大师智佶大师,《安乐伊集》”“已奏行雕板流通。”“又将到前庆录大师集到《摩诃衍论记文》一部及《御义》五卷,并小可土物”云云。

    高昌国沙门尸罗缚底书二首

    高昌国传戒沙门钵陀罗仙书  以上三书见《文集·外集》卷8P114—115。撰写时间不明。书中除“申问”、“申谢”之语外,又叙曾从“贺生辰使”处收到义天的赠物如“大衣僧梨袈裟”等等。

    大辽天庆寺传戒比丘智佶诗一首  见《文集·外集》卷10P127。撰写时间无考。诗序谓“近日伏睹《御解大义后叙》,及蒙施到山水衲衣一条,因述一章,遥奉僧统大师”云云。

    (本文及下文《中韩佛教传法、求法僧人一览表》均曾附录于不同拙著。由于多方面原因,至使文稿颇显粗糙,甚至残缺。这次经过修改、校对、增补后,再收录于此。)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