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代长安、洛阳佛籍译撰名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  引言

    佛教自东汉(25~220)初期传入中国以来,首先为封建帝王所接受,成为宫廷宗教信仰之一,逐渐扩展到上、中层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统的汉民族伦理、道德等文化思想,经过融合、改造等进程进一步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外来宗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来宣传的天竺、西域沙门日众,翻译佛典亦逐渐增多,汉译三藏已具雏形。至唐末为止,各家经录编定者,共有53种,惜大都亡佚(附录一)。现存者计16种,以梁代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建初寺沙门僧祐所撰《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最早。亡佚诸录中,却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二年(374)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较为完备,对后来各家经录之编纂,具有借鉴意义。僧祐在其《出三藏记集》中曾给予好评。谓为:

    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以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

    又谓:

    爰自安公,始述名录。诠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敢以末学,响附前规。率其管见,接为新录……

    再谓:

    自前诸录,但列经名、品位,大小,区别人代,盖无所记。后生追寻,莫测由绪。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世。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命世嘉运,睿哲卓兴,可不镜诸。

    僧祐之后,各家经录仍有编出,且各具特点,增入新译,但格式小异大同,编次方式,未见突破。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730),长安西崇福寺沙门智昇,博采各家经录优点,订正疏漏,编纂《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及《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成为佛籍经录模式。其“略出”四卷首创以千字文顺序编次,每字摄经十卷,或略有增减,以便插架检寻,这一编目方式为后来刻造各版大藏经的蓝本。

    隋唐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达到高峰,南北趋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京邑长安及东都洛阳更是四方辐辏,寺院林立。东来宣教、西行求法沙门络绎不绝。高丽、百济、新罗、日本诸邻国,陆续派遣僧徒就学长安。在封建王朝的扶持提倡之下,佛教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家不同特点宗派相继形成。翻译佛经组织,亦日趋完备;译人辈出,新译经、律、论、法等共达四百余部,二千六百多卷,增入大藏,充实佛典,奠定汉文大藏经基本内容,形成楷式。迄宋一代,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译事虽未中断,但偏重于密宗典籍,佛教日渐进入衰败的境地。

    中国佛教的研究,不可能不以隋唐两代为重点,而长安、洛阳两地又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佛教之所以能跻于繁荣昌盛的地位,离不开长安和洛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任何一项研究工作,资料是首当其冲的先决条件,本文的目的是想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较为系统化的译撰资料,因此,根据佛教史料和各家经录梳理一番,述而不作,便于寻检查阅。但限于读书无多,所知浅鄙,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谨祈正讹匡谬。

    附录一:

    唐代以前已佚各家经录

    1.《古经录》一卷

    2.《旧录》一卷

    3.《汉时佛经目录》一卷

    4.《朱士行汉录》一卷

    5.《西晋竺法护众经录》一卷

    6.《西晋聂道真众经录》一卷

    7.《二赵经录》一卷

    8.《前秦道安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9.《后秦僧睿二秦录》一卷

    10.《魏世经录目》一卷

    11.《吴世经录目》一卷

    12.《晋世杂录目》一卷

    13.《河西经录目》一卷

    上四录为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弟子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其同学道祖为成之,综其名曰《东晋众经录》四卷。

    14.《东晋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

    豫章沙门支敏度撰。其人总校古今群经,故撰都录。又撰别录一卷。

    15.《东晋支敏度经论别录》一卷

    16.《前齐王宗录》二卷

    17.《前齐道慧宋齐录》一卷

    18.《后魏菩提流支录》一卷

    19.《后齐道凭录》一卷

    20.《始兴录》一卷

    21.《庐山录》一卷

    22.《释正度录》一卷

    23.《王车骑录》一卷

    24.《岑号录》一卷

    25.《释弘充录》一卷

    26.《华林佛殿录》四卷

    27.《隋沙门灵裕译经录》一卷

    28.《众经都录》八卷

    29.《众经别录》二卷

    30.《元魏众经录目》十卷

    31.《梁代众经目录》四卷

    32.《梁代众经目录》十八卷

    33.《佛法录》一卷

    34.《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35.《齐代众经目录》八卷

    36.《诸经目录》一卷

    37.《大唐京师西明寺所写正翻经律论集传等》

    附录二:

    唐代以前现存各家经录:

    1.《出三藏记集》十五卷

    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502~519)杨都建初寺释僧祐撰。内容共分四类:一、撰缘记;二、铨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凡2213卷。

    2.《隋众经目录》七卷

    隋开皇十四年(594)大兴善寺翻经沙门法经等撰。计别录六卷,总录一卷。共分九类,合2257部,5310卷(包括别生疑惑及伪妄三部分)。

    3.《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又名《开皇三宝录》,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七年(597)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卷一之三起周秦迄隋代帝纪,并记释迦出生、成道、入灭及孔子生年,问礼、获麟等事;

    卷四之十二  详记后汉至隋各代译师所译诸经籍;

    卷十三  大乘入藏目;

    卷十四  小乘入藏目;

    卷十五  开皇三宝总录,上三宝录表及开皇三宝录总目序等。

    4.《隋仁寿年众经目录》五卷

    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隋文帝杨坚仁寿二年(602)命所司请兴善寺大德与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披检法藏,详定经录,随类区辩,总为五分:

    第一卷单本370部,1786卷;

    第二卷重翻277部,583卷;

    贤圣集传41部,164卷。

    以上三分系入藏录,合688部,2533卷。

    第三卷  别生  810部,1288卷;

    第四卷  疑伪  209部,490卷;

    以上二分合1019部,1778卷,不须抄写。

    第五卷  阙本(有目无经者)

    402部,747卷。

    5.《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

    释静泰撰,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650~655)为写经而编的目录。其内容基本上是隋开皇十四年法经等编的《隋众经目录》,增入隋仁寿二年勘定的31部、158卷、唐贞观九(635)年于阙本内访得的20部、21卷、贞观以来至显庆四年(627~659)玄奘所翻的60部、670卷。合2219部,6994卷。

    《静泰录》的唐代石刻本,发见于四川省安岳县的大佛沟石洞之内,刻石自底至顶高近三米,字小行密,且漫漶风化严重,加以人为毁损,部分已不可读。

    6.《大唐内典录》十卷

    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甲子(664)京师西明寺释道宣撰,共收录一十八代所出经论2262部,7000余卷。

    7.《续大唐内典录》一卷

    京师西明寺释道宣撰,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664)于西明寺起首,移总持寺撰毕。内容同《内典录》,仍分十类,但作了修改补充,删节、简化。仅存后汉部分传译录。都合一十八代续出众经总有2181部,6723卷,续译经306部。

    8.《古今译经图记》四卷

    大唐慈恩寺翻经沙门释道靖迈撰。唐高宗李治麟德年间(664~665),大慈恩寺翻经堂内壁间,画有古今翻译图变,靖迈据《历代三宝记》内容因之撰文题于壁,由后汉迦叶摩腾起迄隋毘尼多流支;并增唐代波罗颇迦罗及玄奘二人。翻经者记之,撰集者不录,共为四卷。

    9.《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庚午岁(730)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续起智通,金刚智等计二十人的译经传略。

    10.《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包括伪经一卷)

    大唐天后勤佛授记寺沙门明等撰,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十月二十六日编定。收录经籍3616部,8641卷。

    11.《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唐开元庚午岁(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

    所记载的佛籍,起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止(67~730)的664年间僧俗176人译著2278部,7046卷大小乘经典、集传和失译以及阙本等项。最后两卷为大小乘经律论及翻译集传梵本和中国撰述的入藏录,收录经籍1076部,5048卷,集前此经录的大成,并首次将中国僧人的著作入藏流行。

    12.《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唐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系《开元释教录》第19~20卷“入藏录”的重编本,内容完全相同。但首次创用以千字文为序的编次方法,每字一帙,基本上摄十卷或略有增减,起天字终群(英)字,计479(480)。这一编目方法为以后各版藏经沿用,对于卷帙浩繁的佛教典籍的整理、庋藏及检查等提供了方便,在古代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我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就是据此雕印成书的。

    13.《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甲戌岁(794)西明寺翻经临坛沙门园照集。

    入藏录共收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和德宗李适四朝阿质达霰、般若、金刚智、不空、法月、勿提犀鱼等人所翻经论及念诵法193卷;良贲、潜真、良秀、加净、道岸、智通、道宣、一行、园照、混伦翁、超悟、赵克勋等人所著的经律疏义等64卷和贞元新集古今制诏、碑表记录88卷,共合345卷。

    14.《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

    (唐)京兆华严寺沙门释玄逸撰,又名《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或作唐宣宗朝(847~859)赵郡业律沙门从梵依贞元释教入藏录自大中九年(855)乙亥岁止咸通元年(860)庚辰岁集。

    本录久已散佚,后于《赵城金藏》中发现。千字文编次为“振缨世”三帙,仅存卷3—10,12—15,17,19—20,共15卷,“世”字帙十卷全缺。内容基本上和《开元释教录》第19—20卷的入藏录一致,但附有各经籍品名、译经时间、地点、译人和笔受人等。此外部分经卷还有写经用纸若干张的记录,纸张分为蒲州和供城两类。蒲州纸较大,供城纸较小,亦有仅记蒲州纸或若干纸者不一。看来是根据两部写经而编纂的目录。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六百《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六百,般若波罗蜜多分之八后题记为:

    “右大唐显庆五年正月一日,三藏法师玄奘于坊州玉华寺玉华殿译,至龙朔三年十月二日功毕。沙门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笔受。”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蒲州七十纸,供城一百五纸。”

    15.《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

    本录系《开元释教录》的增定本,同时也是《贞元续开元释教录》的详本,内容相同,但增入自玄宗开元十八年至德宗贞元十六年(730~800)四朝七十一年间所译经论及未曾编入《开元释教录》遗漏各经137部,342卷。总计1213部,5390卷,510帙。

    16.《大唐保大乙已岁续贞元释教录》一卷

    西都右街报恩禅院取经禅大德恒安集。南唐恒安于李昪升元二年(938)至李璟保大三年(945)游方五台及关右等地,写录贞元入藏诸经论137部,342卷,30帙,并寻得《贞元释教录》中遗漏未曾入藏经卷,《华严经论》四十卷及《贞元品次录》三十卷等,编出本目录。继《开元释教录略出》之后,标以千字文顺序,从“藁钟隷漆”(华严经论四十卷)至“功茂实”(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共合140部,413卷,43帙。“英”、“杜”二字则未见编录,不知所收是何经论?

    二  隋代佛籍译撰

    隋文帝杨坚以其皇亲国戚的有利地位,轻而易举地推翻北周统治,取得政权。利用了北周积累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办了几件大事,也做了不少蠢事和坏事,不去发展经济,改善生产关系和提高人民生活,反而利用巧取豪夺来的财富,尽情地在皇室生活上穷奢极侈,享乐腐化,达于顶点。至炀帝时,更变本加厉超过了乃父,终于弄得民穷财尽,兵戈四起,结束了有隋一代短短的三十八年统治(581~618)。

    杨氏父子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两个荒唐皇帝,不仅享乐腐化独树一帜,佞佛也是几乎达到无出其右的地步。杨坚自立国之开皇元年(581)起,即将南朝陈国沙门智周等自西域携来的梵文典籍260部下令翻译。次年起至仁寿末年(582—604)的二十余年间度僧尼近30万人;崇葺寺宇5千余所;写经论46藏,132816卷;修治旧经3853部;在全国百余州之内大建寺塔;铸佛像60余万躯,修整旧像达1509000躯。隋炀帝用残暴的手段,杀父弑兄取得政权之后,对佛教的扶持步乃父之后尘,铸新像3856躯,修治旧像101000躯;度僧162000人;修整旧经612藏,903580卷,并于洛水之滨的上林园设置翻经馆,给予僧徒们优厚的生活条件,从事译经工作。

    隋代虽然曾编出好几部经录和僧俗著述多种,但所说不一,莫衷一是。现综合各家所录计32人、1001卷,其中在长安及洛阳两地译著为21人及隋文帝敕命所撰的一种10卷,共585卷,抄录如次。

    附录三:

    隋代长安、洛阳译撰录:

    1.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  尊称)北天竺乌场国人。少出家,曾游方五天竺大小六十余国和南海诸国,返回北天竺茹茹国后,逢茹茹灭亡,乃至邺都,任高齐昭玄统职,并译出经论7部52卷(550~568)。开皇元年奉隋文帝诏入长安,二年(582)七月到京,住大兴善寺译经,由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沙门灵藏等二十余人监护,至开皇五年(585)译经8部28卷,沙门彦琮制序。那连提耶舍卒于开皇九年(589),年近百岁,有别传一卷。

    2.瞿昙法智(Gautama Dharmajnāna),优婆塞,姓瞿昙,名达摩阇那。元魏般若流支长子。本中印度婆罗痆斯国人,婆罗门种姓。开皇二年(582)三月译出《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一卷。

    3.毘尼多流支(VinītaruCi  灭喜),北印度乌苌国人。开皇二年于大兴善寺译经二部二卷。

    4.彦琮(557~610)长安日严寺沙门,俗姓李氏,赵郡栢仁人。曾参与编纂《隋众经目录》五卷及写作隋代新译经序等工作,著有《辩教论》等九种21卷。除《众经目录》及各经序现存外,其余著述均佚遗不存。琮大业六年(610)寂,年五十四。

    5.阇那崛多(Jnānagupta  德志、志德、佛德)北印度楗达国人。以宇文周武帝时(561~578)译《金色仙人问经》等四部。入隋后,自开塞五年至二十年(585~600)译经41部,194卷,为隋代出经最多之译人。

    6.僧就  招提寺沙门,开皇六年将前代所译大集经及那连提耶舍所译之《月藏经》十一卷,《日藏经》十五卷合为一部,题为《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7.法经  大兴善寺沙门。开皇十四年(594)敕令经及扬化寺沙门明穆,日严寺沙门彦琮等20人编撰《众经目录》七卷(总计2057部,5312卷,凡为七轴)。

    8.宝贵  大兴善寺沙门。开皇十七年(597)合经一部《合部金光明经》八卷。

    9.僧璨  大兴善寺沙门,俗姓孙氏,陈留人。惠可禅师嗣,禅宗第三祖。大业二年(606)寂,著述二种二卷,均不存。

    10.道正 沧州沙门。开皇中入京,著《凡圣行法》六部,46卷均不存。

    11.菩提登  籍贯不详,于国外译经一种二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

    12.费长房  成都人,周朝僧人,后还俗。入隋任翻经学士。开皇十七年著经录十五卷。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又名《开皇三宝录》)。

    13.僧琨  大兴善寺沙门,俗姓郑氏,成都人。曾引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将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论场》一部31卷。认为论场同于园场、戏场、道场、战场,无事不有,披帙一阅,俱览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惜不存。

    14.刘凭  泾阳人,翻经学士。工于内外学数术,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较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惜不存。

    《外内旁通比较数法》一卷。

    15.明则  冀人,以文彩之盛闻于乡里,未为外知,及制觉观寺碑,为楚公杨素见重,入京参与译事,为翻经沙门。著述二部,13卷,不存。

    16.达摩笈多(Dharmagupta,法密,法藏)。南印度罗啰国人(一说为北印度乌场国人)。刹帝利种姓,姓幣邪迦啰。文帝开皇年间来华,炀帝大业初年至十二年(605~616)译经论十二部,五十五卷,其中二部八卷共阇那崛多译;一部十卷共行炬等译。

    17.行炬  俗姓李氏,彦琮兄之子,随琮学法于东西馆并参与译事,曾共达摩笈多等译出《摄大乘论释论》十卷,后奉敕入长安译经,未久而卒。著述二种,二卷,不存。

    18.侯君素  相州秀才儒林郎,名白。奉文帝敕撰《旌异传》二十卷。

    19.硕法师  传记不详,著《三论游意》一卷。

    20.慧影  舍卫寺沙门,俗姓江氏,巴西人。著述四种二十七卷,均不存。

    21.信行(540~594),真寂寺沙门,三阶教的创始人,俗姓王氏,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另说为魏州河南安阳人)。著述二部四十卷。

    22.文帝敕撰;《众经法式》十卷(开皇十五年,595年)

    三  唐代佛籍译撰

    有唐一代(618~907)近三个世纪22名统治者中(其中中宗李旦曾两度执政),除武宗李炎外,基本上都是崇佛的。他们充分地利用佛教来为李氏封建王朝服务,当然,有时也为了某种原因而采取了限制佛教发展的政策,如高祖李渊的沙汰僧道是其一例。唐代的佛教较诸隋代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盛时期全国大小佛寺达四万余所,僧尼近三十万人,占有土地以万顷计,蓄奴共十五万人之众,僧侣地主庄园无处不在,寺院还进行高利贷放债,对广大劳苦大众以超经济的剥削手段来充实寺院经济,使之日益膨大,在封建统治者大力扶植之下,推动了佛教向各个方面的发展。

    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除天台宗和三论宗创于隋代之外,其他如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及其重要支派)、密宗和律宗都是在唐代开创的。为什么会集诸宗的开创于同一个期间呢?当然不可能排除佛教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因素。

    唐代佛经的翻译也是大大地超过前代的,就是以后的宋元两代同样望尘莫及。初唐时期玄奘立新译之风,树立新的标格,在太宗和高宗父子大力护持之下,译场和供事前所未有,出经亦为各译师之冠。玄奘一生译经75部(佚失一部三卷未计入),著述一部,共1347卷,部种不多,但卷帙却超过唐代长安、洛阳两地译经总卷数之半。除玄奘外,还有义净译著67部265卷;不空译著170部211卷。中国佛教史上被誉为四大译师中,唐代即占玄奘、不空两人,而且玄奘又和法显、义净并称为赴印三大求法高僧。

    唐代译撰佛籍总数,各家经录所载极不一致,现经综合梳理之后,长安洛阳两地,除失译撰人名著述未予记录外,计:

    一、五天竺译师19人,出经294部668卷。

    二、籍贯不详者9人,出经10部10卷。

    三、西域南海12人,译著64部302卷。

    四、新罗撰述7人,著述23种40卷。

    五、日本撰述11人,著述19种20卷。

    六、长安洛阳58人,著译273种2352卷。

    以上六项共683部3392卷。分别占唐代全国译撰总数757部3849卷的百分之90.2和百分之88.13。这似可说明唐代的佛教活动是以长安洛阳两地为中心的。

    附录四:

    唐代长安、洛阳译撰录——五天竺译撰人共19人,出经294部668卷。

    1.阿地瞿多(Atikuta,无极高)。中印度人,博通三藏,娴于五明。以高宗李治永徽三年(652)正月携带大量梵本到长安,敕令住于慈恩寺。受沙门大乘琮等16人,英公、鄂公等12人之请,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沙门玄楷等请译。于永徽四至五年(653~654)从《金刚大道场经》摘要钞译集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

    (第十卷中附以中天竺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叉迎叶等于经行寺译出的《功德天法》一卷)。

    2.善无畏(subhakara,subhakarasimha,输波迦罗,戌婆揭罗僧诃,净师子)。开元三大士之一,中印度摩揭陀国人,刹帝利种姓,释迦族后裔。出家后住王舍城那烂陀寺,精通禅慧,妙达总持,知名于五天竺诸国。游方至北天竺时,应玄宗之请,于开元四年(716)携带大量梵本达于长安,住兴福寺南院,后又敕令移居西明寺。开元五年(717)时,由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缀文笔受在菩提院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后奉令将所携来梵本进入皇宫,因此停译。在此以前,曾有名无行的和尚西行到印度留学,学成回国之时,在北印度途中不幸逝世,他所收集到的梵文经卷,运回之后,存放于洛阳华严寺。善无畏和一行曾选出一部分,在开元十二年(724)随唐玄宗到洛阳,住在大福先寺时,和一行译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自开元五年起至二十三年(717~735),善无畏共译经25部46卷(其中2部8卷共一行译,别译本3部8卷未计入)。

    3.僧怛多蘖多中印度摩揭陀国大菩提寺沙门。事迹不详,曾和波罗瞿那弥舍沙共集

    《唐梵两语双对集》一卷。

    唐懿宗李漼咸通六年(865)日僧宗睿请求写录带回日本。

    4.地婆诃罗(Divākara,Divāhara,日照)。中印度人。通悉三藏,博晓四阿含,尤精咒术,兼洞五明,且戒行清高。以高宗李治仪凤初年至武后垂拱末(676~688)在长安西崇福寺归宁院(西太原寺)和弘福寺及洛阳大福先寺(东太原寺)译经10部35卷。地婆诃罗所译诸经,武后均为之制序。

    5.那提(Nadi,PunyopāYa,福生,布如乌伐耶)。中印度人。善声明,通训诂。曾游方天竺诸国,并至执狮子国及南海等地。搜集大小承经律论五百余,合1500余部,以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655)抵达长安,住慈恩寺。显庆元年(656)敕住昆仑和南海诸国采药,龙朔三年方返回长安,仍住于慈恩寺,译经三部三卷(其中一部一卷已佚),由禅林寺沙门慧译语,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

    6.波罗颇迦罗蜜多罗(Prabhākaramitra,明知识,朋友,光智,波颇)中印度人,刹帝利种姓。太宗贞观元年(627)到长安,住大兴善寺,自贞观三年起至七年,译经三部38卷。

    7.法月(Dharmacandra),达摩战湿罗,652~743)。东印度人(一云摩提国人)。开元八年(720)到长安,天宝二年寂,年九十一岁。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8.金刚智(Vajrabodhi,跋日罗菩提,669~741)。

    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种姓,开元三大士之一。开元八年(720)到长安。自开元十一年至二十四年(723~736)译密教经法仪轨等25部31卷。开元二十九年寂(一说为开元二十年寂),年七十一岁,僧腊五十一。

    9.菩提流志(Bodhiruci,觉爱)。南印度人,姓迦叶氏。本名达摩流支(Dharmaruci,法希),武后改名为“菩提流志”。武周长寿二年(693)到长安,自其年至玄宗先天二年(713)译编佛籍22部190卷(别本一部一卷未计入)。

    10.伽梵达摩(Bhagavadharma,尊法)。西印度人。译经三部三卷。

    11.金俱吒  西印度婆罗门僧人,曾撰集《七曜攘灾法》一卷

    懿宗咸通六年(865)入唐僧宗睿于长安西明寺园载法师院请求写录,带回日本。

    12.般若(Prajnā,般赖若,智慧),姓乔答摩,北印度迦毕试国人。德宗建中二年(781)到长安,至宪宗元和五年(810)共利言及牟尼室利或自译经8部74卷。

    13.般若力(prajnābala),北印度罽宾国人。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译经一 一卷。

    《迦楼罗及诸天密言经》一卷

    (东寺三密藏本,日本承安三年<1173>写,无校本)

    按《新书请来法门目录》云:“迦楼罗王杂密言经》一卷,罽宾三藏般若译,二十五纸。说消除毒疗病并诸部密言在此中。文中唯言般若,阙力字,与北天竺迦毕试国般若三藏同异未详。”

    14.不空(704~774,Amoghavajra,阿目佉跋折罗,不空金刚)。开元三大士之一。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一说为狮子国人)。幼年出家为沙弥,十四岁时,师事金刚智,随同由海道乘船经广州来洛阳,二十岁时在广福寺受具足戒,曾参与金刚智译场。玄宗天宝三年(744)受命往狮子国寻求密典,在彼修习三年后,并获密教典籍及大小乘经律论梵本100部1200余卷。以天宝五年(746)还至洛阳,居净影寺,奉敕翻译,开坛灌顶。自天宝至代宗大历六年(771),曾在武威开元寺、长安保寿寺和大兴善寺等从事译经及宗教活动。共译经170部211卷,在中国佛教史上,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被誉为四大译师。不空同时也是开元三大士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生前历事三朝,位列三卿,妇主降阶,六宫罗拜;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赐爵肃国公,諡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正如其弟子园照所说,是“先古未闻”之事。

    15.佛陀多罗(Budhatrāta  觉救)北印度罽宾人。高祖武德元年(618)译经一部一卷。

    16.宝思惟(Ratnacinta,阿你真那)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刹帝利种姓。武后长寿二年(693)到洛阳,自其年至中宗神龙二年(706)译经8部10卷。

    17.弁尼室利(Manisrī,寂默)北印度人。德宗贞元九年(793)到长安,与般若译经一部10卷。元和元年(806)寂。

    18.李无謟北印度岚波国人。武后久视元年(700)译经一部一卷。

    19.慧智  父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因出使驻长安生智。武后长寿二年(693)译出《讚世音菩萨颂》一卷。

    籍贯不详9人,出经10部10卷。

    1.解脱师子  未详何许人,曾译《都表如意摩尼转轮圣王次第念诵秘密最要法》一卷。

    2.三昧苏嚩罗(Samadhīsvara)不知何许人。哀帝天祐四年(907)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一卷。

    3.达摩栖那  籍贯不详,曾译《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一卷。

    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惠运求写携回日本。

    4.瞿多  籍贯不详。译《常瞿利毒女陀罗尼咒经》一卷。

    5.跋陀木阿  籍贯不详。译《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一卷。

    6.菩提金刚(Bodhivajra)籍贯不详。玄宗开元十一至二十四年(723~736)间译《大毘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惠运请写带回日本。

    7.菩提仙(Bodhisena,Bodhirucprajnāvajra菩提嘌使智金刚)籍贯不详。穆宗长安四年(824)译《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陀罗次第仪轨法》一卷。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惠运请写带回日本。

    8.拂多诞  籍贯不详。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译《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一卷。

    9.利言  籍贯不详。字不那羡。法月门徒。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从法月到长安,充译语职。德宗贞元四年(788)参与般若的译场,译经二部二卷。

    西域南海译撰12人,译著64部302卷。

    1.尸罗达摩  于阗人。德宗贞元元年至五年在长安译经二部十卷。

    2.实叉难陀  于阗人。武后证圣元年至长安四年(695~704)译经十八部一百零七卷。

    3.提云般若  于阗人。武后永昌元年到长安,至天授二年(680~691)译经论七部八卷。

    4.智严  于阗王之质子,姓郁持,名乐。幼年到长安。中宗景龙元年(707)出家。玄宗开元九年(721)起译经四部六卷。

    5.若那  龟兹沙门。文宗开成三年(839)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一卷。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圆仁请写携回日本。

    6.慧琳  俗姓裴氏,疏勒人。德宗建中四年至宪宗元和二年(783~807)撰《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元和十五年寂,年八十四。著述共三种102卷。

    7.*(上巩下言)弘  诃陵人。德宗建中年间(780~783)曾就惠果受胎藏师位。著述一种一卷。

    8.法藏  字贤首,俗姓康氏,康居国人。武后圣历二年(699)于佛授记寺讲华严经。玄宗先天元年(712)寂,年七十。著述21种60卷。

    9.弥陀山(寂友) 覩货罗人。武后代(689~704)译经一部一卷。

    10.勿提提犀鱼(莲花精进)屈支城人。译经一部一卷。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敕令新编入藏。

    11.智慧轮(般若斫迦)西域人。宣宗大中九年至僖宗中和二年间(855~882)著述4种4卷

    12.若那跋陀罗(智贤)南海波陵国人。高宗麟德年间(664~665)译经一部一卷。

    新罗撰述7人,23种40卷

    1.义寂  新罗人,其传不详。唐初著述一种三卷。

    2.圆恻  名文雅,新罗国王之孙。初居西明寺,后移住大福光寺。高宗末至武后初应义解之选,入译经馆,后列为译经大德。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寂,年八十四。著述二种七卷。

    3.元晓  新罗人,俗姓薛氏,隋大业十三年(617)生。和义湘一同至长安,著述12种16卷。

    4.义湘  新罗鸡林府人,俗姓朴氏,高祖武德八年(625)生,武后长安二年(702)寂,年七十八。著述一种一卷。

    5.憬兴  新罗能川州人,俗姓水氏。高宗开耀二年(682)为新罗国师,住三郎寺。著述2种4卷。

    6.崔致远  新罗沙梁郡人。年十二随海舶入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奉诏还国。撰《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一卷。

    7.太贤  新罗人。字号青丘沙门,住终南山茸长寺。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奉诏入内殿讲经祈雨。著述甚多,现存4种8卷。

    日本撰述11人

    1.圆行(798~851)日本京都人,姓氏不详。文宗开成三年(838)入唐,次年还国,851年寂。年五十四,僧腊三十八年。著目录一卷。

    2.圆珍(814~891)日本赞歧郡河郡人,姓和气氏,空海之姪。宣宗大中七年(853)入唐,十二年还国,昭宗大顺二年(891)寂,年七十八,僧腊五十九年。著目录五种五卷。

    3.圆仁(794~864)日本下野都贺郡人,姓壬生氏。文宗开成三年(838)入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还国,864年寂,年七十一岁。著目录三种三卷。

    4.安远(844~924)日本赞歧国人,俗姓秦氏,三论宗僧人,924年寂。著《三论宗章疏》一卷。

    5.安然  日本人。圆仁弟子。844年集密教部类总录二卷。

    6.惠运(798~869)日本山城州人,俗姓安昙氏。武宗会昌二年(842)入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还国。869年寂,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三岁。著目录二种二卷。

    7.空海(774~835)日本赞歧国多度人,俗姓佐伯氏。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入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还国。835年寂,年六十岁。著目录一卷。

    8.玄日(866~922)日本能登国人,俗姓巨势氏。天台宗延历寺沙门。922年寂,年七十七岁。著《天台宗章疏》一卷。

    9.最澄(767~822)日本近江滋贺郡人,俗姓三津氏。德宗建中二年(781)入唐,次年归国。822年寂,年五十六岁。著目录二种二卷。

    10.宗睿(809~884)日本左京人,俗姓上氏。懿宗咸通三年(862)入唐,七年(866)还国。884年寂,年七十六岁。著目录一卷。

    11.常晓  日本元兴寺僧。文宗开成二年(838)入唐,次年归国。865年寂。著目录一卷。

    中国撰译58人

    1.法琳(571~640)颍川人,俗姓陈氏。

    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寂,年六十九岁。撰论二部十卷。

    2.慧净(578~645)常山真安人,俗姓房氏。著疏一卷。

    3.李师政  门下典仪,东宫学士。太宗贞观初著《内德论》等,现存一种一卷。

    4.道宣(590~667)吴兴人,俗姓钱氏。晦迹于终南山,后迁住丰德寺和西明寺。高宗乾封二年(667)寂,年七十二。著述20种109卷。

    5.元康  不详姓氏和籍贯。贞观中(627~649)游学长安。著疏一种三卷。

    6.智通  陕州安邑人,俗姓赵氏。长安总持寺僧。太宗贞观中至高宗永徽四年(653)译四部五卷。

    7.玄奘  陈留人,俗姓陈氏,名祎。唐代新译的始创人,被誉为四大译师之一。太宗贞观三年(629)往印度求学,十九年(645)归国。自其年起至高宗龙朔三年(645~663)共译出大小乘经律论等七十五部(或76部)1300余卷及撰述《大唐西域记》一部十二卷。

    8.靖迈  简州人。曾任玄奘译场缀文之职。撰《古今译经图记》四卷。

    9.道世  俗姓韩氏,字玄恽。高宗显庆年中(656~660)撰《法苑珠林》及《诸经要集》二部104卷。

    10.普光  籍贯不详。又名大乘光。曾参与玄奘译场。奘所译经论75部1335卷,十之七八为光笔受。著述二种32卷。

    11.冥详  一作宣详。玄奘弟子。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

    12.唐临  吏部尚书。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撰《冥报记》三卷。

    13.善导(?~683)  净土宗僧人。籍贯不详。著疏、讚等五种九卷。一说谓高宗龙朔二年(662)寂。

    14.彦悰  长安弘福寺僧。高宗龙朔二年(662)撰述三种十九卷。

    15.静泰  高宗麟德元年(664)撰《众经目录》五卷。

    16.智俨  (603~669)天水人,俗姓赵氏。高宗总章元年(668)寂,年六十七。著录五种十九卷。

    17.杜行*  长安人。高宗仪凤四年(679)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

    18.窥基(632~682)长安人,字供道,俗姓尉迟氏。二十五岁时应诏译经。著疏十九种九十一卷。高宗永淳元年(682)寂,年五十一。

    19.复礼  长安人,俗姓皇甫氏。高宗永隆二年(681)著《十门辩惑论》三卷。

    20.怀素  长安人,俗姓范氏。工书,有草圣之名。高宗末年撰述四种八卷。

    21.惠英  籍贯不详。武后垂拱三年(687)从法藏于慈恩寺听讲华严,著《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一卷。

    22.怀感  籍贯不详。从善导受净土法,证念佛三昧。著《释净土群疑论》七卷。

    23.玄嶷  俗姓杜氏。武后代参与译经。天册万岁元年(695)刊定目录,尊为翻经大德僧,著《甄正论》三卷。

    24.明佺  洛阳佛授记寺沙门,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刊定目录,编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25.义净  齐州人,俗姓张氏,字文明。高宗咸亨二年(671)游学印度,武后证圣元年(695)回国。以久视元年至景云二年(700~711)译经律论法等六十七种,二百六十五卷;著述二种六卷。玄宗先天二年寂。

    26.一行(683~727)钜鹿人,俗姓张氏,本名遂则。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寂,諡大慧禅师。著译九种三十四卷。

    27.智昇  籍贯不详。长安西崇福寺僧。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撰《开元释教录》等五种二十八卷;首创佛籍以千字文为序的编次方法。

    28.智周(678~733)俗姓徐氏。法相宗僧人。著述六十余卷,现存两种十五卷。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寂,年五十六岁。

    29.飞锡  籍贯不详。玄宗天宝初年居草堂寺,后移住千福寺。不空译经时曾任笔受、润文之职。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30.含光  不空三藏弟子。开元二十九年(741)从师入狮子国,天宝六载(747)回到长安,住宝寿寺。口述《仪轨》《秘要》等二种二卷。

    31.赵迁  不空常侍弟子。代宗大历元年至九年(766~774)参与译场。著《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一卷。

    32.法宝  玄奘弟子。曾参与《大毘婆沙论》译场。武后长安三年(703),又于福先寺参与义净译场。著《俱舍论疏》三十卷。

    33.李华  肃宗乾元元年(758)撰《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一卷。

    34.法照  南岳承远弟子。代宗大历元年(766)于长安章敬寺撰《五会法事讚》二卷。五年(770)游五台山创竹林寺。九年于北京龙兴寺再述《净土念诵观门》,著述存《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讚》二卷。

    35.憬瑟  未详何许人。记述含光口述《仪轨》一卷。

    36.法崇  长安千福寺僧。代宗大历十一年(776)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二卷。

    37.景净  大秦寺僧。德宗建中二年(781)建景教碑,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卷。

    38.静居  德宗贞元八年(792)撰《大周经玄义》一卷。

    39.义操  惠果弟子。撰《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一卷。

    40.圆照  京兆兰田人。撰有《贞元释教录》三十卷及其他二种,共三十九卷。

    41.惠果(736~805)  京兆万年县归明乡人,俗姓马氏。不空付法弟子,住青龙寺。

    顺宗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寂,年六十,腊四十岁。著《十八部契印》一卷。

    42.武彻  曾任朝议大夫兼侍御史职。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撰《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记》一卷。

    43.海云  义操弟子,住净住寺。文宗大和八年(834)撰《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二卷。

    44.惟谨  法润付法弟子。文宗开成元年(836)撰《大毘卢遮那经阿阇梨真实智品中阿阇梨住阿字观门》一卷。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圆仁请写带回日本。

    45.礼言  文宗开成四年(839)撰《梵语杂名》一卷。宣宗大中元年(847)入唐僧圆仁请写带回日本。

    46.法全  法润弟子,住青龙寺。日本入唐僧圆仁、圆珍、圆载、遍明、宗睿等,均从其受学付法。文宗开成三年至懿宗咸通三年(838~862)著述四种七卷。

    47.不可思议  籍贯不详。曾撰《大毘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文宗开成四年(839),入唐僧圆仁请写带回日本。

    48.圆晖  籍贯不详,住中大云寺。著《俱舍论颂释疏》三十卷。宣宗大中八年(854)入唐僧圆珍于温州永嘉郡求得,带到日本。

    49.段成式(9世纪初——863)。役人,出生于东牟(今山东省蓬莱县境内)。宣宗大中七年(853)撰《寺塔志》一卷。

    50.全真  籍贯不详。著《唐梵文字》一卷。

    懿宗咸通五年(864),入唐僧圆行访得,带回日本。

    51.空蜝  籍贯不详。哀帝天佑四年(907)撰《青色大金刚药叉辟鬼魔法》一卷。

    52.慧立  天水人,俗姓赵氏。本名子立,后奉帝命改名。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寺三藏法师行传》十卷,彦琮笺补。

    53.迦才  长安弘法寺僧。撰《净土论》三卷。

    54.爱同  天水人,俗姓赵氏。曾于大律之内抄出《弥沙塞羯磨本》一卷。

    55.神恺  吉祥寺僧。著《大黑天神法》一卷。

    56.善道  籍贯不详。与道镜合著《念佛镜》二卷。

    57.道镜  籍贯不详。与善道合著《念佛镜》二卷。

    58.遁伦  籍贯不详。著《瑜伽论记》二十四卷。

    参考书目

    1.唐代以前现存各家经录十六种。

    2.(唐)道宣《续高僧传》。

    3.(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4.(宋) 賛宁《宋高僧传》

    5.(宋)志磐《佛祖统记》

    6.(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

    7.(明)觉岸、幻轮《释氏稽古略》正续集。

    8.范文澜《唐代佛教》(1979.4人民出版社)

    9.郭朋《隋唐佛教》(1979.1未定稿)

    10.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第一辑

    (1980. 4知识出版社)。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