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雀明王经》 (Mahāmayurl-vidyā-rajni)梵本自上世纪末由俄国东方学家奥登堡(S·F·oldenburg)刊布以后,引起了各国东方学家的普遍关注。1915年法国烈维(S·LéVi)以各种梵本与僧伽婆罗、义净、不空三种汉译本及藏译本合勘,并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研究,写出了《大孔雀经药叉名录舆地考》(Le Cataloque Géographigue des Yakas dans la Ma-ha-mayuri) 一文。此文后由冯承钧先生译为中文,对我国术界影响颇巨。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东方学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解放后的三十多年中,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笔者不揣冒昧,拟对烈维前述一文略作补证,其疏漏谬误之处,尚请专家及读者指正。
1.Krakucchanda,过去七佛之一,详见巴利《长部》(Digha-nikayo,14·Mahāpadhāna-suttanta<大本经>,汉译《长阿含·大本经》)、巴利《长老偈》(Thera-gāthā,491)及汉译《七佛经》(异译《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赞呗伽陀》、《七佛所说神咒经》、《大悲经》、《四分律比丘戒本》、《大智度论》、《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等。
pātaliputra,《水经注》作波丽,《西域记》作波叱厘子城,并云:“号拘苏摩补罗城(kusumapura或puspapura,唐言香花宫城。”《继业行记》作花氏城,《佛国记》作巴连弗邑,《御览》卷797引支僧载《外国事》作播黎曰国,又引道安《西域志》作波丽越国。通称华氏城,为古印度的名城,曾为难陀王朝的都城。据南传佛教传说,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oka)时期,曾于此地进行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有一千人参加,由目犍连子帝须(Mogg aliputta-tissa)主持,并由他造《论事》一千章(现仅存216章)以驳斥异说。
2.Aparājita,此词烈维书写恐误,应为Aparājita。此名尚见于梵本《华严经》及梵本《大乘集菩萨学论》,汉译为无胜、无坏、不可破坏、不可动等。又为毘湿奴神(visnu)、湿婆神(siva)、十一黑天(Rudra)之一(印度教神话中常把黑天与大自在天〔Mahesvara〕视为同一)、恶蛇名、Krsna之子。
Sthūna,又见于木神亮三即:《四译对校翻译名义大集》(Mahavyutpatti),京都,1916,以下简称《大集》。
3.sailo,此词烈维书写恐误,梵语saila意为岩石,《宝性论》有“山行者”(Saila-desagamika)一词,似与此有关。
Bhadrapura,梵语Bhadra意为“幸福”。汉译为“贤善”;pura意为“城”。Bhadrapura即巴利语之Bhaddiyanagara。
4.Mānava,藏译“摩奴之子”是对的。
uttarā,即uttara-dis,意为“北界”。
5.vajapāni,见梵本《俱舍论》;又称“金刚萨垂”(vajra—sattva),见《大悲空智经》之《序品》及《大相应轮品》;又为菩萨名,见《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上卷。
Rājagrha,王舍城,有新旧二城。旧城《西域记》作矩奢揭罗补罗城(kusāgrapura),并云:“唐言上茅宫城。”此城又名“山城”(Girivraja),为古印度十六大国(sodasa-mahājanapāda)争霸时期摩揭陀(Magadha)国的都城,此城为五山环绕,繁花遍地,景色秀丽,一向被称为佛教和耆那教的圣地。新城《西域记》称曷罗阇姞利呬城,即梵语Rājagrha的音译,亦即王舍新城,相传佛教的第一次结集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Grdhrakūta,《西域记》音译为姞栗陁罗矩吒山,并云:“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据说佛陀在此曾讲过《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和《妙法莲花经》,从而受到佛教徒的重视。此地鸠摩罗什有时译为灵鹫山,《般泥洹经》卷上又译为鹞山。
6.Garuod,不空译为“金翅鸟”(Garuda)。金翅鸟为守护佛法的八种神灵之一。详见《宝性论》。窥基认为应译为“妙翅鸟”,见《俱舍论》卷八傍注。Garuda又汉译为顶瘿鸟,食吐悲苦声,如前述,大乘佛教把Garuda作为天龙八部众之一,而在密教中则作为梵天、大自在天的化身,又为文殊化身,详见《观音经》、《道行般若经》、《大日经·住心品》、《十诵律》、《大智度论》、《佛名经》、《灌顶经》等。
Vipula,“是广大义”、见《大日经疏》卷九。毘富罗山,见《七处三观经》、此山《西域记》作毘布罗山,在旧王舍城西北。
7.Citragupta,地狱中纪录世人行为的录事。
Sthitimukha,《西域记》卷九云:“(毘布罗山)有卑钵罗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后壁洞穴,是阿素洛宫也。”据此,烈维以Sthitīmakha为“地狱门”。
8.vakula,佛弟子名,见《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汉译为波鸠螺。
9.kālopakālakau,二十八大药叉之一,二十八大药叉皆为散脂大将(Samjneya)部属,守护十方国土,即分守上下、四方及四维。
kālopakālakau即柯罗(kāla)和优波柯罗(upakāla)合成双数词,意译为“大小黑”。
详见巴利《长部》32《阿吒曩眼经》(Digha-nikayoxx-xll、Atānātiya-suttanta)。
kapilavastu,佛陀诞生地。
10.kālmāsapāda,佛弟子安掘厘摩罗前生名,即斑足王。见《仁王经·护国品》、《贤愚经》卷四。
11.Mahesvara,音译为摩醯首婆罗,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特指湿婆(siva)。在佛教文献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摩醯首婆罗论师)的主神,住于色界诸天之顶的色究竟天,密教则作为大日如来的应现。详见《俱舍论》卷十九、《中论积》、《观音经》、《金刚针论》、《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等。
vairāta,为鱼族(Matsya)之王,见《撰集百缘经》、《普曜经》、《大宝积经十八护国菩萨会》、《金光明最胜王经》等。
12.Brhāspati,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祈祷主神,佛教文献中为七曜之一的木精岁星,见《宿曜经》卷下。《楞伽经》魏本译为太白,即Lokāyata-pranetr(唯物论的始祖)。
srāvasti,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憍萨罗国的都城,在佛教和耆那教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域记》作室罗伐悉底国,《十二游经》作无物不有国,玄应《音义》译为闻物国。
13.Sāgara,原文恐有误,按梵语sagara根据传说,其诸子曾掘大池,由Bhagiratha引恒河水而成大海,故常以此比喻广大,深远及无尽之意。又汉译为大海诸水大海龙王,见《金光明最胜王经》;海藏妙宝,见《华严经》)卷五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又译为婆竭罗(龙王);护法八大龙王之一,见《法华经·序品》。
Sāketa,《水经注》作沙祗国,《佛国记》作沙祗大国,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憍萨罗的都城。
14.vajrāyudha,即Indra之称,与执金刚、持金刚同,见《摩诃止观》卷五。亦即山门前之金刚,俗称仁王。又称金刚力士、金刚萨埵(yajra-sattva),左手执铃,右手执金刚杵,见《大悲空智经·序品》(梵本1.1.2.4)及同经《大相应轮品》(梵本1.8.8)。又金刚藏王为金为金刚萨埵的化身,也是胎藏界曼荼罗的虚空藏院之一尊或金刚曼荼罗的贤劫十六尊之一,详见《陀罗尼集经》卷七及《楞伽经》卷七。
vaisalī。印度古代名城,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vrji)的都城,佛教第二次七百人结集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汉译佛典中多译为广严城,《西域记》作吠舍厘。
15.Haripingala,汉藏两译皆可,因为Hari一词作为定语则为“褐色的”,作为名词则有狮子、猿等义,亦为Indra及visnu-krsna之名,汉译为诃犁,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本。此书有A、B两本,玄奘译本相当于A本,其余五种译本相当于B本。pingala一词作为定语亦为“黄褐色的”,作为名词则为siva之名称,龙名(黄色)、伏藏名(音译为冰竭罗)等。
Malla,亦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都城为kusīnagara佛涅槃处即在此城之沙罗双树林,见《大般涅槃经》、《涅槃经》。又佛陀成道前入浴之尼连禅河(Nairan)为有余涅槃处,流经kusīnagara之跋提河(Hiranyavati)为无余涅槃处,见《因明大疏·序》。
16.Mahākāla,汉译为摩诃迦罗(大黑天),见《仁王护国般若经》卷五。
vārānāsl,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kasi)的都城,汉译为江遶城,音译为波罗奈、巴啰纳细等,见《撰集百缘经》、《普曜经》、《法华经》等。
17.Sudarsana、又译为须*(上带下足)天,善见天,见《道行般若经》。又音译为苏达犁舍那,为除妙高山之外的八大山之一,梵名为Sudarsana-giri,见《俱舍论颂》。又为上座部色界十八天之一,见《大毘卢遮那经广大仪轨》。
Campā,十六大国之一的鸯伽(Anga)的都城,音译为瞻波、赞巴等,见《楞伽经》。
18.visnu,音译为违细,见《杂譬喻经》。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吠陀神话中,为太阳神之一,地位并不重要。在《奥义书》中,逐渐有了各种异称,如那罗衍那(Nārayāna),那罗辛哈(Nārā-simha)、筏苏提婆(vāsudeva)等。《大史诗》以来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崇拜他的信徒则形成毘湿奴教。visnu被认为担当着维持和发展世界的重任,并以慈爱和恩惠赐予人类。他并体现为权力(avatāra),即以超自然的力量变现为十种或二十四种形象,以救济生灵,详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及《大日经》卷一。那罗衍那又译为那罗延或大那罗延力轨金刚,见《大日经·住心品》。佛典中又称为金刚力士、坚固力士、力士等。在胎藏界现图曼荼罗中以三面(正面为菩萨,左右面为狮子和猪面)形态出现,乘金翅鸟。详见《俱舍论》卷二十七(梵本论颂v11.31),梵本《俱舍论》长行p·413、《楞伽经》(魏本)、《法华经·妙音菩萨品》、《瑜伽论》、《二菩萨经》、其他异译甚多,如尾瑟,见《大悲空智经·大真实品》(梵本1·5·12)毘瑟笯,见《瑜伽论记》卷十七;毘纽天,见《大日经疏》卷十,《摩诃止观》卷十;微瑟纽,见《大日经疏》卷五。
Dvārakā,意为多门,其地在Gujarat之西,即《大史诗》中krsna君临之城。
19. Dharani,意为大地,拟人化为北极星Dhruva之妻,见《普曜经》、《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大乘集菩萨学论》。
Dvārapāla,圣地名;又译为守门人。
20.vibhīsanas,龙王名,汉译怖畏、恶相,见《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
Tāmraparnī,又河名,发源于Malaya,以产珍珠著名。
21.Mardana,又为vidyādhara之王名。
Madana,爱神,kāma神,音译为摩陁那,见玄应《音义》。
uragā=Nāga-pura=Hāstina-Pura,遗址在恒河旧河床堤上,今德里东北75公里处。汉译为象城、龙阁象阁,见《普曜经》。
22.Atavaka或Atavika意为“林主”,译为大元帅明王(通常“帅”字省略),或作太元明王,又称鬼神大将、元帅大将、大元帅等。又称旷野神,十六夜叉大将之一,统率四天王、二十八部将,除恶兽、盗贼、守护国土,保护众生。
Atavi,荒野,见《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又译为(林木茂盛之)旷野,见《楞伽经》宋本、《佛所行赞》。又见《法华经》、《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以下简称《大教王经》。《菩提行经》、《普曜经》、《大般若经》(第四会)、《大乘集菩萨学论》等。
23.kapila,古印度数论派的创始人。又汉译为迦痴那,见《金刚针论》(梵本8),意译为黄头仙人,又为二十八大药叉之一。
24.Ujjayanī=ujjayani,阿槃帝(Avanti)的都城,或译为最胜城。
25.Avanti、阿槃帝,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26.Bharukaccha=bhrgu-kacchā,都名,译为沃田,见梵本《华严经》452;又为龙名,汉译为妙魔。如依空本还原为varuna,则为吠陀神话中占居重要地位之司法神,系Aditya群神之长,并为水神。他常和Mitra、Indra相结合,在佛教中为主宰西方海岸之海神,又译为水神、水王,见《普曜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大乘集菩萨学论》、《华严经》等。又为四方护世神之一的西方护世神,又为佛教中的十二天之一的水天,作为西方守护神,被认为龙族之王,戴五龙冠,乘龟,坐海中,左手执*(上冖中八下绢)索,右手执剑,见《金刚针论》。又为佛教中八方天之一的水天,见《建立曼荼罗护摩仪轨》。
27.Nanda,八大龙王之一,见《法华经·序品》。又六恶行比丘之一。见《四分律》。
Anandapura《西域记》卷十一作阿难陁补罗国。
28.Māladhara,应为Mālādhara。Mālā为鬘,则持鬘为Mālādhara,见《俱舍论》(梵本111,64),即住于妙高山之夜叉。
29.Ananda,佛弟子名,意译为庆喜、欢喜、普喜等。见《大般若经四会》、《月灯三昧经》、《俱舍论》。音译为阿难、阿难陀,见《普曜经》、《大般若经四会》、《大般若经七会》、《法华经》、《大宝积经五会》。
30. Sukladamstra
31.Drdhanāmā
Manasvin,作为地名,未见著录,但作为龙王名,则汉译为聪慧、具威,音译为那斯、摩那斯,见《普曜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等。
32.Mahāgiri
Girinagara,《西域记》卷十一作苏刺侘国(Surāstra)的都城、并曾为伐腊毘国(Valabhi或Vallabhi)的古都。
33.Vāsava,为Vasu群神之长。Indra,又译为婆苏子、见《普曜经》;又为王名,同见《普曜经》。
Vaidisa,或作Vidisa。Vidisa河畔城名(今Bilsa)。又Vetravatt河畔城名。又汉译为四维,见《法华经》、《俱舍论本颂》(AK·111·65)。
34.Kārttiki,Kārttika(八月)中满月之日,汉译为夏后。
Krttika昴宿,二十八宿之一,见《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法苑珠林》、《大集》p·225—226。
35.Kumāra、童子;王子(SKanda之称);族名,见《法华经》、《金光明经》、《大宝积经十八会》、《大乘集菩萨学论》、《金七十论》、《大集》、《梵语千字文》、《梵语杂名》等。又为神名,鸠摩罗,见《普曜经》。太子,见《有部律破僧事》卷七。童真、沙弥,见《央掘摩罗经》卷二。
36.satabāhu,百臂,又见《普曜经》。
Vindhya,Madhyadesa与Deccan东西绵亘的山脉,又译为宾陀山,见《佛所行赞》。
Venātata,Vena河岸。
37.Brhadratha,勇者,见《梨俱吠陀》。
Kalinga,为印度东南沿海著名大国,《西域记》作羯*伽国。阿育王曾残酷地征伐过这个国家,据说他曾俘虏了十五万人。杀死了十万人。通过这次征伐,他深感用武力征服的方法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改变了方法,皈依了佛教。
38.Duryodhana,四天王之一的持国天(Dhrtarāstra)的长子,Kaurava的指挥者,见《华严经》、《菩提行经》。四天王为:
东方之持国天
南方之增长天(Virūdhaka)
西方之广目天(Virūpāksa)
北方之多闻天(Vaisravana)
并见《十诵律》、《有部律破僧事》、《无量寿经》等。
Srughna,Hastināpura之北城名。
39.Arjuna,Pāndava五兄弟之一,又为Indra神之称。汉译为有修,见《大集》。又译为炎光,见《普曜经》。
40.Mardana,又为Vidyādhara之王名。
mandapa,殿、舍、聚所,见《大集》。
41.Girikuta,山顶。
Mālava,《西域记》卷十一作摩腊婆,并对此国有详细记载。
42.Bhadra,十六罗汉之一,见《法住记》。
Rohitasva,又为Hariscandra之子名。
43.Sarvabhadra
sākala,Madra之城镇名。又为sākala学派(据说《吠陀》之pada原文就是由sākala制作的)。
44.Palitaka
Sāutiraka
45.Sārthavāha,贾主,队商之主,见《楞伽经》、魏本。又译为商主,见《观音经》、《大集》。
Dhanesvara,财自在。又王名,见《楞伽经》魏本。
Ajitamjaya
46.Kūtadamstra
Kūtastha,住于顶,见《大集》。
Vasubhadra
47.Siva,联系下一条Indra,似为siva之误。
Sivapurāhāra
Sivapurādhane
48.Sivabhadra,依净,空及藏译,应为sivabhadra
Bhisana,可畏,见《大教王经》、《普曜经》、《仪轨》。又译为惊怖,见《大般若经四会》、《大集》等。其地不明。
49.Indra,原为《吠陀》中最受崇敬的大神,在佛教中称为释帝桓因(sakro—devānām—Indrah)。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见《未曾有经》、《道行般若经》、《大智度论》。在印度教中为喜见城(Sudarsana)主。喜见城又译为善见城或善见大城,见《华严经》。又为北方山名或须弥山(Sumeru)上城名。又音译为苏达梨舍那,见《俱舍论本颂》、《大集》等。
《梨俱吠陀》中有四分之一的赞歌是赞颂Indra的。他被认为雷霆之神,最大的勇士。根据《吠陀》神话,他是牡牛(Grsti,云)之子,破母胁而生(R·V·4·18·1),生后善舞(同上,3·51·8),天地为之震动(同上,4·17·2)。他全身为褐色,以金刚杵(Vajra)为武器,故又称金刚手(Vajra-hasta)。因乘车而战,故又称车战者(Rathasthā)。性嗜苏摩酒,遂又名饮苏摩者(Somapā)。他的主要职能是征服恶魔,被他征服的有:
弗梨多罗:(Vrtra),为断流、遮云,妨雨之恶龙,被Indra所战败,故Indra又被称为杀弗梨多罗者(Vrtrahan)。
九十九手怪物乌罗那(Urana)。
三头六眼怪物一切形(Visvarupa)。
据铁城者桑波罗(sambara)。
窟居隐迹者跋罗(Vala)
贪吝者帕尼(pani)
达萨(Dasa)
达修(Dasyu)
Indrapura,或即喜见城。
50.Puspaketu,爱神,又佛名,汉译花幢、花英,见《普曜经》。
Silāpura,待考。
51.Dāruka,为Krsna驭者之名。
Dārukapura
52.Kapila(前出)
Varnu,《西域记》卷十一作伐刺拏国,今印度河西之Bannu。
53.Mānibhadra,Mānibhadra,宝贤、宝王,见《金光明经》(梵本75),音译为摩尼跋陀,Mānibhadrasya camahāyaksasenā—Pateh,宝贤大将,摩尼跋陀鬼神大将。又为陀罗尼名,见《宝贤陀罗尼经》。又八大夜叉之一,见《十诵律》。又见《大日经疏》卷五。
Pūrnabhadra,即八大夜叉之一的满贤。
Brahmavatī,当在Varnu的附近。
54.Pramardana
Paramardana
Gandhāra,十六大国之一,《伽蓝记》作乾陀罗,《魏书》、《北史》作乾陀,《西域记》作建陀逻,《华严经音义》意译为香遍国,《续高僧传》作香行国。
55.Prabhanjana=prabhangin,暴风雨,风神,破坏,见《大乘庄严宝王经》。
Taksasila,曾为Gandhāra都城,希腊古地志作Taxila,《西域记》作旦叉始罗。St.Martin据Pliny书云其地在今Shah—dheri西北八哩的Hassan—Abdal,近来考古发掘的结果证明其遗址在距拉瓦尔品第新城西北约二十哩处。
56.Kharaposta,据空本译为驴皮。烈维引Gauthiot的考证。谓Posta为波斯古经Avesta之Pasta(义为皮)是。另外,梵本文中有Kharājina一词汉译亦为驴皮,见Divyavadana,ed by E·B·Cowell and R·A Neil Cambridge,1886,又见《月光菩萨经》。
Bhadrasaila,为旦叉始罗古名,见《菩萨月光经》。
57. Trigupta
Anupa
58.Prabhamkara,汉译为放光者、燃灯、胜灯。又译为日,见《华严经》、《大宝积经十八会》、《月灯三昧经》、《大乘集菩萨学论》、《大宝积经五会》。
Rauruka,即《西域记》卷十二媲摩城北之曷劳落迦城。
59.Nandī,Visnu或Siva之称。
Vardhana,krsna之子名。
Nandivardhana,又为siva之称。
关于佛影窟,《法显传》云:“佛影那竭国”,那竭国《西域记》卷二作那竭罗曷国(Nagarahāra),并云:“昔有佛影,焕若真容。”瓦特士(Thomas watters)注积引康宁翰(A·Cunningham)说比订那揭罗曷国为今Jalabad地区。因此地燃灯佛遗迹十分有名,所以《慈恩传》又称此地为灯光城(Dīpamkara)。此外,《观佛三昧经》卷六,《高僧传》卷六亦载此影窟。
60.Vāyilo
Vāyibhumiya
61.Kalahapriya=Kalahakāra,见《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
Lūmpaka,即Lampaka。《西域记》卷二云:“滥波国,周千余里,北背雪山,三垂黑岭。”《慈恩传》作蓝波,《新唐书·地理志》作滥犍城。其地在今阿富汗东境之Laghman。
62.Gardabhaka,此药叉名又见《月灯三昧经》及其梵本,作Gardabha。
Mathura,《西域记》卷四作秣菟罗,为十六大国之一的戌洛西那(Surasena)的都城。《华严经音义》作孔雀城,或云密善,今阎牟那河西岸之穆土腊(Muttra)。此城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及佛教的名城,意译为摧坏,见《大集》、《普曜经》(梵本21)。
63.Kalasadara
Lankā,史诗中Rāvana支配下Rāksasa的住地,古锡兰首府,见《楞伽经》及其梵本。
64.Sūryaprabha,在Somadeva的《故事海》(Kathāsaritsāgara)第八章Lambaka中王名,汉译日光,见《华严经》,《大集》690作菩萨名,3323作龙名。
65.Girimunda
Kosala,见前。
Sthūlaka
66.Vijaya,最胜,见《理趣经》卷三。又音译为毘阁耶,见《华严经》、《仪轨》、《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
Pāndyamāthura,Pāndya为南印古国,māthura,即今之Madura,可见此地系Pandya所辖Māthura地区。
67.Pūrnaka,二十八大药叉之一。
Malaya,又译为摩罗耶山。此地出产的赤铜色牛头旃檀(汉译赤旖檀),具有浓香,在古代十分著名,见《法华经》。《大悲空智经》。其地在南印西海岸之Malabar。
68.Kinnara,即Kimnara,为印度神话中具有美妙歌喉的歌舞音乐之神,在佛教中为天龙八部众之一,见《有部律药事》(Divya30)、《法华经》(梵本p·22)、《观音经》(梵本p·366)、《大日经·住心品)》。
Kerala,Malabar地方民族名,单数为该族之王。可见其地在Malabar一带。
Kailāsa,Kubera与siva所住山名,即须弥山(Sumaru),见《佛所行赞》。又译为雪山、昆仑,见《大集》;又音译为雉罗、雉罗婆,见《楞伽经》、《大集》。
69.Meghamālī,Meghamāla,Rāksasa名,又为山名及Kalki之子名。
Meghamālā,云环、积云。
Paunda
Panda,玄奘译为半择,真谛译为黄门、谓虽具有男女根,但作用不完全者,见《集异门论》卷四、《大毘婆婆论》卷十四及卷三十五(梵本IV,43)、《俱舍论》卷十五及卷二十三。作为地名,待考。
70.Khandaka,片、木片。又译为诈现,见《华严经》(梵本116)。
Patisthāna,如依空本还原应为Pratisthāna,汉译为安住,见《无量寿经》、《楞伽经》唐本。作为地名有两处:
(1)恒河与阎牟那河合流处(Allahābad之对岸地方);
(2)在Godāvarī河畔,希腊人称为Paithana,为案达罗王朝之都城。
71.Samkāri
Samkāra,粪扫,见《大集》。
Pitangalya
72.Sukhāvaha,又汉译为安稳、利乐,见《大乘集菩萨学论》。与乐,见《大乘庄严经论》。引乐,见《俱舍论》。
Tarangavatī,河。
73.Sundara,美,汉译善仁,端正,见Divy;极妙,见《大集》;作为名词则为Sundarī,汉泽为孙陀利,见《撰集百缘经》。
Nāsikya,见Nasikinscription of Queen Balasirī:Epigraphia Indica,Viii,60—5及Bāna—bhatta,Harsha—charita (Sanskrit text With sankaras Commentary)。
74.Asanga,无著,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据《婆薮槃豆传》云,北印富楼沙富罗人,先于有部出家,后改宗大乘,与其弟世亲皆为著名学者。
Bharukaccha=bhrgukacchā,都名,沃田,见《华严经》(梵本452)。龙名,妙魔,见《大集》3318。
75.Nandika,喜,难提迦,见《大集》、《大宝积经五会》。
Pitānandī
76.Vira,Vira,世雄,佛陀的称号之一。
见《正法华》卷一、《无量寿经》。Mahā—vīra,见《法华经》卷一(梵本P·28),即大雄,佛陀称号,又见《顶王经》。又译为勇猛、英雄,与如来同义,见《大集》53。
Karahātaka,王子名。
Karahāta,地名。
hātaka。国名、族名,音译为喝吒迦,见《大乘集菩萨学论》。又因此地盛产黄金,故又意译其地为金。
Kara有二义:(1)手;(2)光,故《楞伽经》魏本译为妙光明。
结合藏译“金手”,故知Karahātaka当在hātaka一带。
77.Lambodara,腹垂,见《大集》;Ganesa之称;Andhra王名。
Kalinga(见前)
78.Mahābuja
Kosala(见前)
79.Svastika行吟诗人之一种;吉祥的印记卍字,见《大宝积经五会》;吉祥,见《大集》;莲华文,见《大宝积经十八会》;音译为莎悉帝迦相,见《大宝积经十八会》。
Svastikataka
80.Pālaka,保护者,(大地之)守护者,汉译为守,见《大般若经四会》。又为人名,汉译为拥护,见《有部毘奈耶杂事》。
Vanāsi
81.Bhadrakarna
Tatiskandha
82.Dhanāpaha
Dhanahara,盗窃、盗贼;一种名香,常称为Chora。
Dhanāpahāra,盗贼。
Satpura
83.Bala,力。
Vairāmaka
84.Priyadarsana,喜见,鹦鹉,一种棗树,一种生长于潮湿空气中或石头上的植物。
Avanti(见前)
85.Sikhandi
Gomardana
86.Anjalipriya,Anjali,合掌;Priya,爱。
Vaidisa(见前)
87.Vestitaka。
Chattrākāra
Chattrāgāre
88.Makarandama
Tripura,被siva烧毁的ASura金银铁三城。
Tripuri,Cedi的都城名。
89.Visālāksa,汉译眼长,见《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以下简称《仪轨》,又为siva之称,特指某经的著者。Dhrtarāstra之子,又指siva Visālāksa所作经名。
Visāla,汉泽广大、广、广长,见《俱舍论》、《华严经》、《普曜经》、《楞伽经》、《金七十论》、《金光明经》、《大集》等。
Ekakaksa
90.Andabha
Udumbara,无花果树(学名为Ficus Glomerata)及其果实;婆罗门之一族名;Panjab之Hoshiapur—kangra地方民族名。作为树名,汉译为忧昙钵树,见《金刚针论》。又译为鸟昙跋罗,见《楞伽经》、《大宝积经五会》、《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金刚针论》及玄应《音义》等。又译为忧昙婆罗树,过去七佛之一的拘那含牟尼佛在此树下成道,见《孔雀王呢经)》。据说此树三千年开一次花,故佛典中常从忧昙花譬喻稀有之物,见《法华经·方便品》,简称昙花。又称灵瑞花。见《无量寿经》。
91.Anābhoga,无开发,见《楞伽经》宋本。又译为无功用,见《华严不思议境界经》。
Kausāmbi,为十六大国之一的跋嗟(Vatsa)的都城,见《大集》。
92.Virocana,太阳,太阳神;月;(Visnu之名);某Asura之名;Bali之父,汉译普照、曦轮,见《华严经》,音译为毘卢舍,见《普曜经》。
sāntimati
93.Ratika,Rati,性乐,Kāma神之妻的拟人化,汉译为欣乐、欢喜。又为魔女之名,汉译为可喜、能悦人,见《佛所行赞》、《普曜经》。
Ahicchattra,十六大国之一的般阇罗(Pancala)的都城之一。般阇罗有南北二国,南般阇罗的都城为Kampilya,北般阇罗的都城即为Ahicchattra,《西域记》卷四作垩醯掣旦逻国。
94.Kapila(见前)
Kāmpilya,南般阇罗的都城。
95.Vakule,树名。又为佛弟子名,汉译为波鸠螺,见《大宝积经五会》。
Ujjihāra,城镇名。
96.Pūrnaka(见前)。Māndavya,又为古印度学者。复数为Māndavya师之后裔,Bahvrca之一学派名。
97.Naigamesa
pāncali
98.Prasabha
Gajāsahvaya=gaja-pura=Hastindpura。pāndava之都城。pāndava又为山名,汉译为白山,见《佛所行赞》。又为王名,音译为般荼婆、班陀波等。见《普曜经》、《楞伽经》、《大集》。
99.Drdhahādhanu
drdhahānu,人名。
Varuna(见前)
100.Puramjaya
Yaudheya
101.Tarakkakutarākkaku
kuruksetra,kuru族据有之原野(德里附近之大平原,即“俱卢之野”)。pāndu族与Kuru族会战的战场,音译为俱噜乞丽,见《金刚针论》。
102.Aholūkhalamekhalā
103.Vyatipātinah
Ayāti
Siddhārthā,又为佛陀名,汉译为义成、一切义成,见《大集》。一切利成,见《普曜经》。又音译为悉达多,见《楞伽经》。悉达,见《大集》。
104.Sidhayātra,
Srugha,Hastināpura之北一城名。
Sthūla(见前)
105.Simhabala,又为王名。
Vyāghrabala,又为人名。
Kotivarsa,城名。
106.Mahāsena,大宰主;Skanda之称;诸王佚名。
Apa rap uramjaya
107.Puspadanta、siva神之称;siva或Visnu之侍者名;宫殿名。
Campā(见前)
108.Māgadha=Magadha。有二义:
(1)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2)父吠舍,母刹帝利而形成的混合种姓;又为行吟诗人。
Girivraja,山城,摩竭陀古都之一。
109.Parvato,Parvata,山,云;仙人名;Purūravas大臣名。又为八金山,即:
(1)Yugamdharah 持双山
(2)īsā—dharah 持轴山
(3)Khadirakah 檐木山
(4)Sudarsamah 善见山
(5)Vinatakah 汉译缺、障碍山
(6)Asvakarnah 马耳山
(7)Nimimdhara—girih 汉译缺,持道山
(8)Sdmeruh汉译缺,妙高山
汉译另有加象鼻山、鱼嘴山,合称七金山,见《法集名数经》。
Goyaga,双牡牛。
110.Susena
Nāgara,城。
111.Vīrābāhu,Dhrtarāstra之一王子名;王名;猿名。
112.Sukhāvaha(见前)
Kākandi
113.Anāyāsa,不屈不挠。
114.Bhadrikā,Bhadrika,sakya族王佚名;人名,汉译具妙,见《大集》。音译为跋陀罗拔提,见《撰集百缘经》、《普曜经》。
115.Bhūtamukha
116.Asoka,著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即无忧王。又为树名,其学名为Jonesia Asoka Raxb;又为苑名。见《大般若经四会》。
Kasi,十六大国之一,其都城为婆罗奈斯(Bārānasi)。
117.Katankata,siva之称。
Ambastha,又为婆罗门与吠舍之女所生的混合种姓。
118.mandaka,缺乏、愚钝。
mardana,汉译破、降伏,见《法华经》;又为Vidyād-hara之王名。
mrduka,柔和,妙,见《大般若经四会》、《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华严经》、《大集》、《法华经》等。
nandana,子孙、后裔;Visnu之称;Siva之称;又为净土、乐土;Indra之乐园;帝积园,音译为难陀园。见《俱舍论本颂》、《佛所行赞》、《华严经》、《普曜经》、《护国菩萨经》等。
nardana,汉译为出音,见《大集》。
119.Munjakesa,Munja式发形;指Visnu或Siva;人名。
muktakesa,汉译垂发,见《华严经》。
120.Manikānana
Manikamana
Saindhava,作为定语为关于海(印度河)的,作为名词则为Sindhu地方之居民及其王子。又特指当地出产的盐。见《仪轨》。
121.Vitatamkata
Kapilavastu(见前)
122.Vaikrtika
123.Dhruva,坚固、常、不变。又为北极星(即Uttan-apada之子及Manu之孙的人格化);人名。
24.Madhyamaka,意为处于中部者。
Saubhadra,为Abhimakyu之母系。此词由Subhadrā而来。Subhadrā为krsna之妹,Arjuna之妻,Asura Sumāya之女。Subhadra(阳性名词)为人名、汉译为善贤。此处如作地名,可能系指前面所述的善贤城(Bhadrapura)。
125.Mahāyasā,Mahayasa,大名称,见《月灯三味经》。
126.Vairāta,Matsya之王,Virāta之子。
Vaidurya,由Vidhura而来,汉译为不相应、不相称。见《俱舍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边分别论》。
Sāra,坚实,见《大般若经四会》,《大乘集菩萨学论》。
127.Jambhaka,恶魔名。
Marubhūmi,国名;汉译为高岩,绝广川,见《普曜经》、《大集》。
128.Vrudakata
Vikata,Vikrta的俗语形式,意为改变外观。此词在《梨俱吠陀》中只出现过一次。~Otkatabhisana。汉译为大恶可怖相。见《大教王经》(梵本14)。
unataka
129.Vaimānika,作为定语为依天车(Vimāna)而运转的,作为名词则为天神之一种。
Devasarmā,devasarman,人名,古圣仙人。
Darada,族名,同darad。
mandara,天界之树(Indra神之天界中五种树木之一)。又为圣山名。又为学者Vidyādhara之名。
130.Prabhankara(见前)
Kāsmira,《西域记》作伽湿弥罗,今克什米尔。
131.Candaka,Canda,燃、愤。汉译盛、炎;又译暴、暴戾可畏,见《普曜经》、《大乘集菩萨学论》、《大集》。音译为赞拏,见《大教王经》。
Candakara,太阳。
Campaka,一种香花树,学名为Michelia champaka。又为人名。汉译为黄花树,见玄应《音义》。又译为金色花,见《大集》。
Jatāpura,城镇名。
jatasura,某Rāksasa之名。
132.Pāncika,Yaksa首领名。此词为阳性名词。净本作女神,恐误。又为人名。汉译为第五、五层、玩五。音译为半祁鬼神。见《大集》、《金光明经》。
Kāsmirasamdhisu,迦湿弥罗际(境界)。
133.Panca Outrasatā yasya mahāsainyā
mahābalāh,有五百子,有大军大力。
134.jyesthaputrah Pāncikasya vasato Cinabhūm-isu,长子名肩目,住在支那地。
jyesthaputra,长子,见《法华经》。
Cina,支那;Cinabhūmi,支那地。此地可能就是《西域记》卷四之至那僕底国。
135.Skandhāksa,扁目,又译为太细目,见《大集》。
Sabhrāto
Kausika
136.Ustrapāda,ustra,水牛,骆驼;Pāda,足。
damstrapāda,damstra,牙。
Kulinda,以喜马拉雅山为中心的族名。其单数为Kulinda王。
137.Mandala,圆圈=群=地域。国土。又汉译为坛。道场,聚集、轮圆具足。坛、道场,表示印度密教在修秘法时,为了防止恶魔的侵入,在其地筑以土坛或划一圆圈,并画上佛及菩萨像,事毕则废;聚集、轮圆具足,则表示坛中聚集诸尊诸德、遂成一大法门,如同榖辋辐具足而成圆满之车轮,这就是Mandala的含义。音译又为曼陀罗、慢恒罗、满拏罗等。Mandala一词原来并非密教的特有术语。早在《梨俱吠陀》中就作为篇目的十集称为Dasa—mandala,以后在佛教中又把佛陀成道的地方佛陀伽耶称为菩提道场(Bodhi—mandala)。同时,此词也非专指密教的密坛,也范指显教诸经中的戒坛。根据《僧祗律》所述,其基本定义是指特殊的绘画,从而适用于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在显教中有净土一系所崇敬的当麻曼陀罗、来迎曼陀罗、净土三经曼陀罗,在密教中则以所谓两部曼陀罗为主,其他尚有理趣曼陀罗、法华曼陀罗、星供曼陀罗等。在印度教的神话中还有所谓太阳曼陀罗(Sūryamandala)。此外,作为抽象名词的术语还有《金刚顶经》中所述的四种曼陀罗,即:
(1)大曼陀罗,即描绘佛及菩萨的形象;
(2)三昧耶曼陀罗,即描绘象征佛和菩萨的器杖和印契;
(3)法曼陀罗,又称种子曼陀罗,即以梵字表示诸佛及菩萨种子象征的曼陀罗;
(4)羯摩曼陀罗,即描绘佛及菩萨威仪的曼陀罗,如铸像、画像等。
138.Lankesvara,同Lankesa,为Rāvana之称。
Kapisa,《西域记》亦作迦毕试。据岑仲勉先生考证。即西汉时之罽宾,至于晋以后之罽宾,则为支僧载《外国事》中之罽密,《西域记》之迦湿弥罗,今之克什米尔。见岑著《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150页以下各页。
139.Mārici,parjanya之妻。parjanya为雨神,常与Indra神为同一。
Rāmakaksā
Rāmakhila
140.Dharmapāla,法的保护者,剑;Dasaratha王之大臣;古师名。汉译为护法、法护,见《撰集百缘经》、《大集》。
Khasa,《新唐书》作羯师。斯坦因考证为Kashkar之省译,今巴基斯坦北部之Chitral。净空本误为疏勒(Kashgar)。烈维亦误。
141.Mahābhuja,长臂。
Bāhlī=Bālhi=Balh=Bahlika,即大夏都城Bactra,今Balkh。
142.Jinarsabha
Vaisravana,由Visravana而来,Kubera之父系。汉译为多闻、财主,又音译为毘沙门、薜室罗末拏,见《大般若经四会》、《普曜经》、《大集》、《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光明经》等。~mahāyaksarāja,毘沙门夜叉王,见《华严经》及其梵本。Kubera,下界及黑暗精灵之王。见《吠陀》;富之神,又为北方世界的守护神。汉译为增长天,见《仪轨》。又=Kuvera(天名)恶体、毘沙门天,音译为俱鞞罗,见《大集》。
143.Tukhāra=Tuhkāra,吐火罗。
144.Sātagiri,sāta,药叉名。
Haimavat,雪山,见《瑜伽师地论》、《普曜经》、《法华经》、《大集》等。
Sindhusāgara,信度海,即印度河。
145.Trisulapāni,Trisula,为三叉戟(siva之武器)。又指善于使用三叉戟的siva。
Tripura(见前)
146.Pancal aganda,Pancala,十六大国之一的般遮罗。单数为般遮罗之王族,正确的写法应为pāncāla;siva之称;又地名及王名,汉译取五、五头,见《大集》;音译地名为般遮罗、半遮罗,见《大集》、《金光明经》;人名又为槃遮耶,见《撰集百缘经》。~esu jana—padesu,般遮罗聚落,见《金光明经》梵本185。
Dramida,龙王名,见《大集》,汉译空行。又=Dravida国,《西域记》作达罗毘荼国。
147.Dhanesvara,kubera神之称,汉译财自在、财自在王,富饶大自在,见《楞伽经》。
Simhala,师子国。
148.Sukamukha,Suka=suka鹦鹅,mukha为口、面。
Atavi,大林、旷野。
149.Kinkara,召使、奴隶;Raksasa之一种;siva之从者。音译为紧迦罗、紧伽罗,见《大教王经》。又复数为族名。
Pātāla,下界,为蛇及恶魔在地下的住地;七地狱之一,汉译地下、渊、海等,见《华严经》、《普曜经》、《楞伽经》、《仪轨》等。
150.prabhāsvara,光明、光彩、光丽、光净、光净极、明净、明朗,见《大般若经四会》、《华严经》、《普曜经》、《楞伽经》、《中边分别论》、《大集》、《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光明经》等。
Pundarika,白莲花;古王名;隐士名。又为东南方神象名。由此推测,作为地名应在东南印度。
151.Sarmila
mahāpura,大城、圣地名。
152.Prabhamkara,汉译放光明、作光明、照耀;燃灯,日,见《华严经》、《月灯三昧经》、《大乘象菩萨学论》、《大宝释经五会》。
153.pingala,黄褐色,有金色眼者(siva之称);某Dānavā之名;又为龙名,黄色、黄白色,见《大集》。音译为冰竭罗,为伏藏之名。
Ambulima
154.Babbada
155.Mātali,Indra之御者名。
Kāmada,富有慈悲心的主人,见Jataka—māla(H·Ke-rn:Stories of Buddhas Former Inearnations by Arya—sūtra[Harvard Oriental Series,I·]Boston,1914)。作为地名待考。
156.Suprabudha,善觉,见《普曜经》;醒悟,通达,见《大集》。
Putrīvata
157.Nalakūvara,nalakubara=nadakubara,kubera之子名。
158.pārāsara,属于parāsara的。parāsara,破坏者;Vasistha之子或孙名;某龙名。汉译胁生,破坏者。见《大集》。音译为婆罗舍,仙人名,见《佛所行赞》。
pārata=pārada。汉译水银,见《愣伽经》。
159.Samkara。种姓之混合=Varnasamkata。汉译为杂乱。见《俱舍论》。《愣伽经》、《大集》等。
Sakasthāna。Saka。塞种;athāna。住地。Sakasthāna,今阿富汗之kabul及kandahar之间地方。
160.Vemacitra,某Asura王名。汉译为妙织。音译又见《金光明经》、《大般若经九会》、《大集》。
Pahlava,安息国。
161.Ketaka,树名,学名为Pandanus odoratissimus
162.pūrnamukha,一种蛇形恶魔名。
Pundavardhana,Punda为pundra的俗语形式。pundavardhana=Pundravarthana,城镇名,汉译为满富城,又译为甘藷增,见《大集》。《西域记》作奔那伐弹那国,但此国在今孟加拉,恐非本经所指地名。烈维的意见可取。
163.karāla,汉译为利刚、可畏,见《普曜经》、《大乘集菩萨学论》。又为动物名,即麝香鹿。又为地名。
Uddiyāna=Uddayāna,飞扬、飞翔。
作为地名,各书均与乌长(Udyāna)相混,烈维指出,《唐书》中《吐火罗本传》中有越底延应为Uddiyāna之对音。
《唐书》所载与《西域记》乌仗那(Udyāna)情况不符,可谓独具只眼。
164.Kumbhodara,siva之侍者名。
kohala,又为仙人名。
165.makaradhvaja=makaraketana,为kāma神之称。又为一种makara形的阵形。
Maru,沙漠。某Daitya名。Haryαsva之子名。又为国名及其居民名(Marwar)。汉译为高岩。绝道广川,见《金光明经》、《大集》。
166.Citrasena。Nāga—Gandharva地下世界中纪录人间各种人行为的录事。又为龙名。汉译为杂部,各色、彩军,见《金光明经》、《大集》。
Vokkāna,国名,音译又为步迦拏。
167.Rāvana。领导罗刹(Raksasa)的愣伽王,作为Kubera之弟,为被罗摩(Rama)征服的十头摩王。汉译为哮吼子,见《愣伽经》。又为龙王名,见《大集》。
Ramatha
168.Rāsina,Rāsi,堆积,集团;星群,(十二)宫。见《仪轨》(梵本151)。
169.Patniya,Patni,妇。见《普曜经》、《大集》。
170.Kumbhira,鳄鱼,汉译为蛟,蛟龙。又译为水兽昆必罗,见《大集》、《金光明经》。
171.GopāLa,牧牛人。(大地保护者)王。Krsna之称。汉译牧人、放牛人,见《普曜经》、《大集》。
172.Alakā,又为Kubera之都,Nisadha山城。
173.Nandinagara
174.Bali,某Daitya之名,圣者名,王名。汉译施食,祭,见《大集》。鬼神,见《仪轨》。又译为大小、大力者,见《愣伽经》。音译为〔恶魔名〕婆雉、薄离,见《普曜经》、《大乘集菩萨学论》。
Gramaghosa
175.Devāvatara,从天降临,自天降临处,见《大集》。
176.Adakavati
Alakavatī,天上城名。汉译有财,见《金光明经》。
从以上疏证,可以获得下列几点印象:
1)佛教神话学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话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自在(Mahesvara)、苾利诃钵底(Brhāspati)、金刚杵(Vajrāyudha)、诃梨米伽罗(Haripingala)、毘湿奴(visnu)、婆娑婆(Vāsava)、广车(Brhadratha)、遏树那(Arjuna)、湿婆(siva)、因陀罗(Indrn)、难提(Nandī)、跋达那(Vārdhana)、紧那罗(Kinnara)广目(Visālāksa)、鞞卢折那(Virocana)、华齿(Puspadanta)羯丁羯吒(KAtankata)、毘沙门(Vaisravana)、财自在(Dhanesvara)、矜诃罗(Kimkara)、摩多利(Mātali),甕腹(Kumbhodara)、婆利(Bali)等皆为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的神灵,到佛教中都变成了夜叉。特别是连数论派的祖师伽毘罗(Kapila)和一些王公贵族也都成了佛教中的夜叉。这些情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般神话学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宗教神话学的特殊规律。例如在印欧时代,希腊的宙斯帕特(Zeuspater)罗马的丘比特(Jupiter),和印度的德优斯比特(Dyauspitr)是同一的神,从而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认为Dyauspitr=Zeuspater=Jupiter=Tir是十九世纪人文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在印伊时代,因陀罗本为拜火教中的恶神。但在《吠陀》中却成为最重要的保护神。以后,此神在佛教中又称为释提桓因(梵sakro deVānām Indrah、巴sakko devānam Indo)。意译为帝释天。即忉利天(Trāyastrisa、三十三天)之主。他和梵天(Brahma)一起同为佛法的守护神。在印度教中,因陀罗是喜见城(Sudarsana)主,极受崇敬。在本经中且已是住于因陀罗城(Iadrapura)的夜叉。又是住于毘舍离的金刚杵夜叉。一神二分,演化日繁。又如Brhaspati在《吠陀》及婆罗门教、印度教中皆为祈祷主,据《梨俱吠陀》云此神有七光、七口(Rg—veda.4.50.1—4)。故在佛教中就成为七曜之一的木精岁星。这些都可说明一般神话学发展的规律。又如把一些王公贵族也作为神灵,或把一些著名学派的创始人,象数论派的伽毘罗和唯物主义的始祖(Lokāyata—pranetr)都列入了佛教的神团,则可说明佛教神话学发展的特殊规律。佛教是刹帝利的宗教,因而在它的神话学中,也必然反映出刹帝利的观点与愿望。无论就它的起源或它在反婆罗门教的斗争中,它曾利用过数论派的学说,甚至还利用过唯物主义的学说并加以任意的解释。但是当它在反对唯物主义的斗争中,却又利用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的学说。在一定阶段,它又和婆罗门教结成联盟,以反对共同的敌人。这种复杂的情况,反映到它的神话学中,就出现了五色纷呈的景象。
2)烈维认为本经之舆地名录的初撰时期在纪元三四世纪间,与此联系,并认为史诗之编成亦在此期。对此,笔者不敏,尚有许多疑问,所以不敢苟同。他所罗列的一些理由,仔细推敲,似乎都很难成立。我们知道,塞人早在纪前二世纪前就已居住于伊犁河及伊塞克湖附近,稍后大月氏为匈奴所逼,西迁侵入塞地,塞人遂越过葱岭占领了大夏及安息的部分土地。及至安息王密思里达特斯二世(MithridatesⅡ)时期,国力重振,又驱走了塞人。同时,大月氏又西移占领了大夏,于是塞人被迫南下,辗转向印度河下游移动,并逐渐深入于印度内地。第一个在犍陀罗建起的塞人王国是莫伊斯(Moues)的王国,之后在阿泽斯一世(AzesⅠ)时,塞人的势力才逐渐强大,甚至可能还征服了东旁遮普的一些地方。深入印度内地的塞人,还征服了西印和南印的某些地区。他们在西印统治的中心是邬阇衍(Ujjain)。他们第一个自称为“大州长”(Mahāksatrapa)的是恰什塔那(Chastana)。他的孙子鲁陀罗达曼(Rudradaman),被认为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曾经征服过许多地方,并曾两度出征德干,其事迹在朱纳格德岩刻(Junagadh Rock)中有详细的记载。他的统治时期约在公元130—150年之间。二世纪末,塞人的势力渐衰,三世纪末至四世纪中叶,就再没有出现塞人“大州长”的称号。到了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Chanragupta Ⅱ)统治时期(380—412或413年)、在马尔瓦(Malva)最后一个塞人统治者也被消灭了。至于提到安息人,他们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就曾推翻了塞人在犍陀罗的统治。他们中最著名的统治者是罔多弗纳斯(Gondophernes),在他统治时期,他的版图曾扩及阿富汗、旁遮普和信德地区。可是当贵霜人进入印度以后,安息人的政权就被推翻了。此外,随着佛陀的被神化、大乘佛教的产生,佛教神话学也就逐渐在佛教万神殿的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在佛教万神殿中,除了佛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外,其它神灵的座次也是按地上王国的模式排列的。天上的王国总是地上王国的虚幻的反映,于是一切地上王国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官员的职司也就必然会在天上的王国中得到相应的反映。因而万神殿愈是高大、庄严,则愈反映出地上王国宫廷的宏伟。如果地上王国实际上并不十分强大的话,那么它的统治者也会在虚幻中把天上王国的宫殿构筑得无比的宏伟,及至天上王国的万神殿建成了,宗教神话学的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一旦宗教神话学的体系形成,各种神灵在万神殿中的地位和职能也随之固定下来了。但是,在构筑万神殿的早期阶段,它又总是按照过去已有的宗教万神殿的格式,邀请一些旧有宗教的神灵参加它的神团,并酌情变换了他们的面貌和职司。随着以后的发展,万神殿中的神灵也在不断的变换着,这无疑又间接地反映出地上王朝的不断更换。一般来说,这正是宗教这种违离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与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政治之间相适应的情况与联系之所在。佛教神话学是在佛陀逝世以后才开始构思的,而它的正式组织是在大乘佛教产生之后。随着大乘佛教的逐步发展,佛教神话学才逐渐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从《大孔雀经》中的药叉名录及其分布的地区来看,显然还不能说是佛教神话学形成体系时的情况,而应该说是佛教神话学开始构思阶段的情况。据此,我们认为本经的药叉名录及其分布区城的编撰时间似应在大乘佛教产生之初。即公元一二世纪,而非三四世纪。与此相联,烈维又说史诗亦于公元三四世纪编成,亦非确论,两部史诗早在纪前即已编成,自不可与本经同日而语。
3)药叉(Yaksa)的含义及其形象,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梨俱吠陀》中,它只有“秘密”和“神秘”的意思(Rv·VII·61.5),稍后才表示某种“神秘的存在”,最后在婆罗门教的神话中才演化成为一种小神。关于他们的身份,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毘湿奴(Visnu)的侍从,有的说是俱毘罗(Kubera)的侍从。他们的形象一般都是善良和蔼的。如《云使》(Megha-Dūta)中的药叉就被描绘为一个对妻子怀着深刻真挚感情的奴隶。但是他们有时又与魔鬼并列。具有凶残的性格和令人生畏的形象。佛教兴起后,也逐渐把他们纳入了自己神话学的体系。并同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早期佛典巴利《经集》(Sutta—nipata)中,药叉一词(Yakkha)也只表示某种“神秘的存在”或“超自然的存在”(Sn,153-1163.310)、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鬼神。作为小神,他们的形象最初是十分善良、端庄而清秀的,并无丝毫可怕的怪相,这点在纪前的石刻雕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是,随着以后的演变,情况就不同了。作为守护佛法的“八部众”之一,他们被表现为异常勇健暴恶并能在空中飞行的鬼神,见《宝性论》。“八部众”又称“天龙八部”,见《佛名经》卷二十九。又称“天龙鬼神八部大王”或“天龙八部鬼神”,见《灌顶经》卷十二。作为住于北方的守护神俱毘罗(增长天,常与毘沙门天视为同一,或为毘沙门天之别名)的侍从。他们被赋予半神的形象。当他们和罗刹等同神被提及时,经常被认为暴恶的鬼神和食人的恶鬼。汉译除药叉外,尚译为夜叉。见《观音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大日经·住心品》等。又译为阅叉,见《增壹阿舍经》卷十九、《道行般若经》卷二、《十诵律》卷一、《八吉祥神咒经》、《八部仙名经》、《月光童子经》等。《法华玄赞》卷二云:“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玄应《音义》卷三云:“此译云能噉鬼,谓食噉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大日经疏》卷一云:“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在《正法华》中又译为鬼神。又译为鬼,系特指请大乘经典中的饿鬼、罗刹等凶暴之精灵。在密教中,又有夜叉八大将及十六大药叉将等。
详见《陀罗尼集经》卷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佛教的发展与演变,药叉的形象和它最初的形象之间的差异也就愈来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