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忏悔思想传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初年。《後汉书》载,楚王英在汉明帝永平八年(65)依佛教忏仪,斋戒祭祀,立誓发愿,供养僧伽。1唐·智昇(730前後)《续古今佛道论衡》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正月初一至三十日,迦叶摩腾在宫中为大众「说人、天、地狱因缘法,或说小乘阿毗昙法,或说大乘摩诃衍法,或说忏悔灭罪法,或说出家功德法」,遂有皇帝与文武百官一齐出家之盛况。2
1973年,日·常盘大定整理东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3年)四百余年间所译出的经典,确定具有忏悔思想者至少有十部:《阿阇世王经》、《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悔过经》、《贤劫经》、《海龙王经》、《舍利弗悔过经》、《菩萨悔过经》、《三品悔过经》、《拔陀悔过经》、《佛悔过经》。3这里所说的「十部」,是指可以确定以忏悔为内容的数量,其他不以忏悔为主而包含忏悔的经典,如《阿含》经类,处处可见佛陀的忏悔思想。4这些经典来源,或初期佛教,或部派佛教,或大乘佛教,不一而足;这些忏悔经典,日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释大睿曾自《大正》中整理这段时间中土所译出的忏悔思想经典,有《阿阇世王经》、《舍利佛悔过经》、《八吉祥神咒经》、《决定毘尼经》、《文殊悔过经》、《宝網经》、《大宝积经》……等六十一部。5他归纳诸部经典的四大忏悔特质是:(1)从对首忏转向无生忏;(2)事忏理忏方法兼备;(3)忏悔与三昧思想结合;(4)原始到大乘忏悔思想之转型。6仔细审视这六十一部忏悔经典,时间上跨越了初期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空间上含概了印度、藏传与北传;内容上显密兼存,唯识般若,涅槃佛性,兼而有之;形式上或长篇或短篇,或偈诵或咒语;方法上止观兼用,禅教併行;其内涵义蕴无疑是丰富多元的。
从佛教译经史上看,曹魏·康僧鎧於252年译的《昙无德律部杂羯磨》、曹魏·昙谛於254年译的《羯磨》,说戒、受戒、安居、自恣、忏悔、出罪等印度忏法渐次传入,至晋世之际,与忏悔相关的戒律经典更纷纷出笼,7至若其他经律或後世圣贤所出之论疏,涉及忏悔灭罪思想者更不在少数。8问题是,这么丰富的忏悔经律与思想,中国高僧们是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去实地践行?有何阐述?禅宗祖师们又如何加以运用?这都值得我们加以注意。以下即分「汉魏六朝禅师忏悔思想概述」、「达摩祖师的报怨行忏悔」、「慧可与僧璨的忏悔思想」、「傅大士、道信与法融的忏悔思想」四节,大略介绍弘忍以前中国佛教忏悔思想之发展概况。
1 详宋·范瞱著,唐·李贤等注,《後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楚王英》,(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3月),页964。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後汉明帝》,《大正》49,No.2035,页330上。
2 详唐·智昇《续古今佛道论衡·汉法本内传第三·道士度脱品》,《大正》52,No.2105,页397中~401中。
3 常盘大定《後汉とり宋齐に至る译经总录》,(东京:国书刊行会,1973年),页162。经名後面小型字体所示之译出时间与异名,参梁·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律论录第一》,《大正》55,No.2145,页5下~13下。这十部忏悔经典,皆见东晋·道安(312~385or314~389)《综理众经目录》(《安录》)所载。详《出三藏记集卷二》「序文」,《大正》55,No.2145,页5中~下。
4 汉译《阿含经》中佛陀所说的忏悔思想,多与无常、无我、性空、苦等思想结合,笔者将会在往後篇章的相关论点中提及。将来有时间的话,笔者当另外撰述其他论文。
5 六十一部分别是:《阿阇世王经》、《舍利佛悔过经》、《八吉祥神咒经》、《决定毗尼经》、《文殊悔过经》、《宝網经》、《大宝积经(卷170)·净居天子会38-3》、《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海龙王经》、《贤劫经千佛名号品》、《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花聚陀罗尼经》、《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净业障经》、《别译杂阿含经(卷4)(No.76.77.78)》、《别译杂阿含经(卷6)(No.113)》、《别译杂阿含经(卷7)(No.129)》、《增壹阿含经(卷9)(No.7)》、《增壹阿含经(卷11)(No.2)》、《增壹阿含经(卷14)(No.2)》、《增壹阿含经(卷40)(No.7)》、《大方广十论经(卷6)》、《观佛三昧海经(卷9)》、《出生无量同持经》、《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卷上)》、《思惟略要法》、《千佛因缘经》、《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大方等陀罗尼经》、《虚空藏菩萨经》、《大方等大集经(卷18)》、《大方等大集经(卷27)》、《金光明经》、《大般涅槃经(北本)》、《请观音消除毒害陀罗尼咒经》、《大宝积经(卷170)·大乘方便会38-3》、《大般涅槃经(南本)》、《观虚空藏菩萨经》、《虚空藏菩萨神咒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无尽意菩萨经》、《优婆塞五戒威仪经》、《杂阿含(卷21)(No.564)》、《央掘摩罗经(卷4)》、《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称扬诸佛功德经》、《无量义经》、《牟梨曼陀罗经》、《佛名经(三十卷)》、《菩萨五法忏悔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陀罗尼杂集(十卷)》、《虚空菩萨间七佛陀萨尼咒经》、《大乘宝云经(卷2)》、《佛名经(十二卷)》、《大宝续经(卷28)·大乘十法会》、《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见《天台忏法之研究》,页25~30。
6 详释大睿《天台忏法之研究》,页30~37。
7 曹魏·康僧鎧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大正》22,No.1432,页1041上~1051中。曹魏·昙谛译《羯磨》,《大正》22,No.1433,页1051下~1065上。其他如《大正》22、23、24中之《摩诃僧祇律》、《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摩诃僧祇律比丘尼戒本》、《四分律》、《四分律比丘戒本》、《四分僧戒本》、《四分比丘尼戒本》、《十诵律》、《十诵》、《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等律典,其内容几乎都离不开忏悔灭罪、清净修行之思想,这些都在晋世之际已传入中土。
8 如後汉译出的《受十善戒经》载,佛陀以慈梵音为舍利弗说「十恶、不善业报」,及不能持戒守善者必堕六道轮回果报,其中又以八万四千地狱之罪报最为苦痛难出,故教舍利弗弘传「十善道」、「八戒」等法,经中已其足忏悔、三归依、念佛、发露说罪、行布萨等法。详後汉失译《受十善戒经》,文长不具,《大正》24,No.1486,页1023上~1028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