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第三章 弘忍与神秀的忏悔思想 引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七世纪中叶,湖北蕲州黄梅县的双峰山中,道信(619顷~651)每以「顿、渐之旨」勘验弘忍(602~675),弘忍「洞然自觉」、「闻皆心契」,1遂得付法印。弘忍移居憑茂山东山寺接引大众,一时「擁纳之侣,麕至蝉联」,湧入其趣,号曰「东山法门」。2由於他的「根机不择」,故「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皆霑其门,3远超过道信旧有之规模。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十月二十三日,弘忍入灭,荆州(今湖北江陵)神秀(605?~706)、韶州(今广东韶关)惠能(638~713)、安州寿山玄赜(未详)、潞州(今山西长治)法如(638~689)、资州(今四川资阳)智诜(646~722)、惠安(又作「慧安」,582~707)等十大弟子嗣承其禅志,分头弘化,各显特色。4武则天时,长安、洛阳一带的佛教僧团,概以神秀最受朝廷青睐,大足元年(701),神秀被召入洛阳,随驾往来二京,躬为帝师。5惠能得弘忍衣钵,遵照五祖叮咛之意,迅即隐遯南方,混跡劳侣之中,时间长达十六载,至仪凤元年(676)二月八日方由印宗(627~713)祝髮授戒,隔年至曹溪宝林寺弘法。6一北一南,一渐一顿,分阐东山禅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忏悔思想。

    神秀与惠能之外,弘忍的其他弟子虽偶见著作,但未见关于忏悔思想的作品;7神秀的弟子中,普寂(651~739)自称为禅宗血脉第七祖,遵於神秀之训,以般若空义的《思益经》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楞伽经》为理论根据,8重视专念息想、持戒摄心与清净禅定的渐悟禅法;9义福(658~736)重「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10景贤(660~723)亦重「妙寂之用,言外之功」;11惠福(生卒不详)亦专务於宴坐。净觉说这四人皆「宴坐名山,澄神邃谷;德冥性海,行茂禅枝;清净无为,萧然独步;禅灯默照,学者皆证佛心」,12惜未见关于忏悔的言论或作品。倒是四川净众寺无相(684~762)禅师、南山宣什宗与保唐无住(714~774)禅师,留下些许忏悔资料可供探讨。

    本章分「弘忍的忏悔思想」、「大通神秀的忏悔思想」、「净众无相等的忏悔思想」三节,先就弘忍、神秀的相关著作,分别论其禅要与忏悔思想,再论述四川无相、宣什、无住等人之忏悔思想,以明八世纪前後北宗与四川蜀地禅宗忏悔思想的实践概况。

    1 唐·杜朏《传法宝纪并序》,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京都:法藏馆,2001年1月),页567。

    2 宋·赞宁等《宋高僧传卷八·习禅篇第三之一·唐蕲州东山弘忍传》,《大正》50,No.2061,页754下。

    3 柳田圣山《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页567。

    4 弘忍十大弟子的名称与顺位,南、北宗各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唐·杜朏《传法宝纪》,潞州法如的地位是在荆州神秀之前的,见《初期禅宗史书の研究》,(京都:法藏馆,2001年1月),页567~570。玄赜《楞伽佛人法志》则先列自己的名字,再云:「後传吾(弘忍)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莘州惠藏、随州玄约,忆不见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讲说。」《楞伽师资记》,《大正》85,No.2837,页1289下。保唐禅派的《历代法宝记》,则重视惠能,再列神秀等人,《大正》51,No.2075,页182中。宗密则以神秀居首,《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之下,《卍新续》9,No.245,页532中。本书的立场,基本上以「弘忍—神秀」为脉络,进行其忏悔思想的论述。

    5 《楞伽师资记》,《大正》85,No.2837,页1290上。

    6 详唐·法才〈光孝寺瘗髮塔记〉(《全唐文》卷九一二)、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三二七)、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并序〉(《全唐文》卷六一〇)、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諡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五八七),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4月),页352~356。不过,碑文多载惠能隐遁劳侣间长达十六年,但《祖堂集》载为「四年」,见《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4月),页46。

    7 据杨曾文之研究,法如(638~689)「祖范师资(弘忍),发大方便,令心直至,无所委曲」,未载作品。玄赜(未详)著有《注般若心经》,重心性之法,但未见与忏悔相关之思想。惠安(慧安)(582~707)善头陀禅,未有著述。玄赜(未详)著《楞伽人法志》,为净觉《楞伽师资记》的先前版本,但未见忏悔思想。印宗(627~713)曾担任惠能戒师,为授具足戒,著有《心要集》,亦重禅法心要。惠明(或作「惠顺」)亦重於禅法,不重忏悔。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页83~89。

    8 唐·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云「(神秀)奉持《楞伽》,近为心要」是,《全唐文》卷二三一,引见《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页380。不过,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又云:「(神秀)约令(普寂)看《思益》,次《楞伽》」,《全唐文》卷二六二,引见《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页385。《楞伽师资记》则明说「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大正》85,No.2837,页1290中。

    9 唐·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全唐文》卷二六二,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三十、大照禅师塔铭》,页386。

    10 唐·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八月,诫诸门徒曰:「吾闻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当自勤力,以济神用。」《全唐文》卷二八〇,《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页383。

    11 唐·羊愉〈嵩山会善寺故景贤大师身塔石记〉《全唐文》卷三六二,《禅宗全书·史传部(一)·全唐文禅师传记集》,页388。

    12 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85,No.2837,页1290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