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第一章 密宗在中土的流传 一、密宗高僧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早在佛教传入之初的汉代,佛教传教士就开始用占卜、治病、预测未来等方式来迎合中国民众。依据黄心川先生的初步统计:“自公元二世纪上叶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及中亚地区来华(汉地)僧侣中,熟悉密教法术者共计三十九人,约占来华僧侣总数的一半。”①如《出三藏记集》卷六《安般守意经序》曰:“有菩萨者安清,字世高……博学多识,贯综神模,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观色知病。鸟兽呜啼,无音不照。”②安世高是东汉时期出名的传佛教士,他传教时多以医学、占卜等方法来吸引群众,而在佛教医学中,以咒语治病是其内容之一。《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少学道,妙通玄术。永嘉四年,来适洛阳,自云百有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勒爱子斌暴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杨枝沾水,洒而咒之。就执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苏,有顷,平复。”③

    中土僧人也多以种种法术推动佛法之弘扬。《魏书·清河王传》:“时有沙门惠怜者,自云咒水饮人,能差诸病。病人就之者,日有千数。灵太后诏给衣食,事力优重,使於城西之南,治疗百姓病。”④《梁书·褚翔传》:“翔少有孝性。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间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咸以翔精诚所致焉。”⑤

    唐代此类密宗高僧比比皆是。《宋高僧传·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释灵坦,姓武氏,太原文水人也……适维扬、六合,方叹大法淩夷,忽闻空中声云:‘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与汝印验。’令举项以掌按之,寻观有四指赤痕,其印跡恒现。又止润州江中金山,今泽心也。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跡。又於江阴定山结庵,俄闻有赞叹之声。视之,则白龟二,坦为受归戒。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亦为受戒忏悔。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有三丈夫衣金紫,趋步徐正,称叹道埸唯善……寺僧多为鬼物惑乱,坦居愀然无眹矣。又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坦皆遏御焉。”⑥

    《宋高僧传·唐杭州灵隐寺宝达传》:“释宝达者,不知何许人也,遁是名山,高乎道望,号刹利法师。以持密咒为恒务。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鑑。往者浙江也,惊涛巨浪,为害实深。其潮大至,则激射今湖上诸山焉。达哀其桑麻之地悉变为江,遂诵咒止涛神之患。一夜,江涛中有伟人,玄冠朱衣,导从甚繁而至。谓达曰:‘弟子是吴伍员复仇雪耻者,非他人也。师慈心为物,员已闻命矣。’言讫而灭。明日,寺僧怪问:‘昨夜车马之喧为谁?’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类也。自尔西岸沙涨弥年,还为百姓殖利,时所推称,翕然敷化。”⑦

    《宋高僧传·唐高丽国元表传》:“会稽释全清,越人也。耰耘戒地,芬然杜若。於密藏禁咒法也,能劾鬼神。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言语狂倒,或啼或笑,如是数岁,召清治之,乃缚草人长尺余,衣以五彩,置之於坛,咒禁之。良久,妇言乞命,遂志之曰:‘顷岁春日於禹祠前相附耳。如师不见杀,即放之远去。’清乃取一缻以鞭驱刍灵入其中,而呦呦有声。缄器口以六乙泥朱书符印之,瘞於桑林之下,戒家人无动之。妇人病差。”⑧

    《太平广记》卷九〇引《高僧传》:“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号。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尝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马逐之不及,至於孟津河,浮木杯於水,凭之渡河,不假风棹,轻疾如飞,俄而渡岸,达於京师。见时可年四十许,带索褴褛,殆不蔽身。言语出没,喜怒不均。或剖冰扣冻而洗浴,或著履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圌子,更无余物。尝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意以别房待之。後欲往瓜步,至於江侧,就航人告渡,不肯载之。复累足杯中,顾眄言咏,杯自然流,直渡北岸。向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先不相识。乃直入斋堂而坐,置圌於中庭。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李见芦圌当道,欲移置墙边,数人举不能动。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於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有四小儿,并长数寸,面目端正,衣裳鲜洁。於是追觅,不知所在。”⑨

    唐代最重要的密宗高僧当数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

    善无畏(637—735),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之後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後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玄宗开元四年(716),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後移西明寺。翌年,奉诏於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後,致力於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善无畏所传,事理兼备,有比较严密的体系,从而使密宗跻身於诸宗各派之列。

    金刚智(671—741),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种性,早慧。十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寂静智师学习《声明论》。十五岁时前往西印度,用四年时间学习法称论师的著作,然後回到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此後,学习了大小乘各种戒律以及《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著作。二十八岁时,在迦毗罗卫城,跟随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历时三年。三十一岁时前往南印度,当时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年事已高,金刚智在此後的七年时间里,依止龙智学习《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等大乘经典以及各种五明论著,并受五部灌顶,显密通达。辞别师父龙智後,金刚智回到中印度。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国王为此迎请金刚智到宫中求雨。果然不到数日,天降大雨。三年後,金刚智前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瞻礼圣迹。回来後,准备前往东土。国王派人护送金刚智,并带上了许多经典梵夹以及大量珍宝。一行人从海路经狮子国、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历经艰险,历时三年,终於开元七年(719)到达广州海面,节度使派数百船只前来迎接。次年初,金刚智到达东都洛阳,而後在两京传教,先後在慈恩寺、荐福寺、资圣寺、大荐福寺等处,或建立坛场,或翻译经典,以度化众生。他译有《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尼禄秘密法》一卷、《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一卷、《观自在瑜伽法要》一卷等。

    不空(705—774),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或称不空智。狮子国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阇婆国(今印尼爪哇)遇见金刚智三藏,随其来中国,开元八年(720)到洛阳(此据《贞元释教录》卷一五。另据赵迁《不空三藏行状》,他是西域人,幼随舅父来中国,十岁周游武威、太原,十三岁遇金刚智云云)。开元十二年(724),他在洛阳广福寺说一切有部石戒坛受比丘戒,年二十岁。此後十八年中学习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开元二十九年(741),不空奉金刚智遗命,欲前往天竺。这时他又接到朝廷的命令,教他赍送国书往狮子国。他先到广州率弟子含光、惠銎等僧俗三十七人,携带国书,於十二月附昆仑舶,经诃陵国(在今爪哇中部),未满一年即到狮子国。当时狮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殊礼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阿阇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与弟子含光、惠銎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後共三年。他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後来,不空要回中国,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请附表,并讬献方物。不空遂同使者弥陀携带献物和梵夹等回唐,於天宝五年(746)到达长安,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天宝九年(750)又奉旨放回本国,但不空到韶州时因生病不能前进。天宝十二年(753),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余後,即又奉诏令往河西。肃宗至德元年(756)徵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後来长安被安禄山军队攻陷,不空仍然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757)肃宗还都以後,不空备受皇帝礼遇。在肃宗还都以後的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广译显密经教,灌顶传法,教化颇盛。晚年(766)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继又造玉华寺,并奏请於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自後遂成为密教重心。《酉阳杂俎》前集卷三:“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岁尝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过某日另祈之,必暴雨。上乃令金刚三藏设坛请雨,连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於寺庭中,捏泥龙五六,当溜水,胡言骂之。良久,复置之,乃大笑,有顷,雨霁……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同祈雨,互校功力。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不空]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又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见,头若丘陵,夜常承露气,见不空作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何以见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居也。’不空为受戒,说空苦,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复忿恨,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自拾昔而来。’後旬月,樵者见蛇死於涧中,臭达数十里。不空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念咒掷之,自立於座上,伺木神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⑩

    说到唐代密宗僧人,不能不提及一行。

    僧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县(今河南南乐)人,唐开国功臣张公瑾後裔,父张擅,曾任武功令。一行自幼聪明敏捷,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便博览经史,对天文历算尤感兴趣。武三思专权时,欲与一行结交,一行却鄙视武氏作为,避而不见,旋即出家为僧,师事嵩山沙门普寂。景龙四年(710),唐睿宗李旦即位,睿宗命东都留守韦安石礼聘一行出山,一行又称病婉拒,随即至荆州当阳山,向沙门悟真学习梵律。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又命一行族叔张洽到荆州,硬将一行请出山。一行进京前一年,印度高僧善无畏至长安传播佛教密宗。一行进京後便拜善无畏为师,并成为善无畏得力助手之一。一行不仅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而且还撰写了《大日经疏》二十卷。陈祚龙先生评价一行说:“他的最大之贡献,说起来,无非是他帮助那位印度密宗大师—善无畏,去将印度密教的精华,以其超凡的才智、卓越的学识、生花的妙‘笔’,善行接‘受’,而随加演绎出来,於是纔使唐代的中华密宗的根本,就在中国文化的园地之中,稳植深栽!”(11)

    唐末五代时期,地方势力割据,战乱频繁,佛教的流传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仍有一些印度僧人来中土传扬密宗,如阿阇梨等等。

    入宋以後,印度僧人来中土传扬密宗者,依然时有所见,除了这些外来的高僧外,还有一些佛教徒常常以法术著名,而这类人多是密宗信奉者。《梦溪笔谈》卷二〇“神奇”记载:“吴僧文捷戒律精苦,奇跡甚多,能知宿命,然罕与人言。予从文通为知制诰,知杭州,礼为上客。文通尝学诵《揭帝咒》,都未有人知。捷一日相见,曰:‘舍人诵咒,何故阙一句?’既而思其所诵,果少一句。浙人多言文通不寿。一日斋心往问捷,捷曰:‘公更三年为翰林学士,寿四十岁,後当为地下职仕,事权不减生时,与杨乐道待制联曹,然公此时当衣衰絰视事。’文通闻之,大骇曰:‘数十日前,曾梦杨乐道相过云:受命与公同职事,所居甚乐,慎勿辞也。’後数年,果为学士而丁母丧,年三十九矣。明年秋,捷忽使人与文通诀别。时文通在姑苏,急往钱塘见之。捷惊曰:‘公大期在此月,何用更来?宜即速归。’屈指计之曰:‘急行尚可到家。’文通如其言,驰还遍别骨肉,是夜无疾而终。捷与人言多如此,不能悉记,此吾家事耳。捷尝持《如意轮咒》,灵变尤多,缾中水咒之则湧立。”(12)《东轩笔录》卷七记载:“越州僧愿成客京师,能为符箓禁咒,时王雱幼子夜啼,用神咒而止,雱虽德之,然性靳嗇。会章惇察访荆湖南、北路,朝廷有意经略溪洞,或云蛮人多行南法,畏符箓,雱即荐成於章。章至辰州,先遣张裕、李资、明夷中及成等,入江南受降,裕等至洞而秽乱蛮妇,酋田元猛不胜其愤,尽缚来使,刳斩於柱。次至成,成搏颊求哀,元猛素事佛,乃不杀,押而遣之。愿成不以为耻,乃更乘大马拥挝斧以自从,称察访大帅,犹以入洞之劳,得紫衣师号。”(13)《夷坚志》丙志卷一二“奉阇梨”:“宜黄县疏山寺僧奉阇梨,善加持水陆及工诵咒偈。年益老,患举音不能清,每当入道埸,辄饮鸡汁数杯。”(14)《夷坚志》三志辛志卷五“解脱真言”:“吴周辅灌园之仆人曰操全……庆元三年,忽不疾而死,而魂魄精爽,不离故处……[吴周辅]念其存日忠谨,不忍使恶却逐。馆客徐圣俞旧传西天三藏法师金总持释迦往生三真言,其一曰:‘喃牟尼牟尼摩贺牟那牟曳莎贺。’其二曰:‘喃逸啼律呢娑缚阿。’其三曰:‘喃似呢律呢娑缚诃。’凡世人死而未解脱者,或为之诵,或为之书,无不应获,因劝周辅板印贴於操全止息之所,自此影响寂然。”(15)《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慈化普庵肃禅师传》:“忠出入江湖,人莫测之。宣和间,湘潭大旱,祷雨不应。忠跃入龙渊,呼曰:‘业畜,当雨一尺!’雨随至……演释谈章咒,旋天地,转阴阳,世盛传之,布於絃谱而弥灾焉。至其异跡,不可胜纪。”(16)《青琐高议》别集卷六“大眼师”记载:“北宋时赵州萧山大眼师与虎豹羆鹿为友……极九天秘法,用五明水洗目,即皆见世人之异同。”(17)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补续高僧传》卷二三《宝生院智林》:“既受具,礼庆阇黎为师,传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虚一日。仁宗乐佛事,择开宝寺西北隅,增葺精舍,祓除净埸,亲篆殿额,像设庄严,皆自内出,赐名宝生院,属师住持,命主教门事,赐号宣教大师,天下僧籍,为之统首。”(18)

    《嘉泰普灯录》卷二四:“酒仙遇贤和尚,姑苏长洲林氏子,母梦吞大珠而孕,生多异祥,貌伟怪,口客(含)双拳。七岁尝沉大渊而衣不湿。”(19)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四“异僧”:“吴东门禅寺有林酒仙像,即宋异僧遇贤也。好酒,喜食鸽,每食後,鸽仍从喉吐出,飞集梁间。至今塑之,以示灵异。”(20)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能济鍪禅师”记载:“[宗鍪]繇佛顶峰下,倦行憩山庄磐石,爱其山林蓊蔚,指问村叟,叟告曰:‘内有龙济古寺,先系修山主故址,今废。’鍪曰:‘居之,可乎?’庄叟曰:‘彼中狼虎甚多,师能居之,何不可。’鍪竟剪棘缚茅以居。”(21)後人李昌祺《剪灯余话》卷一“听经猿记”夸张为:“[南宋宗鍪]道价高重,虎侍猿随,变幻神奇,不可胜述,世称为肉身菩萨。”(22)

    元代弘传密宗的著名僧人为志诚,吕建福先生以其为辽代密宗某一派的传人(23)。

    明代弘传密宗的著名僧人为智光及其弟子。《补续高僧传》卷一《明西天国师智光传》:“智光,字无隐……师於教义精达深奥,所译显密经义,及所传《心经》、《八支了义真寔名经》、《仁王护国经》、《大白伞盖经》并行於世。弟子数千人,各随其器而引掖之。”(24)吕建福先生以为智光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後一位西行求法而有成就的人(25)。

    《补续高僧传》卷五《明洪莲传》:“洪莲,字独芳,太原吴氏子……出家饶益寺。二十具戒……又於名仙洞立曼怛啰坐,设焰口食,赈济幽类三年。”(26)

    《补续高僧传》卷五《明方念传》:“方念,号清凉,古唐杨氏子……[方念]断三日食,或断七日,岩间枯坐,六时课诵,行《大悲咒》、《秽跡咒》,日各千遍。”(27)

    《伯亭大师传记总帙·慈云伯亭大师古希纪》:“[伯亭大师]生於崇祯十四年……九岁辞亲,投礼杭城慈云祖源尊宿为师也……(康熙丙午)二月望,梦金甲神曰:‘十九岁难过,今年难过生日矣。’因加如意陀罗尼百八遍於楞严咒後……更自号灌顶……(年)五十四刻《大悲准提咒》、《解瑜迦归戒》,出《显密翻译名义》……六十岁春,於崇寿院讲《行愿品》,《弥陀》、《观音》二经,出《弥陀解》、音译《尊胜咒经》。年六十一…… (劝)张平居士施刻《尊胜咒经》……(年)六十九,劝司织杨公耀祖刻《大悲像手咒释》……七十岁,劝文学徐汶刻《准提咒》,印《集要》。”(28)严耀中先生称此文为“一位典型密僧一生的自述”(29)。

    赵翼《簷曝杂记》卷六“盘山拙庵禅师”记载,拙庵禅师以诵《白衣观音咒》闻名,应该也是一位密宗高僧(30)。

    ①见吕建福《中国密教史·序言》。

    ②《大正藏》第55册第43页中。

    ③《晋书》第8册第2485—2486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

    ④《魏书》第2册第591—59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⑤《梁书》第3册第596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类似的例子又见《梁书·孝行传·刘霁》:“母明氏寝疾,霁年已五十,衣不解带者七旬,诵《观世音经》,数至万遍,夜因感梦,见一僧谓曰:‘夫人算尽,君精诚笃至,当相为申延。’後六十余日乃亡。”见《梁书》第3册第657页。

    ⑥《大正藏》第50册第767页。

    ⑦《大正藏》第50册第846页。

    ⑧《大正藏》第50册第895页。

    ⑨《太平广记》第2册第59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

    ⑩《酉阳杂俎》第39—4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1年。

    (11)《中华佛教文化史策初集》第270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12)《梦溪笔谈校正》下册第660—661页,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如意轮咒》,即《如意轮陀罗尼经》,唐菩提流志译,密宗文献之一,收《大正藏》20册;揭帝,佛教护法神之一。

    (13)魏泰《东轩笔录》第81页,中华书局,1983年。

    (14)《夷坚志》第2册第469页,中华书局,1997年。

    (15)《夷坚志》第3册第1419页。

    (16)《续藏经》第137册第660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

    (17)《青琐高议》第240—241页,中华书局,1997年。

    (18)《续藏经》第134册第46页。

    (19)《续藏经》第137册第330页。

    (20)《笔记小说大观》第2编第5册第2974页。

    (21)《续藏经》第137册第678页。

    (22)《续修四库全书》第1787册第5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3)参阅《中国密教史》第519—520页。

    (24)《续藏经》第134册第53—54页。

    (25)参阅《中国密教史》第520—525页。

    (26)《续藏经》第134册第102页。

    (27)《续藏经》第134册第109页。

    (28)《续藏经》第150册第199—203页。

    (29)《汉传密教》第55页。

    (30)《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357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