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仪中,常有先称名後言所祈之事的程式,是为“启请”。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维某年某岁月朔日辰,某州郡县乡里,某法箓弟子某乙,本命某甲子某月日时生,上属北斗某星君。今谨齎法信,诣某法师门下,奉受太清中宫三五将军考召箓,箓中吏兵请给医治百姓,助国扶命。急急如律令。”①
《正一法文傅都功版仪》:“某州郡县乡里正一弟子王甲,年若干岁,宿命合道,玄名契真,禀性谦和……宜补阳平治门下大都功,即须亲职,千日之後,世有忠良,可宣化者,自云台治以下,任便补受,如法奉行。”②
《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尔时九幽地狱众生闻是北帝广为启请,心生悔过,愿求拔罪。”③此道经为南北朝时文献,然而,早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即有“某某年□今□”之文字,说明启请至少在西汉初已存在。下面是道教文献中的具体例证。
《大唐新语》卷一〇:“张果老先生者,隐於恒州枝条山,往来汾晋。时人传其长年秘术。耆老咸云:‘有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则天召之,佯死於妬女庙前。後有人复於恒山中见。至开元二十三年,刺史韦济以闻,诏通事舍人裴晤驰驿迎之。果对晤气绝如死。晤焚香启请,宣天子求道之意,须臾渐苏。晤不敢逼,驰还奏之。乃令中书舍人徐峤、通事舍人卢重玄赍玺书迎之。果随峤至东都,於集贤院肩舆入宫,倍加礼敬。公卿皆往拜谒。”④此材料说明道教的启请仪式在唐代已经流行。
佛教文献中亦有“启请”仪式。如《一字佛顶轮王经》卷四:“三昧结界,威仪具足,启请圣众如法住位,安座而坐。”⑤在密宗文献中,“启请”更为多见。“启请”是密宗在经典或陀罗尼诵读之前奉请的启白。如唐代不空译《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的经文之前有“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前启请法”⑥;不空译《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有“称名而启请,三唱伽陀曰”之语⑦。再如,失名译《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经》:“弟子某甲等,某年某月某日五更,初忏悔,披心露胆,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四天王,帝释天王曹,地府、日天月天,星宿天、善恶童子、护戒善神,证知弟子发露忏悔,所有罪障,悉令消灭。”⑧唐代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一:“先烧安息香,薰陆香。未烧香前,诵心中心咒,印印香鑪,咒七遍竟,手持香鑪而作是言:我某甲供养十方一切佛,一切般若波罗蜜,一切观世音菩萨,一切诸菩萨,一切金刚藏菩萨,天龙八部护塔护法诸善神等。证我比丘某甲,作佛顶三昧陀罗尼功德,如意成就,请求加护。”⑨唐代菩提流志译《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二:“次诵本所持咒,启请佛会。”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善无畏译《尊胜佛顶修瑜珈法轨仪》卷上的序品中有七言的偈语,与经幢上的“陀罗尼启请”很相似:“稽首一切薄伽梵,及以东方金刚部。雄猛阿閦金刚藏,宝生如来虚空宝。达磨句攞无量寿,观自在王莲华眼。毘首羯磨大牟尼,不空成就萨埵尊。四波罗蜜四供养,八大佛顶转轮王。为利一切修瑜祇,速成尊胜大悉地。乐修无相说瑜伽,为求有相兼说相。有无一体真大空,是故我今修瑜伽。文字观照实相智,三种般若无一体。身口意业三密门,应化法身即三密。五轮即是五智轮,五智便成五分身。五轮尽摄法界轮,三密即是三身故。是故我今礼瑜伽,瑜伽即是大日尊。是故我今修瑜伽,为利法界诸含识。”(11)这种七言偈语体对後代有很大的影响。
这类“启请文”在敦煌文献中也有真切的表达。
敦煌文献斯二五六七《佛顶尊胜加句陀罗尼启请》:“比丘惠銮今者奉命书出,多有拙恶,且副来情,谨专奉上,伏乞受持,同沾殊利。时戊寅岁一月十七日在沙州三界寺观音院内写《大悲心陀罗尼》、《尊胜陀罗尼》同一卷毕。”(12)北八三六〇《启请文》:“弟子某甲等合道场人,同发愿心归依,启请十方诸佛,三世如来……”(13)
在敦煌文献中,此类启请文甚多,其名称除启请文外,或称《散食文》、《道场愿文》、《念诵仪》等,如斯一一三七《道埸愿文》、斯一一四七《道场文》、斯二六八五《乾元寺启请文》、斯三四二七《愿文》、《结坛散食廻向发愿文》、斯三四二七《启请文》、斯三八七五《诸杂斋文》中之《启请文》、斯四四五四《结坛散食文》、斯五五八九《散食文》、北八三六〇《启请文》、伯二七七七《道场念诵仪》等。
北八三四九《发愿文》:“稽首世尊十方无量佛,我今发弘愿,持此大悲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业。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14)斯四四五四《结坛散食文》:“……并愿风飞雨骤,电击雷奔,发欢喜心,不违所请,乘空著地,感动山川,来降道坛,证明弟子,尚书功德。敬礼常住三宝。右今月某日於某处某方,先奉为国安人泰,五稼丰盈,岁稔时康,灾殃殄灭。次伏为尚书返寿,以日月而齐明,宝化恒昌,并乾坤而永治。天公主夫人郎君小等保庆,合宅安和,上下欢娱,内外清吉。”(15)斯六八九七《施饿鬼食并水真言印法》:“我某乙发心奉持一器净食,普施十方,穷尽虚空,同遍法界……愿我此法,速得成就。”(16)斯三四二七《结坛散食廻向发愿文》:“今某年某月某日,弟子甲某,至心奉请清净法身毗庐遮那佛……山神社公稷品官尊,地水火风神等并诸眷属,来降道埸。右弟子某甲自云生居凡位,长乃尘躯……”(17)
在敦煌文献中,由七言长偈构成的启请文值得注意。如伯二一九七《大降魔秽跡金刚圣者启请》:“释迦牟尼大秽跡,无边忿怒恒沙力。足踏宝石镇阎浮,怒目双牙如剑戟。手持降魔大金杵,击破须弥化泥土。举手能遮日月辉,口中呼吸成云雾。并请梵香因不胜,吾尔结此陀罗会。咄吒频那夜迦精,汝今敢不心摧碎。圣者愿降诀秽跡,悉皆化作莲花会。”(18)再如伯二一九七《大元帅启请》:“奉请无边甘露将,大力威德薄拘吒。元帅统领鬼神王,雄雄震动三千界。现大金刚降伏圣,诸魔恶鬼碎身形。毗那突瑟耶迦精,闻名奔走他方界。我法能令竭苦海,身印手印碎须弥。慈悲利益救含灵,持者如吾坚固智。但愿称名随我法,十方贤圣尽咸知。蜜(密)跡神通悉地中,忿怒真身受我请。各持刀轮及羂索,来入清净道场中。恼乱众生恶鬼神,便令驱出他方外。”(19)再如伯二一九七《佛说大随求真言启请》:“仰启莲花圣藏胎,无边清净总持门。普遍光明照十方,焰髻应化三千界。如意宝印从心现,无能胜主大明王。常住如来三昧中,超入瑜伽圆觉位。毗卢遮那尊演说,金刚手捧妙真言。流传蜜语在真经,悉地助修成就法。五浊遇迷心觉悟,誓求无上大菩提。凝然三昧观本尊,故号随求大自在。依法诵满落叉遍,此生证居欢喜地。现身不遭诸枉横,火焚水溺及刀伤。不为军阵损其身,贼盗兴心白欢喜。纵犯波罗十恶罪,无量劫煞大真人。五逆根本七无返,忆念随声自消灭。真言圣力功无量,故我宣赞难思议。愿此福胜施含主,速证无为超悉地。”(20)此外,伯二一九七《佛说金刚莲花部大□□启请》也具有类似的体式。
关於敦煌密宗文献的启请文,李小荣先生在《敦煌密宗文献论稿》中有初步的研究,我在此主要谈谈敦煌密宗文献的启请文与陀罗尼经幢的关系。
从十世纪後半叶开始,有的经幢上开始出现“陀罗尼启请”。据《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北宋开宝四年(971)十月,山东益都法庆寺之《宏正大师遗界记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有《启请》。这是我所查到的最早的例证。此後,陀罗尼经幢之启请时有所见,并一直延续到十二世纪末。
值得注意的是,陀罗尼经幢之启请文多由七言长偈构成,这显然与敦煌密宗文献中的“成熟”启请文在发展线索方面有逻辑关联。现分别论述如下:
1.首句为“稽首千叶莲华座”之启请文
敦煌文献斯二五六七之《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启请》补:“稽首千叶莲华座,摩尼殿上尊胜王。广长舌相遍三千,恒沙功德皆圆满。灌顶闻持妙章句,九十九亿世尊宣。憍尸迦为善住天,能灭七返傍生路。希有总持秘法藏,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具足是凡(梵)夫,讚叹总持萨婆若。愿我心眼常开悟,所有功德施群生。什(十)方刹土诸如来,他方此界诸菩萨。八部龙天拜眷属,散脂大将药叉王。冥司地主焰摩罗,善恶簿官二童子。已上圣贤诸众等,愿闻启请皆降临。拥护佛法使长存,各各勤行世尊教。若有听徒来至此,或居地上或居空。一闻佛顶尊胜言,蠢动含灵皆作佛。”(21)敦煌文献斯四三七八之《尊胜启请文》与此同。
与上引敦煌文献完全相同的是北宋天圣三年(1025)晋江《承天陀罗尼经幢》的《启请》:“稽首千叶莲华座,摩尼殿上尊胜王。广长舌相遍三千,□□□德皆圆满。灌顶开持妙章句,九千九亿世尊宣,憍□□□□□天,能灭七返傍生路。希有总持秘□□,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具足是梵夫,讚叹总持萨婆若。愿我心眼常开悟,所有功德施蘖生。十方刹土诸如来,他方此界诸菩萨。八郡龙天拜眷属,散脂大将药□王。冥司地主焰摩罗,善恶簿官二童子。已上圣贤诸众等,愿闻启请皆降临。拥护佛法使长存,各各勤行世尊□。若有听徒来至此,或居地上或居空。一闻佛顶尊胜咒,蠢动含灵皆坐佛。”(22)经幢上磨灭之字,可据敦煌文献勘补。
相同的还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寿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大定十六年二月)的《启请》:“稽首千叶莲花座,摩尼殿上尊胜王。广长舌□□□□,灌顶开持妙章句。九十九亿世尊宣,□尸迦为□□□。希有总持秘法藏,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具足□□□,愿我心眼常开悟。所有功德施群生,十方刹土□□□。八部龙天并眷属,散脂大将药叉王。冥司地主焰□□,已上圣贤诸众□。愿闻启请悉□□,拥护佛法使□□。若有□从来至此,或居地上或居空。一闻佛顶尊……”(23)
《宋僧文绪陀罗尼石幢》的《启请》:“稽首千叶莲花藏,□□□亿如来传;愿舒金手摩我顶,流通变□□□□。”(24)
《宋比邱奉□尊胜经幢》(加句本)之《启请》:“稽首千叶莲华藏,金刚座上尊胜王。□灭七返□生难,灌顶摠持妙章句。八十万亿如来传,愿舒金手摩我顶。流通变化济生灵,故我一心常赞诵。”(25)
有些《启请》的首句无法辨认,但从整体上观察,可以归入此类。如,开元寺《尊胜石幢》(年代不详)之《启请》“□□□□□□□,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具足是凡夫,讃叹思持萨婆若;□□□□□□□,德施群□□□□;十方刹土诸如来,他方此界诸菩萨;□□□□并眷属,散□大将药叉王;冥司地主焰摩罗,善恶簿官二□□;□□□□诸众等,愿闻启请皆降临;拥护佛法使长存,□□勤行世尊□;□□□□来至此,或居地上或居空;一闻佛顶尊胜言,蠢动含灵皆作佛□。”(26)
陀罗尼经幢上的此类启请文一直延续至十二世纪末。金明昌元年(1190)河内《果胜院尊胜幢并惠澄铭》之《启请》:“稽首千叶莲华藏,金刚座上尊胜王;为戒七反傍生□,灌顶总持妙章句;八十万忆如来传,愿舒金手摩我□;流通变化济含灵,故我一心常□诵。”(27)
2.首句为“仰启月轮观自在”之启请文
敦煌文献中,斯二五六六《大悲启请》文曰:“仰启月轮观自在,广大圆满紫金身。千臂恒伸现世间,千眼光明常遍照。一千二百真言契,能满众生所愿心。面安三目遍庄严,顶戴弥陀持宝器。宣赞真言微妙法,受持当证佛菩提。辩才无碍化人天,菩萨众中为上首。暂闻尚灭尘沙业,讽念惟增成佛因。大悲愿力不思议,是故我金恒赞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绝。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服。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28)
据《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李恕为自己预建的墓幢上刻有《大悲陀罗尼□妙□□启请》。謄录者记为:“□□观自在广大圆满金容□□□身现世间千眼光明常遍照一千一百真言□能□□生所愿心面安三日遍装□□□□宣讚□□微妙法受持□□□□□共是化人大菩萨众中称最大悲愿力不思□是□□。”(29)这样的文字完全不可读。其实,它可以依据前引敦煌文献斯二五六六《大悲启请》进行校补。
另外,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僧人元绍等在福建泉州水陆寺建经幢,上面的启请文也是相同的版本。
3.首句为“稽首皈命十方佛”之启请文
如上博四八一六《尊胜真言启请》:“稽首皈命十方佛,真如藏海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验力。希有摁持秘蜜(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回施法界诸含识。稽首千叶莲华殿,金刚座上尊胜王;为灭七返傍生路,愿垂金手摩我顶;灌顶能除法妙章句,九十九亿如来传;流通变化济含灵,普印发心登彼岸故。此是佛顶之经,恒沙诸佛蜜(密)法。如来灭度之时,封闭安居宝塔。诸众共同佛会,赞叹如来胜业。大伽叶刺血亲抄,书在贝多之页。不可思议秘蜜(密),能消众生恶业。有人历耳暂闻,便得罪除千劫。经云善住感空声,七日命终生善道。於母胎中无两目,七返畜生食秽汙。如来广为说真言,令得天人免斯苦。行人遇影得生天,枯骨蒙尘生净土。清信长者受佛言,讚叹如来说宿缘。阿难林中见枯骨,遂取香花而结坛。不忍见众生受此苦,遂乃禅中入空观。观见黿龟及水录,後见饿鬼道中安。又见六类朱禽兽,常在三途地狱间。咒土散沾亡骨上,随其等类得生天。尊胜此咒不思议,堪为众生洗尘垢。若人持者离嚣臣,清信乃须断葱韭。咒云不许行邪道,莫学遇悉(愚蠢)饮痴酒。善住持者免论(轮)回,蚁子之身不受重。”(30)
斯五五六〇与此基本相同,斯五五八九亦有相关内容。
《益都金石记》卷二《东岳庙尊胜经幢》的《启请》:“稽首归命十方佛,真如海藏甘露门;□□□圣应真僧,请□□□□□护;念希总持秘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诸含识。”(31)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宏正大师遗界记石幢上的《佛顶尊胜真言启请》:“稽首皈命十方佛,真如沧(藏)海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念力。希有摠持秘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迥施法界诸含识。”(32)
河内《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天圣八年七月十六日)之《启请》:“稽首归命十方佛,真如藏海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念力。希有摠持秘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廻施法界诸含识。”(33)
这三例经幢之启请文源自前引敦煌文献之前八句。
宋淳化二年(1030),河内《承天寺陀罗尼经幢》的《启请》:“□□殿上尊胜王,为灭七返傍生难。故出宝手摩我顶,□□□持妙章句。九十九亿如来传,佛勑帝释憍尸□。□□天子常持诵,得免猪狗蟒蛇身。当来成佛证无□,同登莲花清净海。”(34)此启请文可视为前文的变异。
4.首句为“□□就间(闻)三世尊”之启请文
敦煌文献斯五五八九《大悲启请》文曰:“□□就间(闻)三世尊,法身化身及报身。三贤十圣诸菩萨,清莲花部观音主。大轮结界总持王,俞迦五部慢讫罗。灌顶金刚为上首,四门鈎锁降三世。元帅屈讬甘露降,水界风天及火天。八部力士赏迦罗,火头密跡军讬哩。旷野碎魔诸鬼将,兴云智雨八龙王。梵王帝释夜叉天,截水搜山诸力士。廿八部诸仙众,持花奉果愿遥闻,净水杨枝洒六尘。仙花连□阎浮界,波讬地狱三途内,闻念真言悉苦轮,多年鬼魅及妖精。香风扫出天门外。三眼十头诸鬼将,六方结获药叉王。他心天耳愿遥闻,来结道场三昧界。千花台上加持王,六足之中不动尊。降魔摧碎執金刚,惟愿慈悲来救护。大悲菩萨降临来,愿受弟子一心请。”(35)
此类启请文於经幢文献中未见。
敦煌文献中的某些密宗启请文不见於陀罗尼经幢,同样,某些陀罗尼经幢上的启请文也不见於敦煌文献。
5.首句为“稽首光明大佛顶”之启请文
宋淳化元年(990),闽中《招庆禅院陀罗尼经幢》的《启请》:“稽首光明大佛顶,如来万行首楞殿;开无相门圆寂宗,字字观照金刚定;瑜伽妙旨传心印,摩呵衍行总持王;说其秘密悉怛多,解脱法身金刚句;菩提力大虚空量,三昧智印海无边;不持斋者是持斋,不持戒者名持戒;八万四千金刚众,行住坐卧每随身;十方法界诸如来,护念加威受持者;念满一万八千遍,遍遍入於无相定;号称坚固金刚幢,自在得名人胜佛;纵使骂詈不为过,诸天常闻说法赞;神通变化不思议,陀罗尼门最第一;大圣放光佛顶力,掩恶扬善认菩提;唯闻念者薝葡香,不让一切余香气;僧破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犯八波罗;开念佛顶大明王,还得具足声闻戒;若人杀害冤家终,常行十恶罪无边;蹔闻佛顶不思议,恒沙罪障皆消灭;现受阿鼻大地狱,镬汤炉灰黑绳人;若发菩提片善心,一闻永得生天道;我今依经说偈讚,无量功德普庄严;听者念者得总持,同获涅槃寂灭乐。”(36)
6.首句为“奉请尊胜三千主”之启请文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李恕为自己预建的墓幢上刻有《尊胜陀罗尼启请》:“奉请尊胜三千主,慈悲广大金色身。润泽众生法雨沾,大布慈云多覆护。拔断迷津三业障,垂形六道除诸苦。非论七返及阿鼻,五逆罪报消无数。诸天华雨遍虚空,顶上毫舒千佛主。光明宛转透三千,阎魔王界停酸楚。若能一念至皈心,八方圣众皆来助。日持二十一遍终,福流沙界超凡路。□□□□七返罪,能为天宫救善住。我今讽念佛真言,一心归依尊胜主。”(37)
7.首句为“稽首三身调御主”之启请文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益都《宋智清灵骨记石幢》的《启请》:“稽首三身调御主,归依四果大声闻。他方此界众如来,三贤十圣众菩萨。瑜珈五部加持主,九十九亿世尊宣。诵者希消七返身,闻者愿灭三生业。八部龙天并眷属,六方结护药叉王。净水杨枝洒六尘。持花献果除三毒,八热八寒停苦所。披鳞戴角捨愆瑕,绝嗣孤魂早讬生。有识含灵皆觉悟,弟子前亡并後没。各净身心到道场,闻此加持神咒声。获大总持皆解脱。”(38)
8.首句为“稽首宝身金色王”之启请文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3)四月四日,张拱辰为先亡考妣在今山东昌乐县所建《尊胜经幢》之《□□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启请》(□□疑当为“加句”):“稽首宝身金色王,白毫光相揔持王。恒沙诸佛共宣扬,无量如来同讚说。秘密妙法情深远,诸佛恒藏肉发中。还自帝释启慈尊,善住便得□生死,法门甘露除烦恼,醍醐遍洒甚清凉。阿鼻地狱及泥犁,羽翼傍生并七返。音响一声沾耳目,业山崩毁罪销□。修罗六道畜生身,猪狗蟒蛇并蚁子。那庾多佛传恩教,不受胞胎生死身。纵有险难及邪魔,闻念真言悉相远。更有枯骸及露骨,魂魄冥冥无所依。惛迷十恶最根深,大难到来无所讬。慈悲志念如持□,一散孤魂便受生。得证如来清净身,顿觉廻心即超越。若能讚叹真言者,妙性全身是道埸。高楼画阁及危山,险阻江河似衢道。能立胜幢安在处,保持恭敬永无灾。华鬘供养及涂香,生处忆持常不忘。十方化佛忙瞻仰,清净圆明绝玷尘。陀罗尼藏不思议,大海空虚岂深广。白月持满斋戒後,诵持千遍寿延长。身轻罪灭出烦笼,超越菩提登佛会。”(39)
以上4、5、6、7、8类陀罗尼经幢之启请文,在敦煌文献中均无痕跡,这可说明如下的事实:密宗文献(特别是各种陀罗尼经)之启请文,出现在唐代,从杂言逐步发展为规范的七言长偈体;时至宋代,这种七言长偈体的启请文开始出现在陀罗尼经幢上,并出现了不同的固定套语;而且,这种固定的套语之间互相吸收,又形成更为复杂的启请文。如,金天德二年(1150),山东益都《广化寺尼慧兴塔记》(加句本)之《启请》:“稽首千叶莲花殿,金刚座上尊胜主。愿垂金手摩我顶,灌顶闻持妙章句。殑伽□佛众所宣,能灭七返傍生路,善住天子得受持。後代众生方始遇,佛顶尊胜陀罗尼。东国西国号总持,讚与念□不思议。功德无边筭莫知,有时唱断三江水,或时撚转五须弥,念诵不生诸妄想。覆却如来忍辱依,果满终成诸相具。灭却无边烦恼痴,运动喜捨起慈悲。兼持□戒及三归,此生功德能无量。後获真身不二疑,或登船□或渡水。手绰清波嗽牙齿,廻身吐在碧流□。点点皆成佛舍利,鱼龙沾体尽生天。何况道场亲历耳,或夜或□或早起。山林道路多魃魅,闻吾诵此陀罗尼。恶鬼不能侵害己,佛顶尊胜号真言。一切如来金口宣,野外林中见枯骨。但以香花结其坛,咒土若沾坟与骨。业随轻重揔生天,朝也念□暮也念。朝念暮念转精勤,胡音汉音声自现。依教念满洛义遍,须臾震动魔宫碎。条忽能令地狱空,佛顶尊胜陀罗尼为四众人说,一为薄福鲜德人,二为短命不长生;三为破斋并犯戒,四为五逆向耶□。稽首皈依十方佛,真如海藏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光加念力。希有揔持秘蜜□,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廻施法界诸含识。”(40)
此启请文前八句脱胎於前引敦煌文献上博四八—六《尊胜真言启请》次八句:“稽首千叶莲华殿,金刚座上尊胜王;为灭七返傍生路,愿垂金手摩我顶;灌顶能除法妙章,九十九亿如来传;流通变化济含灵,普印发心登彼岸。”此启请文後八句脱胎於上博四八—六《尊胜真言启请》前八句:“稽首皈命十方佛,真如藏海甘露门。三贤十圣应真僧,愿赐威神加验力。稀有揔持秘蜜(密)教,能发圆明广大心。我今随分略称扬,回施法界诸含识。”中间部分未见於其他文献,当为“创新”。其所刻启请,有些为当时民间流行版之一部分。
①《正统道臧》第48册第149—159页。
②《正统道臧》第48册第200页。
③《正统道臧》第5册第224页。
④《大唐新语》第157页,中华书局,1997年。
⑤《大正藏》第19册第250页。
⑥《大正藏》第19册第415页。
⑦《中华大藏经》第65册第685页,中华书局,1993年。
⑧《大正藏》第21册第162页。
⑨《大正藏》第18册第787页。
⑩《大正藏》第19册第271页。
(11)《大正藏》第19册第368页。
(12)《敦煌宝藏》第21册第141页。
(13)《敦煌宝藏》第110册第71页。
(14)《敦煌宝藏》第110册第56页。
(15)《敦煌宝藏》第36册第199页。斯二六八五《乾元启请文一本》、斯四四五四《结坛散食文》、斯四六二五《燃灯文》、斯五五八九《散食文一本》、斯一一三七《道埸愿文》等等与此类似。
(16)《敦煌宝藏》第53册第266页。
(17)《敦煌宝藏》第28册第408页。
(18)《敦煌宝藏》第116册第562页。
(19)《敦煌宝藏》第116册第563页。
(20)《敦煌宝藏》第116册第570页。李小荣先生以为,敦煌文献中的启请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赞文、陀罗尼和经文。(《敦煌密教文献论稿》第241页)我下面分析经幢上的启请文,侧重於赞文部分。
(21)《敦煌宝藏》第21册第140页。
(22)《闽中金石略》卷三;同卷《桃源宫尊胜陀罗尼经幢》同;《满州金石志》卷二《惠能建陀罗尼经幢》(辽代)亦同,见《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3册。另外,敦煌文献中,斯四三七八《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启请》与此同,见《敦煌宝藏》第35册第563页上。
(23)《宜阳县志》卷六《金石》,《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第617页。
(24)《益都金石记》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0册第14857—14858页。
(25)《益都金石记》卷三第14858页。同卷《宋僧文绪陀罗尼石幢》中的启请有缺文,但与此同。
(26)《海阳县志》卷三〇《金石略一》,《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2册第271页。
(27)《河内县志》卷二一《金石志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第177页。
(28)《敦煌宝藏》第21册第138—139页。
(29)《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7册第466页。
(30)转引自《敦煌密教文献论稿》第59—60页。关於“咒土散沾亡骨”,可参阅俄藏敦煌文献Φ一七六《佛顶尊胜洗骨变胜灵验别行法》:“安坛中,上总咒乳橛等一百八遍,即以木橛钉泉水四边八处。又乳酪写(泻)於池中。又以金薄叶书咒著菏叶上,著泉水中,咒师云:‘善知识,今有厄难,被诸外道禁系。今此法作已迄,以陀罗尼护发遣收,领其菏叶与咒师,即没水去。’咒师诃气三遍,外道禁法即破坏,其龙即得解脱无难……佛告阿难:‘所有後代众生,不论贫富高贵,死亡尸骨,起大悲心安坛咒。咒水一万遍,用洒尸骨,直须至心观行。相应安坛之法,用安三坛,一坛安卢舍那佛,佛前乳水一钵,香花结(洁)净,用四供替四无量守护道场。第二坛安四十九盏净灯,开西方之路。第三坛上安尸骨。法师面西坐,用香水一器咒之一万遍,用洒尸骨。父母儿女兄弟净心供(恭)敬利养百宝之物,供是法师,资助亡灵直往净方,不历三途。’佛告阿难,广行流布,不令断绝,救度众生。”《俄藏敦煌文献》第4册第1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1)《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0册第14840页。
(32)《益都金石记》卷二《宋宏正大师遗界记石幢》,《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0册第14846页。
(33)《河内县志》卷二十《金石志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9册第163页。
(34)《闽中金石略》卷三《承天寺陀罗尼经幢》,《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7册第12906页。
(35)《敦煌宝藏》第43册第593页。
(36)《闽中金石略》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7册第12905页。
(37)《益都金石记》卷二《宋李恕尊胜石幢》,《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0册第14847页;又见[清]法纬堂《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7册第466页。
(38)《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7册第475页。
(39)《昌乐县续志》卷一七《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7册第583页。
(40)《益都县图志》卷二七《金石志中》,《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27册第479—480页。经幢在益都,天德二年十月十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