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第五章 密宗神灵系统 一、毘沙门天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有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多闻天王即毘沙门天王,在唐五代时期受到人们的特殊膜拜。密教中有《毘沙门天王经》一卷,唐代不空译;另有《佛说毘沙门天王经》一卷,宋法天译。二书内容大致相同,皆以真言为主。可见,毘沙门天王是密宗大神。

    毘沙门音译又作俱毘罗、毘舍罗婆拏、毘舍罗门等等,意译为多闻、遍闻、种种闻等等,而以“毘沙门天”与“多闻天”最为常见。

    毘沙门的出生相当神奇。敦煌文献斯四六二二《毘沙门缘起》记载:“其母从颔下烈(裂)生毘沙门。生已,母便命终,得生天官。毘沙门天王生经七日内,身上天宫中,往看其母。帝释手擎舍利塔与之。”又记载:“世尊即为毘沙门天王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崛物罗庭毘沙门天王。’……既得授记,即於佛前发大誓愿:护此阎浮提世界一切众生及国王大臣后妃王子,令国人民若男若女,四部之众须受《金光明经》为我诵读。”①

    毘沙门天王的原型也许是古代的某一国王②。《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唯有北方毘沙门子那履沙婆,曾於往昔造菩萨像,以斯福故,後得为王。”③《大唐西域记》卷一二“瞿萨旦那国”:“王甚骁勇,敬重佛法,自云毘沙门天之祚胤。昔者,此国虚旷无人,毘沙门天於此栖止……未有胤嗣,恐绝宗绪。乃往毘沙门天神所,祈祷请嗣。神像额上,剖出孩婴,捧以回驾,国人称庆。既不饮乳,恐其不寿,寻诣神祠,重请育养。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智勇光前,风教遐被,遂营神祠,宗先祖也……故今神庙多诸珍宝,拜祠享祭,无替於时。”④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一“于阗”条注:“彼城中有毘沙门天神庙,七层木楼,神居楼上,甚有灵验。其国界有牛头山,天神来时,栖宅此山。”⑤

    在早期的佛典里,毘沙门天王在四大天王中并不特别突出,人们通常以东西南北的顺序提及四大天王,而毘沙门天王仅仅位列第四。例如,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灌顶经》卷七说:“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吒,主诸灾横水火变怪,以神王名厌之吉;西方天王名毘留波叉,主诸迁贼怨家偷盗,以神王名厌之吉;南方天王名毘留离,主诸五瘟疲劳疫气,恶毒斗诤口舌,以神王名厌之吉;北方天王名毘沙门,主诸鬼魅魍魉,鬼神作灾异者,以神王名厌之吉。”⑥《长阿含经》卷二十《四天王品》中也是这样的顺序⑦。

    在佛典中,毘沙门天王虽然位列第四,但还是比较活躍的。如,《增壹阿含经》卷二十记载他帮助梵志修得阿罗汉果;《大集经·月藏分·毘沙门天王品》记载他受佛陀嘱咐护持北方;《贤愚经》卷四记载他帮助优波斯那供迎舍利弗、目连。从文献记载来看,在南北朝後期,毘沙门天王便得到民间的尊崇。《法苑珠林》卷三九《伽蓝篇·感应缘》:“晋建元寺,建康太清里。寺基本宋北第。元徽二年,宫人陈太妃造寺塔。舍利灵应相仍,每夕放光。寺大殿後,画迦毗罗王及毗沙门天王二像,若有僧侣失仪,童竖亵慢者,无不影响表异,使其恭肃。若使虔诚忏礼,摽心恳切者,必空中有弹指声,或循绕翼卫其。间有请福祈愿者,莫不尅谐。”⑧斯四五二八《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尾记:“大伐(?)建明二年四月十五日,佛弟子九集,既居未劫,生死是累,离乡已久,归慕常心。是以身及妻子、奴婢、六畜,悉用为比(毘)沙门天王,布施三宝。”⑨但是,毘沙门天王的财神功能依然如故。鸠摩罗什译《灯指因缘经》说:“尔时城中有一长者,其家巨富,库藏盈溢,如毘沙门。”⑩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一二《游戏观嘱品》说:“毘沙门大库藏王。”(11)

    在密宗文献中,毘沙门天王的财神特徵得到进一步强化。《毘沙门天王经》:“行者念诵(真言)常无间断,乃至毘沙门天王子赦儞娑现童子形告持诵者言:‘汝何事请召我父?’持诵者言:‘我为供养三宝,受与我财宝。’童子赦儞娑於须臾顷还至毘沙门天王所,告父言:‘持诵者求诸财宝,为供养故,利益有情。’毘沙门天王子告童子赦儞娑:‘汝日日与金钱一百,乃至寿终。’其赦儞娑日日送金钱一百,与持诵者安於头边,其金钱异种香气。”(12)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也许是因为佛教的财神基本都在密宗文献中。《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若彼诵人,无财者令得财,无吉祥者令得吉祥,一切所欲之事令得成就。”(13)《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或开大恶声,如得破坏,此是祥瑞,不得恐怖,所求之事,决定成就,当得宝藏神与大富贵。”(14)《大方等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於上虚空中,雨种种妙物。所谓诸花香,末香,涂香,缯盖幢旛,作种种天乐,美膳饮食,璎珞衣服,种种珍宝,皆从空中缤纷而下。雨如此宝,满足三千大千世界。”(15)《不空羂索咒心经》:“白月八日受持斋戒,专心诵此大神咒心,乃至七遍,不杂异语,当知是人现世定得二十种胜利。……六者多获财宝,随意受用;七者所得财宝,王贼水火,不能侵损。”(16)《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若有国王、王子、妃后、公主,及诸宰辅并凡庶等,能书写此咒安於宅中,其家即得大富贵,饶财常富。”(17)

    也许是财神身份的帮助,毘沙门天王在後来的汉译佛典中位置提前了。如,《悲华经》卷一将毘沙门天王提到首位(18)。不过,毘沙门的财神功能远远不及他的护法功能。这是其名字本身所决定的。关於“毘沙门”梵文之名与义,徐梵澄先生以为或当为夜叉王之首。徐梵澄先生引《华严经》卷一:“复有无量夜叉王,所谓毘沙门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又引《华严经》卷三:“复次,毘沙门夜叉王,得以无边方便救护恶众生解脱门……”又引《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四:“我於往昔修菩提,为众生故作鬼王。”又引《佛说鬼子母经》:“有王名毘沙门,主四天地,护人命。出入常从毘沙门求愿……”(19)《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众生居品第四十四》说:“毘沙门天王,护世之主。”(20)《金光明经》卷二记载毘沙门天王之语:“我等四王,亦当令是王及国人民,一切安稳,具足无患。”(21)

    具有此种身份的毘沙门天王,其相貌威武不凡。《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陀罗尼者,先须画像。……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其左手执三叉戟,右手讬要(一本作“讬塔”),其脚下踏三夜叉鬼。中央名地天,亦名欢喜天,左边名尼蓝婆,右边名毘蓝婆。其天王面作可畏,猛形怒眼满开。其右边画五太子,及两部夜罗刹眷属,左边画五行道天女及妻等眷属。广如大经说。”(22)《北方毘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若行者受持此咒者,先须画像。於彩色中并不得和胶,於白氎上画一毘沙门神,七宝庄严衣甲。左手执戟矟,右手讬腰上。其神脚下作二夜叉鬼,身并作黑色。其毘沙门面,作甚可畏形,恶眼视一切鬼神势。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何(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离其侧。”(23)

    毘沙门天王的造像是手托宝塔,这也有渊源的。《大唐西域记》卷一二“娑摩若僧伽蓝”:“王城西五六里,有娑摩若僧伽蓝,中有窣堵波,高百余尺。……王感获舍利数百粒,甚庆悦。窃自念曰:‘舍利来应,何其晚欤!早得置窣堵波下,岂非胜跡?’寻诣伽蓝,具白沙门。罗汉曰:‘王无忧也。今为置之,宜以金、银、铜、铁、大石函等,以次周盛。’王命匠人,不日功毕,载诸宝轝,送至伽蓝。是时也……观送舍利者,动以万计。罗汉乃以右手举窣堵波,置诸掌中,谓王曰:‘可以藏下也!’遂坎地安函,其功斯毕。於是下窣堵波,无所倾损。观睹之徒,叹未曾有,信佛之心弥笃,敬法之志斯坚。”(24)徐梵澄先生说:“这一则神话,或毋宁说一则童话,据情理推测,也可有其事实根据。不知何来的何人的舍利,必是於大塔建成後再埋入其中的。或许大塔中央原有一二尺高的小塔,在埋藏舍利时,有长老(此称罗汉)手捧此小塔,待掘土安函埋葬已毕,又将小塔置於原处。及至众口哗传,遂成为罗汉手捧百余尺的大塔了。……而在辩机的笔下……衍变遂成为哪吒之手捧佛塔了。”(25)俞樾《茶香室丛钞·三钞》“讬塔天王”:“《宣和画谱》有讬塔天王图,余於《曲院集纂》杂纂三十六引《元史·服舆志》,见托塔天王之说有所本。今乃知六朝时,早见於图画矣。又按:展子虔有授塔天王图,吴道元有请塔天王图,范琼有降塔天王图,朱繇有捧塔天王图。宋董逌《广川画跋》有《北天王像》,後题辨云:‘吴明仲以吴生画天王示余,因告之曰:昔余得内典,说四天王所执器,皆自报应中出。北天毗沙国王也,尝兵鬪不利,三逃於塔侧方免,其困时愿力所全,得无违碍。报回乡则变相所成,画者得以据之。今以云物为报者,非吴生所为也。以云物易塔之重,自王衍始。’按:此段语意,有不可解,然北天王所执为塔,固可考矣。”(26)

    ①《敦煌宝藏》第37册第108页。

    ②李小荣先生以为毘沙门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财神,早在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即已出现,但不是武神。见《敦煌密教文献论稿》第144页。

    ③《大正藏》第16册第791页。

    ④《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06页,中华书局,1990年。徐梵澄先生认为“此国此王,当然有其历史性,不是虚构”。见《关於毘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⑤《一切经音义》第1册第4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大正藏》第21册第516页上。

    ⑦参阅《大正藏》第1册第130页中。

    ⑧《大正藏》第53册第594页。元徽二年为公元477年。

    ⑨《敦煌宝藏》第36册第472页。建明二年为公元531年。

    ⑩《大正藏》第16册第808页。

    (11)《大正藏》第3册第706页中。

    (12)《大正藏》第21册第215页中。

    (13)《大正藏》21册334页中。

    (14)《大正藏》21册352页中。

    (15)《大正藏》13册第108页上。

    (16)《大正藏》20册第403页中。

    (17)《大正藏》20册第801页上。

    (18)《中华大藏经》第16册第120页,中华书局,1993年。同样顺序的还有东晋佚名译《善法方便陀罗尼经》,见《大正藏》第20册第581页中;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见《大正藏》第16册第340页下;《合部金光明经》卷五《四天王品第十》,见《大正藏》第16册第382页上;《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四天王观察人天品第十一》,见《大正藏》第16册第426页下。

    (19)《关於毘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20)《大正藏》第2册第766页下。

    (21)《大正藏》第16册第341页上。

    (22)《大正藏》第21册第219页。

    (23)《大正藏》第21册第225页下。徐梵澄先生认为,印度自古所常用之兵器,很少有戟或矟,戟或矟皆长柄,利於马战,多用於北方。这说明毘沙门天王流传到西域,已经大大世俗化了。《关於毘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24)《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19—1020页。

    (25)《关於毘沙门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3期。

    (26)《笔记小说大观》第23编第7册第4137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