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结语 密宗与道教的相互融合 五、六甲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夷坚志》甲志卷一三“杨大同”:

    杨大同,怀州人。未第时,随兄官下。尝与兄之小儿肩舆为戏,儿已下轿,杨揭帘,见妇人抱幼女坐轿中,大惊异,即以兄子归,急出外舍,思所以挑招之策。旋踵间,妇已在卧内,笑曰:“正此待子。”遂与之狎。问其故,曰:“我某家之子,夫行役不归累年,以子独居,故逸而从子。子勿泄勿娶,我虽久此,外人不能知。”自是与寝食。历数月,杨颜色日枯悴,兄家疑之,亦尝闻夜榻人声,意有淫厉,呼道士以天心六丁符箓治之。女忽变形,作可畏相,欲杀杨。杨哀鸣恳拜曰:“请後不敢。”遂如初。少时,自垂泣辞去曰:“我乃尔三生前妻。此女,尔女也。尔为商往他州,顾恋倡女,不知还,我贫困不能自存,携此女赴井死。诉之帝,帝令天狱□法曰:‘尔逐利忘家,致妻子死於非命,虽有别善业当登科,然终不能享,自此十年间将受报。’我以前缘未断,来寻盟,今数尽当去,亦从此受生矣。”出门,即不见①。

    此处所谓的“六丁”,即是指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六丁及其六甲(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是道士行法时支配的主要神灵。《後汉书·孝明八王·梁节王畅传》:“畅性聪惠,然少贵骄,颇不遵法度。归国後,数有恶梦,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梦,畅数使卜筮。又畅乳母王礼等,因此自言能见鬼神事,遂共占气,祠祭求福。忌等谄媚,云神言王当为天子。畅心喜,与相应答。”②《云笈七籖》卷一二《上清黄庭内景经》录有召六甲六丁符,其咒语为:“玉清大将,六甲宣行,真符速召,往赴坛埸。九天召命,六丁奉行,玉女神化,速降神光。”③在宋代道观中,真武帝像旁便设六甲六丁神为侍从。《老学庵笔记》卷九:“抚州紫府观真武殿像旁设有六甲六丁神。”④

    北宋时已传世的《枕中经》记载了一则消灾去厄的咒语,光君曰:“子欲过度三灾九厄,应作是言:‘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吾居其中,常如赤子。日为功曹,月为主簿,雷公使者,在吾左右。风伯雨师,在吾前後,六甲直符,周匝围绕,青龙扶吾左,白虎扶吾右,朱雀导吾前,玄武从吾後,北斗覆吾头,天罡指吾足,腾蛇在吾手,为吾灭殃咎。……令敕千鬼万神,各还本乡,当吾者死,背吾者亡,速出奔迸,隐匿深藏,天丁力士,斩杀不祥。急急如律令。”⑤

    《夷坚志》乙志卷一五“桂真官”:“会稽人桂百祥,能役使六丁六甲,持正法著名,称为真官。先是,吴松江长桥下,每潮来,多损舟船,相传云龙性恶所致。县人共雇一傔,齎诉牒请於桂,桂曰:‘若用我法,当具章上奏,则此龙必死。事体至大,吾所不忍,姑为其易者。’乃判状授傔,戒曰:‘汝归。’持往寻常覆舟处,语之曰:‘桂真官问江龙何为害人,宜速改过自新。脱或再犯,当飞章上天,捕治行法矣。’此人持归报父老,别募一渔者,使伺潮将至,从第四桥出白之。渔者迎投判牍,具告桂语。瞬息间,潮头正及处,即滔滔而返,自是不复为害。”⑥

    伯二五五八《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经》另见於伯二七二三、伯三〇二二、伯二七〇八、斯四五二四等,均为残卷。此经介绍了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等六位将军,在每一位将军之下又介绍七千佛之救护方法,其以符制鬼之特徵显然是受到道家的影响⑦。

    当然,密宗文献中与道教相关的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举出不少。如,伯三七三二《佛说提谓经》另见於斯二〇五一、斯四五四六、北七一四六等,均为残卷,此经论五星、五行、五岳、五帝、五脏之关系,具有明显的中土文化痕迹⑧。再如,斯一九六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另有斯二四九四等一百五十余种,《大正藏》中亦有此经之多种译本。此经提及树五色旛及立七灯以延命,具有明显的道教文化痕跡。《灌顶经》卷一二有续命旛灯法,“用神旖五色四十九尺”⑨。再如,北八二九〇《佛说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另见於北七六六四、伯二一八六、伯二二九七、伯二一三六、斯一五五二等。此经中多道教鬼神之名,如:“土地者,狐狸是。山神者,他虫蟒蛇是。宅神者,老鼠、蝙蝠是。天神者,魔邪是。若有东来鬼,若有东南来鬼,若有南来鬼,若有西南来鬼,若有西来鬼,若有西北来鬼,若有北来鬼,若有东北来鬼,若有上方蜚尸鬼,若有下方道注鬼,若有天神地神鬼,若有山神树神鬼,若有五道之神鬼,若有南斗北辰鬼……此诸鬼神,若不随此咒,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⑩此类说法,在汉代已见於中土文化典籍,如《论衡·订鬼》、《风俗通》卷九。另外,密宗文献中有《北斗七星念诵仪轨》,金刚智译,但经中贪狼、破军等名称均为中土所有。再如,斯二〇八八《佛说咒魅经》又见於斯四一八、斯二五一七、斯四五二四、伯三六八九等。此经曰:“给孤园中有一老母,野狐穴前,烧其脂火,夜半日月五星下,造作魅蛊……或作蒲人,或作人形象,或作符书,厌祷咒诅,或取人家姓字……或取人家五行作具,或取人家门户楔,或取人家匙筯,造作魅蛊。或骑麻蒐马,或刺人心肝,或刺人手脚,或针人眼孔,或针人腰背……造作魅蛊之人,生死无道,强煞良善。若教他作千殃万罪,造者自当。”(11)此与中土文化类似。另外,经中提及东方青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显然也是中土文化的说法。再如,伯三九二〇《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首尾俱全,此经言星神可以降祸於人,持念本经中佛所说的咒语即可避祸。此经收《大正藏》19册,题为“唐代失译”。另,《大正藏》所收不空译《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为此经之另一译本;一行撰《北斗七星护摩法》卷末所附炽盛要法(见《大正藏》第21册)文义相近,当是同一经之异译,不同之处在於出自一行之手。至於斯五五五三《密宗神咒》,则是杂糅佛道二家而杜撰所成。

    对於密宗与道教的融合,萧登福先生认为,学者一般祇注意到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却不敢设想道教对佛教,甚至印度本土也有影响;中印之间的交通,在汉代已由商人开启,有跡象表明道教曾一度传至西域,道教及中土文化可能影响了佛经与印度。萧登福先生说:“这些受中土影响之佛经,有的有多种不同年代之译本,可以证明梵本已受影响,不是译者新加;有的则可能是译者入中土後,杂取中土事物所增入;有的则疑是印僧来华时所携梵本不多,为取信中土民众,先以梵文杜撰成书,再予以汉译(自撰自译,或自撰由他人译)。”(12)王卡先生亦指出:“佛教不仅编造伪书,而且也‘抄袭’道经。例如《佛说七千佛神符益算经》,已发现七件敦煌抄本。据释明诠《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伪经目录》,著录‘七千佛神符经’一卷。可知此经最晚应出於唐初。这件伪经是删减改编《太上老君说长生益算妙经》而成。两者经文内容大致相同……经文中出现益算经六甲神将名、北斗七元及五行星君等,都出自南北朝隋唐道教上清、灵宝及北帝派经书。”(13)另外,王卡先生还指出:“敦煌遗书中有多件佛教的法印,其印文都采用了道教的符式。S.2498《观世音菩萨符印》中,有‘金刚童子随心印’,其印文符式及制印法与道教印类同,但用印时所念咒语则是佛教密宗的‘军荼利小心咒’。其他如观音寸印、玉女奉佛印等,皆如此类。”(14)

    以上学界贤人所言,为进一步研究中土密宗信仰指示了非常有价值的路径。

    ①《夷坚志》第1册第111—112页。类似的故事又见《夷坚志》乙志卷六“赵七使”,《夷坚志》第1册第235—236页。

    ②《後汉书》第6册第1676页。

    ③《四部丛刊》初编第92册。

    ④《老学庵笔记》第116页。

    ⑤《正统道臧》第34册第459页。

    ⑥《夷坚志》第1册第313页。“役使六丁六甲”之术在东汉时即已出现。《後汉书·梁节王传》:“畅性聪惠,然少贵骄,颇不遵法度。归国後,数有恶梦,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梦,畅数使卜筮。”《後汉书》第6册第1676页。据《夷坚志》,称“真官”者多为行“天心法”之道士,然此人似非道士。

    ⑦参阅《敦煌宝藏》第122册第111—112页。

    ⑧参阅《敦煌宝藏》第130册第274—289页。

    ⑨《大正藏》第21册第535页中。

    ⑩《敦煌宝藏》第109册第524—535页。

    (11)《敦煌宝藏》第16册第86页。

    (12)参阅萧登福《道教与密教·自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13)王卞《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第59—6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王卞《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第59—61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