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第二章 隋唐传译之情形 第一节 传译之人物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隋文帝即位之年,齐僧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昭、僧律等十人携梵本二百六十部至京师,天子下诏翻译,自是设译馆,立翻经学士,广求中外义学僧人。(《开元释教录》卷七)阇那崛多北印度犍陀罗国名僧也,实为译主;沙门彦琮才华学问一时无双,实为玄匠。此事足见隋唐译事之特质,盖我国人亲寻经典,能自行翻译,此已启其端也。

    第一节  传译之人物

    隋朝之译馆,一在长安大兴善寺,一在洛阳上林园。大兴善寺译场立于开皇元年,盖梵经遥至,敕由昭玄统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主持,西域僧人(达摩阇那与那连提黎耶舍)传译。然人非长材,致音义乖越,于是乃自突厥迎阇那崛多返中国。新至梵本,部众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宣辩自运,不劳传度。文帝更召达摩笈多,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传梵语;又置十大德监掌译事,铨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复勘,整理文义,于是译场之组织大备。崛多译佛典共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又共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及婆罗门毗舍达等于内史内省译梵古书及乾文,合二百卷,则所译且及于婆罗门外道书矣。(《续高僧传》卷二《阇那崛多传》)

    洛阳之上林园,则炀帝时于中置翻经馆,征达摩笈多并诸学士从事新制,只译七部。未几隋国内乱,其事遂废。然上林园供给事隆,倍逾兴善。(《续传》卷二《彦琮传》)沙门智通于此学梵书语,可见译经之外兼事梵语学。(《开元录》卷八)总计隋朝始终两处译事者为彦琮。彦琮初名道江,历周齐至隋,于朝堂讲玄学,与文人学士交游,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结为文外玄友,又尝共晋王(后为炀帝)唱和,其后专学梵文,《大品》、《法华》、《维摩》、《楞伽》、《摄论》、《十地》等皆亲传。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炀帝敕送馆,付琮披览,并使编叙目录,以次传翻,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其时又有王舍城沙门谒帝,将还本国,请《舍利瑞应图经》及《国家祥瑞录》,敕琮翻之为梵,合成十卷,赐之西域。盖译华为梵,为中土前此希有之事,而琮以妙善梵文,其论翻译,实甚中肯綮焉。琮兄子行矩亦习梵文,并参翻译。

    唐初中印度僧波颇(亦名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广研大小,博通内外,亦曾受教于戒贤法师。北行经突厥王庭,以贞观元年赍梵本至京师。太宗仍诏于兴善寺设立译场,规模不小。搜求硕德、兼闲三教备举十科者十九人,其中法琳、慧颐、慧净甚有名。①计波颇所译者有龙树《般若灯论释》、无著《大乘庄严经论》等书。且志在传法译经,不事讲说以趋时誉,似为孤怀独往之士也。

    波颇卒于贞观七年,其后十二年而玄奘法师至自西域,我国之佛典翻译如日中天矣。其所携来经论等六百五十七部,总计如下:

    大乘经  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  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论  十四部

    大众部经律论  十五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  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  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  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  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  六十七部

    因明论  三十六部

    声论  十三部

    诏于弘福寺翻译,令宰相房玄龄监理,译场完备,参与者均一世大德。而证义之神昉、神泰(防为玄奘四大弟子之一;泰著有疏论多种行今),缀文之道宣(律宗开山祖,即作《续高僧传》者),字学之玄应(所作《众经音义》为治音学之要籍),笔受之窥基,则直千古有数之人物也。后太子(即高宗)建慈恩寺,别造翻经院,令法师居之。晚年(高宗时)更常就玉华宫翻译。每年所译恒多至数十百卷,自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共译经论等七十三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卷。②《慈恩传》叙法师永徽改元后之用功曰:

    法师还慈恩寺,自此之后,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日所翻。每日斋讫,黄昏二时,讲新经论,及诸州听学僧等恒来决疑请义。(中略)日夕已去,寺内弟子百余人,咸请教诫,盈廊溢庑,皆酬答处分无遗漏者。(卷七)

    嗟夫,其克享大名,千古独步,岂无故哉!岂无故哉!玄奘以后,直至不空金刚,我国求法与译经,继臻极盛。其与奘师先后同时译人有那提(《续僧传》谓其为“性宗大师”,译经三部三卷)、智通(于贞观至永徽中译经四部五卷)、无极高(高宗时将梵本至长安,于慧日寺译《陀罗尼集经》十二卷)、若那跋陀罗(在南海诃陵国译《涅槃》后分)、日照(以高宗仪凤初至天后垂拱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译经十八部三十四卷)、杜行*(左岂右页)(官鸿胪寺典客署令,明诸番语及天竺语书,译经一部一卷)、佛陀波利(五台山僧,出经六部七卷)。及天后当国,译事尤盛,知名者有提云般若(于阗国人,译《华严经·佛境界分》等共六部七卷)、慧智(本印度人,父居中国,译《赞观世音菩萨颂》一部一卷)、李无谄(婆罗门人,为新罗国僧译《陀罗尼经》一部)、弥陀山(译经一部,又助实叉难陀译经)、宝思惟(多译陀罗尼),而以实叉难陀之译《华严经》,菩提流志之译订《大宝积经》,至为伟巨。③然玄奘以后,僧人译经之最有名者,实为我国沙门义净。

    义净三藏(公元635—713年)者生于范阳(今涿州),年十八志游印度,仰法显之辟荒,慕玄奘之高节。④至年三十七到广州,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罢退。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其初同行者有弟子善行乃行至室罗筏Sumatra以疾归。)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以天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夏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后自专译。其译场规模亦大,中国、印度高僧并都参与,共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特致力于律部,声名极一时之盛。盖兼通华梵,中国人自行译经,净师仅亚于奘师也。而其所撰《大唐求法高僧传》及《南海寄归内法传》,则为现代研究中印历史者之要籍也。

    后中宗时有译人智严(于阗王之质子,译经四部六卷)及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十卷)。玄宗时译事又大盛,其中心人物为金刚智(南印度人)、善无畏(中印度人)。是时印度密宗代兴,显教(指性、相二宗)已入末运。我国自西传来之学遂渐多密宗,唐初已然,其时译总持者极多(总持谓咒也),至此机熟。善无提开元四年赍梵夹至长安,以神秘干人主。初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中途而卒,所将梵本,有敕迎还,藏于长安华严寺。⑤至是善无畏与一行禅师于中检得数种译之,并属总持。所出《神变加持》、《苏婆呼》、《苏悉地》三经,均密宗之要籍也。金刚智以开元七年到广州,敕迎入都。设坛灌顶,祈雨视疾,相传谓多灵验。所译密典四部。其时助弘金刚智、善无畏之密教者为一行,即以历算著名者也。而此二人又交结妃后朝臣,于是密风大著,金刚智弟子不空遂开创密宗焉。

    释不空本名不空金刚,幼随叔至中国,年十五事金刚智。师死后,奉遗命返印度,求得密藏经论五百余部,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赍归。玄宗、肃宗深事优礼,至代宗朝而尤厚。所译密典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并敕收入大藏,于是密典充斥天下矣。

    不空以后译事大衰。德宗朝则有智慧,北天竺人,译《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等共十二卷;有莲华精进,丘慈国人,译出《十力经》;有悟空,中国西行求法者,凡译经《回向轮经》等三部十一卷(或谓法戒译出);有法戒,于阗人,译《十地经》。宪宗时则有般若,罽宾人,先于贞元中译《华严经》后分四十卷,元和尚书孟简助译《本生心地观经》八卷。文宗时则有满月,译《陀罗尼经》四卷,未入藏。⑥然以上所译经均非重要,此后至宋初,译事寂然无闻矣。

    然唐文宗时有吐蕃人法成者,其名不见于《宋高僧传》,近因敦煌石室遗书之发见,知法成汉文之译著如下列:

    《大乘稻芊经随听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星母陀罗尼经》

    《瑜伽论附分门记》

    《萨婆多宗五事论》

    《释迦如来像法灭尽之记》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叹如来无染著德赞》

    西藏文一切经中,亦有法成自汉文迻译书多种,最著者为唐圆测法师之《解深密经疏》,故法成实通华梵蕃(西藏)文三种。且成之中译固亦雅驯,译华为蕃,尤为稀有。顾其事迹,殊少可考。近经中外学者疏寻,仅于法成及其弟子智慧山敦煌写本题跋中,推定其为吐蕃人,曾在甘州修多寺译经。所译著者有注大中年号,常题为国大德三藏法师。据乾隆四十四年刊之《甘州府志》,谓自代宗广德元年吐蕃陷甘州以后,河西尽失,直至宣宗大中五年,沙州人张义潮又以甘州归于唐,故据《西陲石刻录》所载赐沙州僧政敕有曰:

    顷因及瓜之戒,陷为辫发之宗。尔等诞质戎疆,拪心释民,能以空王之法革其异类之心。……假内外临坛之名,锡中华大德之号。

    敕书在大中五年中并提及张义潮(义作议)之名,则张氏归唐,僧人同时入奏。⑦按法成曾于大中十年讲瑜伽大论,智慧山等听记,因作“分门记”,则法成者亦或曾一度为唐室民人,而所谓“国大德”者,或乃唐帝所敕赐之号欤?

    ①  法琳,《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慧颐,《续传》卷三;慧净,《续传》卷三。

    ②  此据《续高僧传》卷五;《开元录》著录为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包括《大唐西域记》等;慧立《奘传》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③  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八十卷,是谓唐译《华严》,难陀于阗国人,共出经十九部一百七卷;菩提流志,本名达摩流支,南印度人,共出经五十三部,一百十一卷,所译订《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系据为玄奘所得梵本,中三十九卷为流志新译。以上均据《开元录》卷八、九。

    ④  此据《南海寄归传》,《宋高僧传》本传“年十八”作“年十五”。

    ⑤  见《开元录》卷九;又见《求法高僧传》序及卷下。无行,义净曾见之。

    ⑥  以上均见《宋高僧传》;又满月见圆仁记。

    ⑦  参看《雪堂丛刊》中之《补唐书张议潮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