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锐意凿通西域,及至唐初,威力震远,甚且发兵入中印度克名都,擒伪王,中外交通因之大辟。而玄奘西征,大开正路,僧人慕高名而西去求法者遂众多。义净三藏作《大唐求法高僧传》,仅就一己闻见,时限太宗、高宗、天后三朝,所记已有六十人。义净自谓“西去者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则其湮没未彰不知凡几,而求法之盛概可知矣。
当时因西域各国兴灭异乎前朝,故西行路线亦遂变更,计有如下几路:
(一)凉州——玉门关——高昌(今吐鲁番)、阿耆尼(今焉耆)——屈支(龟兹,今之库车)——逾越天山——大清池(今特穆尔图泊)——飒秣建(中亚细亚之Samarkand)——铁门(在今Derbent之西八英里)——大雪山(今之Hirdu Kush)东南行至健驮罗(Gandhara为印度境)。
此为天山北路,玄奘去时之所经历也。路纡回远经中亚细亚,大异于法显所经。盖尔时突厥强大,中印间诸国多臣服之,西行者必诣突厥王庭,请求通过。故齐僧宝暹东归,阇那崛多西去,均过突厥。(见《开元录》卷七)而玄奘则必西行至大清池左近素叶城见突厥可汗,请得致诸国书而后西行也。
(二)自玉门关西行经天山南路,由于阗及羯盘陀(今塔什库尔干)再度葱岭,达印度境。
此路为天山南路,玄奘归时所经也。
(三)经商昌——焉耆——疏勒——于阗再度葱岭,以达印度境。
此则开元中沙门慧超归途所经之路也。其路当略同法显之所经历者。又据《求法高僧传》之《玄照传》,有所谓迦毕试途者,查上三路均经迦毕试,该途不知何指。《传》又言迦毕试途为大食人所阻,亦足注意。
(四)《求法高僧传》所谓之吐蕃道,则系由西藏出尼泊尔,达北印度。
义净又有出沙碛到泥波罗,则其时自唐朝至西藏历经新疆、青海,此路前此所未通,及唐初吐蕃强盛,其王弄赞尚文成公主,信佛教,遣使至天竺求法,应是中华印度间新辟通道。如玄照法师,即经文成公主送往北天竺者也。然吐蕃常与唐朝绝,而尼泊尔常有毒杀,亦非坦途也。(均据《求法高僧传》)
(五)广州——室利佛逝国(Sumatra之东南端)——或至词陵洲(爪哇)——经麻六峡至耽摩立底国(Tamralipti,在恒河口),或至狮子国(锡兰)再转印度。
此为海路,则义净所经,其先止于诃陵国者则为会宁,先至狮子国再往耽摩立底者则为大乘灯。唐初南海诸小国先后朝贡称藩,如占城(交趾)、真蜡(柬埔寨)、扶南(暹罗)、婆利(婆罗州)、阇婆(爪哇)、室利佛逝诸国均于其时来廷,而广州始置市舶司,足征中外贸易之发达,故《求法高僧传》所载经海道往西方者颇不乏人也。
寻求法诸人西去动机,一在希礼圣迹,一在学问求经。迹其所得所求,亦可觇当时佛徒之注意所在。求得律藏,义净、道琳是矣;求得瑜伽,玄奘是矣;会宁之于《涅槃》,义辉之于《摄论》、《俱舍》;无行、玄照均常究心中观。凡此诸端,似为印土所流行,而中土人士所欲究心者也。
凡往天竺,先学梵语。或在国内就学于译场,如沙门玄照以贞观年中在大兴善寺玄证师处初学梵文,后乃杖锡西迈是也。而多数于出国后学之,其地点知名者有四:(1)室利佛逝,则为义净学梵语之国;(2)为耽摩立底,则道琳学梵语之地;(3)为阇阑陀国,则玄照习梵文之处;(4)为大觉寺(佛陀成道之地),则为智弘习梵文之所也。有唐盛时,中印交通虽云大辟,然道途窎远,险阻艰难,求法之所备尝,仍不减于法显,故义净叹美求法高僧曰: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馨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恩以流望。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实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遗命。或亡餐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设令得到西国者,以大唐无寺,飘寄栖然;为客遑遑,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蓬转,罕居一处,身既不安,道宁隆矣。
准此以观,艰苦可想。无论玄奘之独涉流沙(在到高昌以前),义净之孤征南海,中西人士早已共引为美谭。而其余轻身殉法,客死外国,不遂所怀,如玄照、无行之徒者亦夥。益中印交通不但有天然之险碍,而中途且有当地民族之梗阻。有时泥波罗道,以吐蕃(西藏人)拥塞不通;迦毕试途,以多氏(亚剌伯人)捉而难渡。故求法者无论其智慧、其学识若何,其志气之卓绝盖可惊矣。①
当时求法者留学之处,虽不得其详,然据见之记载,其最有名者如下列:
(一)那烂陀寺,在恒河右岸,古王舍城之北(Bargaon村)其名不见法显记载,而宋云行传有之。至唐而蔚为印度最大寺院,重大乘学。玄奘留学时,戒贤、智光同时于此各弘性相二宗。(详《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义净谓其中有僧众三千五百人,印土第一。
(二)大觉寺,距王舍城不远,释迦成道之处,有释迦之真容,为求法所必瞻礼之地。现在犹存有名之Mahābodhi temple。
(三)信者寺,在庵摩罗跋国(西印度),为学小乘之处所。
(四)新寺,在印度之北(今之Balk地),为大雪山以北之大寺,部属小乘。玄奘、义净均道及之。
(五)大寺,在狮子国之都城。据记载寺极为壮丽,兼大小乘,而上座部甚有势力。距此不远有寺,中藏佛牙极有名。
(六)般涅槃寺,在俱尸城,释迦涅槃之地。道希法师于此专攻律藏。
(七)羝罗荼寺,离那烂陀寺不远,无行于彼学因明。
自玄宗以后,吐蕃强大,阻碍交通。又中国内乱,民力凋敝,因是求法西行,渐成绝响。沙门悟空,本名车奉朝。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敕宦官张韬光率吏四十余人西迈,车奉朝还至健陀罗,因疾未归,发愿出家,历游印土,前后四十年,至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返国。此或唐代最后之西游知名者。
① 求法者类人格可风,惟沙门道方亏检乏学,当时留学之败类也,事见《求法高僧传》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