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子史地撰述亦不减于南北朝,然其存者亦十仅一二,兹分为七类略陈之:一曰,释迦传记;二曰,教史:三曰,僧传;四曰,宗派史;五曰,杂记;六曰,名山寺塔记;七曰,西域地志。
一释迦传记。如道宣之《释迦氏谱》一卷,今存,分为五科,一序所依贤劫;二序氏族根源;三序所托方土;四序法王化相;五序圣凡后胤。均钞录经典,未有考定。然旨在弘法,自不可依普通历史论之也。
二教史。魏收《魏书》之《释老志》,叙汉代以后二教历史,至隋王邵作《北齐志》(隋、唐志著录),中遂亦列入“释老志”。①其专叙佛史之书,有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十五卷,叙佛陀行化及东渐以后之历史,并译著目录及作者略传,实中华佛教全史也。而首列年表,则佛史编年之始。晚唐神清作《释氏年志》三十卷(见《宋僧传》),则为编年佛史,与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较,或更详尽。他若隋灵裕之《佛法东行记》(《房录》、《内典录》著录,作“《经法东行记》一卷”)、《齐世三宝记》(见《续僧传》),唐玄琬《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见《续僧传》),玄畅《三宝五运图》,②均为中华佛教史资料。贞元时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集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诸朝制旨碑表,则善于保存佛教史料者。又有专记僧伽制度者,如灵裕之《僧尼制》一卷(已见前);唐一行奉诏撰《释氏系录》一卷,总有四条,一纲维塔寺,二说法旨归,三坐禅修证,四三法服衣。二书均已佚失,想其内容或似宋赞宁之《僧史略》也。
三僧传。又可分五:
第一别传行状,简列于下,如:
隋行矩《彦琮行记》,见《续僧传》。
隋智猛《慧远法师行状》,见《续僧传》。
隋曹毗《真谛别传》,见《续僧传》,《内典录》作《真谛三藏历传》。
《信行本传》,见《续僧传》十六,不著录撰者姓名。
智*(左岂右页)《南岳思禅师传》,见《内典录》。
唐道基《靖嵩行状》、《志念行状》,见《续僧传》。
灌顶《智者大师别传》一卷,今存;《杭州真观法师别传》,见《内典录》。
明则《县迁行状》,见《续僧传》。
行友《智通本传》,见《续僧传》;《已知沙门传》,《唐志》著录,注曰:“序僧海顺事。”
彦悰《法琳别传》三卷,今存。
慧立撰彦悰笺《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十卷,今存。
冥详《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今存。
圆照《利涉纪传》十卷,见《宋僧传》。
如净《道宣传》,按圆仁《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有《唐故终南山灵感寺大律师道宣行记》一卷,或即如净撰。
法铙《章安大师别传》一卷,日本《传教大师别传》著录。
吕向《金刚智行纪》一卷,《续开元录》著录。
李华《善无畏行状》,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及《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赵迁《不空行状》,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及《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李吉甫《一行传》一卷,《唐志》著录。
志明《天台山七祖智度和尚略传》,日本《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
杜朏《南岳思禅师法门传》,圆仁《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著录。
崔致远《法藏和尚传》,日本《新编诸宗教藏总录》著录,见《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清沔《澄观行状》,见《宋僧传》。
乾济《长安座主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
辛崇《僧伽行状》一卷,《唐志》著录,《宋僧传》十八谓有《僧伽实录》。
此外尚有失名之:
《惠果和尚行状》一卷,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今存,又见《大正藏》卷五十,题作《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今存。
《天台山第五祖左溪和尚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著录。
《南岳思大师别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著录。
《曹溪大师传》,《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今存,见《续藏经》乙第十九卷。
《杜法顺利尚缘起》,《圆珍入唐求法目录》、《智证大师请来目录》著录。
以上见于僧传及中日各家目录者,共三十三部。
第二碑表,为僧人事迹之原料。信行诸人碑铭,大鉴、大通碑铭,为近人考究三阶教及禅宗之根据。而《国清百录》载智者表文,圆照集《不空和尚制表》,及《玄奘上表记》(失名),亦可用以勘校智者等传记而发明史实。“碑志”多载于金石录,兹不评述。
第三记一类僧人之传,如灵裕之《光师弟子十德记》则遍叙昭玄师保之书。(《续僧传》序)如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则专列唐初游方沙门之书。僧瑗之《武丘名僧苑》,或系记一地名僧事迹。释慧日之《衡岳十八高僧传》,③及阙名之《天台山十二弟子别传》、《上都云花寺十大弟子赞》,则不但叙属于一地之僧,且似集一宗之名德。
第四为僧人总传,似仅有道宣所作之《续高僧传》,而隋法论撰《名僧传》未成,本遂不行。据道宣自著《内典录》,列有《续高僧传》三十卷,《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但所存本,仅有《续传》,而无《后集》,似《后集》已佚。盖《开元录》卷八谓寻《后集》本不可得,亦认为已失。然据《续高僧传序》,传始自梁世,终于贞观十九年,而现存之本,载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中事,又序谓正传三百四十人(一作三百三十一人),而现本有正传四百九十二人,可知《后集》已经后人揉入,现存之书非道宣之旧也。道宣之后,罕有总叙高僧者,故赞宁《宋高僧传序》曰:“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云云。
第五为感应传,隋唐此类书极多,可见一时之风气。撰述之涉及感应者,如《法苑珠林》,如敦煌本《金光明经》卷首之“感应缘”,如《内典录》末所列之诸经感应因缘,自不能具述,仅列专记感应者于下:
《旌异传》二十卷
隋侯白(君素)撰,见《续僧传》,《唐志》作十五卷,《房录》“旌”作“精”。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隋彦琮撰,《房录》著录,《华严感应传》引之。
《仁寿舍利瑞记》一卷
隋王邵撰,载《广弘明集》,《辩正论》引之。
《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
隋彦琮译为梵文,见《续僧传》。
《灵异志》二十卷
隋王邵撰,《内典录》著录。
《寺破报应记》
隋灵裕撰,见《续僧传》。
《感应传》十卷
隋净辩撰,见《续僧传》。
《集神州三宝感通记》三卷
唐道宣撰,《内典录》著录,现存。
《道宣律师感通记》一卷
唐道宣撰,《续开元录》著录,现存。
《冥报记》三卷
唐唐临撰,《珠林》著录,现存。
《冥报拾遗》二卷
唐郎元休撰,《珠林》著录。
《沙弥忏悔灭罪辨瑞相记》一卷
唐圆照撰,见《宋高僧传》。
《释门自镜录》二卷
唐怀信撰,《续藏经》乙第二十二套,现存。
《释门自镜录》五卷
唐慧详撰,《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著录。
《弘赞法华传》十卷
唐慧详撰,现存。
《法华传记》十卷
唐慧详撰,现存。
《华严经传记》五卷
唐法藏撰,现存。
《华严经感应传》一卷
唐惠英撰,现存。
《法华三昧灵验传》二卷
唐宋谷撰,《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著录。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一卷
现存,不著录撰著人姓氏,考系唐时。
《金刚经鸠异》一卷
唐段成式撰,现存。
《冥志记》
《法华传记》引之,考系唐人作。
《应验传》
《法华传记》引之,似亦为唐人作。
《瑞应传》
见《自镜录》跋尾,或亦唐人作。
《五台山灵迹记》
《广清凉传》引之,乃唐人作。
《三宝感应要略录》
现存,说为宋人非浊撰(一说唐人),中所引书之记感应者,应考定列入本表。
《唐志》等著录鬼怪书均未录。
四教派史。隋唐二代宗派大兴,既各定宗旨,复掇拾史事,往往加以附会,成师资传授史。禅宗有玄赜《楞伽人法志》(已佚),净觉《楞伽师资记》(现存,中引玄赜《楞伽人法志》之《弘忍传》及《神秀传》),阙名之《历代法宝记》(现存)及智炬之《宝林传》。天台宗似无专籍,《佛祖统纪》谓有《宗元录》、《九祖略传》。有《天台山小录》者或名《国清圣灵传》,想亦属此类,但均不知何代人作。然天台宗有如上所言五祖、七祖之传,及所谓《天台大师传法第六师荆溪妙乐寺先师诸州门人弘教录》(日本目录均著录)。密宗有海云《师资相承记》(现存)。华严宗亦有传法定祖之说散见各书。此外天台之《国清百录》、《天台略录》,华严之《清凉山传略》,则兼记史地者也。而禅宗之《达摩血脉》,密宗海云之《阿阇黎血脉》,则述宗义也。又有《重集大乘血脉图》(《圆珍入唐新求法目录》著录),想亦述一宗宗义。宗派史记著录虽多,然或内容不明,如日本《惠运录》有《师资相授法传》,(按,又《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亦著录,故此或为密宗之宗派史。)或撰者无考,兹以繁乱不能具陈。
五杂记。其性质之可知者,如圆照所撰之《再修释迦牟尼佛法本记》一卷,(《宋僧传》著录)及《大圣释迦牟尼佛现八相身利益天人成正觉记》一卷,(《宋僧传》著录)失名之《释迦如来贤劫记》,(见《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则记佛陀事迹也。如圆照《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宋僧传》著录)则记法王年代者也。《求法新记》,(“新”一作“杂”)则西行求法之记载,如《法华传记》引其僧隆往北天竺求法事。《翻经杂记》,则掇拾译经事实。(《三宝感应要略录》引之,似唐人作。)失名之《西国付法传》、《西国仙祖相承传法记》,则记传法事也。④至若义净《南海寄归传》,传印土之仪律;怀海《百丈清规》,记禅宗之戒规,均研究僧人制度史者之要籍也。
六名山寺塔记。唐代佛教名山记载,自首推五台、天台、衡山三者。今所知者,五台有慧祥之《古清凉传》(现存),及《清凉山略传》(见日本《慈觉录》,注谓“大华严寺记”)、《五台灵迹记》(《古清凉传》引之)。天台有神邕之《天台地志》二卷(见《宋僧传》),失名之《天台略录》一卷。⑤衡山有李邕之《南岳记》(日本《台州录》著录)。而天台、衡山均为天台宗圣地,故有并记二山作《南岳并天台山记》者(日本《台州录》等录,失名)。三山以外,则仅知法琳撰有《青溪山记》。⑥至总记寺塔则有彦悰《大唐京寺录传》十卷,⑦清彻《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唐志》著录),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唐京寺记》。而《三宝感应要略》亦引有所谓《寺记》者(《法华传记》亦引之),叙唐僧含照事不见于段氏之《寺记》,或系别有其书。此外灵湍《摄山栖霞寺记》一卷(《唐志》),慧则《明州育王寺塔记》一卷(《宋僧传》),圆照《大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舍利塔记》三卷(《宋僧传》),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十二道场记》(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及怀信《自镜录》引之《灵岩寺记》,明则撰之《诸寺碑铭》三卷,则当不属于名山塔寺总记类矣。
七为西域地志。隋唐之记西域地理者,不仅僧人游方纪行之作,而帝王开边,亦使臣下记外国事,如隋帝敕裴矩所撰,今列本期西域传于下,其非僧人所撰者不列入:
《大隋西国传》
隋彦琮撰。《续僧传》曰:“有彦琮沙门,……以(达摩)笈多游履具历名邦,见闻陈述事逾前传,因著《大隋西国传》一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又据道宣《释迦方志序》曰:“沙门彦琮著《四域传》一部十篇,广布风俗,略于佛事;得在洽闻,失于信本”,即指此书。
《天竺记》
裴矩、彦琮共修。《续僧传》曰:“令裴矩共(彦)琮修缵《天竺记》。”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奉敕授辩机撰,现存。
《释迦方志》二卷
唐道宣撰,现存。
《西域志》六十卷、图画四十卷
麟德三年令百官撰。《唐志》曰:“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云云。《珠林》卷二十九谓此据奘传、王玄策传等,并记灵异,因是虽非僧作,亦列入。
《往五天竺国传》
唐慧超撰,敦煌遗书有残卷。⑧
《悟空入竺记》
唐圆照撰,见《宋僧传》,现存。
《游天竺记》
唐常愍撰,又名《游历记》,《三宝感应要略》引之。《要略》并引有《外国记》一书,而《法华传记》亦引之,并引《西国传》多条。
① 《广弘明集》卷二载王邵《述佛志》,又法琳《辩正论》卷五引邵书,当为接《广弘明集》所载者;则该书或释、老分列二志欤。
② 《僧史略》引有此书。《宋僧传》著录,并载有玄畅上《历代帝王录》于武宗事,《三宝五运图》与《历代帝王录》想实为一书。
③ 有卢藏用序,见《全唐文》卷二三八,日本《最澄台州录》有卢藏用《南岳高僧传》,当即此,盖误以作序者为著者。卢序中谓慧日传叙思大师以下十八人。
④ 《西国付法传》,日本《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作《西国付法藏传》。《西国仙祖相承传诸记》,《惠运禅师将来教法目录》著录。
⑤ 见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又圆珍《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有《天台山小录》一卷,或题《国清灵圣传》,想即《天台略录》。另有道士徐灵府《天台山记》一卷,现存。
⑥ 山在荆州,见法琳之《破邪论序)。又《续高僧传》卷十七《法喜传》云:“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⑦ 《唐志》、《内典录》著录,龙朔元年修。而《唐志》又于《法琳别传》后列《大唐京师寺录》,查《别传》系彦悰撰,此《录》当亦悰作,非另为一书也。
⑧ P.3532,散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