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经目录之作,至为丰富,不能详举,兹仅以僧人之所撰者列之于下:
《众经目录》七卷
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分为九类。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綋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覙缕缉维,考校同异。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续僧传》曰:“《三宝录》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录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列,亟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众经目录》五卷
仁寿二年彦琮奉敕撰,分为五例。
《众经目录》
大业中智果奉敕撰,分为十一类,录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详见《隋志》。
《宝台四法藏目录》一百卷
大业中撰,见《隋志》。
《众经目录》五卷
唐贞观初普光寺玄琬撰。《续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引《贞观内典录》,或即此录。
《京师西明寺录》三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上两录均释道宣撰。按《静泰录序》曰:“显庆四年,西明寺奉敕写经,具录入目”,又曰:“显庆年际,西明寺成御造经藏,……律师道宣又为录序”,则道宣实撰有《西明寺录》。又《内典录》卷十于“隋仁寿年内典录”下,言及西明寺所写正录云云。故圆照《续开元录》著录有“《京师西明寺录》三卷”。据《内典录》卷五《玄奘传》,谓“始自弘福今迄北宫一十八载”,及卷九“大唐众经录”条,《内典录》在龙朔二年已开始撰集。又据跋尾,则谓龙朔四年(即麟德元年)讫,故《开元录》谓“《大唐内典录》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又据《静泰录》所述《西明录》内容,则《内典录》或由《西明录》改造而成也。
《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
麟德元年静泰等奉敕撰。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
智升撰。
《古今译经图记》四卷
靖迈撰。
《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
智升撰。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明佺等奉敕撰。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智升撰。
《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智升撰。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圆照撰。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圆照撰。
《般若三藏续古今译经图记》二卷
圆照撰,见《宋僧传》。
此中最精审者,为智升之《开元释教录》。智升,崇福寺僧,于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撰,分为总别二录。一总括群经录(卷一至卷十),自汉至唐所有翻述,以作者先后朝代次序,检之可见历代译述之变迁。每人先列所翻述,每部下附以年月、地方、异译诸考证,可知每部书之源委。次载作者小传,以见其平生之事迹。次又总列妄传为其所作或重出之书,俾晓然于伪误。总录之末(卷十),并叙古旧诸家目录,部帙多少,及详显同异。二别分乘藏录,曲分为七。一有译有本(卷十—、十二、十三),此分类列当时尚存之本。二有译无本(卷十四、十五),此分类总列名存本阙者。三支派别行(卷十六),此叙别生。四删略繁重(卷十七),谓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即别生),以为繁剩,今并删除。五拾遗补阙(卷十七),谓旧录阙题、新翻未载之类。六疑惑再详,七伪邪乱正(均卷十八),考订群录中伪经并及经钞。而全书之末(卷十九、二十)则为入藏目录,直列经名,及标纸数,盖开元藏经之总目也。其叙述详审,条例明晰,古今真无出其右者。据白居易《香山寺经藏记》,谓以《开元录》按而校之,则此录之行世可知。智升后有圆照依其规模作《贞元释教录》,然内容不如远甚。
以上均中文佛经目录也。在隋大业中,于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有敕付彦琮披览,使编次目录,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此则外国文字佛经之目录。说者谓南海一带现行者为所谓锡兰小乘,则此林邑经录者,或巴利文佛经录也。
以上悉僧人所作佛典专录也。自阮孝绪撰《七录》,载佛仙二家后,中国人士之撰典籍录者,亦往往加入释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僧人撰述若干卷,然于正藏则仅据智果所作目录载其部数。唐毋煚撰集四部经籍录,称曰《古今书录》四十卷(见《唐志》),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箓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亦具翻译名氏,序述指归,又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唐志》著录,并详见《全唐文》卷三七三序文。)此则非僧人亦有为佛典目录者。
除以上所载目录外,有嘉尚为奘师作之翻经目录(见《开元录》);唐末日本圆珍《青龙寺求法目录》中,载《贞元舍拾录》一卷,又谓有《贞元拾遗目录》,不悉“舍拾”即“拾遗”二字之误否,并亦不悉即圆照撰之三卷《贞元续开元录》否?
隋唐藏经之所,想遍天下。文集中常见藏经序文,方志中所记寺庙常有藏经之院,其最著名者有四:一为隋时江都之宝台经藏(详见第一章第一节),盖聚江南佛典,所收六朝章疏至为可贵,当已毁于隋末之乱。二为丹阳牛头山佛窟寺经藏,此为刘宋初刘司空所造,访写七藏,分为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至唐贞观十九年火灾全毁。三为西明寺经藏,显庆中御造藏经,道宣为之作录(详上文),至贞元中慧琳在此作《大藏音义》一百卷,贮本于其中。四为庐山东林寺经藏,元和年云门僧灵彻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之江南西道观察使武阳公韦丹,请建经藏。韦之夫人兰陵萧氏卒,尝有服珥之资,买田荆州,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益以己俸,即洪州抄写而致之。又建堂殿贮经,又请浮槎寺僧义彤主之。据元和七年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铭》文曰:
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常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而不可。遂发弘誓,四十余夏,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遗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合开元崇福旧录,总一万卷,举藏以志函,随函以命轴。
此经藏总括中土译经及章疏,可谓大备。故白乐天《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曰:“一切经典,尽在于是。”至会昌法难,僧人道深窃藏之石室,后寺复而经复,然亡失者过半矣。后僧正言又稍补之。(唐人中时蔡京《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阴》记此事)宋熙宁中,陈圣俞犹见之,经之跋尾有曰“贞元十三年写”者。(参看宋陈圣俞《庐山记》卷一)
此外《全隋文》及《全唐文》中多有经藏记,惟多止于正藏,凡五千余卷。而经藏颇用转轮,其制略见白乐天《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后记》,文略云:
堂之费计缗万,藏与经之费计缗三千六百,……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
梵文经藏有玄奘所造之经塔。永徽三年(亦作二年),法师欲于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遂以奏闻。敕助施成办,改用砖造。仿西域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共五级;高一百八十尺,上层以石为室。三藏亲负篑图,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前述僧义彤于写定藏经甚为辛勤,此外唐初沙门玄琬贞观时奉敕于苑内德业寺写现在藏经,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均由其监护。《内典录》曰:
又以法流东渐,三被诛残。虽后鸠拾,不无纰紊。琬欲澄一文义,该贯后贤,乃集达解名德三十余人,亲面综括,披寻词理。经延岁序,方乃究竟。即写净本,以为法宝正则。故方隅道俗,欲写藏经,皆就传本,以为楷准。
玄宗时长安僧玄逸,叹编简倒错,讹*(左言右为)脱夺,遂据古今所撰目录,勘比诸经,字舛者详义而纶之,品差者颐理而纲之,积年撰《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乐陵尹灵琛为序)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土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亦可谓校书之至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