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自称为定慧双修。盖约在智*(左岂右页)以前,慧文、慧思以禅法著称,至智*(左岂右页)而义学亦胜。当南北朝佛教盛时,南重谈理,北重坐禅。元魏、北齐之际,北方之禅学大行。魏孝文时,佛陀扇多定学元匠,魏孝文帝为凿石窟于恒安,后又为在嵩岳少室山造少林寺。其弟子最知名者为慧光,而道房实得佛陀之禅法。有僧稠者,受道房之止观,北齐文宣帝至亲从受禅法。佛陀之外,天竺僧勒那摩提最明禅法,其弟子为僧达、僧实等。又有菩提达摩,其弟子为慧可、道育等,则禅宗之始也。而道正之六行,信行之三阶,则均有关于禅法也。摄山栖霞寺慧布常乐坐禅,于可禅师所,暂通名见,便以言悟其意;并写章疏遗朗公令其讲说;又尝从邈禅师游。朗师亦习禅,曾住止观寺。据此故知摄山三论当亦与北方禅法有关。(见安澄《中论疏记》卷一)《止观辅行》第一之一,谓智*(左岂右页)以前,禅法相承有九家,谓明、最、嵩、就、监、慧、文、思、*(左岂右页)是也。明者当即道明,僧稠从之受十六特胜法,监(亦作鉴)、最二师亦约在同时,慧思曾往见,述己所证。思又常从道于就师,就师又受法于最师。文者北齐慧文,思者南岳慧思,*(左岂右页)者天台智*(左岂右页),后世天台宗所称为中国天台宗最初之三祖也。
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诵《法华》千遍。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尔发心修寻定支。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乃往嵩山归依,从受正法。冬夏二时,摄心至勤,讫无所证。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四肢缓弱,不胜步行,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自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性清净,所苦消除。又发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阴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研练逾久,前观转增。名行远闻,四方钦德,学徒日盛。因起怨嫉,受毒不伤。乃慨然领徒于北齐武平之初(公元554年)南迈,至光州,值梁孝元倾覆国乱,止大苏山,来学者益众。再六年(公元560年)而有智*(左岂右页)来求法。后于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趣南岳,卒于陈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年六十四。自江东佛法,宏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义理,夜便思择,所谓因定发慧也。南北禅宗,罕不承绪。(上见《续僧传》十七)弟子有僧照、大善、慧勇、慧成、慧超、新罗玄光及灵辩等。①而慧成者,原研《成实》,及在衡岳见思,思曰:“卿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不得暖,虚丧功夫,惜哉!”成素凭文疏,依他生解,忽令自检,茫若雾游,遂焚章钞,捐掷笔砚。由此可见慧思治学之风格也。(见《续僧传》卷十六)
据道宣《高僧传》,南岳大师曾撰《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现存),又有《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法华经安乐行义》现存)、《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又宋、元、明本《内典录》均著录《四十二字门》、《无诤门》、《释论玄门》、《随自意三昧》、《安乐行法》、《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发誓愿文》八项,现存者除《无诤行门》、《安乐行义》二部外,尚有《南岳禅师立誓愿文》,然证之以道宣传所言,颇不合,恐系后人附会伪造。又现存有《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统纪》作二卷),据宋遵式法师作记,谓宋真宗咸平三年日本僧寂照来华,以此授遵式云。(见《统纪》卷二十五)书中引《起信论》处颇多。按《起信论》出世约在慧思晚年,《止观法门》一书恐非思所作,此日本僧人早已有言之者。
慧思之弟子大善、僧照均知名,尤以僧照为上首。智者大师《训知事人》文有曰:“同学照禅师,于南岳众中,苦行禅定,最为第一。”(见《国清百录》)而毛喜书中亦言:“南岳亦时有信,照禅师在岳岭,徒众不异大师在时。善公(当即大善)于山讲释论。”(同上)炀帝《与释智*(左岂右页)书》中言,曾迎照禅师至,安置慧日道场(同上,此道场为在江都者),可见照师之声望也。有慧命者,游学北土,乃禅学大师。《统纪》谓为亦慧思弟子,但《续僧传》谓命“遇思、邈两师,方祛所滞,后俱还仙城”;又谓“与慧思定业是同”。《净土往生传》谓其与思最相友善,以西方为期。《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亦谓命与思为道友。则慧命者或非南岳之弟子也,南岳门下最知名者,为智*(左岂右页)。
天台宗实因智者大师住天台山得名。盖智者大师,破斥南北,禅义均弘。(荆溪语,见《统纪》卷七。)其教行乃南北佛法之结晶,因而树立一特殊之教派。智者事迹今依柳顾言《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灌顶《智者大师别传》及唐道宣《续高僧传》之《智*(左岂右页)传》,参以《国清百录》诸书,作为年表于下:
梁武帝大同四年戊午 智*(左岂右页)姓陈氏,字德安,生于荆州之华容。
梁元帝承圣元年 年十五岁,求出家,二亲不许。
梁敬帝绍泰元年 年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
陈高祖永定元年 年二十岁,受具足戒。约在此时前后,北行,依慧旷律师,并受方等,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
陈文帝天嘉元年 年二十三岁,往光州大苏山,依思禅师。思为说法华四安乐行。*(左岂右页)果证法华三昧。思常令代讲,唯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谘审,自余并任裁解。并亲听讲,语学徒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又南岳禅师亲所记莂,谓其说法第一。(见《国清百录》卷二晋王书)
陈废帝光大元年 年三十岁,学成辞师出金陵,居瓦官寺,创弘禅法。(《碑文》谓*(左岂右页)因北周灭法南下,并未言到金陵事。)在瓦官八年,讲大论,说次第禅门,并法华玄义,极为道俗所尊仰。明年慧思南止衡山。
陈宣帝太建七年 年三十八岁,入天台,宣宗敕留不住。初止石桥,后迁佛陇。
陈宣帝太建九年 年四十岁,宣帝敕给寺名修禅寺。是年南岳大师入灭。(《统纪》谓赐寺名在十年)
陈后主至德三年 年四十八岁,奉诏出金陵,在太极殿开《大论》,讲《仁王经》。(《百录》载敕书在此年)太子深从受戒。(《百录》卷二有《少主皇太子请戒疏》)帝为立禅众于灵曜寺。后陈主宰寺,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以下并崇戒范。后迁居光宅寺。
陈后主贞明元年 年五十岁,于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章安灌顶时二十七岁,始听经文。(《续僧传》谓章安于至德元年始见智者)
隋文帝开皇九年 年五十二岁,陈亡,遂赴荆湘,感梦止匡山。
隋文帝开皇十年 年五十三岁,隋帝敕问。(敕书见《百录》卷二)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 年五十四岁,晋王(炀帝)敦请至扬州。十一月为晋王受菩萨戒。自此号智者大师。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 年五十五岁,坚请往荆襄。再经匡山,度夏毕,先至潭(长沙),赴南岳报师恩。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年五十六岁,至荆,答地恩。造玉泉寺,又修十住寺。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 年五十七岁,在玉泉寺讲《摩诃止观》。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年五十八岁,自荆下金陵。受晋王请,制《净名疏》。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 年五十九岁,春再还天台。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冬因晋王虔召,出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病笃时有遗书致晋王。卒时为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年六十,僧腊四十。(《续僧传》谓卒时六十七岁,当误。)其明年晋王为智者大师创寺,名曰天台,至大业元年改名国清。
智者大师博得两朝数帝、四方道俗之隆礼,必因其人格伟大,学行精宏,且即其著述亦甚富,但多为其门人所记。《别传》有曰:
智者弘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著文。奉敕撰《净名经疏》,至《佛道品》,为二十八卷;《觉意三昧》一卷;《六妙门》一卷;《法界次第章门》三百科,始著六十科为三卷;《小止观》一卷;《法华三昧行法》一卷。又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著章疏,可五十卷;若说《法华玄义》,并《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可三十卷。此三法门皆无文疏,讲授而已。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国清寺灌顶私记《法华玄》初分,得十卷;《止观》初分,得十卷,方希再听,毕其首尾,会智者涅槃。
据此则智者自著之书如下:
《净名经疏》二十八卷,现存。据智者致晋王遗书实为三十一卷。又据言因智者仅撰至《佛道品》,门人灌顶后续成为三十四卷,此书后荆溪湛然略为十卷,现存。
《觉意三昧》一卷,现存,名《释摩诃衍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六妙门》一卷,现存。因陈尚书令毛喜之请而作。
《法界次第章》三卷,现存。
《小止观》一卷,现存,或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或《童蒙止观》。智者为俗兄陈鍼作。
《法华三昧行法》一卷,现存。
其为门人所记之三部如下: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三十卷,为法慎所记。后灌顶再治,略为十二卷,现存。
《法华玄义》十卷,各分为上下二卷,共二十卷,灌顶记,现存。
《摩诃止观》十卷,各分为上下二卷,共二十卷。开皇十四年在玉泉寺讲,灌顶记,现存。(上两书与《法华玄义文句》称为三大部)此外现存智者著述,尚有下列十七部,何者为其所自著已难考:
《法华文句》十卷,各分为上下二卷,共二十卷。
《维摩经玄疏》六卷
《菩萨戒经义疏》二卷,灌顶记。
《仁王经疏》五卷,灌顶记。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金刚经疏》一卷
《金光明玄义》一卷(实二卷),灌顶记。
《金光明文句》三卷(实六卷),灌顶记。
《观音玄疏》二卷,灌顶记。
《观音义疏》五卷,灌顶记。
《请观音经疏》一卷,灌顶记。
《四教义》六卷,原为《维摩玄疏》之一部,后离出。(见《统纪》卷二十五)
《四念处》四卷
《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观心论》一卷
《观行食法》一卷
《观心诵经法》一卷
此外现存有《观无量寿经疏》,惟据日人望月信亨所考,为唐代人伪作。又有《智者大师禅门口诀》,宋天圣时始入藏,不悉真智者之书否。又有《维摩三观玄义》、《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三部,均有可疑之点。《十疑论》引玄奘译《杂集论》,断非智*(左岂右页)所作。《佛祖统纪》卷二十五载阙本十七部四十一卷,中有《五方便门》,则是书我国宋时已佚。阙本中又有《仁王经疏》(第二卷),谓《天竺别集》云,元丰初得之海贾。又智者并有文表若干篇,收入《国清百录》,如《华严感应传》谓*(左岂右页)作《普礼法》,《百录》即有《普礼法文》。
天台宗抱定由禅生慧之旨,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北齐慧文之说不详,灌顶于《摩诃止观》中述曰:“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辅行》略叙九师之说,而于文师则曰:“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于一切心法无分别。”二文均不能详知其义。然其依大乘释论,注重无分别之三昧,或可断言。而后人(如《佛祖统纪》),谓文师因读《大智度论》“一心中得”,及《中论》之“三谛偈”,而证一心三观之说,则不知果为事实否。
南岳慧思现存之书,一为《无诤门》,二为《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亟言禅定之重要,文曰:
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智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汝无所知,不解佛语,而生疑惑。……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复次如《胜定经》中所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卷卷侧满,十方世界皆暗诵通利,复大精进,恒河沙劫,讲说是经,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何以故?但使发心欲坐禅者,虽未得禅定,已胜十方一切论师,何况得禅定。
当时江南弘重义门,以思禅师视之,为依他生解,毫无是处。故其教行江南,而风气为之变也。《无诤门》中,仍演次第禅门;而《法华经安乐行义》,则述法华三昧。法华三昧者,慧思所证得,而以之授智者大师者也。道宣《续僧传》曰:
后命学士江陵智*(左岂右页)代讲金经(思造金字《大品》及《法华》二经,此乃指《大品》),至一心具万行处,*(左岂右页)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左岂右页)即谘受法华行法。
据此可知法华三昧,思之所证,*(左岂右页)之所学,乃非次第,而为圆顿。且“一心具万行”,似已孕“一念三千”之旨。《安乐行义》首赞《法华经》曰: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其法华三昧,非为次第禅门,而为圆顿一乘法门。二者之差别或于释“无相行”言之最明晰。盖法华安乐行有二种,一无相行,一有相行,《安乐行义》文曰: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处地,识处,无所有处地,非有想非无想处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五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
其释法华三昧之境界曰:
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耳鼻舌身意,其性从本来,不断亦非常,寂然无生灭。色性无空假,不没亦不出,性净等真如,毕竟无生灭。声香味触法,从本已来空,非明亦非暗,寂然无生灭。根尘既空寂,六识即无生。三六如如性,十八界无名。众生与如来,同共一法身。清净妙无比,称妙《法华经》。
《法华经》以三乘归于一乘,故得此三昧,则“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天台宗之教旨,要在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相传北齐慧文,证一心三观。盖文师因读《大智度论》“一心中得”之文,而悟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之三智,实一心中一时得。道种智即差别之有智,一切智即平等之空智,一切种智即中道之智。三者即假、空、中,如其引《中论》之《三谛偈》所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空、假、中之三谛原本一体圆融,故智者大师盛倡三谛圆融之说。此中、假、空三谛本无碍自在,实即一体,三而一,一而三。此在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假。实则假、空是从两方面看,假不离空,而假亦即空。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而此中道,亦不离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谛圆融。
万象之实际既如上述,而宇宙万物,种种差别,不过因一念之偶动现出之三千诸法耳。故《摩诃止观》曰: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十法界之名,出《华严经》,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也。前六同在迷境,谓之六凡;后四同在悟境,谓之四圣。向使十界互相隔离,则永无转凡成圣之理。而吾人介尔一念,必每次全自惑妄所发,永生恶果,永堕恶趣。推此杂然俱起之心,亦可知一界即具十法界,是曰十界互具之义。而此每一界者,各有其诸方面可说。说时称为如此或如彼,故曰如是。《法华经·方便品》称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各具十如是(简称十如),故每一法界即具十法界。十界各具十如,故具百法界。世间有三,谓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此出《大智度论》。夫一法界即十界,则是三十种世间,由是而至三千世界。此三千法界,纷然杂陈,仍在一念中。了知一念三千,则悟一切诸法皆由心生之理,而空、假、中三谛圆融之说显。三谛圆融之理,因三惑所覆而不显。三惑者,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也。无明根本之迷妄,掩覆中道。尘沙者谓众生他人之惑,掩覆假谛,见思分别执有,掩覆空谛。故荆溪湛然《始终心要》曰:
元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平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
三观者,即假观、空观、中道观。由一己之一心,修此三观,灭三惑,显三谛,均具一心之中,故曰一心三观。而显此三谛圆融之理,必赖三观。此亦由定生慧之根本宗义,天台宗故未始离于禅定也。
《续高僧传》,谓智者门下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记,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查《国清百录》及《僧传》等书,载其弟子之名亦有多人,《佛祖统纪》所列则尤夥。然智者在世不但无自立宗派传统之意见,而且其遗文中亟叹无可传法之人。一则曰:“欲以先师禅慧授与学人,故留滞陈都八年弘法。诸来学者,或易悟而早亡,或随分而自益,无兼他之才。”再则曰:“日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与物无缘,顿至于此。”三则曰:“又作是念,此处无缘。余方或有先因。……于荆潭功德,粗展微心。虽结缘者众,孰堪委业。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四则曰:“于荆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岂可聚众,用恼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获增长。”末复谓晚年在山,“吴会之僧,咸欣听学。山间虚乏,不可聚众。衷心待出,访求法门。暮年衰弱,许当开化。今出期既断,法缘亦绝”。此或智者临死*(左扌右为)谦之辞,而其不视其师承间有付法继统之事,则固可断言也。
继智者纲领天台山寺者为智越,而弘宣大师之教者,则为灌顶,世所谓章安大师也。灌顶原籍常州义兴,祖世移居临海之章安。初从慧拯法师为弟子,后随智者大师。当时视为天台法门所委寄(仁寿敕语),以贞观六年终于天台国清寺,年七十二。其事迹详《续僧传》及所撰《涅槃玄义》之自叙,今不详陈。《僧传》有曰:
自顶受业天台,台又禀道衡岳。思*(左岂右页)三世,宗归莫二。若观若讲,常依《法华》。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其遍不少。且智者辩才,云行雨施,……能持能领,唯顶一人。
灌顶广记智者词旨,其所自著则有《涅槃玄义》二卷,《涅槃经疏》三十三卷,《观心论疏》五卷(《统纪》谓有疑此为伪者),《天台八教大意》一卷,又撰《智者别传》一卷、《国清百录》五卷,尚有《南岳传》、《真观法师传》则已佚。此中《涅槃经》之著述为其一生之杰作,且于本宗教义有关。盖天台以《法华经》为根本,而《智论》亦重要。《涅槃经》南岳书中引及,而智者判教《法华》、《涅槃》位居最高。灌顶之后,天台宗人不乏研《涅槃》之人。
章安大师作南岳、智者传记,当已渐有法统思想。天台宗推龙树为高祖,亦为其所宣传。(见《摩诃止观》)且曾叙北齐(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左岂右页))之相承,宗派之念尤著。章安弟子有多人,天台宗后来之作传授史者,谓传法眼者为法华智威(缙云),其后天宫慧威(东阳)、左溪玄朗继世相承。并以北齐慧文为二祖(初祖为龙树),以至左溪玄朗为八祖。其实在智威、慧威、玄朗三世天台之教消沉,后人指三人为祖师,或仅师资之关系,均非天台弘教之有力者也。
惟玄朗之弟子,有荆溪大师湛然(亦称妙乐大师)盛阐本宗,力辟他派,并于其时大定传统之说,而后世天台宗遂尊之为第九祖。湛然著述丰富,其学能使一家圆顿之教,复归于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年之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定慧双修,圆照一乘。……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指禅宗),谈法界(指华严宗)、阐名相(指法相宗)者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而已。师追援其说,辨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见《佛祖统纪》卷七,作者志磐属天台宗,故抑他宗。)荆溪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卒于天台,年七十二。门人梁肃为撰碑铭有曰:
自智者以法付章安,安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指荆溪)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九人,缙绅先生位高名崇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梁肃为翰林学士,其一也。)
湛然世居晋陵之荆溪,唐开元中受学于左溪,天宝初登僧籍,弘道于东南,止观之学再盛。平生以传智者之法为己任,作《止观辅行弘决》,释智者之《摩诃止观》,再治智者之《净名经疏》,略为十卷。相传再治章安《涅槃经疏》,略为十五卷。其重要著书如下列:
《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法华文句记》三十卷
《维摩经疏记》六卷
《维摩经略疏》十卷
《止观义例》二卷
《止观大意》一卷
《金刚錍》一卷
《始终心要》一卷
当荆溪之世,禅宗正宗之争,弥满天下。约在其时,天台亦有定祖之说。唐李华,荆溪之友也,荆溪曾为之撰《止观大意》。李华《故左溪大师碑》曰:
至梁陈间,有慧文禅师,学龙树法,授慧思大师,南岳祖师是也。思传智者大师,天台法门是也。智者传灌顶大师,灌顶传缙云威大师,缙云传东阳威大师,左溪是也。(下文有“左溪奉东阳得最上乘”之语,此处疑有夺字。)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居荆州当阳。传真禅师,俗谓兰若和尚是也。(慧真传法事见李华《兰若和尚碑》)
后释皎然《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文曰:
慧文传南岳,南岳传天台……天台……传章安,章安传缙云,缙云传东阳,东阳传左溪。左溪传自龙树以还,至天台四祖,事具谏议大夫杜正伦教记。今大师(道遵)则亲承左溪。
而荆溪大师门人梁肃,作《天台禅林寺碑》,于言文、思、*(左岂右页)、顶四世之后,续曰:
顶传缙云威,威传东阳。东阳,缙云同号,时谓小威。威传左溪禅师。自缙云至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人之上首,今湛然禅师,行高识远,超悟辩达。凡祖师之教在章句者,必引而信之。
李华碑文并历数左溪弟子十余人,言及道遵、湛然,然未言其独得正统。皎然之碑显谓道遵得左溪之法眼,而梁肃则谓左溪付法荆溪。后天台宗人,以龙树至湛然为天台九祖,盖在梁肃而其说始确定也。
荆溪大师之大弟子元浩(《宋僧传》卷六),曾注解《涅槃经》。然据天台传统之说,则荆溪传法道邃,道邃是为十祖,(唐释乾淑作邃《行业记》,今附刊《九祖传》末。)但亦有谓行满为十祖。(见晁说之撰《明智法师塔铭》载于《佛祖统纪》卷五十;又梁肃《修禅道场碑》为行满所建,当是一人。)又《宋僧传》七谓玄烛为十祖。自道邃后传广修,广修传物外,物外传之元琇,元琇在唐末。然天台教于荆溪以后,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亦甚式微。至五代时,钱塘有螺溪羲寂等,又大弘此宗焉。(见《佛祖统纪》卷八)
① 此数僧人除灵辩见于《续僧传》外,均见《佛祖统纪》卷九,又大善、慧成(“成”作“诚”)传见《法华传记》卷三。大善并有弟子慧勇亦见《法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