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第四章 隋唐之宗派 第八节 真言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真言宗或密宗者,重祈祷以得利益之教也,故特主礼拜供养。所供养者为神甚多,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聚千百佛菩萨,纷然杂陈。用种种之方法以得利益,小之可以安宅消毒治病祈雨,而最后目的在成佛。最要之方法为三密:一身密,谓结印,即以手指结式表种种之意义。盖结者皆印契佛教之行动,故曰结印。二曰语密,即念咒。盖口诵真言,亦可象征包含各种神相。即一字母亦即表某神,故真言恒不必有意义,非常人所能了解。三曰意密,即入大日之三昧,以心观实相。由行三密而得加持,谓佛力与行者之信念互相无碍涉入,互相加入,互相摄持,而生一种不可思议之感应作用。因密宗特重仪式,故其经典除咒语外,恒有仪轨。中详陈仪式之规则,毫不可乱。密教虽重形式,而自有其教理,但为大日如来密意,不易说明。

    中国传来密教,谓有两种曼荼罗(译为坛或道场)。此曼荼罗原即祈祷文咒语,一行之《大日经疏》曰:“真言,梵曰漫怛罗,即是真语、如语、不妄不异之言。释论谓之秘密语,旧译云咒,非正翻也。”然其后对于曼荼罗,加以种种解释,不必即为咒诵,且可以绘图表示之,兹不详叙。两种曼荼罗者,一胎藏界曼荼罗,善无畏传之;一金刚界曼荼罗,金刚智传之。密教之传实起自唐玄宗时。虽密咒翻译自汉以来即有之,然至此始有完全之密教传入。因咒为佛经所常有,而密教则外重仪轨,内附教理,自成一系统宗派也。玄奘、义净详记印土流行之宗派,玄奘虽称有咒藏,义净虽称有道琳在印求明咒,且净译咒亦多,然均未列密教为一派,实可知密教之完成,盖在唐时也。①

    善无畏来华译经,前已言之。所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世称《大日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密宗律)三卷,《苏悉他揭罗经》(亦为毗奈耶)三卷,称为密宗三经。《大日经》之译,系应沙门一行之请,开元十二年奉敕于洛阳福先寺译出。一行复就善无畏所传作疏,世号曰大疏。金刚智译有《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简称《金刚顶经》。略出者,谓原本在南印度铁塔中者有十万颂,今译四卷,仅其小部也。此经之译,盖亦为一行所请,于开元十一年奉敕出。此一行和尚精天文历算,而又与密教有大因缘。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教必抵渊府也。

    密宗之大弘,要在不空。(事略见前)不空受代宗之隆礼,为古今所罕见,其教之风行可知。不空为金刚智弟子,学金刚界,与善无畏立说不同。善无畏派,日本最澄传之,谓之台密;不空派,日本空海传之,谓之东密,二派在日本常辩传统之事。(详后)

    金刚界传自金刚智,不空受金刚智之教而能传者弟子五人,含光、惠朗、昙贞、觉超、惠果是也。②五人中含光、昙贞未称传授弟子,余则以惠果传人独多,据海云《血脉记》载有十四人,中有青龙寺义操,新罗国僧惠日,日本国僧空海等。此中义操传有十四人,而海云为其一人。而海云记曰:“其有得传金刚法界者,顿见菩提,入曼荼罗,得授阿阇梨灌顶,如授法轮王位,此大教王名金刚界者。金刚者,坚固义也,以表一切如来法身坚固不坏、无生无灭、无始无终、坚固常存不坏也。界者,性也,明一切如来金刚性遍一切有情身中未来具足圆满普贤毗卢遮那大自在身海性功德”云云。

    善无畏之传法者为一行及新罗僧玄超。而玄超付法青龙寺惠果。故惠果实传两部。其弟子传此者亦多,义操、空海亦其中人。义操复传之五人,海云亦为其中之一。而传惠果之法者,另有法润(与惠果同住青龙寺东塔院),其弟子传法者数有十二人。于此海云记曰:“此大毗卢遮那大教王又名大悲胎藏毗卢遮那者从如来大悲根本,发生大菩提心,从菩提心成菩提行,次证大菩提及涅槃,皆从方便具足成就五智之身”云云。

    密宗自玄宗至唐末极盛,日本沙门来学者甚多。唐末圆仁(慈觉大师)、圆珍(智证大师)尚来学,并携回大量密宗经典。然经唐武法难及以后之社会动荡,典籍散失,学者稀少,在中国可谓其教早已失传,而在日本反较盛行也。

    ①  按《大唐西域记》卷九“第一集结”中,谓大众部之五藏,“禁咒藏”为其一;卷三“乌仗那国”中,谓彼处僧徒“特闲禁咒”;卷九“毗布罗山”中,谓一苾刍“设道场,诵禁咒”。《求法高僧传》卷下,谓道琳“学习一切有部律,非唯学兼定慧,盖亦情耽咒藏。……向西印度于罗荼国住经年稔.更立灵坛,重禀明咒”。

    ②  此据海云《阿阇黎血脉》,下同。而《不空和尚表制集》所言不同,《三藏和尚遗书》谓含光、慧超、慧果、慧朗、元皎、觉超六人得其教旨,而于昙贞则曰:“大法真言吾先授与,至于契印渠未得之”云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