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者,因修持而借他力以往生之教也。南北朝净土观念,详之前卷。北魏昙鸾(亦作峦)家近五台山,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究。后南游梁,为武帝所重。后还洛下,遇菩提流支,授以《观无量寿经》,遂有所悟。晚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专唱净土,撰《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二卷,广流于世。故后人推为净土宗初祖云。
其后有道绰者,十四出家,宗师经诰,解义学,讲《涅槃》,后事瓒禅师。①而承昔昙鸾之净土诸业,亦居玄中寺行化,道俗争赴。讲《观经》将二百遍,著《净土论》二卷,统谈龙树天亲,迩及僧鸾慧远,并遵崇净土,明示昌言。以“当今”为末法时,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平日坐常西面,穿诸木栾子以为数法,遗诸四众,教其称念,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自此而禅定之念佛始转而盛行口唱之念佛矣。绰卒时盖在贞观以后。②净土宗后指其为二祖。
以上二师均阿弥陀净土也。唐初因玄奘信弥勒净土,故弥勒净土颇盛一时。(见《续高僧传·玄奘传》)然当时有善导者,实继道绰之业。世传有二善导(或作善导与善道),宋王古《新修往生传》及志磐《佛祖统纪》等均持此说。按此据宋人之说,然按唐时著作实一人也。导盖临淄人,③曾遇道绰,惟行念佛弥陀净土,在长安广行此化。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著有《观经疏》(四卷,又称“四帖疏”)及《往生礼赞》、《般舟赞》、《观念法门》、《法事赞》(各一卷,又称“具疏”)等五部九卷称为五部九帖。世人目为净土三祖。导约与道宣同时,其教盖亦主张现代已入末法,劝凡夫众生行愿。最要之方法,则在称名念佛,禅定之念佛反不重要。其弟子有怀感,著《净土群疑论》七卷。又有迦才者,高宗时长安弘法寺僧,著《净土论》三卷,其序有曰:“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今乃搜捡群籍,备引道理,勒为九章”云云。按此书载唐初净土宗说教及净土诸大师之史料颇详,甚可重视。
唐玄宗时有慈愍三藏。三藏讳慧日,山东莱州府东莱人。出家后于天后时,见义净三藏自印度返,誓游印度。航海达印度,其路程约与义净同,惟中曾至狮子国。在印土居甚久,后遵陆由西域返国。前后共行七十余国,总十八年,于开元七年方达长安。④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愍三藏。其在印度时,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劝奉阿弥陀佛。据载,在北印度见观音在空中摩其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还灭。此当为传其教而虚构之故事也。慧日平生勤修净土之业,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住洛阳罔极寺,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报龄六十九。
与慧日同时者有怀玉,居台州涌泉寺,常自业忏悔万万余反,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名五万口。天宝六年六月九日临终说偈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花化生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⑤而同时有承远者,初居庐山,后往至南岳,世称弥陀和尚。其弟子谓有法照,大历中止衡州云峰寺,开五会念佛之说谓五日为一会。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为五会法师。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著录法照《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现存。又敦煌本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详见冢本善隆之《唐中期之净土教》)
旧称法照为“梁汉沙门”,又曰南梁州人。按“梁汉”一名首见于《北周书·崔猷传》,指梁州与汉中。传曰:“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太祖(宇文泰)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云云。据此法照确为剑北地方萧梁所置南梁州人也。法照与其师承远俱生于蜀,游于南方,远在南岳。而照则谓曾自东吴至庐山,后乃至衡峰师事承远。⑥此事亦颇有关净土教史也。盖世所推崇之净土大师昙鸾、善导、道绰均生于淮水之北,行化亦限于北方,故于南方最早崇事净土之匡山慧远罕有述及。法照之后,庐山莲社故事乃大传于世。(与法照同时之飞锡著《念佛三昧宝王论》,始言及远公在山立誓事,然所记不涉及莲社高贤故事。)相传法照慕远公遗迹,乃至匡山。则此故事之流行,即不起于法照,然要必与彼之巡礼有关。又唐代关于远公神话甚多,但可分二类:一为远公上生兜率(见禅月大师诗),一为立社期生净土。中唐以前,弥勒似犹见奉行,故弥陀派著论尝辟之。但法照之后,兜率往生之思想已渐澌灭,故匡山结社共生西方之各种传说,乃独见知于后世。
法照之后,于德宗朝有少康,宋时戒珠谓人呼为“后善尊”,弘净土之业。在睦州常劝小儿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后又约十声与一钱。于是至一年,男女无少长贵贱,凡见康者,则曰阿弥陀佛。又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康与文谂共撰有《净土往生瑞应传》,又有《二十四赞》,亦谓为康所造云。
有唐一代,净土之教深入民间,且染及士大夫阶层。溯自两晋佛教隆盛以后,士大夫与佛教之关系约有三事:一为玄理之契合,一为文字之因缘,一为死生之恐惧。即如慧远与刘遗民等书,一则曰“沈冥之趣以佛理为先”此指道俗同赏之玄致也;再则称“笃律寄之情,作来生之计”,此远公与刘等之所以共立誓期生净土也;末则曰“染翰缀文可以托兴”,此亦许文字上之唱酬也。及至唐时帝王公卿以及士人,虽与释子文字之因缘犹盛(如韩文公亦作送浮屠序),而谈玄之风尚早已衰灭。自初唐之唐临至晚唐之白居易,几专言冥报净土,求其如姚兴、萧衍、谢灵运、沈约等之能谈玄理,已不可见。文宗朝,白居易官太子少傅时,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晚岁风痹,遂专志西方,画西方变相一轴,为之愿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盖当时士大夫根本之所以信佛者,即在作来生之计,净土之发达以至于几独占中华之释氏信仰者盖在于此。
① 瓒禅师《续僧传》卷十八有传,传中有云:“沙弥信行,重斯正业,从受十戒,瓒不许之,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遵崇行法”云云。按此信行当即三阶教祖。三阶教与唐初净土宗均唱末法之说,而净土宗人又为驳斥三阶教之最烈者也。
② 道绰卒年说各异,《净土往生传》作“贞观三年卒”;《往生集》作“贞观二年”。《续高僧传》则云:“绰今年八十有四,神气明爽”,而《续传》初稿止于贞观十九年。迦才《净土论》及《新修往生集》均作“贞观十九年卒”,此当较可信。
③ 此据《新修往生传》,而《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谓为泗州人。
④ 此据《宋高僧传》,《净土往生传》作二十一年。
⑤ 怀玉卒年据《往生瑞应删传》,而《宋高僧传》作“天宝元年”。
⑥ 见吕温《南岳大师远公塔铭记》(《全唐文》卷六三〇)及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柳河东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