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四四岁 公元六四三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癸卯)

    谱主事略

    玄奘四十四岁,从安*(左口右旦)罗缚西北下山行四百余里经阔悉多国。玉耳考定“在塔里干及安*(左口右旦)羅缚之间,今阿富汗库拉姆河流域之南,仍有阔悉多地区。”则其地约当今阿富汗东境阔斯特地方。西北山行三百余里至活国,“因见叶护可汗案即统叶护。孙王覩贷罗,自称叶护。至衙停一月,叶护遣卫送”,《慈恩传》五。东行二日经瞢健国,今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麓达雷姆附近。再向东行,便进入帕米尔高原的外围。

    玄奘山行三百余里经呬摩怛罗国。(义为雪山下)其境当在今阿富汗开胥姆与菲察拔德的中间地带。玉耳考定谓即今达雷姆,似舛。案《西域记》十二从瞢健国至讫栗瑟摩国(今Kishm地方)再到呬摩*(左口右旦)罗国。据《慈恩传》五则瞢健国“其傍又有阿利尼(其地在阿富汗北部Oxus流域,据玉耳考定谓即昆度斯北二十英里的HazratImam附近)、遏逻胡国(玉耳考定谓即巴达克山北麓骨克察河及阿姆河间的拉曷地方)、讫栗瑟摩国、鉢利曷国(今Farokhar)”,均非玄奘亲践之国,以《慈恩传》所云“自瞢健复东行入山三百余里至呬摩怛罗国”为当。东行二百余里至鉢铎创那国。《慈恩传》五作钵创那国。沙畹以为即今之巴达克山,当系指其地所据山崖。玉耳考定在今菲察拔德地区。因天寒大雪,被阻月余,风雪稍停,玄奘继续进发,东南山谷中行二百余里经淫薄健国。沙畹以为今阿富汗Kokcha河流域,其地据河上游在Faizubad东南。玉耳谓骨克察河流域,自哲尔姆Jerm以上古代名曰雅姆干,即淫薄健之原名。则其地当在帕米尔高原西南部,Yamgan相当Hamakan Jerm Kokcha诸地。东南履蹑崄行三百余里至屈浪拏国。今阿富汗Kokcha河上游苦蘭、拉其瓦特附近地区。从此又东北山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国案此国所在地,学者论说甚繁,不详列。沙畹据马迦特《Eransahr》的考订,则为今阿富汗东北境的瓦罕南山间一带(见《宋云行纪笺注》页二六、《西突厥史料》页一二二),藤田丰八《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以及冯承钧《西域地名》等均同。都城昏驮多城。今Kandout,在Pandj河左岸。参观石佛像後,一路北行逾尸弃尼国,为Karrtogiu南方山岳地区。今锡克南。越商弥国。今麻斯多。在帕米尔高原向东溯峡谷而上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今帕米尔。高原有大龙池,今卡拉库尔湖,一名大帕米尔湖。东北登危履雪,行五百余里至朅盘陀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专区的塔什库尔干一带,其全境称色勒库尔。参观访问佛教遗迹,逗留二十余日,《慈恩传》五:“至朅盘陀国……北背徙多河。其河东入盐泽,(今罗布泊)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此国河源也。”案徙多河为今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的梵名,古代叶尔羌河支流塔什库尔罕河统名为徙多河。原含弱水之意,指塔里木河上源,与欧洲古地理家Ktesias所记Sidi合。此处当为塔里木河的上源,这是玄奘囿于黄河导源昆仑出积石(《水经注》一“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旧说,今已证明根据地势高低来推测是错误的。玄奘从此“东北行五日,逢羣贼,商侣惊怖登山,象被逐溺水死。”《慈恩传》五。乃冒寒履崄东行八百余里,出葱岭经乌鎩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专区慕士塔格山东麓之南的英吉沙县一带地方。北行五百余里经佉沙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专区喀什市、疏附县、疎勒县一带。东南行五百余里渡徙多河,踰大岭至斫句迦国。今喀什专区叶城县治的哈尔噶里克,现名喀拉里克。斫句迦为一大乘佛教国,“大乘经典部数犹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兹已降,其流实广。”又见《房录》。向东踰岭越谷,行八百余里,《新书》“朱俱波……直于阗西千里,葱岭北三百里,西距喝槃陀北九百里。”抵瞿萨旦那国古代史籍多作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页五一):“和阗为古于阗国地,包括今之于阗、和阗、济浦、策勒、墨玉、皮山、民丰七县,现为一专区,以和阗为中心。……在古代又当中国通西域南道之要冲,西接大月氏,西南近印度,南邻西域,东接甘肃,故在东西文化交流上,于阗实起转输作用。”其建国的传说详《西域记》十二。境,已将岁终。

    有关人物与大事

    华严宗的实际开创者法藏生。生平详见崔致远《唐大荐福寺大德康法藏法师之碑》、《法界宗五祖略记》、《宋僧传》五等。

    湼槃、地论学者志宽卒,年七十八。《续传》十五。

    毘昙、成实学者神素卒,年七十二。《续传》十三。

    摄论学派名僧法护卒,年六十八。《续传》十三。

    正月,薛延陀、康国遣使至唐。《册府》九七〇。又《通鉴》作六月,《会要》九四、《册府》九七八、《旧书》八〇、《褚遂良传》均同。

    三月,卫尉李义表、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奉命送印度来使从吐蕃尼婆罗道返国,十二月至摩揭陀国。《珠林》二九引《王玄策传》云:“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国。”案贞观十五年唐朝与叶蕃联姻以後三四十年间,河源故道唐朝与吐蕃交通频繁,开创了从唐朝通往尼泊尔、印巴次大陆捷径的国际新道——吐蕃尼波罗道。《释迦方志》上《遗迹篇》称为东道,详载其路程云:“其东道者,从河州西北度大河,上曼天岭,减四百里至鄯州。又西减百里至鄯城镇,古州地也。又西南减百里至故承风戍,是隋互市地也。又西减二百里至清海,海中有小山,海周七百余里,海西南至吐谷浑衙帐。又西南至国界,名曰蘭羗,北界至积鱼城,西北至多弥国。又西南至苏毘国,又西南至敢国,又南少东至吐蕃国,又西南至小羊同国。又西南度*(左口右旦)仓法关,吐蕃南界也。又东少南度末上加三鼻关,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波罗国(此国去吐蕃约为九千里)。”新道的开辟不仅“比者国命并此国而往还矣”,而西行的佛教徒亦多舍西域故道而改由吐谷浑、吐蕃一途,迳趋尼婆罗捷径,而至印度,今可考者计有玄照、通希、玄太、玄恪、玄会、道方、道生、师子慧、慧轮等人。惟尼婆罗道创通三、四十年即遭封闭,自有其政治与社会原因,但入印的道路险阻也是一个原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页三三)引十一世纪时之玛巴译师云:“最因难是莫八塘,到了一个大荒原,连牛马也因顿难行。行经喀那,气候奇寒,虽在盛夏也要冻裂指膚。绒和泥婆罗又气候炎热。恒河洪流,惊涛骇浪,令人畏怖!加以途径边荒,旱灾时闻,盗匪遍地也。”

    十一月,薛延陀、婆罗门、同娥、西蕃处般缀等国各遣使至唐。《册府》九七〇。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