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己酉)
谱主事略
玄奘五十岁,住慈恩寺翻经院译经。
正月初一日译《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大乘光笔受。小乘经相传是释迦牟尼初坐菩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的道理而忽然开悟(成正觉)的经文。《开元绿》八:“《缘起圣道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六出,与《贝多树下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一日於西京北阙内紫微殿右弘法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正月十五日至八月八日译成小乘一切有部六足论之一的提婆设摩《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阿毘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见《内典录》,提婆设摩造,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於北阙弘法院译,至八月八日於慈恩寺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内典录》七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作显庆年於宫中译,误。
二月六日译小乘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此为第三出,与宋施护译《胜军王所问经》,沮渠京声译《谏王经》同本,与义净译《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亦大同小异。相传此经系释迦牟尼为波斯匿王讲说佛教所谓的“十二因缘”教法。
四月二十五日,玄奘陪从唐太宗至翠微宫,《旧书·太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己亥,幸翠微宫”,据《二十史朔闰表》,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乙亥朔,是知己亥为二十五日。《新书》三十七《地理志》,长安南五十里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这时唐太宗有病,长安四月天气已热,故去长安南郊翠微宫休养。为说佛法及五印度见闻,至五月己巳太宗疾笃,犹留玄奘于宫中。
五月十八日译大乘《甚希有经》一卷,大乘钦笔受。《开元录》八:“第三出与《未曾有经》同本。”
五月二十四日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知仁笔受。《开元录》八:“见《内典录》第二出与《摩诃般若大明呪经》等同本。”案此经说《大般若经》之心要,故名《心经》。内容简述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除玄奘译本外,尚有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般若、利言《般若波罗蜜心经》、法月《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施护《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空海、义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异译,但以罗什译本最为流通。玄奘译此经後,法藏作《心经略疏》,窥基著《般若心经幽赞》。《心经》梵语原本已发现,见F.Max Muller Prajna Paramitā hr daya Sutra,1884。自唐太宗卒後,玄奘还居慈恩寺专务翻译。《慈恩传》七:“法师还慈恩寺,自此之後,专务翻译,无弃寸阴。”
七月十五日译大乘《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菩萨戒羯文一卷,见《内典录》……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谓“於翠微宫译”,误。案此文出《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菩萨地》,内分受戒、忏罪、得舍差别。瑜伽行宗颇重宗教的践行,故玄奘译出此文与《菩萨戒本》。
七月十八日译弥勒《王法正理论》一卷,大乘林笔受。据《开元录》八、《内典录》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谓“贞观二十一年从驾於翠微宫译”,误。此论系《瑜伽论·决择分》中《寻伺地》之别行,内容说帝五十种过失,十种功德,五种衰损法,五种方便法,五种可爱法,五种能行可爱法。其后不空译《王法正论经》即与此同本。
七月十九日译《最无比经》一卷,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第二出,与隋译《希有校量功德经》同本。
七月二十日译《菩萨戒本》一卷,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内典录》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云:“贞观二十一年於翠微宫译”,误。案此为第三译,与昙无谶等所译同本。佛教极重清规戒律,大乘戒律,总名三聚净戒,有二种:一出于《梵网经·律藏品》,此则出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
九月八日译清辩《大乘掌珍论》二卷,大乘晖笔受,十三日译毕。据《开元录》八、《内典录》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云“贞观二十一年,从驾於翠微宫译”,误。本论上卷从叙述制此论缘起开始,提出此论的要义“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实有,不起似空华”颂文,上卷论证前二句,并附内外大小乘来论难的十八条,并悉予斥破;下卷论识後二句,并附毗婆沙论师、自部、他部、有部、经部、铜鍱部、相應论师数论师等来论难,并斥破其说。案清辩既继承龙树的“无相皆空”学说,又难用唯识之说,将龙树的“皆空”之说,转变为依自起说。此论阐明“诸法无相”之义,以反对护法的“诸法有相”,为非难法相宗的根本论典,故玄奘译出以供参考。此後为之作解释的有靖迈《疏》二卷、文备《疏》五卷、通温《疏》一卷、神泰《疏》一卷、《古迹》一卷、《料简》一卷,元晓、宝云亦各有撰述,可见法相宗门徒对此论的重视。近N.Al—yaswamr Sastri将《大乘掌珍论》从汉语译本还原为梵语本,见Karatalaratna of Bhavaviveka,Tr.from a Chinese Version into Sanskrit(Visva Bharati Studies 9)Santiniketan 1949。
十月三日,译亲光《佛地经论》七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毕,大乘光笔受。《开元录》八。案本论比较西藏译本,知玄奘所译以戒贤的注解为依据,故玄奘极为重视,译完《瑜伽师地论》後,随即翻出本论,以发挥其师说戒贤所谓的法界转依说理论。《慈恩宗》上:“无异是替瑜伽学说做了一个总结,就可知他是在怎样的用意之下来介绍瑜伽学了。”
十二月二十五日,译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一卷,知仁笔受。《开元录》八:“《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大域龙(陈那)菩萨造。初出,与义净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知仁笔受。”《内典录》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六作贞观二十一年,从驾於翠微宫译,误。案此论为陈那前期的代表作,英语译本作《逻辑入门》。论分上下两篇,从“立”、“破”的角度,详述新因明的理论。上篇专论能立及似能立,下篇详论能破及似能破;在“真能立”部分的“九句因”,“似能破”方面的“十四过类”提出了作者的精湛见解。玄奘译出此论,门下文备、定宾、普光等各为《疏》或《述记》。日本则通过道昭、玄昉至唐留学而传入,其後为之作疏解的尤众,据《四相违私记》卷末所列书目竟达百五十部,数百卷之多。近代宇井伯寿的《因明正理门论解说》,对它的研究尤为精博。
有关人物与大事
春,辩机因与高阳公主(合浦公主)通奸被杀,年三十左右。参见《通鉴》一九九、《新书·公主传》、《房玄龄传》。案辩机为玄奘早期得意弟子之一,其被杀之年史无明文,据陈援庵先生的考证:“是辩机被杀之年,必在太宗未死之前……太宗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卒,辩机之被戮,盖在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後,廿三年五月前。”(文学古籍刊行社影明嘉兴藏本《大唐西域记》附册《西域记撰人辩机》)兹假定於是年春。参见《新书》八十三《合浦公主传》、九十六《房遗爱传》。
道世从玄奘受学,并参预译场。案道世生卒不详,据《宋僧传》四,俗姓韩,字玄晖,京兆人,因避太宗讳,以字行,早年出家于青龙寺,研取律宗,贞观末预玄奘译事,後又诏居西明寺从道宣游。生平著作颇富,《开元录》九谓:“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著众经”,著录其《诸经集要》一部二十卷。《宋僧传》四:“编《法苑珠林》一百篇(嘉兴藏改为一百二十卷),始从刼量,终乎襍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检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法苑珠林》为著名的佛教类书,“将佛教故实,分类编排,凡百篇。篇各有部,部又有小部,均以二字为题。总六百四十余目,引经、律、论分隶之”。道世又辑有《善恶业报论》等,都一百五十三卷。
宗哲请益於玄奘之门。《宋僧传》四:“释宗哲,西河平遥人也,属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哲就其门请益无替,凡几周星,备穷诸典,若指于掌,於奘门下号为得意。”
玄应从玄奘参预译事。据《续传》三十《智果传附》及《内典录》五、《开元录》八。玄应博通字书,周涉古今,以贞观末历,敕召参传,懲北齐道慧一切经音之失乃著《一切经音义》(《内典录》作《众经音义》)二十五卷。《开元录》谓:“因译寻阅,捃拾藏经为之音义,注释训解援引羣籍,证据卓明,焕然可领。”
彦悰至长安,受学於玄奘之门。《宋僧传》四:“贞观之末,观光上京,求法于三藏法师之门。然其才不逮光(普光)、宝(法宝),偏长缀习学耳,於玄儒之业,颇见精微,辞笔之能,殊超流辈。有魏国西寺沙门慧立……著传五卷,专记三藏。……数年流散他所,搜购乃获。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未允,或事稍亏,重更伸明,曰笺述是也。”案彦悰所编著的除笺《慈恩传》外,《内典录》、《开元录》著录其《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今可考见的尚有《法琳别传》(《广弘明集》二五所引即此传的总论)和《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序》。
道生从吐蕃泥波罗道至中印度菩提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上。
义净年十五仰慕玄奘,立志游西域。《宋僧传》一:“义净……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案义净于公元671年(咸亨二年)出国,是年立下志愿。他生于公元635年(贞观九年),是年为十五岁。参见前谱。
新罗名僧普耀禅师携大藏经返国。《三国遗事》。
玄奘译经助手道洪卒,年七十六。案《续传》作卒年七十九,据传云“年十三以开皇六年出家”,则卒年应为七十六。据《续传·本传》初为湼槃学派僧侣,後为地论师,“宏福译经,选充证义,慈恩创起,又敕徵临。”
三论学派茅山明法师、栖霞慧布弟子慧璿卒,年七十九。《续传》十五。
律宗名僧慧旻卒,年七十七。《续传》二二。
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卒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参见《新、书·本纪》、《通鉴》一九九、《唐会要》“五月二十六日帝崩于翠微宫含翠殿。”六月,高宗李治即位,诏罢辽东之役。《通鉴》一九九。
七月,于阗王伏阇信来唐。同上。
十月,以突厥诸部置十一州,分隶云中、定襄二都督府。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