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频繁,全球化一方面超越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加强了各大宗教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了解;另一方面,作为对全球化的反应,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明差异的意识明显加深,促使各个民族开始更加重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追求民族文化个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了各个宗教在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彰显自我特色。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也呈现出外显和内敛的两种表现形式,积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由此而出现了世俗化、本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南传佛教的外显表现
(一)突破自身理论体系限制,积极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发展中完善自己
人间佛教的提出已近百年,无论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法师、赵朴老以及星云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其核心思想都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途径之一。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推动了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的眼里,人间佛教及其慈悲救济事业似乎只存在于大乘佛教之中。而小乘佛教①只注重个人的宗教实践,追求的是个人的解脱。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追求成佛果位的思想相比,小乘佛教只强调自利,追求的只是阿罗汉果位。因此,没有发展起普度众生、帮助、救济众生的慈善事业。事实上,这是对当代南传佛教认识上存在的一个误区。东南亚佛教早已开始积极调整自己,努力加入到社会建设之中。中国南传佛教也一样,其“佛光之家”慈善事业就是当代南传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是中国南传佛教自身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②
当代东南亚南传佛教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泰国南部三省信仰伊斯兰教,在这里常有伊斯兰教极端势力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泰国曼谷太子佛学院专门训练了上百名比丘,送去泰国南部教书;曼谷金佛寺的照坤通猜大比丘,在泰国南部建立了一座清真寺,捐赠给伊斯兰教徒;泰国佛足寺专门照顾艾滋病患者,并设立了孤儿院,照顾艾滋病患者留下的子女等等,这些变化表明当代南传佛教在这个经济、文化和资讯全球融合的时代,开始积极调整自己,以弘法利生的慈善事业来积极适应社会。东南亚南传佛教有这样的变化,中国南传佛教也开始积极从事社会慈善事业。
目前在云南南传佛教信仰区域存在吸毒问题和艾滋病等一些社会问题。云南佛教界本着慈悲精神,积极入世,以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来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积极参与艾滋病慈悲关怀事业。在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的亲自主持下,佛教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着手开展艾滋病慈悲关怀事业:(1)成立了云南省佛教协会“社会关怀办公室”,具体负责艾滋病临终关怀项目的管理。办公室下设“艾滋病人关怀项目组”,具体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实施;项目参与人员的培训管理;项目总结及宣传等。(2)积极创造条件,以禁毒宣传、艾滋病临终关怀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以广大佛教居士为骨干力量、高僧大德参与指导的慈悲关怀服务组,担负生活价值观宣传、身心调理及临终关怀(助念等)等事宜。(3)以佛教僧侣、信众为主导,在项目实施点及其他不同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教,普及艾滋病知识,减少社会歧视,倡导关怀帮助,同时并进行目标社区及目标人群关怀。(4)以佛教僧侣、信众为主体,通过义捐活动,为目标人群赢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及社会支持,同时,通过佛教倡议及身体力行,对目标人群及其子女、孤儿进行关怀帮助,使其获得基本生活、医疗等关怀帮助,同时并推动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关怀活动,为逐步改善目标人群的贫困状况打下良好的基础。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传佛教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2003年7月,一个名为“佛光之家”的项目正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启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经费,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协调,傣族自治州艾滋病防治办公室指导,州民宗局管理,州佛教协会具体组织实施。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成立艾滋病关怀与帮助场所——“佛光之家”。“佛光之家”项目让南传佛教僧人有组织地参与到禁毒防爱滋病的社会工作中,并且将其视为“凡尘使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会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佛寺主持祜巴龙庄勐大长老认为,僧人要用佛教的慈悲之心来关怀被艾滋病折磨的人们,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用佛教精神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预防艾滋病。目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大小佛寺800余所,佛教信众30余万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1/3。很多寺院的僧人和信徒都参与到“佛光之家”慈善事业中。“佛光之家”是采取多方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一直保持着原始佛教的纯洁性,严格恪守僧侣不蓄金银的戒律。对此,各个寺院无论其级别高下都在寺规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僧侣无论其僧阶高低,都不得蓄金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佛光之家”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佛光之家”项目采取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经费,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协调,傣族自治州州艾滋病防治办公室指导,州民宗局管理,州佛教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的共同管理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南传佛教对于金银戒律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具体活动过程中,佛教界与政府有关部门分工明确: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则同时讲解禁毒防艾的各种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以及周围的群众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由各个佛爷出面组织大家,以宗教弃恶从善的观念和教条告诫信教群众,比如不能吸毒、要爱护家庭等,利用僧人的特殊地位和佛教的教义教规,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有关艾滋病、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资讯,积极争取科技扶贫项目,开展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咨询和关怀,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佛光之家”的慈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2006年10月27日和11月6日,“佛光之家”分别在勐海县和勐腊县设立了分支机构,使其宣传面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帮助和关怀的对象覆盖面也得到扩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在特殊人群心灵关怀、社会人格培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独特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道路,为社会和谐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类似于“佛光之家”这样的慈善组织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区域绝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现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慈爱园也是这样的南传佛教慈悲关怀基地。此外临沧市、普洱市等南传佛教信仰区域都已经出现南传佛教慈悲关怀社会、服务社会的慈善活动。
此外,中国南传佛教还积极帮助西藏僧侣修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总佛寺住持祜巴龙庄勐法师,云南佛学院副院长、曼听佛塔寺住持都罕听法师,在获悉西藏众多僧侣(藏传佛教)长期闭关修行于高寒山区的情况后,委托在西藏的信教群众了解详细情况,积极发动南传佛教四众,发心捐资捐物,筹集修行者们急需的食品、用品。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共筹集到15万余元的青稞、营养品、茶叶等用品,于丁亥年春节前夕发往藏区修行地。
另外,近年来,中国南传佛教僧侣帮助失学儿童、看望贫困患者、帮助贫困群众、积极捐款援助受灾群众,举办大型祈福法会为灾区群众祈福,西双版纳州佛教界还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举办宗教植物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250人次,带动全州佛教界参与保护恢复佛寺庭院植物和“龙山”林的活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这样的弘法利生的宗教慈善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首先,从宗教学研究的理论层面来看,它向人们昭示:中国南传佛教在宗教教理上开始有所调适,对南传佛教理论体系建设有所发展,这充分表明宗教具有自我调适性,当代宗教自身正在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发展自己。其次,它标志着中国南传佛教在自身理论体系上的一个突破和发展,它标志着南传佛教僧侣开始从追求自我解脱的境界转而为社会服务,为芸芸众生服务,它在向大乘佛教的主张学习。这一举措将成为南传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南传佛教更趋于理性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再次,它表明中国南传佛教不再囿于自身区域性的限制,而是主动走到全球化、一体化的社会中,去主动地寻找自己与外界交流、沟通的发展轨迹。
(二)仿效东南亚禅修中心,举办中国南传佛教禅修中心,满足世俗社会的需要,这是对南传佛教固有的布萨羯磨制度和禅修制度的突破
目前,内观修行的运动显然已开始在台湾佛教界、大陆佛教界掀起一股“南传佛教”热。佛教正念修行在欧美等西方世界也日益盛行。人们开始反思南传佛教系统的理论,关注南传佛教的内观禅修体系。近10余年来,年年都有来自缅甸等东南亚佛教国家的禅师来到台湾指导为期10日~30日的密集禅修;提倡内观修行的台湾本土佛教道场、寺院也正逐渐增加之中。在大陆,一些汉传佛教寺院也率先打出南传佛教的禅修优势,举办东南亚南传佛教禅修课程培训班,为汉传佛教区域的群众了解南传佛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扩大了南传佛教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对南传佛教有了较深的了解。也有不少的佛教徒纷纷前往缅甸和泰国禅修中心,在禅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参学。由于很多人担心缅甸、泰国毕竟属于异国,语言不通,有诸多的不便,非常渴望在国内有这样的一个禅修中心,既可省去办理出国手续等诸多麻烦,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因此,他们多次向云南省佛协反映,希望在中国南传佛教信仰区域内有这样的一个禅修中心,可以很好地进行身心放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让国内广大喜爱佛教的人亲身感受佛教的修行传统,云南省佛教协会、西双版纳总佛寺会同西双版纳橄榄坝曼听佛塔寺携手常年举办短期剃度出家及止观禅修活动,在课程的选择上,积极向国外禅修中心学习,同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信众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
1.教义方面:
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教义教理,体悟禅定与经行,共修与独立禅修并行,每日乞食托钵等,从行住坐卧中训练威仪,变化气质,涤尘静虑,深入法乐。
2.修行方面:
听闻业处指导老师律藏、经藏、论藏开示,初探概念法与究竟法,遨游法海,开发智慧,应个人根性机缘进行业处指导修学,次第教授止观禅法,令每个禅修者受益。
3.戒法方面:
剃度、正授、讲戒、舍戒、在家生活等戒行仪礼,以使禅修贤友戒行清净,如法受持戒律,体会短期出家及止观禅修的殊胜。
笔者在2009年8月前去调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橄榄坝的曼听佛寺禅修中心调研时,就看到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昆明、成都等地的禅修者在曼听佛寺禅修中心进行禅修。他们对中国南传佛教首开禅修中心,为大家提供良好的禅修环境的善举赞不绝口。
(三)加强与国内外僧团、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努力完善自己
2008年9月12至15日,中国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云南佛学院作为IABU正式成员,派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居士率领的12人代表团,参加了在泰国召开的“国际佛教大学协会”(英文简称IABU)第一次大会(又称大城府会议)。参加此次大会的共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所佛教院校、佛教研究机构代表及泰国佛教院校师生共约3000余人。
大会安排了首届“国际佛教院校峰会”。中国佛学院等4所我国佛学院的代表和与会的其他大学及研究机构代表一起认真审议并一致通过了IABU章程,签署了《大城府会议谅解备忘录》,同意以IABU为平台,在《备忘录》框架内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备忘录》强调加强佛教学术领域合作,积极探索保持教育学术研究特性与教育自由度的有效方式。中国佛教协会正式选派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受到了IABU执委会及泰国佛教界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好评。大会特别安排刀述仁团长作为两嘉宾之一在开幕式上致辞。IA-BU主席、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长达磨孔莎瞻长老亲自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感谢中国的支持,表达了该大学及IABU加强与中国佛教院校合作的强烈愿望。会后,泰国代理僧王特意邀请代表团到其所住持的曼谷金山寺做客,双方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流。
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云南佛学院,包括中国南传佛教的教育事业不仅加强了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合作,而且开始从云南走向国际视野,开始与国际社会进行教育合作。这在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应该是值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四)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各界的交流,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
世俗社会对神圣世界的经济支持是宗教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而世俗社会对神圣世界的经济支持逐步形成了寺院经济。从宗教寺院经济的角度而言,同样是倚赖于世俗社会的供养,中国南传佛教的寺院经济明显地逊色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它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运行的寺院经济体系,它几乎完全依赖于世俗社会的供养,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南传佛教寺院供养体制——村社供养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已从以村社供养制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供养模式。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一直保持着原始佛教的纯洁性,严格恪守着僧侣不蓄金银的戒律。任何僧侣无论其僧阶高低,都不得蓄金银。各个寺院无论其级别高下都对此在寺规中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戒律的这一特点就使得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在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强大的寺院经济支柱,不能直接掌握经济大权,或者说缺乏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其所有的经济来源和经济开销必须要依赖世俗社会。因此,中国南传佛教逐渐形成以村社供养制为主的单一寺院经济模式。这主要表现为:首先,寺院僧侣每日的饮食由村社成员轮流供应,其次,所有佛事活动的开支仍然按照原先宗教惯例由各村社平均分担。修建佛寺、佛塔,塑造佛像,村寨集体送小孩入寺当和尚,和尚升佛爷、祜巴等重大宗教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都绝非个别家庭可以组织或承担的,也不是个别家庭的事情,而是全村社的共同事务,是村社的集体事业。其所有的宗教开支全部由村社成员共同负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已从村社供养制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供养模式,传统村社承担的寺院活动开支仅占寺院收入的一小部分,而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善款则成为寺院经济的主要支柱。
在中国南传佛教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善款捐赠首先打破了过去单一的村社供养制的寺院经济传统模式,促进多元化供养模式的寺院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南传佛教信仰区域与东南亚国家同属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生活于其中的各国人们有着天然的地域、民族血缘及历史文化联系,民间往来不断。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及民间社会团体经常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临沧市、普洱市等地访问,同时也会有一些捐赠。近几年,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就接待了包括泰国高僧、泰王姐、施琳通公主、泰国外交部、泰国基督教会副主席孙文德先生,缅甸全国佛协常务理事祜巴相腊,德国基督教代表团,韩国佛教界代表团共21次,近800人。如1996年,以泰国驻昆明总领事朴.因图翁先生为团长的泰王国上议院代表团访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佛寺,并捐赠修缮款198888元人民币;1996年11月,受泰王国国王普蓬·阿杜德陛下的委托,泰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苏拉蓬·加亚纳玛率领泰国护送御制袈裟代表团,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总佛寺洼坝洁捐赠512200泰铢、11240元人民币和160美元。④2004年11月20日,以泰国外交部部长顾问帕拉查·库纳嘎信为团长的泰王国布施团,向西双版纳总佛寺布施捐赠了泰王国国王御制袈裟,并在总佛寺举行了布施捐赠仪式。除了御制袈裟,泰国外交部部长顾问帕拉查·库纳嘎信还向总佛寺布施捐赠了10000泰铢,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领事克西·查派文布施捐赠了40000元人民币,转交了驻云南泰国团体捐赠款13299元人民币、1200泰铢。泰王国布施团还向总佛寺三位僧侣布施了三套佛教礼品。⑤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大量来自国外的捐赠款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发展不足的状况。
除了国外的大笔布施善款外,政府对寺院维修的拨款、仪式活动中各级政府部门的祝贺款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功德捐赠也是寺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在2009年2月20日,西双版纳总佛寺举行了隆重的“重建西双版纳总佛寺大殿奠基仪式”,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西双版纳州政协、人大、民宗局等单位的领导、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会长祜巴龙庄勐、德宏州佛教协会、临沧市佛教协会、普洱市佛教协会会长等以及上千名信众参加了仪式。仪式上,祜巴龙庄勐大长老带领众僧侣为大殿祈福颂经、滴水祈愿,现场信众还为重建大殿捐赠了功德;3月临沧市临翔区勐准佛塔举行开光庆典。市(区)民族宗教局、市(区)佛协等部门和团体前来祝贺,来自沧源、永德、双江、耿马县的僧侣和信众1万5千多人参加活动。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席活动的话,很多单位或个人都会有所表示,捐赠一定款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参加南传佛教佛事活动的信众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信仰南传佛教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以及部分佤族、彝族等群众,随着交流的扩大,中国南传佛教佛事活动也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群众前往参加,甚至很多内地企业家也纷纷参加,并慷慨捐赠。因此,与过去传统的村社供养制相比,现在很多南传佛教寺院经济模式已经多元化,它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
二、中国南传佛教的内敛表现方式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正力图克服自身不合时宜的因素,重新挖掘或强调佛教自身的宝贵特质,加强佛教体系自身的建设,逐渐进行自我调整,以尽量与当今时代的需要相结合。
(一)创办云南佛学院和各佛教分院,努力培养僧才,提高僧人队伍素质
中国上座部佛教教育体系虽已初具雏型,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级佛教教育衔接不够,各州之间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佛教高级佛学研究人才,僧众在佛寺中忙于各种法事,缺少精通巴利文、精研三藏的学者。因此,加强僧才培养是佛教界共同关心的主题,目前我国普及义务制教育,就需要协调传统佛寺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关系,对此问题,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儿童首先接受6年制小学教育,小学毕业时(约十二三岁)方能剃度出家。剃度后仍需接受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星期一至五白天在学校上文化课,夜晚及星期六日在寺院学习傣文、佛教课诵、沙弥律仪及傣族传统道德伦理。平时保证学校课程,重大佛教节日才可向学校请假。很多村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晚上又回到寺院学习佛教知识。住持本寺的长老,对到学校读书的和尚生,寺内值日给予减免,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重大的宗教节日就不让在学校读书和尚生回寺院。初中毕业后既可考入高中继续升学,也可报考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深造。目前已有多位身披袈裟在社会高中乃至大学就读的学僧。
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学制三年,与当地一所中专合作办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文化课由中专教师授课,傣语及佛学课由总佛寺法师授课,毕业后同时获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及该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学僧无论是继续报考上级佛学院或社会大学,还是还俗就业,均具备相应资格。在学期间,学僧须向中专缴纳一定数额的优惠学费,而总佛寺不仅负担学僧生活开支,佛学课程还完全免费。
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借鉴泰国僧伽教育课程,佛学课本由泰语教材翻译成傣语,分成三级课程:第一学年学习初级戒学(主要是227条比丘戒及解释)、经论选读、初级作文及佛本生传;第二学年学习中级戒学(如衣钵作法等)、经论选读(偏重定学)、中级作文及佛弟子传,另授傣族历史文化知识;第三学年学习高级戒学(如羯磨作法等)、经论选读(偏重慧学)、高级论文作法及南传佛教史等,另授宗教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在西双版纳,除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于1995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外(时称西双版纳州上座部佛教学院),1996年、1998年及2004年,州内勐混佛教学校、勐罕佛教学校和大勐龙佛教学校相继成立。德宏州上座部佛教佛学院已于1993年获得批准。
学僧从云南佛学院版纳分院毕业后,可报考云南佛学院。云南佛学院由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1999年成立于昆明,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班,旨在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培养三大语系佛教交流人才。2004年,南传佛教班共招收42位学僧,除继续学习上座部佛学知识及三大语系佛教史等佛教课程外,还由云南民族大学教师讲授汉语文、英语等大学文化课,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者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学僧毕业后可到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云南上座部佛教还充分利用省外乃至境外佛教教育资源,选派学僧到国内外参学。除公派留学外,还有不少学僧自费赴泰缅等国学习巴利语、阿毗达磨等高级佛学课程。经过多年刻苦学习,这些学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有多名学成归国,成为佛教教育和各项佛教事业的骨干力量。南传佛教的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僧人的素质,加强了僧侣队伍的建设,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注重发扬传统,着重加强禅修实践活动
注重禅定修行,并发展完善的禅修理论体系是南传佛教迥异于大乘佛教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南传佛教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强调发扬传统,以西双版纳—思茅地区为例,其南传上座部佛教派别主要以润派为主,因此,在制度层面上的变化就相对来说显得单纯一些。过去在傣历二月份的豪干节,全体比丘以勐为单位的要集中在中心佛寺的空地上搭建茅棚,精进用功,时间十天十夜。上午、初夜、午夜三次坐禅,早晚集体上殿礼佛诵经,正午集体进布萨堂自恣,然后列队出堂,各人左手持贝叶团扇,右手持禅杖,偏袒右肩,赤脚行走,胸前挂钵,结队到村寨乞食,信众们则集中在村边供僧,完全模仿古代僧伽生活方式,这是西双版纳“润派”上座部佛教所特有的。现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橄榄坝的曼听佛寺就一直遵守这一托钵制度和布萨羯磨制度。
近年来,中国南传佛教为了开示佛陀正法,学习佛陀教义,践行佛陀戒定慧三学,亲证佛陀教导,体验禅定、经行、托钵的出家生活,从日常行、持、坐、卧中陶冶、熏习,真正体验僧团和乐清净的生活,以培养对佛法的正见与信心,2009年8月11日在云南省佛教协会南传工作委员会众长老的倡导下,首届西双版纳地区各寺院南传长老比丘止观禅修营安居期在曼听佛塔寺正式开营。本次止观禅修活动得到西双版纳境内各寺院住持长老的积极响应,纷纷欲将本寺的比丘送往曼听佛塔寺止观禅修林,进行止观系列禅法的系统性实修。据曼听佛塔寺都罕听长老介绍:“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是佛陀住世时所传授的系统性极强的修行方法,是每个僧人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这样的活动受云南省佛教协会及各寺院长老的委托将长期开展下去,其目的是使佛陀的正法传续国内教区而利益四众。”首届活动的前几期主要由本地区各寺院的主持长老和各寺院的众比丘带领,进行密集型的实修,业处指导教授师为都罕听尊者。在禅修活动中,严格按照佛教教义和戒律进行禅修,其修行生活之严格令整个南传佛教信仰地区所赞叹。
三、结论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发展也呈现出外显和内敛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一方面表现出外显的开放性特征,积极调整自己体系的社会适应性,突破自身理论体系的限制,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活动,创办面向社会大众的禅修中心,积极拓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寺院经济模式,加强与国内外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在全球化的思潮中实行自我价值,不断完善自己体系,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内敛的保守性特征,加固内部体系的稳定,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加强各级佛学院的建设,培养僧才,同时又注重内观禅修系统的完善,强化僧团布萨羯磨制度,强调建设属于僧团内部的禅修中心。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南传佛教在全球化的思潮中,既保守,又开放,以极强的兼容性来积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由此而出现了世俗化、本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①小乘佛教是相对于大乘佛教而言,从佛教传播的路线而吉,本文所涉及到的小乘佛教也可以称为南传佛教。因此,笔者在文中用“南传佛教”一词。
②详参郑筱筠《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凡尘使命”》,《中国宗教》2009年第6期
③资料来源:云南省佛教协会。在此谨致感谢!
④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第41页、第42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⑤详细参《西双版纳报》2004年11月20日,作者岩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