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中国宗教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从宗教信仰类型看,“既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法性宗教和后来产生的道教,又有长期存在于民间的秘密宗教,还有从国外输入并逐渐中国化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有着深度的影响”①。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教义,深邃的哲学思辨、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生死问题的诠释,从精神层面给人们以极大的思想启发和心灵慰籍以及行为上的规范。宗教思想物化、外在化在宗教建筑(如道教的宫、观、庙、祠、院;佛教的寺、窟、洞、塔、经幢、钟楼、鼓楼、斋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各式教堂)、宗教艺术(雕像、塑像、石刻、壁画、帛画、音乐等)、寓意深刻的宗教文学(含神话传说);宗教器物、宗教饮食、宗教仪式上。由于人们把宗教建筑的建造,造像的铸造、雕刻,壁画的绘制,法器营造当做修行的过程。在构思设计、用材取料、制作施工中,不计工本、竭尽所能,力求以最完美精致的作品展现虔诚的心。因此,宗教文化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它们既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工程技术上的最高水准,也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艺术追求和美感享受,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受出世修练、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思想,宗教远离政治中心的生活主旨以及受理想的风水模式影响,绝大多数的宗教场所,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寺观都分布在森林茂密、山峰奇秀、动物花鸟繁盛、环境幽雅、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良好环境。这对于追求文化品位、向往返璞归真的传统生活、关爱生命和环境保护的旅游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正是上述原因,宗教文化旅游(旅行)历经千年,昌盛不衰。

    基于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如何借助旅游活动这一方便之门,发挥宗教文化在知识开拓、心灵抚慰、道德约束、环保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积极的社会功能,使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精神放松、心灵净化、思想教育是本文研究目的。笔者采用文献检索、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发掘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方面的经验,得出一些值得大陆借鉴的方法和模式。受调研时间和鄙人能力所限,在台湾地区多元的宗教文化中,本研究着重放在台湾佛教文化与旅游互动关系上。

    一、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台湾可谓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大观园,其宗教类型和教派种类之多、宗教场所之众、宗教活动之繁、宗教信众比例之高,是笔者来台之前没有想到的。

    1.多元的宗教文化

    台湾地区的宗教类型和宗派非常多。在台湾除了原住民特有的宗教信仰外,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等即成宗教(是指制度化或正统的宗教),有众多民间信仰(常民的信仰形态),如崇奉的神明、妈祖信仰、王爷信仰等以及“鸾堂”(以“扶乩”为神人沟通的主要方式结设团体)宗教信仰。一些宗教内部又有多个派别,以佛教为例,“进入21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②

    资料来源:根据张珣、江灿腾:《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77-78页整理。

    台湾地区宗教信仰多元化。在2200多万台湾人口中,除了皈依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的信徒外,还有庞大的民间信众。民间信众的信仰具有多重性,“其形式是儒道佛揉合的表现,同时具有:(1)原始精灵崇拜:如图腾崇拜、巫术、禁忌、神话传说。(2)进步精灵崇拜:如天神(自然崇拜)、地示(自然崇拜)、人鬼(亡灵崇拜)、物(庶物崇拜)。另有儒教的孝道(祖先崇拜)的影响,道教的现世实利主义,现世神秘主义的影响,佛教消极终末观的影响,使得台湾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有其复杂而独特的风格。”③例如,2009年8月19日,笔者在花莲县光复乡马太鞍部落考察时发现,这里既有佛教的保安寺,基督教、天主教的礼拜堂和道教的宫观,还有马太鞍阿美族自己部落的祖灵信仰、自然崇拜等。

    2.众多的宗教场所,多重的崇拜对象

    在台湾无论是城镇乡村,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寺庙、道观、教堂及清真寺,还有众多的文庙(孔庙)、妈祖庙、关帝庙、城隍庙等。例如,2009年8月7日我在内坜市的忠孝路考察时,在估计不到2公里路旁发现:紫竹林观音寺、北巡抚、圣福宫和福海宫四家宗教场所。

    “根据台官方最新统计,至去年底止(2007年),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平均每个县市寺庙及教会教堂数有594座,平均每个乡镇市区有40座。④据统计,截至去年底(2007),台湾登记有案的宗教类别有27种,其中寺庙类以道教、佛教为主,教会教堂类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道教寺庙9137座,在寺庙中居最多,佛教寺庙2281座次之,“一贯道”196座,居第三。其中,以台南县1234座最多,高雄县1135座次之,屏东县1067座居第三。教会教堂方面,基督教教会教堂2468座最多,天主教688座次之。其中,以台北市428座最多,花莲县299座次之,台东县266座居第三。(见表1) 

    资料来源:廖恒:台湾寺庙教堂达14841座,平均每县市有594座,中国新闻网2008年06月20。

    台湾众多被称为寺、宫和观的宗教活动场所,并不是单纯的佛教或道教道场,而是拥有多重的神明崇拜。在台北龙山寺考察时发现:其正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十八罗汉、韦陀护法和伽蓝护法等佛教崇拜对象;后殿供奉:文昌帝君、大魁星君、紫阳父子、马爷、妈祖、太阳星君、太阴星君、助生娘娘、池头夫人、十二婆者、水仙尊王、城隍爷、龙爷、福德正神、关圣帝君、三官大帝、华佗先师、地藏王菩萨。考察素有“天下第一灵山”的台北文山区木栅的都行宫时发现:在纯阳宝殿内奉祀吕纯阳祖师;凌霄宝殿内有三清殿、三官殿等,分别奉祀玉皇上帝、三清道祖与三官大帝;大雄宝殿内奉祀三宝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与观音菩萨;大成殿内奉祀至圣先师。此外,还有奉祀土地公的福德祠。

    3.宗教活动盛行,信众踊跃

    台湾地区宗教活动盛行,并与民俗融合在一起。据专家统计,平均每天台湾都有宗教活动。加上同一宗教活动期限内,不同教派在不同的地方举办,使台湾宗教活动愈加频繁。例如,在阴历七月是法会的时间,各佛教团体纷纷举办不同规模的水陆法会,如灵鹫山水陆法会、法鼓山水陆法会、松柏寺水陆法会等。

    佛教在台湾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台湾佛教的信仰人口约548.6万人,占2300万人口的23.9%,不过,其信仰人数可能与道教、儒教或其他台湾民间信仰有重叠的情况。据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台湾有多达80%的人口信奉某种形式、掺杂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台湾传统民间信仰或宗教。因此就广义而言,在台湾,与道教混淆的佛教人口可说广达80%。⑤真可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佛教信众虔诚,宗教活动踊跃。笔者于2009年8月25日,亲临灵鹫山在桃园举办的水陆法会考察发现信众十分踊跃。体育馆内身穿法衣的万人念咒场面壮观,场外众多义工摆放摊位出售佛教书籍、佛教饰品等,在临时打起的简易棚内大量义工正在准备餐食、洗刷碗筷等。另据报道,“2002年佛指舍利到台湾巡回供奉瞻仰,先后到佛指舍利座前瞻仰礼佛的信众达四百万人次;佛指舍利所到之处,成千上万的人在马路两边敬设香案,夹道顶礼恭迎,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佛指舍利在台期间,举行了一百多场法会,每一场法会都有数万人参加。在高雄市立体育馆举行的‘万人通宵精进念佛法会’参加者就超过了十万人,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使许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利用佛指舍利在台湾供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许多人想加入佛教,为了满足信众的这个愿望,在星云等法师的主持下,先后举行了集体皈依典礼,每场都有万人以上。”⑥

    台湾多元化宗教局面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首先,台湾地区的佛教、道教及其众多的民间宗教,是由明末清初闽粤地区来台湾拓垦移民带来的。“在台湾传统的各种宗教,除早期原住民各族所特有者之外,几乎都是明末清初之际随闽粤汉人大来台拓垦而并传入的。因此,闽粤地区盛行的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和官庙崇寺等,自然占了最大的传播优势。”⑦基督教、天主教主要由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传播来的。“荷据时期荷兰人带来基督教、西班牙人在台湾传播天主教,也对台湾那的汉人及原住民的宗教信仰添加了新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向度。”⑧此外,日据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宗教政策也对台湾的宗教多元化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从上世纪开始兴起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对台湾宗教的多元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台湾丰富、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信徒和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也为宗教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借旅游活动这一方便之门,发挥宗教文化积极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透过当代佛教建筑诠释佛教理念

    宗教建筑是宗教意识外在化的物质实体,建筑者常常借助宗教建筑来表达自己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理念。旅游者则是透过宗教场所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透过宗教建筑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借助导览员的讲解,获得对宗教文化的认识,领悟宗教思想内涵,获得对宗教文化的体验。

    在调研中发现:与中国大陆百年古刹、千年古刹不同的是,台湾的宗教场所普遍比较年轻,很多都是近几十年、近十几年甚至是近几年建造,如慈济静思精舍41年(1968年开始建设)、法鼓山20年(从1989开始建设)、灵鹫山26年(从1983年开始建设),中台禅寺19年(从1990年开始建设)、佛光山42年(1967年开始建设)等。与大陆传统的佛寺相比,台湾地区当代的佛教建筑无论在称谓上还是在空间布局、组合形制、建筑的风格、体量、色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从中可以窥见,当代台湾佛教对传统佛学思想的现代阐释,即从出世的思想解脱到人间佛教的转变。

    1.宗教建筑名称世俗化

    中国传统的佛寺场所被称之为寺庙。“寺庙”是由“寺”和“庙”组合而成。古时“寺”指官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汉明帝时,中亚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应邀来华传教,居于专设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内,后于洛阳城外修建居舍称白马寺,开了佛教活动场所以“寺”命名的先例。之后,官署以“寺”相称逐渐淡化,“寺”成为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称。“庙”原指祖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三代而下,“庙”的内涵扩大为除祖庙外,还有祭祀神灵的地方。把寺和庙一起连用特指佛寺。《晋书·佛图澄传》中记载,十六国时,石赵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祖竞出家”。传统寺庙一般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祖师殿、伽蓝殿等组成。⑨

    当代台湾佛教道场的称谓多种多样。如,慈济静思精舍、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灵鹫山无生道场等。道场内的建筑名称也一改传统的叫法,如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主要由第一大楼、第二大楼、第三大楼和其他大楼构成。第一大楼包括:大殿、多功能展示厅、副殿、开山纪念馆;第二大楼包括:参学服务处、义工休息室、行愿馆、简介馆、轻食区、祈愿观音殿、斋堂、国际会议厅;第三大楼包括:图书资讯馆、中华佛学研究所、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等。慈济静思堂包括:讲经堂、慈济道侣广场、法华坡道、国际会议厅、感恩堂、慈济世界、佛教文物展示室、宗教图书馆、史料馆、藏经阁、了望台。中台禅寺有:知客室、图书馆、五观堂、大寮、资讯系统、圆明殿、禅悦殿等。

    2.突破传统佛教建筑格局,彰显当代佛教理念

    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多采用院落组合方式,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书阁等。辅助建筑位于主体建筑的左右两侧,形成对称的格局。建筑物采用前低后高,前小后大的布局,大雄宝殿为最高建筑。

    台湾地区当代佛教建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佛教思想和环保理念。例如,中台禅寺把传统寺院平面式布局聚合为垂直立体化的建筑形式。整个寺院由一幢主体大厦和若干裙楼组成,主要佛事功能区都集中在主体大厦里,一层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五层有大庄严殿,九层为大光明殿,十六层是万佛殿,再往上是藏经阁和“金顶”。体现了“直了成佛”的顿悟法门,“因次第尽”的渐修精神。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打破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在建筑布局和施工中多方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保护。“兴工过程多方顾及与大地共生、传统寺院建筑的转化思考,进度缓慢。他(圣严法师)常提醒焦急的弟子,‘我们不是在盖一座庙,是在成就一处人间净土’,‘法鼓山不在金山(法鼓山位于台北县金山乡),在每个人的心中”’。⑩圣严法师对法鼓山建筑定位是:“寓有教育功能的当代佛教建筑群,除反映时代,亦注重环保理念的落实,让人感觉就像是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景观,不突兀而与自然协调共存。”为此,设计师多次更改设计方案,简化辅助、次要建筑,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据说,法鼓山开山时为每棵树编号,建设完成再将树移种原处,或集中一区种植。

    3.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特色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的佛殿、楼阁多采用木构架结构,以抬梁式为主。屋顶多为庑殿顶或歇山顶,配以黄色琉璃瓦,以显示建筑地位的高贵。在建筑的细部绘有色彩艳丽、图案繁复的花卉、人物、动物或文字,以象征吉祥。

    当代台湾四大佛教道场的建筑特点是,把中国传统的大屋脊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的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突出实用性、与环境的协调性和宗教文化内涵;在建筑风格上力求简约、与环境和谐,突出时代特色。慈济静思堂,象牙白的屋身,灰色的大屋顶,庄重、大气。大弧度翻翘的飞檐,稳重中充满动感;正面飞檐构成的单“人”字造型和侧面飞檐构成的三重“人字”造型,充分表达了慈济“人生佛教”的精神理念。除了屋脊上一排排翩翩飞舞的嫦娥外,没有任何其他装饰物,简洁、美观。法鼓山挑高四层楼的大殿,体量宏大,线条平直较大进深的屋顶由多根圆形石柱托起,把唐代建筑的宏大、古朴与现代建筑的爽朗、简约有机结合。灰白色的屋身和灰中带绿的屋顶不加任何装饰,象征性的斗拱作为符号表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金碧辉煌的中台禅寺融古今中外建筑精华,天主教教堂的玻璃帷幕,伊斯兰教清真寺的摩尼珠与莲花台,希腊式的廊柱,埃及金字塔的天梯等。惟觉老和尚讲说:中台禅寺的建筑体现“丛林的精神、风格,配合采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现代艺术”。

    此外,台湾四大佛教道场在造像和殿堂内部陈设上,少有传统寺庙中贴金镀银,更没有悬挂在佛殿上的华盖、帷帐,墙面上的壁画等装饰。在慈济静思堂的“佛陀洒净图”中,面目清秀,神态安详自然的佛陀,“站在宇宙虚空慈视地球,一手伸出抚慰地球,代表佛陀对娑婆世界众生的慈爱,他要让这份爱的清流净化地球,让所有的生物、动物、人类都得到抚慰”。(11)法鼓山大殿中的三宝佛:释迦牟尼佛(中尊)、西方阿弥陀佛(左尊)、东方药师佛(右尊),仿山东四门塔隋代古佛阿閦佛,并融合台湾本土特色而成。佛面圆满,眉目端庄,略带微笑,给人以温柔可亲的感觉,尤其是宽广的双肩和结实的胸膛、稳重的结跏趺坐,无论在面貌或姿态上,都展现了恢弘、庄严的气势。三宝佛采用青铜材质,具有古朴气息,与法鼓山的建筑特色相互辉映。佛座下方形的须弥座,造型简单,衬托出大佛后方舟形光背的稳重大气。中台禅寺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造像设计巧妙,身高12米,面目威严、身披铠甲、手拿法器的四尊护法天王矗立在天王殿四周,不仅护持佛法,而且起到支撑殿顶的作用。每位护法神的四个头像不仅掩饰殿柱而且增强了护法威力。天王殿内袒胸露乳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把传统背在背上的布袋踏在脚下,让人产生“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感受。

    三、独具特色的义工服务

    台湾的佛教道场没有专职的服务员,所有的服务工作都由法师和义工承担。台湾的义工队伍非常庞大,据统计“台湾长期性的义工,数量达300万之众,占全台人口的15%。”义工在台湾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佛教道场承担,导览、保洁、维护、商品出售等几乎全部的服务。法鼓山世界佛教园区的义工工种多达10种,分别是:环保组(扫地、拖地、刷地、擦玻璃、洗手间清洁)、交通组(园区交通动线指引、停车空间指引、方向指引)香积组(拣洗菜、洗碗、擦桌子、运送菜肴、补菜)、音响通讯组(麦克风线材清洁、音控室打扫、设备保养)、住宿庶务组(洗衣管理、寮房布置、护寮)、总务营缮组(木工、油漆、门窗五金巡检……)、有机菜园组(农田作务)、机动组(便当茶水点心运送、临时勤务机动支援)、法务组(库房整理)、生命园区(植存区钻洞、环境清洁维护)(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义工咨询)。

    1.义工队伍的构成

    台湾宗教场所的义工构成十分复杂,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多数是受高僧大德的影响,有宗教信仰、有宗教知识。在慈济静思堂为我做导览的吴先生就十分信奉、尊崇证严法师,热衷慈济事业。他讲“从刚开始为慈济捐款、听证严法师讲经到退休后做全职的义工,已经有20多年了”。第二,有极高的工作热情、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法鼓山,有四年义工经验的张小姐对我讲“因为受圣严法师佛学思想的影响,性情不再急躁,没有过去那么多烦恼,生活改变了,所以非常喜欢到法鼓山来做义工,每周来法鼓山都非常欢喜”。第三,义工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退休的教师、研究员、工人、家庭主妇、在校学生等。在法鼓山祈愿观音殿做义工的是一位台湾社会科学院退休的研究人员;在慈济中、小学做大爱妈妈的多为退休教师,吴先生原是台北一家美国百货公司的职员;在佛光山我见到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义工。

    2.义工服务质量的保证

    除了具有工作热情外,作为义工还要经过考核、培训才能上岗。以导览员为例,法鼓山、慈济静思堂非常重视对义工导览员的培养,并形成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培训的模式。

    首先,义工导览人员的录用程序严格。据法鼓山为我导览的张小姐说:“法鼓山导览员的选用的程序是:第一,法鼓山世界宗教教育园区发出需要导览服务的义工信息;第二,有意愿者报名、填表;第三,经过面试和考试通过后,被录用;第四,被录用的义工岗前要经过专业培训。由法鼓山教育基金会派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考试;第五,培训考试通过者,要经过见习。即跟着有经验的导览员进行实习;第六,实习结束,通过考试,方可成为正式的导览。”

    第二,尊重他人的服务理念。无论是在法鼓山、慈济还是在其他的佛教道场,信众和游客都非常受尊重。这源于“带着感恩的心”服务的理念。圣严法师在实践心灵环保的方法中提出:“经常以感恩心,面对生活环境中的每个人及每一件事,全新奉献服务,目的是为了报恩”。(12)证严法师讲“对他人说‘感恩’不能只是口中说说,要看能否由衷地表达,若能如此,就能减除自我、主观的意识、放下自大的身段,而表达出对人的尊重”。(13)把这样的一种思想贯穿在服务中,就会使到访者受到感动,得到尊重。我在法鼓山、慈济静思堂和精舍看到最多的是义工脸上的微笑,听到最多的是“你好”或“感恩”。在法鼓山笔者看到,访客的旅行车刚刚停稳,立刻就有导览员上去,引导大家下车、组织游览。当来访者被提供了服务,心存感激,还没来及说“谢谢”时,对方已先道一声“谢谢”或“感恩”。

    第三,注重内涵服务。所谓内涵服务就是要在服务中体现文化性和特色。以导览服务为例,台湾四大佛教道场导览服务全部由法师兼任或是由义工承担。由于他们对道场的修行法脉、历史沿革、思想理念、建筑环境、佛像艺术等非常熟悉,对佛教文化有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导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导览员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外,为了提高导览服务水平,各道场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和培训方法。法鼓山最早提出“内涵服务”理念,除了岗前培训外,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注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例如,2002年对导览员进行了三次培训:“邀请相关经验的导览义工、义工团接待组、北部地区悦众两百人参加。培训课程,由投入法鼓山导览三年多的陈政峰担任讲师。课堂上,陈师兄精选了一百六十张幻灯片,涵括圣严师父生平、法鼓山川林文物之美、工程建设等,配合幻灯片的呈现。在12月22日、28日两天的密集培训过程里,学员们亲自走访图资馆、佛研所等园区建设,实地模拟导览实况。随后还安排了“有奖征答”、“看图说故事”的抢答竞赛。培训课程还设有导览经验交流活动。陈政峰师兄认为,导览工作让前来法鼓山参访的民众,不只看到影片或建物景象,还能深刻体会法鼓山“心灵环保”的理念,以及圣严师父的悲愿。”(14)笔者在法鼓山考察时,义工导览张小姐从小到一棵树,大到一尊佛像、一座建筑,外在形式美,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一则则小故事,细细道来,既自然、生动,又富有知识性和启发性。

    四、佛教文化商品的文化性、环保功能

    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活动的延续或升级。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能够唤起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美好回忆,强化旅游者的旅游感受。旅游活动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旅游的体验和感受会随着旅游活动的结束和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和遗忘。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不断引发人们重温以往的旅游经历,勾超人们对旅游经历的美好回忆。旅游者把旅游纪念品介绍或馈送给亲朋好友时,不仅加深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记忆,而且也起到传播旅游地的文化的作用。

    考察台湾佛教道场发现:在佛教道场的书籍、纪念品等都是在环境优雅的经营店内销售,如慈济的静思书轩、法鼓山的行愿馆、佛光山的美术馆等。在道场的周边、内部没有买香、食品和纪念品的摊位,更没百般纠缠的游贩。与普通商店不同的是,在经营的理念上注重宗教文化和环保知识传播,商品种类突出品牌和特色。

    1.注重宗教文化传播

    在慈济静思书轩、法鼓山的行愿馆、佛光山的美术馆,出售最多的是书籍和音像制品,尤以佛学知识、大师(圣严法师、证严法师、星云大师)的论著、佛学实践、启迪智慧等为多。慈济静思书轩的书籍专柜有以下类型的书籍:人生系列、佛典系列、生活与健康、经典刊物、亲子与教育、静思语系列等,涵盖知识、心灵、教育、医疗、企管、社会关怀等视野。法鼓山行愿馆内的书籍包括:人间净土系列、佛学入门系列、法鼓人生学院严书、人生DIY系列、大自在系列、大视野系列、琉璃文学系列、禅修指引系列、随身经典系列、现代经典系列、漫画系列、现代经典系列、环游自传系列等。

    针对读者的需求,在内容、形式、版式等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法鼓山的出版物中,有生动、形象、趣味性的高僧小说系列、经典人物故事系列;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的漫画系列;有方便人们阅读,容易携带的迷你书型(口袋书)和卡片;有降低消费成本的特惠组合;有方便外国人阅读的英文、日文、法语、中文对照书等。

    2.突出环保理念

    台湾佛教界提倡宗教活动的环保性。改变传统燃香供佛的方式,使信众和游客不再受到香火弥漫的刺激、焚香热浪的熏烤。2008年,在台湾行政院环保署举办的“宗教与环保座谈会”上,包括慈济、法鼓山的佛教界代表一致同意,“应该以实际行动取代焚烧纸钱与拜香,凡事心诚则灵,祭拜可以双手合十祝祷代替焚香”,“或是将焚烧纸钱所需的费用转而帮助弱势团体,都是很好的替代方式,相信祖先与神明应该也乐见大家诚心地为现世的良好环境善心力”。(15)自此,台湾四大佛教道场改用鲜花、水果、燃灯的方式供佛。在中台禅寺,信众用盛在小瓷碟里的鲜花供佛,不仅环保而且清雅别致。

    为了实现“生活环保”,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塑料袋等。在宗教商品中环保产品占了相当比重。笔者在法鼓山看到:环保双节筷、环保自在杯、四福——万用随身环保包巾、四福——随身环保餐具束口提袋、环保不锈钢碗、多功能环保餐具包巾、多功能环保餐提袋等;在慈济静思书轩看到:双截白铁筷、PC汤匙、携带餐具、环保杯、环保碗、环保碗盘、环保餐盒、环保碗盘等。

    3.宗教商品的特色和品牌

    尽管佛教文化商品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各道场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首先,各道场有自己的商标,如慈济的莲花商标;法鼓山的法鼓商标;佛光山的FGS商标等。商标使商品有了法律保障,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侵犯。其次,各道场把主供佛、代表性的建筑和景点制成纪念品,既彰显了各自理念和特点,又避免了纪念品的雷同。如慈济的“佛陀洒净图”中佛陀的造像、宇宙大觉者;法鼓山三宝佛、开山观音、来迎观音、祈愿观音像等;中台禅寺的布袋佛;佛光山的接引大佛等。第三,体现健康理念。如花莲静思精舍常住师傅们,秉持证严法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运用大自然的产物,生产天然食品,如“感恩于祝福礼盒”、“地球乐活DVD组合”(白铁伸缩筷、环保杯、蜡烛手帕、静思茶、地球乐活DVD)、随身包和家庭包的食品系列等。

    五、宗教活动的文化性和体验性

    在“人间佛教”思想指导下,当代台湾佛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投身慈善、教育、医疗、环保、健康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家庭、生活、校园、职场、族群、自然等主题,在宗教场所举办各种各种的活动,使宗教场所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1.宁静的气氛使浮躁的心回归平静

    在人们心中宗教活动场所是一个圣神、宁静的地方,特别是提到佛教的寺院人们不禁想起“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16)的情景。因此,宗教文化旅游的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寻找一个宁静的环境,使疲惫的身心、烦躁的情绪得到暂时休息和调整。台湾的四大佛教道场中,无论是远离喧嚣闹市的法鼓山、中台禅寺、佛光山,还是夹杂在闹市中的慈济静思堂,都给人宁静、平和的感觉。如何营造寺院“宁静”环境?如何使到访者感到清净?

    首先,清净的理念。慈济作为“静思法派”,就是依循《无量义经》中“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的精神。证严法师说“学佛、修行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回归清净没有污染的本性”(17)。法鼓山圣严法师说“用宁静的心拥抱世界”。

    其次,静心仪式的导引。到慈济静思堂考察时,导览员要求来访者脱下鞋子后方可进人大厅。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规范,不仅起到保持清洁卫生的作用,同时也使来访者意识到要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脱掉鞋子也自然让人感到放松,产生踏实的感觉。在法鼓山游览时,导览员首先引领大家到“来迎观音”殿前,学做闻讯礼(以双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这不仅是一个礼节,而且也起到提醒大家保持安静,把心静下来的作用。

    第三,静心环境的营造。在中台禅寺、佛光山、法鼓山、慈济静思堂,无论是灯光的色彩和强度,还是空间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都给人以柔和、舒适、宁静、和谐的感觉。法鼓山第一大殿“来迎观音”殿前是一汪清池,越过清池透过宽大的殿门看到自然、祥和的观音像,像后是一面透明的玻璃幕墙,玻璃幕墙后是缓缓倾泻的瀑布。在一静一动中,人们感到了“清”和“静”。在世界宗教博物馆,从电梯口到展厅有一个狭长的朝圣步道,步道两侧墙壁上画满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朝圣者。伴随着不知从何处发出的低沉的声音,人们沿着凹凸不平的道路前行至平整开阔的大厅,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朝圣之旅。从佛光山的不二门通往大雄宝殿,是一段比较长的台阶,阶梯两旁竖立着“佛光菜根谭”星云大师语录,人们一边爬梯一边默念、一面体会偈语中的哲理,当到达大雄宝殿时,躁动的心平静了,攀爬的劳累也似乎使人体会到成佛道路的艰辛。

    2.佛学教育与大众文化活动相结合

    佛教道场的文化活动非常多,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主要包括:佛学、艺术生活、教育文化和义工研习等类型。以佛光山2009年七月至九月的活动安排为例,佛学类:三场精进佛七(七、八、九月各有一场),两场二日精进念佛修持活动(七、九月各有一场),九场法会(两场水忏法会,三场大悲忏法会、三场供僧法会、一场盂兰盆法会),短期出家修道会(七、八各一次),两场二日精进抄经修持活动(八、九月各有一次);艺术生活类:想飞的理由——高屏鸟瞰之美张大川摄影展、“生耕致富”2009年全民阅读博览会、人间有爱——林寿山雕塑展、生活美学名人讲座系列李岗主讲“电影与人生”、清风扬起澎湖梦——白鸟美珠艺术创作展、王憨山、王雪樵书画暨醴陵釉下五彩艺术联展、佛关山人间音缘梵乐团巡回首演、佛光缘美术馆世界营运讲习会、第六届儿童欢乐艺术节;教育文化类:佛光儿童夏令营大会师、2009年生命教育儿童夏令营活动(一、二、三、四)、第五届爱我青年青少年生命体验营、2009年第22期台湾教师生命教育研习营、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联谊之旅、第九期佛光童军知能研习营、2009年台湾教师佛学夏令营;义工研习类:佛光山第七期青年义工研习营、菩萨义工书香会(三次)、青年义工读书会(两次)、2009年第四期“人间行者”义工初阶培训(18)。

    3.佛教的修行与大众的身心调整、健康保健相结合

    高科技讯息社会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深受疾病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在紧张工作之余,在激烈竞争中,人们不仅需要体力的恢复,更需精神的放松。为此,把佛教修行行为与大众的医疗保健、强身健体相结合,组织禅修、朝山、抄经等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鼓山、中台禅寺、佛光山都组织禅修活动,禅修一般分为禅一、禅二和禅七。2009年9月法鼓山组织“禅修月”活动,“透过参学室心灵导览员的解说,使禅修的人学习如何放松紧张的身心,从走路、望水、听溪、观风、洗心、托钵及吃饭等行动中,体验人生原本应有的禅悦喜乐”。(19)2009年9月6日,佛光山台湾台中惠中寺举行“一日精进禅修会”,“近百位大众参加。禅修会除举办‘毗卢七支坐法’外,法师还引导大家调身、调息、调心、数息及下座前的身体摇动按摩等。”(20)佛光山因朝山活动影响整个台湾,星云大师说:“佛光山因朝山而有”,现在每周从五到周日都组织朝山活动。朝山礼圣修持活动”不但让佛光人在修持上“一以贯之”,而且可增益谦虚心怀、可锻炼忍耐毅力、可获得身心健康。抄经本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对中国佛教徒而言,中国书法艺术可以端正身心,怡情养性;佛教经典中,字字珠玑的文字般若,更是增长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泉源,书法写经结合了两者的优越特质,所以被认为是自我修行绝佳之道。抄经对大众而言,是以书法来怡情养性,以抄经来转化心情,平衡生活情绪。佛光山有专门的抄经堂,并有义工为抄经人提供笔、墨、纸、经文等方面的服务。

    总之,通过对台湾地区佛教四大道场以及众多城市寺观的考察,对比大陆宗教文化旅游的实际,发现台湾地区佛教文化与旅游互动中的许多特点,特别是借旅游这一方便之门,在传播宗教文化、发挥宗教积极社会功能方面,有很多值得大陆学习借鉴之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陆的千年古刹与台湾新建道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借鉴台湾佛教道场经验的同时,要结合大陆佛教道场的实际。另外,随着大陆来台旅游人数的增多,台湾四大佛教道场必将成为台湾新的旅游热点。面对众多的游人,如何处理佛教道场与旅游景点的关系,如何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与保持现有佛教道场的环境和服务质量等,是台湾地区佛教界和旅游界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①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何绵山:《闽台佛教法脉探略》,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湾仔骆克道338号。

    ③王镜玲,台湾民间宗教信仰对象分类浅析——郭和烈与董芳苑的观点,神学论集,1989年,第81期,p443-450。

    ④台湾寺庙及教堂多达14841座平均每县市有594座,中国新闻网,2008-06-20,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8-06/20/content_15864171.htm。

    ⑤台湾佛教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F% B0% E7% 81% A3% E4% BD% 9B% E6% 95% 99。

    ⑥辛世俊:《台湾当代佛教的特点》,香港宝莲禅寺。

    ⑦张珣、江灿腾:《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4页。

    ⑧张珣、江灿腾:《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第4页。

    ⑨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⑩林其贤,郭惠芯:《圣严法师人间行履》,法鼓山基金会,2009年版。

    (11)证严法师:《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门宗》,静思文化志业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46页。

    (12)圣严法师:《心灵环保》,法鼓山文化中心,法鼓法音,2009年6月。

    (13)证严法师:《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门宗》,静思文化志业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20页。

    (14)廖常益:《义工团导览组成立种子义工培训完成》,《获法关怀》,2003年第2期。

    (15)台湾财团法人环境资源研究发展基金会:“宗教与环保对话信仰与环境的新净界”,2008年5月29日。

    (16)[唐]常建:《题破山寺后院》。

    (17)证严法师:《真实之路——慈济华轮与门宗》,静思文化志业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4页。

    (18)资料来源:佛光山2009年七月至九月活动行事历,佛光山2009年6月22日制。

    (19)法鼓:法鼓山欢迎社团报名观禅、听禅、行禅,法鼓山全球信息网,2009午9月5日。

    (20)江峰平禅修——佛光山惠中寺举行“一日精进禅修会”,中国佛网,2009年9月8日。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