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宗教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从其产生、发展一直到今天都深刻影响着信教群众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尽管信仰形式和信仰内容发生了分化和变异,宗教发展的势头却是有增无减,宗教团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外界的关系进行了相应调整,对外界的批评兼容并蓄,其处理内部事务的方式也更加民主化、现代化,不再刻意强调信仰的纯洁性,开始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这种趋向,学术界有人将其定义为“宗教的世俗化倾向”,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具体到藏传佛教寺院,“爱国爱教,以寺养寺”,以及藏族居士平时以世俗身份在各自居住的农村或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藏传佛教的部分信仰模式也开始走出宗教圣殿,融入到广大信教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等,所有这些都适应了信教群众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研究这种变化和趋势,无疑对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以及加深对宗教现象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力图揭示出当代世俗、现代文明对宗教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出现的原因。

    一、藏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

    如果说历史上的佛教深深地影响了藏族社会,无意中改变了藏族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内容,悄然间塑造了藏人的人格和藏族的民族特性,那么反过来,藏族也改变了佛教,使佛教完全成为本土化了的宗教。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正是藏族社会的宗教化过程,即藏族社会由不信仰佛到信仰佛教,从地区性信仰到全民信仰,从佛、苯并行到佛、苯融合,并占据世俗社会的统治地位。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藏族社会的佛教化过程,第二阶段,则是藏传佛教世俗化过程。当宗教发展到能够支配社会一切事物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其世俗化随之而来,并逐渐显露出来。至于世俗化的端倪肇始于何时,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界限,从广义上讲,社会的宗教化就是在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只有认识到民众需要某种精神慰借,并善于将之与民众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为民众所接受,也许这就是宗教与世俗化的辩证关系。藏族社会变迁中,藏传佛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面。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以下两个各方面:一是藏传佛教本身的变化;二是民众宗教观念、宗教情感、信仰心理的变化。仅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例,目前可谓是世俗化情势最突出的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呈现出世俗化的种种迹象。

    首先,从经济关系看,宗教团体的经济支配能力明显削弱,佛事活动成为僧侣的主要生活来源,化缘和信徒的施舍成为寺院首选的生财之道,在社会生活中,出于参政议政的需要,各地宗教要出任群团要职,从政府的财政支出中领取薪金。宗教财产作为三大领主所有权之一被彻底废除后,为了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谋求发展,藏传佛教界在政府“以寺养寺”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开公司、建旅店、办商行、立学校、扩诊所、兴办各种世俗事业。

  其次,从宗教教育看,寺院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非宗教性科目逐年增加。传统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除了佛教经典外,在社会文化知识方面偏重于学习产生于古印度,后来在藏族历史上得以补充和日益丰富起来五明体系。尽管传统五明体系对天文、地理、医学、工巧等实用性知识无所不包,但实际情况是五明本身的内容已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无法赶上社会的步伐。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寺院不仅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汉文、英文等工具性课程,而且在天文历算、医学、工巧等实用性课程中也增加了现代科技内容,从而拓宽了僧侣的眼界,重组了新的知识体系。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信通讯的日益普及,寺院的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学中采取录音、录像和其他电教设备早已不足为奇,寺院自主开发的教学软件也免费赠送。采用现代的教学设备和传播手段,不仅节约了教学资源,更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宗教生活变得更加公开和明朗,信徒文化知识水平的日益提高,原来只有寺院和宗教领域才能接受到的知识,现在进入普通学校,宗教知识融入世俗知识体系。原来专属于宗教人士的知识,现在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从各自的角度加以解读。这种社会知识的双流向趋势,不仅改变了寺庙和教职人员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在改变着世俗社会的普通人的知识体系。这说明,宗教教育的世俗化现象日益凸现。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在世俗化浪潮下,不仅是宗教观念与情感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缩小,宗教的社会影响减弱,宗教的价值观念失落,而且世俗化促使藏族传统社会结构迅速转变。在教育结构方面,由纯粹的寺院教育转变为寺院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在文化结构方面,由佛教文化为主转变为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举;在社会心理结构方面,出现了有浓厚的佛教出世心理向世俗人世心理转变的姿势。这种变化,意味着藏族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二、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出现的原因

    藏传佛教世俗化,显然不能归因于“末法期”,而是由人类社会新变化对藏传佛教影响和藏传佛教为适应人类发展进行自身调整这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藏传佛教世俗化外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影响:一个大环境——中国社会发展形势,一个小环境——西藏地区发展的特点。

    藏传佛教的巨大变革和向世俗化发展的重大原因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民主改革对藏传佛教的影响。在旧西藏,藏传佛教于封建农奴制度密切结合,形成僧侣、贵族联合专政的“政教合一”制度。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社会的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的变化,藏族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目前的情形看,尽管整个藏区工业化的水平还比较低下,科学技术不甚发达,多数人口仍旧靠传统畜牧业维持生计,但国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进步、世界各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和便利交通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藏区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而且也改变着藏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经济关系着,市场化成为继工业文明、城市化以来的又一次经济革命。在传统的经济背景下,人们主要靠天吃饭,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主要看所拥有的土地、草场的多少和气候的好坏。在市场化的浪潮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繁华闹市寻找赚钱的机会,有的自谋职业,做起了老板;有的给别人打工,用辛勤的劳动换取应得的报酬,各尽所能,各取所得。更多的藏族农牧民将摆脱土地的束缚,完全靠自己的智力与劳力谋生,这将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经济来源。

    从文化环境看,解放后,藏族接受了两次大的社会变革,民主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关系,三大领主所有制成为公有制,以往遗留下来的经济关系——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不再得到认同。宗教改革改变了宗教文化在藏族社会中的主流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观念、市场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日益强化,藏族人的利益观念、生活观念、人生理想也逐渐发生动摇。从哲学层面看上述变化的结果使藏人的人生观逐渐由出世转向入世,他们变得更加现实和理性,正如有学人作总结的那样,变得更加适应时代、重视科技、参与市场、关心世事、参与政治。

    综上分析,进入近代以来,藏族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宗教赖以生存的土壤。宗教几乎失去了在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所以只有在新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信仰的环境中培植新的生存之道,才可以紧紧抓住人们的心,而做到这一点比较难。这是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外部原因。

    宗教作为历史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但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一切文化现象,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在淘汰的发展中不断扬弃自我,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才能长兴不衰。

    世界各大宗教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宗教。每一种宗教都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他们都是不断地更新中获得新的生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藏族地区的确立,藏族地区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藏民民众信仰观念变迁使其摆脱旧的期在性文化的束缚比以前更加彻底,打破了轻实践、轻现实观念的障碍,成为自觉改造社会的主题,从而有助于世俗化的进程。藏传佛教为了生存,奋力与外来文化抗争,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文明,藏族高僧大德自觉不自觉地对传统的闻、思、修和讲、辨、着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给藏传佛教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佛教出现了一些世俗化的新气象,基本适应了现代社会。

    总的来说,藏传佛教世俗化是一种改革,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接轨,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藏传佛教的世俗化,使其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对它传播有积极作用。同时,藏传佛教世俗化对藏族社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世俗化使藏族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精神受到世俗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挑战,宗教作为社会纽带和加强社会联系的作用削弱,对社会文化传统的保存也造成冲击。如藏传佛教的闻、思、修和讲、辨、著已难以再完整地加以继承;僧人的虔诚、苦行、禁欲、利他精神受到世俗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挑战;活佛和僧众的因明学和佛学水平有下降趋势等。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中就涵盖有医学、天文历法、生态伦理等重要的藏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世俗化的冲击使学习这些知识的人才在减少,对藏族的文化遗产提出了严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班班多杰:《论藏传佛教的价值取向及藏人观念之现代转换》,《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2月。

    (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研究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