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卡则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

    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它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什么是唐卡呢?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对此汉语另有几种译名:一曰“卷轴画”,此名是根据唐卡有画轴,便于悬挂膜拜瞻仰,便于收藏携带而言的;二曰“布画”,此名是根据唐卡画大多画在布料上而言的;三曰“平面绘画”,此名是根据唐卡画大多是平面图画为表现形式而言的。根据唐卡画的主要特点、功能和作用,本人认为译为“卷轴画”较为确切。

    一、西藏唐卡艺术的起源

    藏族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大体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公元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统一全藏,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文成公主联姻,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两位公主进藏时,分别从尼泊尔和中原内地带去大量的佛教经典、营造工艺、历法星算、医药书籍以及大批工匠等,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活力。此后,吐蕃王朝相继修建了雍布拉康宫、布达拉宫、帕崩卡宫、强巴明久林宫、庞塘宫等华丽的宫殿。在装饰这些宏伟壮丽的宫室时,王室招集和培养了大量的画师和画匠,这无疑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快速发展。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吉祥天姆护法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吉祥天姆护法神像时,作为核心将其藏在神像腹内。”这幅相传由松赞干布亲自绘制的唐卡虽已不复传世,但从西藏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这个时期不但有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壁画艺术作为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了。这时,仅有的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一种能随意作画、便于悬挂、易于携带和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的新型画种——唐卡,也就应运而生。从此,在佛教昌盛的西藏,唐卡和壁画并驾齐驱,成为西藏绘画史上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初,在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时期,由于吐蕃王室大力扶植佛教,广建寺院,壁画和唐卡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到了吐蕃王朝末期,赞普朗达玛灭佛,许多寺院被毁,寺内壁画和唐卡等文物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以后,西藏地区长期陷于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发展十分迟缓。到了元代,西藏地方政权萨迦王朝受命管理西藏事务,为元朝敕封的十三个万户之首,但萨迦王朝并未能统一全藏,各万户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绘画艺术前进的步伐也受到了影响,发展缓慢。所以,宋元时期的唐卡,流传下来的十分罕见。

    二、西藏唐卡艺术的发展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首领的办法,明封的八王,清封的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唐卡的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三是出现了绘画组织。从现存的唐卡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西藏不同画派的出现,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以山南的满拉顿珠嘉措为首的满唐画派,以艺术家朱古南喀扎西为代表的噶玛噶智画派,以后藏艺术家群英嘉措自行创立的新满唐画派,以倩泽钦姆为首的倩泽画派,以康区德格地区祖拉却吉朗娃为首的德格画派,以安多热贡地区嘎赛拉智巴香曲热赛为首的热贡画派等,这些都是藏区绘画史上著名的画派。这些画派在绘画风格方面来讲:后藏的画风因地域关系,在造型、布局、施色等方面有明显的印度、尼泊尔文化痕迹,如阿里古格遗址、托林寺、江孜白居寺、扎什伦布寺等的壁画和唐卡就属此类;在康区和安多热贡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画风受内地汉式绘画的影响较大,从设色到山水皴法,云彩花卉分染法到山石树木的造型,以及线条勾勒等方面把汉武工笔画技法引用揉和进唐卡技法中,这类唐卡壁画在热贡地区的一些寺庙里可以看到。除地域影响外,在土蕃时期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后,二位公主带进藏区的尼泊尔文化和汉族文化艺术对藏族本土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唐卡中,纯粹的尼泊尔风格和纯粹的汉式画风都已不存在,因为它们都已融入藏传唐卡艺术中了。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竞相斗艳的局面。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笔力饱满,例如佛祖释迦牟尼像(图一),画面丰富,着色浓艳,线条精细,几乎不见毫迹,这种浓艳细密的画风属于工笔重彩之类。安多热贡画派是介于前藏画派与汉风画派之间的一种画派。例如图二,第一世夏日仓应身像即属于这一画派的风格,其画面复杂,以精练的构图,精细的笔法,勾画出第一世夏日仓讲法的风姿,在西藏唐卡艺术中,这种精细风格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唐卡艺术达到顶峰。

    虽然,西藏各个画派由于地区不同,其绘画风格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西藏唐卡绘画,画人物、佛像,笔精而有神韵,形象栩栩如生;画走兽花鸟,则精于勾勒,注意设色,姿态生动,配奇石山景,峰峦峭拔,气势雄伟;绘宫殿楼阁,格调稳重,布置壮丽。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用鸟瞰全局和散点透视的手法,把远近景物组织在一个画面内,而各景物间又有它自身的透视关系。利用景物的轻重主次、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关系加以联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体的画法多用细笔填彩晕染的方法,即先用精细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各种艳丽的对比色彩填充或晕染。有些背景如山水、云彩、宫室、楼阁等用类似金碧山水的画法加以烘托。

    西藏唐卡,在明清以前,大多是由各地民间画工分散绘制的。到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时期,开始把各地著名画师集中起来,专门从事唐卡的绘制,现在布达拉宫收藏的很多唐卡就是这一时期民间著名画师绘制的。以后,七世达赖洛桑嘉措也采取这种办法绘制唐卡和壁画,并在这个基础上,将画工逐渐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拉日白吉杜”,近似内地的行帮一类的绘画组织。此外,各大寺院的唐卡,一部分是由施主供奉,另一部分则是寺内有绘画才能的僧人绘制的。过去,寺院是西藏文化的荟萃之地,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信徒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又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曾为萨迦北寺画过壁画——文殊菩萨像。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大师也曾画过一幅自画像,寄给居住在青海的母亲。以后,诸如克珠杰、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等,也画过唐卡。此外民间的画师也很多,例如前藏的洛扎丹增罗布,后藏的曲银嘉措、绒巴索朗结布、坚木央罗布等,他们都是公元17世纪著名的绘画大师。

    三、西藏唐卡艺术的品种和绘制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绒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底,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用各色纬线加强了唐卡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显得格外灿烂夺目。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位,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唐卡”又可分为黑唐卡、红唐卡、蓝唐卡、绿唐卡、金唐卡、银唐卡等。黑唐卡多用于描绘镇妖降魔的题材,在漆黑的底色上大量勾金,画面雄伟强劲,庄重沉着。红唐卡以红为底色,表现高贵富丽。蓝唐卡则以蓝为底色,给人以色调明朗、喜悦轻快之感。金唐卡以金为底色,上面用黑线和红线勾画,使画面神圣、金碧辉煌。银唐卡则全用银打底,黑色勾线,色彩朴实单纯,使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典雅。唐卡在藏区各佛教寺院保存数量最多,唐卡画是藏族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今天已引起国内外美术工作者的关注。

    唐卡,是以亚麻布或粗布作为底布,较为珍贵者是以丝绸作为底布,可见与汉地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有纺织及绎丝等生产技术,这些底布从历史上来看,当是这些生产技术在西藏被应用而后推广各地。它的制作过程是:艺术家首先作一木制框架,将底布四边缝在四条细木棍上,然后用绳穿上细木棍再张撑在木框上,然后用动物胶与滑石粉调合而成的糊状物均匀地涂在底布上,目的是使底布均匀平滑无洞,光洁明亮,涂完后用一薄质工具将底布上的糊状物刮平,刮匀;待底布干后,再用炭条起纹,绘制图像之轮廓,一般是先里后外,将中间主图像画成后再绘四周的附属部分,最后上色。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这种原料的配方科学,加之西藏高原气候干燥,所绘就的唐卡即使厉经数百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艺术强调画面上的看得多,看得全,看得远,看得细,构图别致,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画幅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画家往往把情节繁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勾勒描绘于画面,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

    如绘制佛陀画像时,根据佛陀所现的三身分为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进行绘制。唐卡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对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出来,才会合乎要求。这也是绘制唐卡画最重要的事项,因而也就有了绘制佛、菩萨像的标准,如《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量度注疏花蔓》等论著就是严格规范造像比例的著名经典。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有按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作为依据进行绘制的习惯,这会使佛、菩萨的形象更加完美无缺。藏传佛教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进行传承的,佛像唐卡绘画也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进行延续的。

    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大小相异,一般的为七十厘米长宽,小者有如巴掌般大小,巨者长度达数10米。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50余米的二幅巨型唐卡,外地的游人若有可能来到西藏,可在藏历年2月30日举行的赛宝法会上,目睹布达拉宫赛佛台上悬挂的稀世珍品唐卡,那壮观的场景将使你终生难忘却。

    四、西藏唐卡的题材和内容

    西藏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藏族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唐卡。据史作画、以画言史是西藏唐卡的一个显着特点。反映西藏历史的唐卡,有通史性的,即作者把西藏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一件件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简明扼要地介绍西藏历史的概貌。也有的是以断代性的历史为题材的唐卡,即描绘某一历史阶段的几个重要事件,说明有关的事件详情。还有一种人物传记唐卡,是把某个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宗教人物)一生中的主要活动表现出来。藏医藏药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八世纪就有《四部医典》等医药学典籍问世。公元17世纪,第司·桑结嘉措时期,集中了洛扎丹增罗布等各地著名画师,系统地绘制了一套完整的医药唐卡,共79幅,这在世界医药史上也是罕见的。

    唐卡在西藏社会上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社会名流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传世唐卡。贫民百姓,或出自信仰,或为了某种纪念,也要聘请画师绘制唐卡供奉。在寺院里,唐卡更是必备的庄严之具,每个殿堂,甚至僧舍,都悬挂着数量不等的唐卡。这些数量极为可观的唐卡,作为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西藏历史、宗教、文化、绘画、工艺以及自然科学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和资料。

    西藏社会长期处在宗教的影响之下,宗教思想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意识,宗教活动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西藏的文化必然会打上宗教的烙印。表现在绘画上也不例外,因此唐卡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宗教这一主题,我们平常所见的表情平静的穿袈裟的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强巴佛、大日如来,不动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八大药师佛等就是根据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绘制的,他们个个面如满月,体态端庄,肩头圆满,体分上下匀称,顶成肉髻,斜披袈裟或着天衣,庄严地坐在莲台上,接受世人的祈祷。忿怒身的形象就是佛在镇伏魔障时显现的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画师们根据佛经的记载把这类形象刻画得怒目奋张,血盆大口,身上挂着人头串,骨饰,蛇等,手里拿着冒血的人心,配上背后的熊熊烈焰,十分凶悍恐怖。这就是通称的忿怒相,金刚手、大黑天、六臂怙主、马头明王、阎魔敌等就是其代表。还有一种善怒皆有的形象,通称为寂忿相,如本尊神上乐金刚,如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论金刚等就是其范例。唐卡中还有千手千眼观音、二十一度母、白度母和绿度母等佛像:白度母身白色,双手和双脚各生一眼,面部有三眼,头带鲜花五佛冠,身穿天衣,佩带璎珞,双腿坐莲台上、左手持一曲颈莲花,右手掌心向外、表示接受人们的求助;绿度母身绿色,左手拿一朵莲花,左腿单盘,左腿向下舒展,脚踏在一朵莲花上;二十一度母身色都不一样,有金色、兰色、红色等。这些观音和度母的形象被画师描绘成体态优美,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含情脉脉的女性形象,使人觉得她们真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菩萨,能救众生于水火。唐卡中常见的十六罗汉、大成就者、历代藏王及上师高僧等形象基本是按人的形象特点绘制的。唐卡中神佛的形象还可以根据肉身的颜色、服饰、坐姿、手印、标识等来区别,当然这还得具备一定的佛学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唐卡约占西藏唐卡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由于西藏过去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宗教的传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即使是描绘西藏历史或反映自然科学方面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所指出的,“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即便如此,作为宗教艺术主题的唐卡,为后人留下了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宗教唐卡画中最常见的是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绘主要神佛,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神佛,按顺时针方向绘有与中心神佛有关的人物,其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

    宗教题材的唐卡,一般来讲,每幅唐卡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地与地下。中央部位一般绘有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下部即为地界,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但圣凡之界并不总是严格区分,常常有不依此制编排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及其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及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跌座上,等等不一例举。

    由于此类唐卡是和宗教有密切的联系,装裱后,就要请喇嘛诵经开光,在唐卡背面对准佛像的额、心、脐部,从上到下印上音为“嗡、啊、吽”三个梵文大字,作“双运”仪式,表示佛的身、语、意俱全,与佛和宗教教义或事物同时存在,两两融合,同为一体,这样唐卡就算完善有效了。

    (作者单位: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