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古代军事行动中的宗教因素探讨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军事行动属于军事领域中的动态性要素,在这里笔者既以它指称具体的战争行动,同时也指与战争行动密切相关的结盟、调解等活动。

    一、战前卜问吉凶、祈求护佑

    战场是关系生死的凶地,战争是关系存亡的大事。普通人家的鸡毛蒜皮尚且要在神前讨个说法,何况是人之生死国之存亡?唯其如此,战事之前预测休咎、求神灵护持的做法,在世界军事发展史的早期可谓比比皆是。卜问和祈求是有差异的:前者是在好坏二者之间求神断,吉则操戈上马信心满满,凶则想法补救忧心忡忡,甚至有可能暂息干戈择日再战;后者是箭在弦上不容选择,只好请神灵予以善意支持。在藏族军事史                                                                                                                                                                                                                                                                                                                                                                                                                                                                                                                                                                                                                                                                                                                                                                                                                                                                                                                                                                                                                                                                                                  上,两种手段的运用都有案可查。

    先看看较为古老的占卜:

    “若引劲旅出征……劲旅能取胜一次。出现两个“萨拉恰迈”,自己要受轻伤。出现萨拉茹保,即战神卜。”

    “以喜鹊翎为箭羽,用虎筋缠之杀敌,杀死后行祭。若问魔害?妖魔、精灵、为害猖獗。若问敌害?敌以箭伤害。”

    “问有敌否?无明显征兆,敌,不会来。魔妖厉、精灵、厉鬼结伴,卜何事皆凶。”

    “若问敌,与敌和桃朗地仙相遇,与牦牛直接相遇。”①

    “啊!小鸟不善翱翔,不能抵达天边。小人不善辞令,不会报答恩情。手中武器质劣,无法与敌拼搏。马驹不善驰骋,无法走完长途。小鹿脚腿无力,无法越过山岭。

    此卦问家人与寿数,汝孤独一人,百事无成。坐骑赢弱,不能杀敌、行猎。手中兵器钝涩,无法御敌。诉讼,不胜。办事不成。问出行人,不归,行商,无利。失物,不觅。此卦凶,极险。”②

    再看看佛教传入之后的占卜情形:

    “这一带的军队都逐渐来到北方拉孜。那时,颇罗鼐王爷曾向昆族萨迦大长请求授记:‘战事结局如何?’

    曰:‘我特地在大黑天饮血金刚王跟前苦思冥想。好似晴朗的天空;很可能被乌云突然笼罩。邪恶也可能得逞。但是,你一定要皈依怙主,怙主就是三宝。三宝的法力,将使恶徒们不能为所欲为,而一切善行都能成功。’”⑨

    佛教化时期的藏地,古老的占卜法依然被沿用着:

    “带兵打仗之事,悉按《胜续》所言。准备完了之后,萨嘎、卓雪、桑桑等地的军队,一同出发。这时,军旗两旁,两只油光光的乌鸦叫得十分动听,俨然领着队伍,飞了很长一段路程。这是行军时的最好兆头,大家心中非常高兴。从此以后,对颇罗鼐不再称为噶伦颇罗鼐台吉,而是颇罗鼐王爷大人。这一称呼,传遍了卫藏。”④

    关于祈祷的情形,我们还是以颇罗鼐为例来细观其详:

    “阿里的军队即将到来,……不待援军到来,就在木羊年七月十七日,噶伦颇罗鼐台吉面朝卫藏,向天上的佛菩萨、本尊、护法神叩了三个长头,祝祷曰:

    ‘我要进行的这件事,不是为自己沽名钓誉和保全性命,而是为了振兴黄教和西藏百姓的幸福。一定要给康济鼐报仇。祈求三宝和诸护法神,保佑事事顺利,打赢战争。如果不是替佛教尽力,而是危害生灵,那么,在没有进行这桩大罪孽之前就地处死我吧。’”⑤

    二、战中借神佛转变人心向背

    人心向背不会像战斗员和武器那般直接体现为战斗力,但它对战事的影响不容小觑,有时候甚至成为决定战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不妨说,人心向背就是一种视之不可见却又真实存在的软战斗力。历来的兵家对它多有重视,藏地的情况亦是如此。

    比如,吐蕃时期的尚恐热曾有过借天神之名瓦解对方联盟的太手笔:

    “别将尚恐热为落门川讨击使,姓末,名农力,‘热’犹中国号‘郎’也,谲诡善幻,约三部得万骑,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略地至渭州,与宰相尚与思罗战薄寒山。思罗败走松州,合苏毗、吐浑、羊同兵八万保洮河自守,恐热谓苏毗等曰:‘宰相兄弟杀赞普,天神使我举义兵诛不道,尔属乃助逆背国耶?’苏毗等疑而不战,恐热麾轻骑涉河,诸部先降,并其众至十余万,禽思罗缢杀之。”⑥

    有清一代,在西藏历史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颇罗鼐,也曾祭出佛菩萨来鼓舞士气笼络人心:

    “这时,阿里首领康济鼐的军队已经进行部署,在卓雄安营下寨。颇罗鼐台吉亲自率领部属,一路上如狼似虎,浩浩荡荡而来。……筹划粮饷军需,乃是当务之急,因此不能及时讨伐敌区。颇罗鼐台吉灵机一动,宣说道:‘准噶尔军队在西藏蹂躏佛教,不少善良的亲友被害,卫藏贵族无辜丧生。准噶尔人征收粮秣,巧立名目,赋税繁重,压得百姓喘不过气。今圣文殊菩萨化身真命天子大皇帝,调动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剿灭万恶的准噶尔部,我们怎么能不听从圣旨?若有愚昧之徒,不识时务,竟然忤逆,我就派狼虎之师,予以剿杀。有谁难道不爱惜生命?’”⑦

    三、战终抢掠神器法物

    战争,无论对进攻方还是防御方,利益得失都是其必然考虑,进攻方要抢地、抢物、抢人,防御方则要守护自己的土地、财物和人民。但所谓土地、财物和人民,都是泛泛之词,将它们还原到具体每场战争行动之中则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后秦君主姚兴派兵伐西域,抢的是一代佛学大师鸠摩罗什;拿破仑出兵非洲,抢回的是大量埃及文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目标到底指向何人何物,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战争发动者和具体执行者的爱好不同,答案就不同。而对以佛教为信仰的藏族军事力量,佛教法物之类受到了青睐。

    比如,《贤者喜宴》转述《拔协》有关吐蕃名臣达札路恭进攻突厥的情形时,就提到了抢掠佛教法物的事情:“《拔协》一书载,其时不宜迎请庙产管理人。然而阿阇黎莲花生说道:‘白色天魔之化身将在未来出现于突厥地区,因此他将统治吐蕃,大部神殿亦将被毁。为不致被突厥人毁灭,赞普应依靠并委托菩提天神。’阿阇黎言罢,赞普随即委任达热路恭为军事长官,摧毁了突厥的修道院,并将佛像等供奉之物及其所有财物等一并携回。”⑧

    四、法器武器化、法术战术化

    战争目标能否达成,战斗员与武器的有效结合是很重要的前提之一,无论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这一点都不会有所改变。不过这里所说的武器,是指能中止或是伤害作战对手生命的军事装备。法器则是信仰者进行宗教功课、实施宗教仪轨、沟通神性存在的宗教器具。按说,武器与法器间的差异已达到不可以道里计的程度,法器根本没有用作武器的可能。但一旦意识到法器本身种类繁杂的事实之后,不可能的地方就产生了可能。

    有些法器,剥掉其宗教外衣,单就其物理功用而言,是能够挪用到世俗领域中的。比如乐器,可以作为献给神佛的声供,也可以娱乐普通百姓。而在清人的记载中,我们则看到法器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或接仗之前,因夜先用牦牛(卫藏牦牛极多)。束草于尾,草尽贯油,以火燃之,尾痛,牛奔向寇。随以经鼓(喇嘛念经之鼓极多),擂之振之,牛至寇乱,大兵分路掩击。断无不胜之理。我兵既胜,必宜防其舍命还攻,应即设伏绕其后路,以分敌势,随在邀击,取胜必矣。”⑨

    在信仰者眼里,法器是神性力量存在的提示物,具有明星的心理暗示作用,将法器运用到军事领域充当心理武器因而也并非痴人说梦。在颇罗鼐的队伍中就有这样的特殊武器:“那时,走在前头的一些斥候兵,在拉萨河北岸的噶莫呈抓了六十来个守卫者。……就在黑夜还未消失、天将黎明的时候,颇罗鼐王爷亲自率领装备精锐、高举着阎罗王神龛的军队冲锋陷阵。狂怒的颇罗鼐满脸通红,宛如朝霞,嘴角流着傲气十足的白泡沫,额头三筋直暴,双手紧握。侍从们抓住辔索,颇罗鼐王爷却用鞭子猛抽,用兵器捶打坐骑,大声吼叫着冲呀,打呀,杀呀!身先士卒,像赤眼蛇向下飞窜似地,毫不迟疑地冲来。”⑩士兵们昂扬的斗志,来自颇罗鼐的身先士卒,但其中难道就没有阎罗王神龛的刺激?

    据基督教《圣经》所说,在摩西带领其族人出埃及的危难时刻,后有追兵相逼,前有红海挡道,这时只见摩西展示神迹,分开海水让旅人安全通过。藏族史书里面有一个十分类似的故事:“噶伦颇罗鼐台吉不愿他们受苦,于是向神通巨大的土地神供上洁净的神饮,抛撒达赖喇嘛诵经后蘸过唾液的粮食。就像变魔术似的,一个夜晚,河水下降了一尺半深。军队过河,骑在马上,水不及腿,因此很容易涉水过去。军队刚过完,河水立即上涨,涨得又跟原来一样深。大家心中万分惊异,谈论不已。”(11)文中描述的事迹可姑且称之为以法术代战术,它虽然带着浓浓的玄秘色彩,但也反映出困难时刻宗教性因素对队伍的心理支撑作用。

    五、以神佛名义起誓

    在藏区,当人们发誓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佛作证”、“圣宝作证”、“三宝作证”。(12)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佛教影响在其中历历在目,而以佛、法、僧“三宝”起誓,乃是为了增加誓言的可信度。在藏族军事领域中,借佛教要素起誓一样为人们所遵行。譬如,《清实录》在叙述藏务时留下了这样一个细节:“上屡奉皇太后息武宁边之谕,命傅恒班师。时傅恒及钟琪两路连克碉卡,军声大振,莎罗奔乞降于钟琪,钟琪轻骑径赴其巢,贼大感动,顶佛经立誓听约束。”(13)这里,萨罗奔顶佛经发誓,与借“三宝”之名起誓实质一般无二。

    六、宗教人士充当结盟证人和调停者

    在以暴力对抗为表现形式的战争中,兵戎相见短兵相接并非唯一的旋律,鲜血流淌尸体横陈的同时,以理性对话为基调的调停工作往往穿插其中,而如果调停如愿,随之而来的还有结束流血回归和平的结盟。在以暴抗暴的惨烈对抗中为人们倚重的宗教,现在又为呼吁和平的人们看重。

    先看一个调停的例子:“扎什伦布寺的班禅佛爷和萨迦寺大长的两位侍从知宾,前藏噶丹寺住持仁波切,另外还有三大寺和上下密院的上师、执事,都来进行调解。然而,昏聩的卫区、塔工军队的头领们却硬要较量。”(14)这虽是一个未能得偿所愿的调停,但宗教要素在调停中所起的作用不应因此而被否认,事实上宗教力量调停成功者并不鲜见。

    再来看看结盟的例子:“其时因与唐朝皇帝甥舅之间未能协调一致,于是从吐蕃每个茹户共(集合成)十八个千户所的兵力,并携带各部旗帜,击杀了唐朝之诸首领,战败了唐军,(唐朝)官员献出他们所珍爱的物品。其时吐蕃所供养的诸译师班智达及唐朝的诸和尚作为盟证人,以汉地一个名曰孔古梅如的地方作为唐蕃边界,并在该地建造了一座吐蕃赞普寺院及一座唐王寺院,此即天有日月一双,地有赞普甥舅,除此之外别无它有。和议之后,遂于盘石之上(刻以)日月之形。此后吐蕃在吐蕃地区安居乐业,唐朝于唐境安居乐业。”(15)文中叙述的,是唐蕃会盟的历史事实,班智达与和尚以宗教人士身份躬逢其盛,见证和平,可谓倍受信赖!

    参考文献

    ①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敦煌藏文写卷P.T.1047、1055号译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②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三探吐蕃卜辞——伦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藏文占卜文书译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③④⑤⑦⑩(11)(14)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颜罗鼐传》,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265-267、262、265-267、179、218、218、291-293页。

    ⑥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⑧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⑨松筠撰、吴丰培校订:《西招图略》,《西招图略、西藏图考》合订本,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页。

    (12)胡坦等编:《拉萨口语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309页。

    (13)《西藏研究》编辑部编辑:《清实录藏族史料》卷五百十三,列传三百,土司二·四川,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15)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十三),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