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勤禅师是晚唐禅宗沩仰宗名僧。由于禅宗灯录《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联灯会要》等对其生平的记载互有出入,笔者曾结合地方史籍、碑铭资料作一番考证,题为《唐志勤禅师生平考》,发表于2002年第1期《宗教学研究》。今根据新发表的资料,对原文重作修订如下。
志勤的俗籍与法号
有关志勤禅师的俗籍,在禅宗灯录有如下记载:
《祖堂集》灵云和尚传载:
灵云和尚……师讳志懃,福州人也。①
这里的“懃”同“勤”,前者是后者的异体宇,“志懃”即“志勤”。
《景德传灯录》志勤传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②
《联灯会要》志勤传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郡长谿人也。③
《五灯会元》志勤传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谿人也。④
以上四则有关志勤禅师的俗籍的记载似乎不大一致。不过,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可知:在唐朝,福州之地于景云二年(711年)名“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更名“福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长乐郡”。长溪为其辖县。⑤显然,《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的上述记载为正确,《祖堂集》所载简略,只涉及“州”,不涉及县。总之,志勤的俗籍为长溪县(今属福建省霞浦县)。
各佛教史籍都不载志勤禅师的法号。但据宋《三山志·寺观》连江县“东灵应院”条载:
初僧志勤参沩山,观桃花而悟……僧号“源寂”。⑥
《三山志》早于《联灯会要》一年成书,早于《五灯会元》70年成书。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笔者认为,《三山志》有关志勤禅师号“源寂”的记载可补佛教灯录记载之不足。
志勤在故乡修持之地
据《三山志》长溪县“清潭寺”条载:“清潭寺,新北里,有松山,又十里,有潭渊然,涎沫时沸,凌波数丈,则雷霆风雨,暴不可避,潦涨移月,田庐漂溺,民甚患之。隋开皇二年,梵僧阇那崛多曰:‘此龙之变也,宜峻佛祠以镇之’。后十年,乃建寺,潭波贴妥,耆艾遂目曰清潭。当时沙门若沩山祐、灵云勤等十七人,皆出于此。隋唐之世,真修梵境,他所莫拟。”引文中的“沩山祐”是“沩山灵祐”的省称,同样“灵云勤”是“灵云志勤”的省称。灵祐、志勤师徒都是长溪县人。可知,他们师徒二人先后在长溪松山清潭寺修持⑦。灵祐禅师15岁投长溪华峰山麓的建善寺(在今霞浦县)出家,这一年是贞元元年(785年),贞元四年则前往浙江,此后是否回闽,未见有记载。他在清潭寺修持的时间难以确定。而志勤禅师到沩山参灵祐禅师,观桃花悟道后回闽,在福州(主要在今连江、罗源一带)弘法,直到唐末光化年间(898—900年)离开闽,云游他方。⑧在唐代,长溪(霞浦)隶属福州管辖,志勤来清潭寺可能不止一次,他在离开福建之前的晚唐可能多次来松山清潭寺。⑨
2006年5月8日,笔者应邀到霞浦县参加空海学术研讨会,11日返回厦门之前,在“空海研究会”的安排下,在熟悉当地佛教的陈桂秋等先生的陪同下驱车前往松山考察。松山虽不是“高峻的大山”,却也突兀耸峙于海边,山势颇为陡峭,在当地4位民众(1男3女)的带领下登山考察,在松山南坡的半山腰之上找到了一口水潭。潭口周围水草茂盛,陈桂秋先生清理掉潭边的水草,露出“潭”的全貌,潭口接近圆形,直径约有1公尺左右,水深约40公分左右。民众说,以前潭更大,水也更深,现在淤积变小变浅了。但潭水不涸,干旱时,当地民众都到此取水。应该说,在如此高的地方有一处“水潭”,也算得上是自然的奇观。潭所在地可俯瞰海面,地势险峻而优美。民众说:以前附近有寺院的遗迹。山下靠海边处原来也有潭。笔者认为清潭寺应坐落于松山,志勤禅师曾在此修持。
志勤的师承与开悟地
禅宗灯录中有关志勤禅师的师承的记载,概而言之有“师承灵祐”与“师承大安”二说。据《祖堂集》灵云和尚传载: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懃……⑩
就是说,志勤师承沩山灵祐禅师。道原撰《景德传灯录》时将志勤列入沩山灵祐的法嗣之列,而《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则将志勤列入大安禅师的法嗣之列。那么,孰是孰非呢?查《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祖堂集》三部佛教史籍的大安传都没有发现志勤禅师与大安禅师师承方面的记载。1953年福州西禅寺出土一方唐刻《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11)碑文详细记载了大安禅师的行状,然而碑文同样没有关于志勤与大安师承方面的记载,而《联灯会要》志勤传则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参长庆大安禅师,复游雪峰、玄沙之门。偶一日见桃花豁然契悟。作颂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举似大安。安云:“从缘入者,永无退失,汝善护持。”(12)
这则记载表明,志勤是在福州长庆院参大安禅师(13)后,偶然观桃花豁然开悟的。
《景德传灯录》亦有观桃花悟道的记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14)
就是说,志勤是在沩山参灵祐禅师观桃花悟道的。
《祖堂集》灵云和尚传载: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覩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沩山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遂而返锡瓯闽。(15)
这里的“沩山和尚”指何人呢?《祖堂集》沩山和尚传载:“沩山和尚,嗣百丈,在潭州。师讳灵祐。”(16)显然,“沩山和尚”即灵祐禅师。可见上述《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的记载都认为,志勤禅师是在沩山参灵祐禅师,因观桃花而悟道的。
显然,《联灯会要》有关志勤在福州参长庆大安偶观桃花悟道的记载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是:其一,悟明的《联灯会要》成书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而《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景德传灯录》成书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二者分别早于《联灯会要》236年、80年左右,其史料价值当然要高于《联灯会要》;其二,上述所引《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的记载都认为志勤是在沩山得法后回闽的。《祖堂集》作“遂而返锡瓯闽”,《景德传灯录》作“乃返闽川”。众所周知,大安禅师是咸通七年秋从湖南沩山回闽重兴福州怡山(即今西禅寺),义存是咸通十一年才开创福州雪峰山的。据《三山志·寺观》连江县“东灵应院”条记载(引文见后)可知,志勤是咸通初年开创闽县灵云山。笔者认为,前引《联灯会要》所记载的应是《景德传灯录》成书之后祖宗丛林中出现的传说。
普济在撰《五灯会元》时,亦将志勤列入大安禅师的法嗣之列。其志勤传如是记载: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因观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夏不疑。”沩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沩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17)
我们从这则引文可以看出,《五灯会元》与《景德传灯录》有关志勤的记载存在某种联系,一方面仍然保留志勤是“初在沩山,因见桃华(‘华’同‘花’——引者)悟道”的记载;另一方面又对《景德传灯录》进行篡改,如把“祐师览偈”改为“沩览偈”,“祐曰”改为“沩曰”,在“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之后,删去“乃返闽川”。由于将“祐师”、“祐”改为“沩”,从而产生歧义:“沩”既可借指“沩山灵祐”,亦可借指“大安”,因为大安禅师曾在沩山协助灵祐,“躬耕助道”。(18)灵祐去世后又继主沩山法席数年(后回闽重兴福州怡山)。(19)因此,人称“大沩”。(20)
众所周知,南宋淳熙十二年成书的《五灯会元》是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五部灯录进行删繁就简,合“五灯”而为一,故称《五灯会元》。普济撰写《五灯会元》是在《联灯会要》成书之后69年,《景德传灯录》成书之后150年左右。他显然看出《景德传灯录》志勤传与《联灯会要》志勤传存在不同之处。他一方面倾向于悟明将志勤列入大安禅师法嗣之列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觉得《联灯会要》关于志勤在福州参长庆大安的记载可信度低,不能无视《景德传灯录》所载。所以就将《景德传灯录》中有关志勤的记载作了如上篡改。至此,笔者认为,《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将志勤列入大安法嗣之列以及有关志勤机缘语句方面的记载是靠不住的。志勤禅师的师承应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所载,是嗣法沩山灵祐的。《祖堂集》、《景德传灯录》有关志勤机缘语句的记载虽有些出入,但基本上是一致,较为可信。民国《福建通志·名胜志》载:侯官“灵峰寺,在城北十九都,石塔桥旁,唐咸通中建。僧志勤禅师见桃花悟道处也。”(21)前文考证表明:志勤是在沩山观桃花悟道的。而前引《三山志》连江县“东灵应院”条记载亦称,“初僧志勤参沩山,观桃花而悟。”说明上述民国《福建通志》的记载是错误的。查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寺观》可知,其连江县“东灵应院”条仅载创建年代,不载有关志勤之事。(22)笔者认为,民国《福建通志》的上述有关侯官灵峰寺是志勤观桃花悟道处的记载为《八闽通志》成书之后,福建民间流行的传说。
志勤回闽开法的时间与地点
志勤禅师是于何时、何处开法的呢?据《祖堂集》灵云和尚传载,志勤在沩山灵祐处开悟后,遂返锡瓯闽“初创灵应,后住灵云,玄徒臻凑矣。”(23)《景德传灯录》志勤传仅载,志勤开悟后“乃返闽川,玄徒臻集”。(24)既不载志勤开法的地点,也不载他开创道场的时间。
宋《三山志·寺观》连江县“东灵应院”条载:
东灵应院,建兴里,乾符五年(878年)置。初僧志勤参沩山,观桃花而悟。咸通初,开怀安灵云山。乾符元年(874年)开罗源仙茅。是岁创此。(25)
就是说,志勤是先开怀安灵云山,次开罗源仙茅,后创东灵应院。笔者认为,这里的“东灵应院”之所以冠以“东”字,不过是世人为了区别于同县“安定里”乾符三年(876)创建的灵应院(即西灵应院),(26)而寺院的本名则为“灵应院”。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祖堂集》灵云和尚传所载的“灵应”、“灵云”,可对应于《三山志》所载的“灵应院”、“灵云山”,但两书所载的在时间先后方面相左。笔者认为,前引《三山志》的记载不但详细,而且年代的记载相当明确,先后关系交代得清楚,应以《三山志》所载为正确,《祖堂集》所载不但颠倒了时间顺序,而且有遗漏。而《三山志》记载,志勤于咸通初开怀安灵云(在唐代属闽县地(27)),笔者查《三山志》、《八闽通志》、《闽都记》等志书均不见有关灵云山位于何处的记载,其具体地点待进一步探讨。
前引《三山志》记载,志勤于乾符元年开罗源仙茅(罗源在唐代属连江县与闽县之地(28))。《三山志·寺观》载:罗源县“仙茅院,徐公里,乾符三年置,以山为名。”(29)《八闽通志》只载仙茅院为唐时建,不载具体的建造年代。(30)从上述记载不难发现:同是出自《三山志》,前者作“乾符元年开罗源仙茅”,而后者则作“乾符三年置”仙茅山仙茅院。造成建造年代记载方面互异很可能是后人传抄《三山志》时笔误所致,因为“元”与“三”在抄写时易误。那么,何者为正确呢?笔者倾向于“乾符元年开罗源仙茅”。理由是:此时距志勤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时间跨度为5年,似较为合理;如果是“乾符三年开罗源仙茅”则距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仅隔3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开创两处寺院似乎不太可能,况且前引《三山志》连江县“东灵应院”条的记载其前后时间顺序相当清楚。
志勤在闽弘法的历程
志勤何时离沩山回闽,灯录没有明确记载。
《祖堂集》灵云和尚传载:
志勤在沩山因观桃花悟道,“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沩山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遂而返锡瓯闽。”(31)
《景德传灯录》志勤传载:
志勤在沩山见桃花而悟道,书偈呈灵祐禅师。“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32)
这两则记载都表明,志勤是在灵祐禅师尚健在时,离开沩山回闽的。据唐郑愚《大圆禅师碑铭并序》记载,灵祐去世于大中七年正月九日。(33)所以,志勤禅师至迟于大中六年就回闽。
志勤回闽后至“开灵云山”之前,至少有10年左右的时间,其行踪无考。志勤于咸通初开灵云山,住灵云山达1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史籍对此时志勤的传法不作详细记载,但各灯录都称其为“灵云志勤”,尤其是《祖堂集》。据此可知,志勤住灵云山影响不小,在禅宗丛林中有一定的声望,故有“灵云志勤”之称。
乾符元年,志勤移锡仙茅山,创仙茅院。乾符五年又移锡连江县创东灵应院。《三山志·寺观》载:
连江县“东灵应院……(乾符)五年置。初僧志勤参沩山,观桃花而悟。……乾符元年开罗源仙茅。是岁创此。僧号‘源寂’,居二十年,异时云游。”(34)
从上述记载可知,志勤住持东灵应院的时间是他一生住持寺院最长的一次,长达20年之久。据引文“东灵应院……(乾符)五年置……居二十年,异时云游”推算,志勤约于光化年间外出云游。
志勤结庐苏州洞庭山缥缈峰下
志勤出闽云游,最终卓锡于何处呢?据宋范成大的《吴郡志》载:
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梁大同四年建,隋大业六年废。唐光化中,僧志勤因旧址结庐。天祐四年,刺史曹珪以明月名之。皇朝祥符间,诏易今名。(35)
就是说,唐光化年间,僧志勤在废弃的梁朝旧寺址结庐。后来建寺院,宋祥符年间诏易名“水月禅院”,而此前的天佑四年则名“明月禅院”。但是《吴郡志》的记载过于简略,志勤与寺院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交代清楚。据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云:
予乙酉岁(1045)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巅,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云霞采翠,浮动于沧波之中。……是岁十月,遂招徐、陈二君浮轻舟出横金口,观其洪川荡潏,万顷一色……又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下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旁有澄泉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永〔水〕(36)。梁大同四年始建佛寺,至隋大业六年遂废不存。唐光化中(898—900),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复于旧址结庐诵经,后因而屋之至数十百楹。天祐四年(907),刺史曹珪以明月名其院。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国朝大中祥符初(1008—1010),有诏又易今名。……后三〔二〕(37)年,其徒惠源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欣其诚请揽笔直述,且叙昔游之胜焉。(38)
引文中的“乙酉岁”即宋仁宗庆历五年,“吴门”即今“苏州”。从引文可知,苏舜钦(1008—1048)于庆历五年初夏四月乘舟来今苏州居住,刚“维舟”,即登灵岩望太湖。苏舜钦是河南人,于庆历四年十一月,以进奏院祠神宴会事,遭保守派诬陷,获罪除名。庆历五年乙酉,春日乘舟东下,四月至苏州。(39)可知,苏舜钦登灵岩望太湖是遭诬陷获罪除名南来苏州之始的事,同年十月苏舜钦再次邀人同游,是年苏舜钦38岁。两年后的“庆历七年十一月五日”,因寺僧惠源(一作心源(40))的请求,苏舜钦写了《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从引文可知,唐光化中,僧志勤历游四方而至洞庭“缥缈峰”,爱其山林优美,于是在废毁的梁朝寺址上结庐诵经,之后又建寺宇,其寺宇规模不不,屋“至数十百楹”。天祐四年,刺史曹珪名“明月禅院”,其时,志勤应该尚健在。北宋大中朝廷下诏“明月禅院”改名“水月禅院”。僧志勤本人最后则“老且死”于“水月禅院”。
那么,《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吴郡志》所说的“志勤”与《三山志》所说的“志勤”是否为同一人?笔者认为应为同一人。理由是:(1)法名相同。《三山志》称“僧志勤”,《吴郡志》作“僧志勤”,《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作“浮屠志勤”;(2)二者都属于禅僧。前文有关志勤在福建境内在活动的考证表明,志勤属于禅僧,而《吴郡志》、《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的记载亦表明,僧志勤属于禅僧;(3)《三山志》称:志勤“异时云游”。《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称:“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4)前文考证推断,志勤大致于“约于光化年间外出云游”。而《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称“唐光化中,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复于旧址结庐诵经”。《吴郡志》亦称是“唐光化中”。据此,笔者认为: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所载的“浮屠志勤”与范成大《吴郡志》“水月禅院”条所载的“僧志勤”与前述《三山志》所载离闽远游的“僧志勤”同为一人。
据以上考证可知,志勤于光化年间离闽外出云游,后结庐于苏州洞庭山缥缈峰下废毁的梁朝寺址上修持,终则创建禅院,名明月禅院,事弘法与繁衍沩仰宗法脉,他本人最后则终老于明月禅院。
志勤一系的沩仰宗在北宋仍在传承
有论者认为:“沩仰宗在禅宗之五叶中成立最早,但到唐末后就绝传了。”(41)志勤属于沩仰宗,上文述及《三山志·寺观》连江县“东灵应院”是志勤开山的,后来志勤外出云游。但据《三山志》称,志勤曾经使用的“竹笠杖履犹存”。就是说,至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修《三山志》前仍然保存在连江县“东灵应院”内。这透露了南宋连江县东灵应院内可能还有志勤的后代法孙。据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说:“(志)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后三〔二〕年,其徒惠源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据上下文判断文中“其徒惠源”指志勤的后代裔孙。就是说,志勤老死于水月禅院,其后由其徒继承其法席,至北宋庆历五年已传了七代,其法脉仍然在延续。而“惠源”(亦作“心源”)应是沩仰宗僧。又据《李弥大无碍泉诗序》云:
绍兴二年七月九日,无碍居士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静养以无碍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为赋诗云:瓯研水月先春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42)
引文中的“老僧还解觅诗篇”的“主僧愿平”可能也属于志勤法裔孙。因为从范成大的《吴郡志》中水月禅院自志勤以后其历史没有出现中断。上述引文透露了,可能沩仰宗在水月禅院至南宋绍兴年间仍在延续。
基于上述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沩仰宗并非在“唐末后就绝传了”,灵祐——志勤一系的沩仰宗至北宋在福建连江县与江苏吴郡的洞庭缥缈峰水月禅院仍在承传,可能延续至南宋。
总而言之,志勤的俗籍是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法号“源寂”,师承灵祐,开悟于湖南沩山。志勤至迟于大中六年之前就返回闽中,咸通初年开创闽县灵云山,乾符元年开创仙茅院(属唐闽县与连江县地),乾符五年开创连江县东灵应院,志勤住东灵应院达20年之久。他在闽期间曾到其故乡长溪松山清潭寺附近修持。志勤约于光化年间出离闽云游,后结庐于苏州洞庭山缥缈峰下修持,重新恢复在隋大业年间的梁朝古寺,天祐四年名“明月禅院”。志勤可能于五代梁乾化年间(43)卒于明月禅院。明月禅院至宋大中祥符年间更名水月禅院(即现在太湖西山缥缈峰景区的“水月禅寺”(44))。北宋时,灵祐—志勤一系的沩仰宗在福建连江县东灵应院与苏州洞庭山缥缈峰水月禅院仍在承传。
附记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半路出家”,用以比喻非专业者。我常说自己研究中国佛教史,连“半路出家”都谈不上。自然,我对杨曾文先生是十分仰慕。大概是1999年,杨先生到厦门闽南佛学院给研究生授课,而韩升教授当时尚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后来调往复旦大学历史系),在韩升兄的引见下,某一夏夜,在厦大的白城海滨望海楼,我和杨先生相识了。谈话中,杨先生多方鼓励并告诫我:注意发掘利用本地的地方志、碑文等地方文献研究佛教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有人看。后来,在杨先生与其高足黄夏年兄的提携下,我进入了佛教研究的学术圈,与杨先生的接触多了,受到的教诲自然也更多。杨先生的一句治学名言:做学问要和自己过不去。对自己过去研究过的,要重新研究,力求有新意。这句治学名言,我一直铭记在心。当我接到杨曾文教授七十寿诞纪念文集的约稿时,我想起了先生对我的教诲以及他的上述治学名言,决定将几年前已发表的《唐灵云志勤禅师生平考》一文重新修改,“也给自己过不去”,努力写出新意来。此稿利用新近发现的资料,增加了“志勤在故乡修持之地”、“志勤结庐苏州洞庭山缥缈峰下”、“志勤一系的沩仰宗在北宋仍在传承”三部分的内容,揭示了唐光化年间离闽云游的僧志勤最后落脚在苏州洞庭山缥缈峰下的明月禅院(即今太湖西山水月禅寺)以及沩仰宗在北宋仍在传承。这或许就是新意。以此稿献给杨曾文教授的七十寿诞,我想是再好不过的了。是为记。
①(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九,《灵云和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中华大藏经本。
③(宋)悟明:《联灯会要》卷第十,《福州灵云志勤禅师》。《续大藏经》第二编乙,第九套,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上海涵芬楼影印。
④(宋)普济:《五灯会元》卷第四,《灵云志勤禅师》,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宋)欧阳修、宋祁:《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福州长乐郡”条。《二十四史》(缩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92页。
⑥(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连江县“东灵应院”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参见《阇那崛多三藏与清潭寺》,王荣国著:《中国佛教史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58页。
⑧王荣国:《唐志勤禅师生平考》《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⑨参见《阇那崛多三藏与清潭寺》,王荣国著:《中国佛教史论》,第58页。
⑩(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九,《灵云和尚》。
(11)《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文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2)(宋)悟明:《联灯会要》卷第十,《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13)大安住持福州怡山时,其禅院称“清禅院”,后改为“延寿禅院”。五代慧棱住持时,始称“长庆院”。此处称“长庆院”不妥。参见王荣国著:《福建佛教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432页。
(14)(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15)(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九,《灵云和尚》。
(16)(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六,《沩山和尚》。
(17)(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
(18)(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福州大安禅师》。
(19)有关大安禅师的生平见另文考证。
(20)(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载:“前福州长庆大安禅师(亦称大沩和尚)法嗣”之目。从此可知:“大安”亦称“大沩”。据民国频伽大藏经本。
(21)(民国)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名胜志》,第二十一册,侯官下“灵峰寺”条。
(2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七十五,《寺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册第787页。
(23)(南唐)静、筠:《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
(24)(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25)(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连江县“东灵应院”条。
(26)(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该江县“西灵应院”条。
(27)(元)脱脱:《宋书》卷八十九,《地理·五》“福建路”条载:“怀安……太平兴国五年析闽县置。”(《二十四史》缩印本,第11册,第593页)可见所谓“怀安灵云”在唐代属闽县之地。
(28)(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一,《地理》福州府“罗源县”条载:“罗源县,本闽、连江二县地,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以连江县一乡为罗源场。咸通二年,又分闽县地以益之,号永贞镇。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为永昌。乾兴元年,始改为罗源县。”(《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7页。)可见宋罗源县在唐代属连江县与闽县之地。
(29)(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八,《寺观类二·僧寺》罗源县“仙茅院”条。
(30)(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七十六,《寺观》,下册第800页。
(31)(南唐)静、筠:《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
(32)(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福州灵云志勤禅师》。
(33)(唐)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八百二十。
(34)(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连江县“东灵应院”条。
(35)(宋)范成大:《吴郡志》卷第三十三《郭外寺·水月禅院》。
(36)应作“水”,据(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平江府·水月禅院》所收的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校。
(37)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卷十三《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亦作“后三年”。此据(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平江府·水月禅院》以及四库全书本宋范成大《吴郡志》“水月禅院”条所收的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校。
(38)(宋)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苏学士文集》卷第十三。四部丛刊本。(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平江府·水月禅院》所收的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之文末尾有“庆历七年十一月五日记。”
(39)傅平骧、胡问涛编:《苏舜钦年谱简编》,《宋人年谱丛刊》第二册,第1287—1289页。
(40)四库全书本宋范成大《吴郡志》“水月禅院”条所收苏舜钦的“水月禅院记”中作“其徒心源造予乞文”。
(41)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85页。
(42)(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三《郭外寺·水月禅院》,四库全书本。
(43)笔者曾在《唐灵云志勤禅师生平考》中推测:“至于志勤在世的时间下限,依上述《三山志》记载推断,当在唐昭宗天复年间至五代后梁乾化年间这一期间。”而上文已述及,“天祐四年,刺史曹珪名‘明月禅院’,其时,志勤应该尚健在。”现将志勤在世的时间下限缩短为“五代后梁乾化年间”。
(44)今太湖西山水月禅寺中立有重刻的苏舜钦《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碑。见太湖西山旅游网志szxszxw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