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岐方会禅师的教学方法
石霜楚圆禅师的弟子中,以黄龙慧南禅师及杨岐方会禅师最为著名,他们的法系分别形成了黄龙派与杨岐派。禅宗史上,把这两派与唐末以来形成的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合称“五家七宗”。
杨岐方会禅师(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20岁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县)九峰山出家,后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参谒石霜楚圆禅师并得法。之后,被僧俗信众迎至袁州杨岐山住持普通禅院,大振禅风。大约在此传法7年,庆历六年(1046)住潭州云盖山兴化海会寺。皇祐元年(1049)示寂,世寿五十八。关于杨岐方会禅师的言行,有《袁川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以及《杨岐方会和尚后录》等。
杨岐方会禅师的嗣法弟子中,最著名的是:白云守端禅师以及保宁仁勇禅师。白云守端禅师的下一世是五祖法演禅师;二世是其弟子佛果克勤禅师(即圆悟克勤)、佛眼清远禅师、佛鉴慧勤禅师、开福道宁禅师等。三世中有佛果克勤禅师的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创大慧派,另一弟子虎丘绍隆禅师,创虎丘派,从此临济宗杨岐派盛行。那么,杨岐方会禅师作为杨岐派的创始人,其接引学人的方法为何?
禅宗发展到宋代,文字禅兴盛,语录大量出现。禅僧惯于追求文字的华美炫丽,绕路说禅之风盛行。这与“不立文字”作风的禅宗不符。在《潭州云盖山和尚语录》序中说:“师二居法席,凡越一纪,振领提纲,应机接诱,富有言句,不许抄录。衡阳守端上人默而记诸,编成一轴。”①从中可以看出方会禅师反对文字禅,不允许抄录。然而,中国是一个重文史的国家,弟子们自然会将所听所闻记录下来;且为引导学人自修自悟,禅师仍需透过语言、符号、动作等方式。杨岐方会禅师不像慧南禅师那样用“黄龙三关”之类的固定问话格式启悟学者,在接化学人的具体方式上,采用灵活地随机施教,并推崇机锋棒喝。以下略举一二。
一 正面说法
禅师一般不采取正面说法。因为话说尽了,会变成死句。但是,从语录中的只言片语可以得知,方会禅师继承了禅宗的传统,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作为指示禅者的依据。方会禅师说:“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向者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者里未能明得,杨岐未免惹带口业。”②指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重要性。若能够明白、领会其中的道理,便成为与百千诸佛的同参道友;若不能明了,那么说了这些法,反而犯下了口业。
另外,方会禅师说:“立处即真,者里领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③。又,“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殿对三门,僧堂对厨库。若也会得,担取钵盂拄杖,一任横行天下。若也不会,更且面壁。”④佛殿、三门、僧堂、厨库仍至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无非佛法。佛法无处不在,不必外求寻觅,但看我们自身是否能够体悟,立处即真,即能达到解脱。
二 逆向说法
“如何是佛?”是学人最常参问禅师的其中一句话。当然,禅师是不会做直接回答的。有一天,方会禅师上堂时,有僧问:“如何是佛?”师云:“贼是人做。”之后,接着说:
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山河大地有什么过?山河大地,目前诸法,总在诸人脚跟下,自是诸人不信,可谓古释迦不前,今弥勒不后。杨岐与么,可谓买帽相头。⑤
“如何是佛?”方会禅师虽在开始时,以反语回答“贼是人做。”贼是人做的,那么佛也是人做的,佛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呢?接着,方会禅师采取正面解释,表示山河大地,一切事物,释迦佛、弥勒佛,也都在我们的身边脚下。只是对此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相信、能明白。方会禅师的“诸人脚跟下”,提醒学人要活在当下。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佛法的显现,释迦佛、弥勒佛也如同诸法,不离我们的前后。因此,重要的是从自己身边事做起,在参悟自性上下功夫,不必离开日常去寻求外在的佛法。
三 问东答西
(一)进云:“与么则旋斫生柴带叶烧。”
师云:“七九六十三。”⑥
(二)岁旦上堂,僧问:“旧岁已随残腊去,今日新春事若何?”
师云:“钵盂里满盛。”
进云:“与么则三年逢一闰,九月是重阳。”
师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⑦
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方会禅师的回答与学僧的问题是鸡同鸭讲,毫无关联。不直接回答而问东答西,旨在打破学人的思维以及我们自认是“对的”或“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逻辑。
四 肢体语言
方会禅师在说法时常挥动拄杖。有一天,上堂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拈起拄杖云:“吞却山河大地了也。过去诸佛、未来诸佛、天下老和尚总在拄杖头上。”遂以拄杖划一划,云:“不消一喝。”⑧表示一切佛菩萨、佛法皆在他的拄杖上。
又有一次,师拈起拄杖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划一划,云:“山河大地,天下老和尚,百杂碎。作么生是诸人鼻孔?”良久,云:“剑为不平离宝匣,药因救病出金瓶。”喝一喝,卓一下,“参。”⑨
透过挥动拄杖,用生活的周边事物,引导学人能够体会佛、众生乃至万物同为一体的思想。在上堂说法后,方会禅师常会喝一声,拍禅床一下。“德山棒,临济喝”,这声“喝”可以说是临济禅法的特色。真理,无法透过语言明确的传达,只能自证、自悟。喝,正体现了禅师对于学人的警惕、指引,以及为破除学人执著的老婆心切。一切事物皆是佛法,那么,挥动拄杖乃至棒喝,也都是法身的体现,但看学人是否能够有所体会。
五 随缘施教
有人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师云:“有马骑马,无马步行。”⑩
在禅门里常常会被问道:“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也就是您的法脉、宗派是继承那里?方会禅师打破惯例而回答“有马骑马,无马步行”。此句话表现的如此潇洒、随缘、自在,说明方会禅师的禅法并无成规可拘,灵活运用,采用多变的机语来引导学人。“有”有有的方法;“无”有无的方法,一切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六 糅合兼说
惠洪禅师于《禅林僧宝传》中提到方会禅师“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11);又说,方会“其验勘锋机,又类南院(即临济义玄禅师二传弟子慧颙禅师)。”(12)由此可知,方会禅师接化学人的方式,既坚持了临济宗风的特色——极具机锋,又吸收了云门宗的特点,融合临济、云门两派的风格。从下面这段对话可以看得出方会禅师的禅法锋机:
又问来僧曰:“云深路僻,高驾何来?”
对曰:“天无四壁。”
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
会曰:“一喝两喝后作么生?”
曰:“看这老和尚着忙。”
会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
又问来僧曰:“败叶堆云,朝离何处?”
对曰:“观音。”
曰:“观音脚根下一句作么生道?”
对曰:“适来相见了也。”
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其僧无对。
会曰:“第二上座代参头道看。”亦无对。
会曰:“彼此相钝置。”(13)
七 简捷犀利
方会禅师采取简捷犀利的上堂说法,要求禅僧勿要执著言语文字,而应直透心源,悟彻本心。重新强调这些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流行的文字禅和公案禅。
上堂:杨岐一要,千圣同妙,布施大众。拍禅床一下,云:果然失照。
上堂:杨岐一言,随方就圆,若也拟议,十万八千。下座。
上堂:杨歧一语,呵佛叱祖,明眼人前,不得错举。下座。
上堂:杨岐一句,急着眼觑,长连床上,拈匙把筯。下座。(14)
上堂:杨岐无旨地,栽田博饭吃。说梦老瞿昙(按:释迦牟尼佛),何处觅踪迹。喝一喝,拍禅床一下。参!(15)
从以上简洁几段话,可以看出方会禅师的禅法:(一)认为诸佛虽以微妙心法施于众生,但并非人人皆能体悟;(二)随缘度众,因人而异的接引方式;(三)即使是喝佛骂祖,也是为了启发学人开悟,而非随意乱举;(四)自称自己没有特别的禅法宗旨,只是遵循自然,种田吃饭而已。禅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方会禅师无法告诉学人悟是什么,因为无法描述,因此,采取简单以及灵活的上堂说法,为让学人们自参自悟了解其中既深奥又平凡的道理。
《潭州云盖山和尚语录》序中说:“李唐朝有禅之杰者马大师,据江西泐潭,出门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机。海出黄檗运,得其大用,自余唱导而已。运出颙,颙出沼,沼出念,念出昭,昭出圆,圆出会。会初住袁州杨岐,后止长沙云盖。当时谓海得其大机,运得其大用,兼而得者,独会师欤。”(16)这段话,把杨岐方会禅师的禅法做了一个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方会禅师继承了临济的正宗禅法,又融合了云门等派的禅风特色,且兼具百丈怀海禅师的大机和黄檗希运禅师的大用。再加上如上所述。他随机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其禅法圆融会通。也许正是这种宗风,使杨岐派法系流传至今。
后记
为祝杨曾文教授七十大寿,感念杨老师对于学生的栽培及鼓励,特以此文供养,文中若有不足之处,还望给予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①《潭州盖山和尚语录》序,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5页下。
②《杨岐方会和尚后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6页上。
③《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1页上。
④《杨岐方会和尚后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6页中。
⑤《杨岐方会和尚后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6页下。
⑥《袁川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0页上。
⑦《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1页中。
⑧《杨岐方会和尚后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7页下。
⑨《袁川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0页下。
⑩同上书,第640页上。
(11)《禅林僧宝传》卷七,载《大正藏》第79册,第547页下。
(12)同上。
(13)同上。
(14)《袁川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0页中。
(15)同上书,第640页下。
(16)《潭州云盖山和尚语录》序,载《大正藏》第47册,第645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