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数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代越窑“秘色瓷”享誉中外,唐人称越瓷“如玉似冰”、“千峰翠色”。唐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唐末徐寅有“贡余秘色盏七言律诗”。均予推崇。

    “秘色越器”造型饱满充盈,胎釉结合紧密,釉层温润,色泽青绿或青中偏黄。属贡品一类的高档品。如唐代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釉色青绿莹润,精美绝伦①。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青釉褐彩云纹镂空熏炉”造型高大瑰丽②。秘色瓷器中的大量民间用品,其造型朴素大方,具唐代风范。

    唐代已置官监窑烧造“贡品”③。一九七七年浙江省慈溪出土唐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越窑罐形墓志,志文中刻有“……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的字佯。

    五代越窑制品,传承唐代。早期制品仍以素面为主,只有少数器物饰有线刻或浅浮雕纹。从出土遗物可窥这一阶段造型的变异和创新。钱元瓘夫妇墓葬出土釉的刻花注子,长嘴多棱,是从唐代短嘴多棱的造型衍变而来,腹部花草纹纤细娴熟④。造型简洁而又实用的“青釉恶化梁盖罐”,罐盖两侧各有钮一个,肩两侧也各有两个钮座,将盖侧的钮嵌入罐的肩部两个钮座中间,三孔相穿,可用插销固定,也可用绳将系连起来,适宜储盛食品又方便携带。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心旗,辽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青釉盖罐”造型雷同⑤。此罐盖的盖沿及足端面均留有排列密集的支痕,为越窑烧造。

    此外,苏州博物馆所藏“莲瓣带托杯”,杯外及座皆饰浮雕莲瓣纹,色泽青绿滋润,丰腴华美,是五代“秘色瓷”中的最佳制品。

    五代晚期迄北宋,钱氏为贸易和贡奉的需要,对越窑“秘色瓷”的烧造,精益求精。浙江余姚越窑遗址发现的五代和北宋残器中,有用印花、划花、浅浮雕、镂空等各种手法表现的午鹤、鹦鹉、双蝶、龙戏水、鸟翔花间、花卉等,皆模仿金银器,华丽繁茂⑥,大大超越前代。

    有说秘色越器是统治者专用物品。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中说:“唐代越器除了为民间一般需要烧造外,曾经置官监窑烧造一种为统治者所应用,所谓进御的物品,这是最早的御窑厂。而此种御窑厂所产的物品,就不单称越窑,另外给他一个名称叫做秘色或是秘色越器。虽然,唐代“秘色越器”最为著名。自晚唐迄北宋,影响覆盖南北。但是,它不是越窑贡瓷器的专称。“秘色”是青釉瓷器色调中的一种,有缥瓷,冬青、粉青、梅子青(亦有称龙泉青瓷为“秘色”)。

    至于御瓷厂的设置是从明代开始,在此之前,皇家专用的瓷品:皆经置官监窑烧造,没有官办的御窑厂。有关文献记载和窑址标本表明五代迄北宋为官方烧造贡品的瓷窑不仅越窑一处。

    五代,北宋耀州窑烧造的青釉瓷品:造型丰富优美、刻花,浅雕,刀法犀利,线条流畅,绚丽多姿。它被官方选中,烧造贡瓷。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有,耀州华原郡上贡瓷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窑贡瓷的记载,并在古窑遗址出土带“官”字款的素面碗底残片⑦,通体施釉,裹足的底釉表面留有三点托珠支烧痕。后来又在遗址内发现10片。均为典型的五代器型。

    南宋陆游有“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之说。耀窑制品中类似越窑的,有“荷花口形盘”,“海棠形碗”⑥,但两碗外底皆有“三托珠”支烧痕,具北方烧制瓷器的工艺特征。“青釉镂空八方佛座盘”(原定名“肯釉镂孔八佛座”)浅腹八方座⑤。堪与钱元瓘夫妇墓葬出土的“浅腹方座盘”比美④,特别是模仿金银器的“青釉划花套合”,花纹纤细,形制精巧,色泽青绿柔媚⑤,显示耀州窑烧造青釉瓷的艺术水平。它继承并发展了唐代越窑”,从而烧成具北方风格的“秘色瓷”。辽陈国公主墓葬出土的青釉瓷碗,有斗签型,十曲花口型,六曲花口型⑧。六曲花口碗,碗内有浅刻花卉,或蝶纹,蕴涵越窑影响。但青釉葱翠与越窑青绿闪黄不同,也不具耀州窑特色。这种独特风格的“秘色瓷”,笔者揣测,它们是由辽王朝派官监窑烧造的贡品。

    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十六件“秘色瓷器”为唐懿宗迎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御赐给法门寺的珍宝;兹放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与真身舍利一起封藏淤塔基地宫内。在同时出土的《物帐》中明确为“秘色瓷”①。至淤这十六件精美的“秘色瓷”属放何窑生产并未提及。出土器留有许多泥点支烧痕的烧制工艺特征,是判为“越窑秘色瓷”的重要依据。

    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的器底留有许多泥点状支烧痕为南方支烧工艺的特征,与北方三托珠支烧痕迥异。如上海博物馆藏“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有16个支痕,“唐四耳壶”有9个支痕,“北宋双鹤纹盖合”的底面刻“太平戊寅”并有9个条状支痕。以上瓷器刊(《中国美术名窑》上海博物馆陶瓷藏品专辑)。又加唐婺州窑烧造的青釉碗,可以看到碗的底部也留有许多泥点支烧痕。

    根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列举的唐代烧造的青釉瓷器的瓷窑有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关於茶经中提到的瓷窑遗址除鼎州窑之外,其他遗址都已先后发现。

    唐代陆羽《茶经》中名第二的鼎州窑烧造的器物面目如何,迄今也没有人肯定。据传陕西泾阳县有鼎州古窑遗址。今后如能在这里或其附近发现鼎州窑窑址,当然会更深的揭示唐代北方烧制“秘色瓷”的面目。

    注  释

    ①《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②《中国文物精华》一九九三年版。

    ③《中国浙江文物名宝展》一九九〇版。

    ④《杭州·临安交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一九七五年第三期。

    ⑤《耀州窑》一九九二年版。

    ⑥《耀州窑址在摹建中的新发现》、《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⑦《汝窑与耀州窑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一九八九年第六期。

    ⑧《辽陈国公证展览》广州市博物馆。

    ⑨《浙江余姚青瓷窑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三期。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