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朱庆澜(1871—1941)先生,字子桥。早年军吏出身,参加二次护法,拥护国民革命。屡授要职而不就。抗战期间援军御敌,多有建树。曾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致力于社会救济。先生在陕十余年间,拯救灾民,奔走呼号,力倡拓荒垦植,终以积劳成疾、咯血不治而逝,葬终南山下东韦村,长眠于三秦大地。“文革”期间,先生灵榇竟险遭不测。1982年,经李瘦枝、武伯伦、陈尊祥等先生倡议,并得朱先生子女朱德君、朱权等协助,将其碑志移入西安碑林收藏。
朱庆澜先生墓志,于右任篆盖,叶恭绰撰文并书。长103厘米,宽93厘米,楷书47行,行44字。其文曰:
吾人处泯棼之世,痛运会之迁流,人心之陷溺,恒思得一二大仁大勇者出当大任,以斡旋风气,挽回浩劫,籍拯生民之苦否,亦资其得望,为吾人之术(左木右敬)栝与准绳。顾其人恒不易得,得或未能竟(外厂内左羊内右及)施,徒令知人论业者,追昔而深慕。如吾友朱公子桥者,其不在斯世,岂止一时一地之损失而已。公讳庆澜,字子桥。籍浙江绍兴。父星桥公,为山东刑幕,有阴德,晚生公,旋逝。公孤贫,力学,少而果毅开敏。十九岁为小吏于山东,继调奉天洊擢知县。所至搏击豪强,肃清匪盗,不辞劳怨,为长官所赏,命任绥靖营统领,是为公统兵之始。尝于牛庄夜捕盗误死美国领事,上官谓可诿罪曹属,公不从,概以自承,因革职留任,闻者壮之。旋以剿蒙匪功开复,以道员候补任前路防营统领,兼奉天乡镇巡警局,总办东三省营务处会办。部曲剿匪,误杀日兵,无所屈挠,获窝盗虐民之宗室洪其文,立斩之。为御吏所劾,奉旨兔议,声震朝野。时朝议方练新军,乃自请任军职,授第二标标统,驻锦州。锐意练兵,所部精整,为诸军冠。宣统元年,四川总督赵尔丰奏充陆军协统,旋擢第十七镇统制,广选专才,置戏下隐为西南军队桢干。武昌起义,川军响应,公被推为四川副都督。因反对增兵,引退北行,说冯、段诸将领,翊赞共和。民国二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嗣转护军使兼民政长,寻除镇安右将军兼巡按使。首营国防工事于边界,收回松花江航权,商民名其初航之船曰“庆澜”,以志焉。时百废具兴,四境安谧,政府迭颂勋位勋章。俄皇东巡,亦以宝星为赠。逮洪宪事起,袁氏封公一等子爵,拒不受,遂以去职。帝制复,两粤尚相持。公奉命长粤,说龙济光退出,乃安抚滇军,使之用命。复澄清吏治,严扫贪污,整理币制,倡建朱九江祠,为士林矜式。会陆荣廷踞粤,公约程璧光率海军南下,与滇军偕对陆。陆去,乃迎国父回粤,以所部数万人听指挥,军政府之建立实基于是。旋践粤人治粤之议,以省长印交省议会,只身北行。公自是专注意于民生大计,创设华成盐垦公司于苏北,射阳河北岸化斥卤为膏腴,附近百万居民赖以饶给。公荷锄带笠,日与灶丁佃农伍,尝日走百里,仅一食,不以为苦。当道屡征不起。越五年,俄国革命,我国谋收回中东铁路权利。辟东省特别行政区,以公为长官,兼护路军总司令。公以其关系之大也。诺焉。至则厘收沿路俄人所占地百十万亩。设广益、崇德男女两中学及俄文学校,平息绥劳河、满州里匪患。强邻惮服焉。旋调胶澳督办,不拜。益致力于社会事业。先后创办平津关外义赈,移山东难民十余万,至东北耕作。陕旱成灾,公又倡募三元活一命之急赈。时粮送阻于内战,公乃乞车一列,循津浦铁路转洛阳入陕。公露立车首,驰行开道。军士见者,咸曰:“此朱将军也”,无阻之者,至陕所存活无算。次年长江大水灾,公亲历灾区,四处筹赈,集公私款至七千万元,标本兼治。其施工之巨,获救之众,前所未有。党国初定,征公为黄河水利委员长暨监察院监察委员,皆未就。继任为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乃不辞。手订各救济事业之根本大计,次第实施。施奉命出玉门关宣慰蒙番,并施甘青之赈。于各县设育幼所,殆遍。初,奉天变起,继以上海庐沟各战。公受三省民众后援会之托,援助地方军民甚力。嗣形势复变,乃专力赈务。主持第五救济区事于西安扶风。先设灾童教养院,规划黄山垦区,安插难民,奔走指挥,惨淡经营,心力交瘁。遂咯血,心弱气喘,胫大于股,医言须节劳静摄,不顾也。既力疾赴渝,复扶病归陕,遂卒。卒前取亲友乞书联轴悉书之,复书遗教四幅,处分苏陕农垦及教养院事甚悉,无一语及私。呜呼!公可谓尽瘁事国忘身殉遭者矣。公平生果决、强忍,知而必行,从不计较成败利钝,不知人间有趋避事,最恶巧滑畏葸及欺饰。故所至皆以勤廉正直率所属,为众敬惮敛衽,间亦受人之欺,然论者无不谅其心迹也。始在黑龙江,官银号例年纳大吏二十万元,公却之,以设蒙文学校及女子教养院。在粤复却借款回扣数十万元及严禁赌税。其救灾也,闻讯印行,无间寒暑昼夜,夷险通阻,躬与灾民共寝食。所至以工代赈,兼施教养。构工程如陕之泾惠渠,豫之伊、洛、沙各河堤,皖之广成等圩堤,湘鄂之湖堤暨长江两岸长堤,及西安大小雁塔、兴教寺、宝鸡大桥,皆坚致如法,中外翕颂焉。素服大雄教义,深达宏慈普度之旨,故勇平任事,不*(上难下心)不悚。久废肉食,持戒綦严。凡弘法利生之事,无役不与,不能备举。如创兴极乐寺,印行碛砂宋藏,设立菩提学会,恢复慈恩宗密宗各祖庭,筹办僧伽疗病院皆其著者,可谓难能也矣。卒时为民国三十年一月十三日世,寿六十八。元配戴夫人,继配徐夫人,皆相公致力社会,有贤称。子八:榕,桐、杞,桦、模、树、权、松,女一:德君。榕陆军步兵少将,任军职东北,身被俘禁。去秋,舰致东京,中途跳海死。德君有才德,恒从公左右赞襄奉待,余诸子亦歧嶷颖发。孙男女十四人。呜呼!以公之体魄强固,乃劳瘁过度,未享中寿,真所谓以死勤事者矣。推公舍身利群之素愿于此,固无所憾。但千万茕茕无告,及吾徒后死致无穷之望于公者,今一但溘然而止,得不令人痛且惜乎。其家将以今年六月葬公于西安终南山之原,从公志也。徐夫人以人乞铭墓,乃为铭曰。
道术湮阏纲维裂,阘茸腥膻百萌孽。随波铺糟丛驵猾,凌籍蚩蚩尽其血。呼天抢地无处活,唯公雄慈实人杰。誓扫氛翳谢磷湟,冰雪莹清雷电挚。一生赴义咸若热,奋起弧穷树旌节。兼资文武工断截,抚民乃若春煦接。豺狼狐鼠皆缩慑,掉头竟去意不屑。倾身尽智拯灾劫。精诚所注天为奇,百万命救之彻。教养生聚殚施设,燠寒宵昼劳且结。愿宏力殚伤踬垤,遂以生命殉职业。虽扫净土大解脱,下视尘寰定伤别。公之志谊日月揭,勋绩煌煌在方牒。敢书贞珉告来叶,禹墨之行谁比烈。
关中郭希安刻 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
朱庆澜先生之碑,冯玉祥撰文并书。高234厘米,宽83厘米。隶书14行,行42字。其文曰:
吾友朱子桥将军,智足以周知万物,而不及其家私;仁足以广惠胞泽,而薄于一身;勇足以夺三军之帅,而若匹夫匹妇之不胜。当其方壮之年,编练新军,削除匪患。遇外籍浪人或豪强之侮吾民者立处置之,以身任其过而不疑,志气凌云,视国辱民困若已挞于市朝,必欲振奋以拯救之也。溯自民国肇造,为大患者有三:一军阀专横,二民穷地困,三日寇侵凌。此三者互为因果,循环无间,皆至艰巨而难克服之事。他人避之,公则任之。迎总理于粤,参加二次护法。服膺三民主义,消灭封建意识,是公之智也。筹办实业以裕国,从事赈济以恤民。视国事如己事,视人饥犹已饥,是公之仁也。迨至“九一八”事变,公激于爱国热诚,组织辽吉黑热四省后援会于北平,筹饷募药运输前线。救死扶伤,岌岌不可终日,是公之勇也。萃智仁勇三者于一身,故能定大难,决大疑,为人所不能为,任人所不能任。非豪杰之才而概乎,有闻于圣人之道孰能与此。张坦之役,玉祥率十余万健儿与日寇相抗,然器械不坚利,饷糈不充裕,人皆为玉祥危于此时也。公以十万元援助,玉祥感激流涕,军士振奋攘臂,故能以寡敌众,以弱敌强,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收复多伦四县,为精神战胜物质之先声。由是人皆知日寇之不足畏,坚定民族自信心。浸假而至于全面抗战,相激相荡相砥相砺,而有今日之伟大胜利,公实与有力焉。公之世系生平叶誉虎先生志之甚详,余故就其特异者表而出之。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立。长安孙应福刊石。
朱公生平业绩,碑、志所述甚详,余仅摘要者,略考如次:
朱庆澜幼时家贫,然生性刚毅。1903年在东北任三营统领。有牛庄夜捕盗误伤美国领事事。按:“将军部下哨官潘炳荣者,巡逻时侦得一外国奸细,勒令其停足候检,该外国间谍抗拒逃遁,潘乃鸣枪示警,误中其要害而死,使美国领事竟以侨民失踪为词,讼之于北京外务部,满清政府责令盛京将军及奉天府尹就地查办……潘君始向将军请罪,将军愤然曰:‘为国杀敌,何罪之有’……除令将潘送入县衙,佯为厨役,一面申报奉天府尹,言该人已遁逃,只能通缉,后事久遂寝。”①朱因拒绝诿罪下属,慨然承担其责,被革职留任。1906年,有清廷宗室洪其文,鱼肉地方,捕则咆哮公堂,朱庆澜以其证据确凿,立斩。以致朝野震动,后受“摘掉花翎”处置。②
武昌起义时,四川总督赵尔丰遭劾。迫于革命党人及四川军民压力,资政院置免赵尔丰而以端方继任之。赵“乃决以民政交咨议局长蒲殿俊。军政交新军十七镇镇统朱庆澜……十月七日,遂宣布四川地方自治。殿俊称大汉军政府四川都督,庆澜为副都督。”③
“首营国防工事于边界,收回松花江航权。”时,朱庆澜任黑龙江督军兼巡按使,整顿军队,招募兵勇以巩固边防,亲自巡视边界,一次购进德国新造步枪五千枝,收回原为沙俄所占的我松花江航权。民众以新江轮命名为“庆澜号”以资赞颂。④时值1912年。
“以公奉命长粤……乃迎国父回粤,以所部数万人听指挥,军政府之建立实基于是。旋践粤人治粤之议,以省长印交省议会,只身北行。”按:1917年,朱庆澜任广东省省长,时当二次护法,胡汉民就商于朱庆澜,朱答:“护法运动是正义行动。孙先生登高一呼,西南各省闻风响应。不过要出兵讨段,滇唐、桂陆仍在观望,自己缺乏可靠实力,看来是难收实效。如果孙先生有意建立护法军,我可借此机会,将广东省警卫军拨出二十个营……”当天胡汉民具实以告孙中山,中山先生高兴地说:“朱子桥有远见,热情支持我们的革命事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朋友,你们千万不要等闲视之。大家要知道,我们的事业所以屡次遭到失败,原因虽多,主要还是由于自己缺乏强有力的革命军队去扑灭敌人。”经朱、孙亲自商定,并得广东督军陈炳焜认可,将二十营兵力交孙中山先生,成立援闽粤军,以广东警卫军司令陈炯明为总司令,此即当时广州军政府的基本力量。不久,朱庆澜将广东省省长印交省议会,只身离粤。⑤
1923年,朱庆澜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区行政长官。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列宁欲将原俄皇所管之我东北中东铁路移交中方,朱庆澜奉命接收路权及沿线的百余万亩土地。⑥
“组织辽吉黑热四省后援会”,按:“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朱庆澜始与程潜诸人,后与张学良等会商,成立“辽吉黑热四省抗日后援会”,众推其为会长。1932年,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曾与日寇战于张坦。时势甚危,朱庆澜先后募集十余万元援军,“军士振奋攘臂,故能以寡敌众,以弱克强,与日寇血战七昼夜,收复多伦四县”(碑文)。宋哲元在长城喜峰口抗战,痛歼日军,敌寇丧胆,日军自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遇受六十年来未有侮辱。日本皇军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据当时报载:三月一日,朱庆澜组织的第一批物资运抵前线,计有炸弹1600枚,绷带4000副,汽车2辆,电话机、毛巾、袜子、白梨、点心等若干。宋谢电称“益以惠赐慰军,更足以鼓励精神,振作士气。予素抱有进无退决心,此后唯有督率健儿,歼厥丑虏,期有以副台端之嘉许耳。”⑦
1918年后,朱庆澜多次致力于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其中鲜为人知的有1924年、1925年救济俄国灾民事。时边界灾民涌入我国,朱庆澜发起成立“俄国灾荒赈济会”,集粮数百车过境运往赤塔,他说:俄国灾荒,途有饿殍,皆我人类,助人水火。⑧1927年山东大旱,又组织“华北慈善联合会”,并联合北平、天津各慈善团体募捐款项,援粮18万担,救济冀鲁豫三省及天津灾民百余万人。1930年长江大水,沿岸多处决口,受灾数省,浩劫空前。各界推朱庆澜为灾区工作组主任,旋即由陕西火速赶至,一面率人视察灾情,疏导积水,一面征集捐款及救灾物资,因“焦急劳顿,日夜不得眠,以致感受风寒,高热不退,陷入昏迷状态”⑨。后经抢救得以康复。
朱庆澜先生赈济救灾业绩主要是在陕西。1928年陕西大旱。是年“自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平时皆通舟楫,今年夏间断流,车马可由河道通行,多年老树大半枯萎,三道夏秋收成统计不到二成,秋季颗粒未登,春耕又届愆期,现时省会麦价每石增至三十元上下,其它边远交通滞碍之处……无处可买。陕南各属更以历年捐派过重之故,现今告罄。人民无钱买粮,其它树皮草根采掘已尽,赤野千里,树多赤身枯槁。遍野苍淡,不忍目睹。”⑩泾阳、三原一带,本富庶之乡,数千年来有郑白之利,尚“亢旱十二个月,夏秋均无收成。”(11)至1930年,因“三年下雨六料未收,”“全省灾情尤以武功、扶风、乾县、礼泉、咸阳……等及河北各县为最重,真所谓十室九空,饿殍遍野,为祸之惨,空前未有。”(12)全陕九十二县,无一县不成灾,竟有以人相食。据当时救灾委员调查,截止民国十八年二月,全省灾民达6555318人,而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因灾死亡250余万,逃往外省约40余万,全省人口由940余万减至650余万。(13)
为救燃眉之急,朱庆澜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名义,联合东北慈善团体及“华洋义赈会”、“佛教会”等组织,倡“三元钱救一命之义举,亲赴灾区视察,从速筹集募捐百万元以上,募集购粮十六万担。因近邻各省缺粮,公即亲赴东北找友人购买。时值蒋冯阎中原大战,交通阻塞,匪盗遍野,朱亲自率人押车解运灾粮由沈阳经华北而至西安,“公露立车首,驰行开道,军士见者,咸曰:‘此朱将军也。’无阻之者。”(14)陕灾赈济之中,曾促请冯玉祥让出兵营三百余间,成立西安灾童教养院,又在灾情最重之扶风设教养院,收养灾童数百。
1938年,华北、华东各地同胞因日寇侵凌及灾荒而大量流入陕西,朱庆澜亲自主持创办了著名的黄龙山垦区,以垦代赈,安置灾民五万人,垦田二十三万亩,当时民谣唱道:“黄龙山,是桃园,良田美景满山川。子桥象九恩情宽,灾民来黄把身安。”(15)
陕西塔寺林立,古迹遍布,朱庆澜在保护和修葺文物古建筑方面,亦身体力行,不无建树。据《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1939年刻,石藏扶风法门寺),朱子桥、李组绅等“……救身之余,兼主救心。故于十九年夏起,至二十一年冬止,历修华严初祖四祖塔,慈恩宗玄奘窥基圆测诸师塔,并重修大雁塔。而青龙寺、千福寺及泾阳大寺、岐山太平寺、扶风龙光寺等,相继重修”。
法门寺为关中塔庙之祖,内藏佛指舍利,唐时寺院颇盛。据前述碑记,至民国时,“庙宇破坏几尽”,“塔既倾斜,下层亦多剥落,中多裂缝,全体雕残”,“朱子桥……诸善长,发愿重修寺塔,将以挽回浩劫,续佛慧命”。1981年塔身崩塌后曾发现唐代佛像装于铁皮木盒中,盒右方竖刻“子桥委员长救济灾童纪念”,左方竖刻“武威童幼所长方炎率四百十三名灾童敬献”字样。同时发现朱子桥手书石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卷。(16)据杨恩泰、李成甲、吴俊荣等回忆,维修时曾见塔下有井,井下有物,依朱庆澜指示,原样修砌,妥加存藏。此即后来发掘的震动中外的法门寺地宫所藏唐代文物和四枚佛指舍利。
本文承朱庆澜先生哲嗣朱权同志提供有关资料,谨致谢忱。
陕西省博物馆
注 释
①⑥王心锷:《忆朱子桥将军二三事》,《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期合刊。
②朱德君、朱树、朱权、朱松:《先父朱庆澜传略》,未刊稿。
③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④朱德君:《父亲两次黑龙江任职琐忆》,《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期合刊。
⑤李洁之:《朱庆澜与建立“援闽”粤军的关系》,《广东文史资料》第31辑。
⑦朱权:《先父朱庆澜与宋哲元将军》,《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期合刊。
⑧林雨:《朱庆澜逸事三则》,《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期合刊。
⑨(14)陶茀卿:《朱庆澜先生赈灾纪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
⑩(11)《赈灾汇刊》,1928年。
(12)《新陕西》。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陕西人民出版社。
(15)刘在时、张俊祥:《朱庆澜开垦黄龙山》,《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期合刊。
(16)西北大学历史系、扶风县博物馆联合调查组:《法门寺调查简报》,《文博》198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