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在中国陶瓷中具有最悠久的烧造历史,而早期瓷窑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浙江的越窑。其釉色均匀滋润,造型优美雅致,颇受唐代诗人的青睐,大加诗诵吟咏,可见越窑在唐代之闻名天下。
在绍兴、宁波等地区所发现四百多个越窑窑址中,属于九至十一世纪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时期产量之高可见端睨,品质之优、令人赞赏。晚唐、五代与北宋初可谓越窑登峰造极的时期;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的产品,造型装饰繁富,在越窑发展史上堪称空前,其对华南华北诸瓷窑包括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窑、广东窑、耀州窑与定窑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拙文仅就窑址、窖藏、墓葬出土实物与传世品作例证,为之作粗浅的介绍。
越窑对南方瓷窑的影响
(一)龙泉窑
二、三十年来国内各单位在考古工作上的努力对龙泉青瓷的研究有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龙泉窑的创烧年代被提早了一百多年。本来以为龙泉窑开始於南朝,但根据在松阳、遂昌、丽水等地区的遗址所出土的瓷件,龙泉窑乃始烧於西晋①。其在北宋以前的产品虽与同时期的越窑有相似之处,品质却比越窑逊色。
龙泉窑到了宋代才演变出独自的风格,其规模最大、产品最佳的制瓷窑场乃集中在大窑与金村。从这两个名窑的调查与发掘报告里,可以看出龙泉窑在北宋早、中期所烧造的瓷品皆仍继承着越窑的遗风。
在金村窑址第三层所出土北宋初期的标本具有灰白胎体、淡青釉色②,显然是受殴窑的影响。传世品中有不少盘口壶与瓶,器身上划有粗细纤纹。划花纹饰最早见于九世纪初期的墓葬品,亦即绍兴元和年(公元810年)王叔文墓出土的一件越窑盘③。上虞、宁波等越窑址产区的唐代墓葬与遗址所出土器物中也常饰有划纹。此类装饰到了五代末北宋初更时兴。线条纤细流畅,手工精致熟练,与唐代粗枝大叶的风貌,两相比较,已有很大的变化。
以上所述在金村窑所出的淡青釉色盘口壶与瓶烧造时间不长。流传在海外的却有几件,英国各大博物馆诸如大英博物馆与牛津大学博物馆均有藏品。大威博物馆的一件则刻有纪年铭文。菲律宾亦曾出土过一件腹部呈八棱形,且饰有纤细蕉纹。此类瓷品是在瓯窑影响下所烧造出来的,但殴窑的造型,装饰与烧法都与越窑有着渊源关系。纤细的纹饰、瓜腹上凸起的条纹、八棱形的壶身、施满釉且有支烧泥疤的器底……这些都是越窑的特征。因此这一批淡青釉盘口壶与瓶以前都被鉴定为越窑,其实是金村窑最早的产品。
朱伯谦老师是在其《龙泉大窑古瓷窑遗址发掘报告》里,对该窑场所发现各座龙窑所出土的瓷品有很详细的描写,龙窑Y3底下的堆积层T10被断为北宋中期,所出土的碗、盘、执壶、瓶、罐等都刻有很繁缛的纹饰,花瓣上多辅有蓖纹。蓖纹始见於萧山县上董窑南朝青瓷④。余姚上林湖与上虞窑寺前等窑址出土了不少饰有类似纹饰五代末北宋初的越窑青瓷。这种蓖纹广泛的被远近瓷窑所采用。
金村窑址第一层所出土的洗、碗、盘等外壁所刻莲瓣纹,比较接近宋末元初狭长莲瓣纹的风格;但其中也有一种刻有浮雕宽肥莲瓣纹的碗⑤,与典型的越窑莲瓣纹完全一致。证明龙泉瓷匠到了南宋晚期仍依依不舍越窑的装饰风格。
(二)景德镇窑
江西景德镇窑或称饶州窑在五代所烧青瓷,胎灰釉薄,与越窑极为相近。景德镇高硅低铁的瓷石是烧白瓷的原料,掺入含高铁量的粘土以烧青瓷。刘新圆先生的高见是瓷匠为刻意模仿越窑,因为越窑在五代是名瓷,是贡品。
景德镇窑在五代烧青瓷与白瓷,在宋代则改烧青白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保持最高水平,不但刻、划、印花装饰工艺相当成熟,造型之丰富为宋瓷之冠,景德镇因而成名天下。
刻、划和印是宋瓷包括景德镇青白瓷重要的饰法,常配有源自越窑的蓖纹,散发出一股活力感。
景德镇宋代青白瓷最流行的器形之一乃喇叭口瓜腹壶,这是越窑的造型。由於越窑含有高硅低铝的瓷石,瓷件显得比较厚重,这种造型在菲律宾的景德镇青白瓷中很普遍,样式变化多端。有的腹部的瓜瓣是由所划双线形成的,可能是要代表北宋越窑的凸线。北欧瑞典博物馆就有一件景德镇北宋青白瓶,腹部是由凸起条纹割成瓜形的。
仿自越窑的喇叭口瓜腹壶福建窑与广东窑所烧青白瓷中颇多见。
香港关氏藏品有一件很精彩的八棱盖瓶,其造型与镇江宋墓所出土的越窑瓜棱瓶几乎是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关氏瓶肩上有四系,而镇江瓶只有两系。八棱器形在晚唐窖藏与墓葬都有出土。陕西扶风唐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过一件八棱净水瓶。西安张叔尊纪年墓(公元871年)也出土过一件八棱长颈瓶。余姚上林湖发现过两件标本科⑥;菲律宾的景德镇青白瓷中也有这种仿自唐代越窑矮身八棱壶。
菲律宾出土过一件很可爱的宋青白葫芦瓶,器身束成上下两个球状,下球比上球大且饱满,酷似鄞县所出土五代葫芦瓶,此器形传世品中比较鲜见。
(三)福建窑
福建青瓷的发展深受越窑的影响。在福州与晋江发现过六朝窑址⑦墓葬所出土瓷件反映出其优良烧制水平,有些造型与装饰独树一格,乃其他瓷窑产品所未见,但有的却显然是模仿越窑的风格。福建省博物馆藏品中就有不少例证。其唐代盘口壶是典型的越窑造型。菱形花口碗与浙江临海与海宁所出土的完全一样。北宋的青釉莲花五管灯与直口、鼓腹的青釉执壶也与上虞窑寺前所烧的很相似⑧。北宋青釉碗内的蓖纹也是越窑的遗风。
(四)广东窑
广东是北宋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公元971年即设有市舶司。瓷窑激增,制瓷工业有快速的发展。所发现宋代瓷窑有六百多处⑨,是历代数量最多的,其生产规模之大可想而知。西村、潮安,与惠州等著名瓷窑所烧瓷器多为外销。今日亚洲各地均有发现北宋广东瓷器。
广东诸瓷窑在北宋的产品,良莠不齐。粗细瓷器均具独特风格,但有些造型与装饰是仿自其瓷窑所烧日常用瓷中的一种盘,饰有一团牡丹花,刻得清晰明朗的花瓣布满器皿内壁,且填有蓖纹。这种大方美观的纹饰是继承越窑的传统。
菲律宾的西村青瓷与白瓷有的具有很繁丽的纹饰,题材以牡丹花最常见,且有一定的风格。花瓣的边沿是由小弧线组成的,这种很特别的花瓣处理法是受越窑的影响。只是越窑是刻的,西村窑则是打印的;所采用工具虽然不同,但风貌一致,可谓异曲同工也!
广东陶瓷中有些盆内的龙纹,播绕粗犷,颇像浙江省博物馆藏品中的浮雕双龙四銴罂的龙纹。此乃广东窑受越窑影响的另一例证。
越窑对北方瓷窑的影响
中国在十世纪乃分裂成五代十国,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小王国吴越向中原统治者大事进贡,越窑也列为贡品之一。越匡胤建宋后,吴越钱氏继续贡宋王朝,越窑仍大量被送往中原朝廷,因而对宋初的北方瓷窑起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一)耀州窑
耀州窑产品乃北方民烧青瓷,其始烧淤唐代,盛烧於北宋中期,停烧淤明初,前后有七百多年的烧造历史。早期的产品显示着越窑的特色。唐代所烧的执壶,有的口唇外卷、粗颈、短流,有的喇叭口、粗颈、瓜棱腹,造型稳重,与越窑颇有共同点。五代饰有浮雕莲瓣纹的盘口渣斗与越窑几无差别。
莲瓣纹是起源于佛教的艺术题材。佛教虽然在东汉已传入中国,却到了南北朝才广受信奉,莲瓣纹因而随之成为一种很流行的艺术装饰。南朝所烧的青瓷、盘、罐、鸡首壶、盏托与托碗等器皿常有此纹饰,刻法多种多样。宽肥的莲瓣纹则是五代末北宋初越窑最典型的装饰,其乃越窑对其他瓷窑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因为莲瓣纹是同一时期南方北方诸窑所烧青瓷与白瓷的主要纹饰。
耀州窑在北宋早期所烧日常器皿上的浮雕莲瓣纹颇近越窑风格。河北定州静志寺塔所出土耀州窑莲纹碗与新加坡李光前博物馆藏品中的一只耀州窑莲纹碗都是很好的例子。
北宋中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以犀利浮雕花纹见称于世,所刻多以华丽的牡丹花与菊花为主纹,素朴的莲花纹饰比较罕见。牡丹花纹上的蓖纹以及凸雕艺术都是从模仿越窑的传统基础上发现出来的。南宋陆游称“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
(二)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名窑之一,始烧淤晚唐,是唐代邢窑的继承者,重要烧瓷中心在河北曲阳县,以烧白瓷为主。北宋早期受到越窑的影响,河北定州县静志寺塔所出土大批定窑瓷件中有完全与越窑雷同的莲纹碗。
北宋中期至北宋晚期为定窑的全盛时期,其刻花、划花、印花等工艺在诸窑中可谓首屈一指。元代以后由於南方景德镇的轰然崛起,定窑乃逐渐退出瓷器舞台,停烧于明代。
结论:
越窑有不少造型与装饰例如纤细纹饰、宽肥莲瓣纹、瓜棱壶、八棱瓶、花形碗等等都是仿唐代金银器的。中国在唐代国泰民安,仕官骄奢,庶民富裕,昂贵的金银器皿极受欢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令人膛目咋舌的供器,其中有一百多件金银器与十九件秘色瓷。越窑能受唐朝皇室珍视,与名贵的金银器一并供奉敬佛,可见其制作精细,工艺之优越。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期,许多瓷窑腾云驾雾,有着辉煌的成绩,取代了越窑在海内外的市场。但在五代末期北宋早期,南方北方诸瓷窑尚处于萌芽时期,越窑已臻于最高水平,远近瓷窑相继仿制,所以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显要的地位,其盛名绝不为后起之秀的宋瓷完全埋没。迄今越窑仍受世人的宠爱,国内外博物馆与私人收藏里都有很精美的藏品。
注 释
①朱伯谦:《论龙泉的几个问题》,《中国古代贸易瓷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
②朱伯谦:《论龙泉的几个问题》,《龙泉青瓷研究》1989年。
③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中国古陶瓷论文集》,1987年。
④郑白:《略谈古代龙泉青瓷的艺术成就》,《龙泉青瓷研究》,1989年。
⑤张翔:《龙泉金村古瓷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龙泉青瓷研究》,1989年。
⑥同③。
⑦曾凡:《福建陶瓷的历史》,《中国陶瓷·福建陶瓷》。
⑧同⑦。
⑨曾广亿:《广东出土的五代至明清陶瓷》,《广东出土五代至清文物》,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