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的织锦回文诗研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法门寺的织锦巷

    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大批唐代珍贵历史文物后,法门寺成了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佛教圣地。法门寺的另一名胜织锦巷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学士前来瞻仰。织锦巷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十六国时,前秦苻坚名将窦滔之妻苏蕙在这里创作了传世名作《璇玑图》,即后来人们所说的织锦回文诗。

    织锦巷位于法门寺塔西侧。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苏蕙在这里创作织锦回文诗,在巷北城门土方镶嵌上砖刻“西望绫坑”四个大字和“苏氏安机处”。五个小字,离城门约十多米处还建立了一座照壁,照壁上有砖刻“武镇秦国”四个大字和“安南将军遗址”六个小字。可惜这些遗迹,解放后先后被毁掉。绫坑,当地人称作洗锦池,是苏蕙织锦时洗锦的地方,在织锦巷北城门西侧百余米处,现在已变成一块低凹的庄稼地。相传在苏蕙生活的那个时代,法门寺北的齐村庙上有冒泉水,经寺背后、拐沟湾流到洗锦池,又从洗锦池经过城墙下的水道,流入窦滔的花园。齐村庙上的冒泉水何时枯涸,已不可考。据传说,一产妇在泉水中洗了不干净的衣物,泉水就干枯了。过去织锦巷中间东侧有一个很窄狭的拐巷,苏蕙就住在这个拐巷内,创作诗章并织成了回文诗。相传过去巷内还留有一块压机石,人们把它又称作镇声石,由于有这块石头,任凭大街锣鼓喧天,一入巷内,就听不见声音了。

    窦滔墓位于扶风县城门外漆水河东岸周秦坡村南。这座墓解放后平整土地时被毁,清乾隆时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石碑也被埋于地下,只露碑头在地面。1983年宝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历史文物,在原地恢复了墓堆,并把乾隆时石碑周围的土挖开,露出了碑身,同时在原石碑旁加立了书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滔墓”的水泥碑,窦滔是周秦坡老庄人,至今老庄还有十余户窦姓人家。过去周秦坡老庄窦家和县南乡营王窦家,每年清明节团聚一起到窦滔墓祭祖,他们把窦滔墓亲切地称作将军墓。

    过去,人们为了纪念苏蕙创作织锦回文诗,在窦滔的家乡周秦坡还建造了织锦台。清时李因笃还写过咏织锦台的诗:“织锦人何在?遣图尔自哀。秋风吹蔓草,野日照荒台。缭绕悲心极,回环妙绪开。此乡多好女,重识二班才。”此台不知毁于何时,现在已无遗迹。因为窦滔当过秦州(甘肃天水市)刺史,苏蕙在秦州也生活过,秦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才女,在秦州也建造了织锦台。

    二、苏蕙织锦回文诗的故事

    苏惠,字若兰,武功人,是陈留(今河南开封)令苏道质的三女儿,大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①。她容貌秀丽,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喜爱,父亲教她读书习字,精通音律文史,母亲教她纺线织布,针工刺绣,样样精通。十六岁时嫁给扶风窦滔。

    窦滔字连波,祖父窦真是秦王苻坚的右将军。窦滔出身于将门之家,自幼习文练武,文通经史,武艺超群,体态魁伟,相貌不凡,秦王苻坚特别赏识他,委任他以各种重要职务。他在任职期间,才略过人,屡立战功,成了秦王手下的一员名将。后来在任秦州刺史时,以违犯秦王圣旨罪,被谪贬到甘肃敦煌去做地方官。

    窦滔与苏蕙成婚后,夫妻之间恩爱如山,清深似海,相敬相爱,举案齐眉。临别时,两人对天盟誓。苏蕙起誓,在家孝敬父母,贞洁自守,等待丈夫早日回家;窦滔起誓,他只爱苏蕙一个人,到敦煌后,绝不再娶。但窦滔到敦煌后,天长日久,又爱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姑娘赵阳台,并将她纳为偏房。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秦王苻坚率兵十万,大举侵晋,并攻克东晋属地襄阳,但不久征南大将军苻洛发动内变,举兵进逼西安,秦王苻坚急思统一中国,但局势很危急,就起用流放在敦煌的窦滔,下诏委任窦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

    窦滔从敦煌回来时,带着宠姬赵阳台。他违背誓言纳妾,怕苏蕙知道生气,便背着苏蕙把赵阳台安排住在另外一个地方。开始苏蕙还不知道丈夫从敦煌带回来了一位宠姬,与丈夫相安无事。赵阳台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妖冶善媚,很讨窦滔喜欢,窦滔常居留阳台处,引起苏蕙的猜疑,后来苏蕙得知丈夫还有一位宠姬和自己争宠,一腔嫉火,油然而生,就直奔阳台住所,把阳台狠狠捶打了一顿。窦滔知道后,很是生气。阳台受辱,就专找苏蕙的岔子,在窦滔面前进谗言,这样愈引起窦滔对苏蕙的不满。苏蕙虽然知书达理,但仍不免女儿气质;心中由嫉生恨;结果夫妻反目。不久窦滔要去襄阳上任,邀苏蕙与阳台同去襄阳,苏蕙气忿,不愿同往。窦滔只得带阳台到襄阳上任,去后即与苏绝书信往来。

    苏蕙独居在家,时间长了,不免想念丈夫,悔恨自伤,想给丈夫写信,又怕信不能表达自己一片纯洁坚贞的爱情和离开丈夫的悲痛之情,于是专心致志用五彩丝锦织成回文诗,长宽八寸,八百四十一宇,纵横反复,皆成诗章,把自己的一片衷情倾注其中。诗锦织成后,派遣使者送到襄阳,窦滔接到织锦回文诗,反复吟咏,不觉泣下,因感苏蕙情深,才华过人,便把阳台送回扶风家中,盛礼迎接苏蕙到襄阳,此后夫妻和好如初,恩爱愈重。

    后来,窦滔战死沙场,尸体归葬于扶风老家。苏蕙不知所终。

    三、织锦回文诗在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

    织锦回文诗虽然是一种杂体诗,但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却占有特殊的地位。一千六百多年来,研究它的人世代不绝,大都对其评价很高。唐代武则天亲自为它写了序言,推崇备至,谓其“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宋代李公麟称赞说:“观其宛转反复,皆才思精深融彻,如契自然,盖骚人才子所难,岂必女工之尤哉?诗篇载驰,史美班扇,才女专静,用志不分,虽皆擅名,此为精赡者也。”明代胡应麟说:“苏若兰璇玑图,宛转反复,相生不穷,古今诧为绝唱。”康万民则进一步说它:“于八百余言中,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纲兼罗,文词巨丽,兴寄超远,自是后,才人韵士,曾未有仿而效之者。”清代沈华也是赞之备极,说它“璇玑未织,五曜潜埋。锦字初开,百灵光怪,穿奇凿异,一扫黄绢之辞,古往今来,尽扫玉钗之句。”但也有人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如清代陆少海在肯定它是“古今第一巧慧”后,又指出:“惟是玩其词义,不免迁就文句,殊乏兴比,若以是为诗,不几入于魔道耶?!”②北京语言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也指出它“迁就成句,殊多勉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说:“苏蕙的《璇玑图》在回文中可说是出奇之作。《镜花缘》四十一回曾经标题为‘奇图’,但其内容被形式牵制,即所谓‘窘缚刺促’的形景,也还是了然可指。出奇的造作的回文,实在是难能而并不怎么可贵的东西。不过它也是汉语文的可能性——词序方面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其成就如何,也像意大利未来派的自由语运动似的,颇可供我们借鉴。”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从内容上看,织锦回文诗是一部缠绵情深的爱情诗,既叙述想念丈夫、身处幽房、悲痛自伤的心情,如“磋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多思感,谁为荣?”“思感自宁,孜孜伤情,时在君侧,梦想劳形。”“戚戚哀情,知我者谁?”“身微悯己处幽房”等等;又引经据典婉转比喻规劝丈夫要“虑微察远”,不要“废故”“惟新”,规劝丈夫“改心”,夫妻重新和好,要“均匀”地看待夫妻间的积怨,不要把“惩殃”都推到自己身上,如:“谗佞奸凶,害我忠贞;祸因所恃,姿极骄盈;班女婕,辞辇汉成③;孽嬖赵氏,飞燕实生;渐至大伐,用昭丹青;虑微察远,祸在防萌。”“何因备尝苦辛,积怨其根难寻!地德贵平均匀,微隔乔木谁阴;远离殊我同衾,废故君子惟新”等等。图一四角黑体字、四旁蓝字、中间四角黄字、四旁紫字都有完整的内容,都是平仄十分工整的回文诗,人们也比较容易理解。图二虽然读诗三千余首,但内容十分贫乏,也有些句子仅互相谐韵,没有完整的内容。陆少海说:“若以是为诗,不几入于魔道耶?!”大概就是指这类诗句。虽然如此,它仍不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部回文爱情诗史。武则天说它是近代闺怨之宗旨,沈华说它“穿奇凿异,一空黄绢之辞,古往今来,尽扫玉钗之句”,不是过誉之词。

    从形式上看,在一幅仅长宽八寸的方锦中,用五彩丝织成八百四十一个字,安排得那么巧妙,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虽然有人指出它“迁就成句,殊多勉强”,但这样巧妙的安排,其智慧确是惊人。它虽然不是回文诗之始,但它是回文诗中构思最奇特、最巧妙、最绚丽的一朵鲜花。在苏蕙之前,就有傅咸、温峤等人写过回文诗,又有苏伯玉之妻写过盘中诗。傅咸、温峤等人的回文诗,今已失传,我们不得而知;而盘中诗只能旋读,不能回读,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回文诗。苏蕙吸取了前人回文诗的长处,创造了一种不仅能回读,而且能左右旋转读、纵横反复读的回文诗体。

    苏蕙之后,历代都有不少人写回文诗,如南朝文学家王融就写过《春游回文诗》: 

    枝大柳塞北,叶暗榆关东。

    垂条逐絮转,落蕊散花丛。

    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

    低吹杂纶羽,薄粉艳妆红。

    离情隔远道,叹结深闺中。

    回读为:

    中闺深结叹,道远隔情离。

    红妆艳粉薄,羽纶杂吹低。

    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丛花散蕊落,转絮逐条垂。

    东关榆暗中,北塞柳大枝。

    苏轼也写了不少回文诗,例如他写的《题织锦图回文三首》。其中一首是:

    红手素丝千字锦,故人新曲九回肠。

    风吹絮雪愁萦骨,泪洒缣书恨见郎。

    回读为:

    郎见恨书缣洒泪,骨萦愁雪絮吹风。

    肠回九曲新人故,锦字千丝素手红。

    王安石也写过不少回文诗,在《王临川集》中就有《碧芜》、《梦长》、《迸月》、《泊雁》等回文待。有人虽然模仿《璇玑图》写了不少回文图诗,如《一局棋·闲居咏志》、《一垣星斗·闺怨词》等等,但都没有能写成像苏蕙璇玑图那样,能回读、纵横反复读、旋转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可以读成三、四、五、六、七言诗的庞大的回文诗群。织锦回文诗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庞大的回文诗群,而且在于它不像一般回文诗那样写在纸上、盘中或其它的器皿上,而是用五彩丝织在锦上,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在纺织技巧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

    织锦回文诗不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不少文人学士都把它作为描写夫妻离别相思的文学典故加以引用。如江淹《别赋》中就说:“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徐陵《玉台新咏序》中说:“生长深宫,笑扶风之织锦。”不少文人在瞻仰了苏蕙在法门寺的故居。或读了织锦回文诗后,写下了赞美苏蕙的诗文。宋代黄庭坚赞美苏蕙的诗道,“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亦有英灵苏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清代王士正、李因笃、金古良等都写过赞美苏蕙的诗,王士正咏织锦巷诗道:“慧绝璇玑手,当如弃置何?怜他苏蕙子,枉嫁窦连波。”在唐代,苏蕙著思、练丝、织锦、遣使以及窦滔回来车马迎苏的盛况被画成六幅大型连环画,到宋代,这些画仍然被人们如家珍般收藏着。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曾创作杂剧《窦滔妻织锦回文》,可惜已失传。清初著名文学家李渔所著《合锦回文传》更对织锦回文诗予以神化。故事这样描写,织锦回文诗原是唐宫中收藏珍品,天宝之乱中散失民间。晚唐僖宗年间,有一梁姓孝廉于酒市中购得此图半幅,回家后夫人即生一子,此子聪慧异常,七岁即能解读回文诗,人称神童。另有侍郎桑求,其妻怀孕时因梦仙女手持兰花赠五彩织锦回文图半幅,生女即名梦兰,也是聪慧异常。及年长,梁生和梦兰均坚持非持有另半幅回文锦者不娶不嫁。后来经过许多周折,梁生与梦兰终成婚配。由于作者非难窦滔违誓纳妄,又非难苏蕙心胸窄狭,容不得赵阳台,所以又衍生出梁生得知梦兰已死(实未死)而誓不再娶,梦兰与梁生重逢后,又把另一才女梦蕙介绍给自己的丈夫的情节;结果,梁生与梦兰、梦惠同结连理,唱和不已。作者通过这三位才子歌咏苏蕙的才华,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回文诗。李汝珍的名著《镜花缘》第11回也围绕这幅《璇玑图》衍生出一回《观奇图喜遇佳文》的故事来。

    苏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解放前,扶岐一带青年男女结婚,女方一定要织许多三色的或两色的方格手巾,赠给新郎和男方的亲友。据说,这就是从苏惠织回文诗开始流传下来的。还有人说,苏蕙是织女星下凡,织锦回文诗内藏有天机,天机不可泄漏,有人研究回文诗,读诗达三百余首,因泄漏天机而遭大祸,家中三间楼房被火烧尽。此后,无人再敢研究回文诗。这种传说,虽然附加上了迷信色彩,但却表现出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蕙的才慧充满了崇敬。

    四、织锦回文诗的读法
 
    织锦回文诗的读法,比较困难。苏蕙把回文诗织成后,许多人看不懂,苏蕙笑着说:“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唐时,据武则天《织锦回文记》中说,可以从中读诗二百余首,但读法失传。到了宋代,因原诗色彩脱落,后来流传不复施彩,所以迷其句读。北宋李公麟、黄伯思,南宋朱淑贞都对织锦回文诗进行了研究。根据李公麟对织锦回文诗写的《再叙》中介绍的读法,读诗仅百余首,施彩法也和后来大不一样。黄庭坚诗中虽然说:“千诗织就回文锦”,但它究属文学夸张语言,并非真能读千余首诗。李公麟与黄庭坚是同时代人,而且两人是好友,往来很密切,黄庭坚真能把织锦回文诗读千余首,李公麟不会不知道。到了明代,对织锦回文诗读法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明孝宗时起宗道人把璇玑图诗分解为七个分图,一个图一个图地解剖分读,读诗达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后来康万民、康禹民弟兄两人又增加了新的读法。康万民增读诗达四千二百零六首,其中主要在起宗道人第三图(即本文第二图)读诗中增读诗三千七百八十八首。据康万民《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起宗道人所遗,或于韵学有未尽谙乎,余用古韵,而读益多也。”康万民又指出,起宗道人在图三中有的读法,只有章法,没有诗法,他自己在图三中的增读诗都是按古韵诗法读的。笔者不懂音韵学,对康万民按古韵诗法增读的三千七百八十八首诗,无法读出,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有如实如数照录,但不计算在读诗总数内,留待对音韵学有研究的同志去解决这个问题。康禹民增读法,据清代南阿山六康吕赐编的《苏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诗暨诸读法合刻》中载:“水衡渔叟康禹民曰:‘余偶再读苏氏诗,殆过十万册,可盈千卷,行将付梨枣,与词宗共之。’或曰:观水衡公之言,视前读法又加二千余矣,其法不传,当存其说,以俟搜奇者。”这说明康禹民的增读法已失传。但清乾隆四十六年扶风县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仍然把这读法失传的二千首诗计算在读诗总数内,这样读诗总数达九千九百五十八首。

    经我们查对,起宗道人在图二中读诗三千五百一十八首,脱漏、误计颇多,多计与脱漏相抵之后,尚脱漏二百三十四首,实际图二应读诗为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康万民原增读诗四千二百零六首,实际增读诗只有四千一百六十二首,其中图二增读诗三千七百八十八首,笔者不懂音韵学,无法核对是否有误,实际能读出的增读诗只有三百七十四首。绍者新增读诗四十八首,总计读诗四千四百零八首。

    织锦回文诗的读法,经起宗道人和康万民寻绎,读诗越来越多。但究竟能读多少诗,清代以后,说法极不一致。乾隆四十六年熊家振编撰的扶风县志说,璇玑图可读诗九千九百五十八首;嘉庆二十三年宋世荦重修扶风县志又说可读诗三千七百余首;金古良撰绘的《无双谱》中说,苏蕙的回文诗读诗三百余首。金古良并不是不知道起宗道人和康万民读诗已达七千九百余首,只是不同意他们对回文诗如此寻绎,所以仍坚持读诗三百余首。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璇玑图可读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他承认起宗道人的读法,但不承认康万民的增读。

    织锦回文诗究竟能读多少诗,我们把起宗道人和康万民的读法都分别介绍出来,由读者自己去评断。

    明起宗道人读法。从“仁智”起顺读,七言四句,把每句作为每首诗的句首,逐句退读。每边六句可读诗十首,四边共可读诗四十首。

    例如,右边十首为: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

    钦所感想忘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

    真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忘淫荒;

    心忧增慕怀惨伤,仁智怀德圣虞唐。

    钦所感想忘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

    钦所感想忘淫荒,心忱增慕怀惨伤;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

    真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浮江湘,津河隔塞殊山梁。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生推逝电流光。

    臣贤惟圣配莫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士感旷悲路长。

    伦匹离飘浮江湘,津河隔塞殊山梁;

    民生推逝电流光,林西昭景薄榆桑。

    伦匹离飘浮江湘,津河隔塞殊山梁;

    民士感旷悲路长,身微悯己处幽房。

    下边、左边、上边各可读十首,读法同上。我们把七言中间一字重读,即可把七言四句改为四言八句,可增读四言八句四十首。例如,右边第一首七言四句可政为:

    仁智怀德,德圣虞唐;

    真妙显华,华重荣聿;

    臣贤惟圣,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飘浮江湘。

    明起宗道人读法:从右上角“钦岑”二字起顺读,七言四句,逐句退读,可读诗八首。与四边红字读法相同,不再举例。

    我们把七言中间一字重读,可把七言四句改为四言八句,可增读诗八首。

    厢东步阶西游    经离所怀叹嗟

    休桃林阴翳桑    遐旷路伤中情

    翔飞燕巢双鸠    清帏房君无家

    流泉清水激扬    华饬容朗镜明

    长君思悲好仇    英曜珠光纷葩

    愁叹发容摧伤    多思感谁为荣

    微精感通明神    滋愚谗浸顽凶

    云浮寄身轻飞    蒙谦退休孝慈

    辉光饰粲殊丈    疑危远家和雍

    群离散妾孤遗    容节敦贞淑思

    悲哀声殊乖分    持所贞记自恭

    春伤应翔雁归    从是敬孝为基

    起宗道人读法:

    (一)左右横读、蛇行读,三言十二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十六首。

    (二)从中间左右分读,三言十二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十六首。

    (三)从中间分开,两边各自蛇行读,三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十六首。

    (四)从中间分开,两边各自顺读,三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以上四种读法,每种读诗一十六首,共读诗六十四首。康万民增读法如下:

    (一)中间分开,左右间一句顺读,三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二)中间分开,左右间一句读,三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三)中间借一字,一边顺读,四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句,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四)中间左右各借一字,蛇行读,四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五)中间借两字,一边顺读,五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六)中间左右各借两宇,蛇行读,五言六句。每角可读诗四首、四角共读诗一十六首。
 
    以上六种增读法,每种增读诗一十六首,六种共增读诗九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六十四首,总计四角黑体字读诗一百六十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康万民在四角黑体字中共增读诗一百一十二首。经核对其中一种读法,实与起宗道人一边顺读法相同,故未计入。

    起宗道人读法:上下旁左右横读,左右旁上下竖读。

    (一)从中行借一字,一边顺读,四言十二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二)虚中行,两边各自成章,六言六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三)虚中行,左右互读,六言十二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四)虚中行,两边蛇行读,六言十二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以上四种读法,每种读诗一十六首,四种共读诗六十四首。

    康万民增读法:

    (一)一边四字,两边互读,四言十二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二)两边四字,蛇行互读,四言十二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三)两边四字,左右间一句读,四言六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四)虎中行,两边六字,左右间一句读,六言六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五)一边四字顺读,四言六句。每旁可读诗四首,四旁共读诗一十六首。

    以上五种增读法,每种增读诗一十六首,五种共增读诗八十首。起宗道人原读诗六十四首。合计四旁共读诗一百四十四首。

    起宗道人读法:上下旁左右横读,左右旁上下竖读。

    (一)左右两旁,顺读,五言四句。每旁可读诗四首,两旁读诗八首。

    (二)左右两旁蛇行读,五言四句。每旁读诗四首,两旁读诗八首。

    (三)上下两旁蛇行读,五言四句。每旁读诗二首,两旁读诗四首。

    (四)上下两旁顺读,五言四句。每旁读诗二首,两旁读诗四首。

    以上四种读法共读诗二十四首。

    康万民增读法:

    (一)从外读入,五言四句。左右两旁各读诗四首,上下两旁各读诗二首,共读诗一十二首。

    (二)从内读出,五言四句。左右两旁各读诗四首,上下两旁各读诗两首,共读诗一十二首。

    (三)上下旁从右起顺读,五言四句。各读诗一首,共读二首。

    以上三种增读法,共增读诗二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二十四首,共读诗五十首。

    起宗道人读法:

    (一)四角黄字一律左右横读。从右上角起蛇行读,四言四句。每角可读诗二首,四角共读诗八首。

    (二)从左上角起顺读。四言四句。每角可读诗二首,四角共读诗八首。

    (三)中心四围,从“诗情”二字起顺读,顺读、回读、退一字读,四言四句。可读诗十首,这十首诗起止两字是:

    诗情——终始  始终——情诗

    辞丽——兴理  理兴——丽辞

    显明——义怨  此作——无端

    情明——始诗  义兴——显怨

    丽作——理辞  无终——此端

    (四)从“诗情”二字起读,五言四句。每句最后一字,下句要重读,逐句退读,可读诗八首。

    以上四种读法,共读诗三十四首。

    康万民增读法:

    (一)四角黄字,从外读入,四言四句。每角可读诗二首,四角共读诗八首。

    (二)四角黄字,从内读出,四言四句。每角可读诗二首,四角共读诗八首。

    (三)从下一句间递读,四言四句。每角可读诗二首,四角共读诗八首。

    (四)中心四方形黄字,两边对读,四言四句。每句顺读、回读得诗二首,四句共得诗八首。

    以上四种读法,共增读诗三十二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三十四首,共读诗六十六首。

    图一起宗道人读诗二百三十四首,康万民增读诗二百三十四首,笔者增读诗四十八首,总计读诗五百一十六首。

    起宗道人读法:

    (一)四边从“智怀”起,七言四句,逐句退读。智怀句、河隔句、所怀句、清流句,各读诗二十二首,共读诗八十八首。

    例如智怀句二十二首读法: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津。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贤惟圣配莫皇伦,桑榆薄景昭西林。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佞因女嬖至微深,渊重涯经网罗林。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佞因女嬖至微深,识知改别明玑心。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佞因女嬖至微深,峨嵯峻岩幽岑钦。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岑幽岩峻嵯峨深,微至嬖女因佞臣。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林。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举幽岩峻嵯峨深,识知改别明玑心,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玑明别改知识深。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图怨念与怀如林。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诗兴感远殊浮沈。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氏辞怀感戚知麟。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苏作兴感昭恨神。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平端冤是何怀身。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思伤君梦诗璇心,始终曜观华繁殷。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何如将情缠忧殷,繁华观曜终始心。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何如将情缠忧殷,多患生艰惟苦身。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何如将情缠忧殷,徵流商歌郑南音。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所感想志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所感想忘淫荒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多曜容君中嗟仁,伤惨怀慕增忧心。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多曜容君中嗟仁,智怀德圣虞唐真。

    妙显句、士感句、清志句、曲发句各读诗二十四首,共读诗九十六首。读法与智怀句相同。起宗道人原读诗一百首,每句多计一首,共多计四首。

    贤惟句、微悯句、故感句、和咏句各读诗二十四首,共读诗九十六首,读法与智怀句相同。

    匹离句、贱为句、阳熙句、忧增句各读诗二十四首,共读诗九十六首。读法与智怀句相同。

    以上四边十六句,总计读七言四句诗三百七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三百八十首,多计四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记载,康万民在每边的第一句各增读诗十六首,第二句增读诗十五首,第三句各增读诗十六首,第四句各增读诗十八首,四边十六句共增读诗二百六十首。

    (二)四边从“伤惨”起回读,七言四句。读法与智怀句相同。

    伤惨句、芳兰句、刚柔句、湘江句,每句读诗二十二首,四句读诗八十八首。

    堂空句、墙面句、房幽句、皇英句,每句读诗二十四首,四句读诗九十六首。起来道人原读诗一百首,多计四首。

    藏摧句、霜冰句、长路句、章荣句,每句读诗二十四首,四句读诗九十六首。

    商弦句、望谁句、梁山句、唐虞句,每句读诗二十四首,四句读诗九十六首。

    以上四边十六句,总计读七言四句诗三百七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游三百八十首,多计四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康万民在伤惨句增读诗十六首,堂空句增读十五首,藏摧句增读十六首,商弦句增读十八首,四边十六句共增读诗二百六十首。

    (三)两间行,各句读法与智怀句读法相同。荒淫句、王怀句、志笃句、桑榆句、生推句、皇圣句、贞志句、方殊句,每句读诗六十三首,八句共读诗五百零四首。

    岑幽句、加兼句、何如句、阳潜句、罗网句、风离句、苦惟句、沙流句,每句读诗四十九首,八句共读诗三百九十二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三百七十六首,每句漏读二首,共漏读十六首。

    渊重句、遐幽句、多患句、浮异句、峨嵯句、精少句、忧缠句、华英句,每句读诗五十三首,八句共读诗四百二十四首。起宗道人原读诗四百一十六首,漏读八首。

    光流句、龙昭句、当所句、荣君句、乡旧句,所感句、苍穹句、西昭句,每句读诗十二首,八句共读诗九十六首。

    以上两间行总计读诗一千四百一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一千三百九十二首,漏读二十四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康万民在荒淫、王怀、志笃、桑榆、方殊、贞志、皇圣、生推等八句各增读诗三十九首。在岑幽、加兼、何如、阳潜、苦惟、沙流、罗网、风离等八句各增读诗四十五首。在渊重、遐幽、多患、浮异、忧缠、华英、精少、峨嵯等八句各增读诗五十八首。在光流、龙昭、当所、荣君、乡旧、所感、苍穹、西昭等八句各增读诗二十九首。总计增读诗一千三百六十八首。

    (四)中行各句读法与智怀句读法相同。南郑句、佞因句、旧闻句、遗哀句,各读诗六十一首,四句共读诗二百四十四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二百三十六首,漏读八首。

    繁华句、识知句、浮殊句、恨昭句,各读诗八十四首,四句共读诗三百三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二百九十六首,漏读四十首。

    诗兴句、苏作句、玑明句、始终句,各读诗三十六首,共读诗一百四十四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一百三十六首,漏读八首。

    时盛句、辜罪句、徵流句、微至句,各读诗十四首,共读诗五十六首。

    以上中行总计读诗七百八十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七百二十四首,漏读五十六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康万民在南郑、佞因、遗哀、旧闻等四句各增读诗三十六首。在繁华、识知、浮殊、恨昭等四句各增读诗一百零七首。在诗兴、苏作、始终、玑明等四句各增读诗五十九首。在时盛、辜罪、徵流、微至等四句各增读诗二十八首。总计中行增读诗九百二十首。

    (五)斜角行,嗟中句、厢桃句、春哀句、基自句各读诗六十三首,共读诗二百五十二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二百三十六首,漏读十六首。

    思伤句、怀何句、知戚句、如怀句,各读诗八十四首,共读诗三百三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二百六十四首,每句漏读十八首,共漏读七十二首。

    氏辞句、图怨句、璇诗句、平端句,各读诗四十首,共读诗一百六十首。起宗道人原读诗一百零四首,每句漏读十四首,共漏读五十六首。

    神轻句、滋谦句、多曜句、伤好句,各读诗十四首,共读诗五十六首。起宗道人原读诗四十八首,漏读八首。

    斜角行总计读诗八百零四首,起宗道人原读诗六百五十二首,漏读一百五十二首。

    据《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康万民在嗟中、厢桃、春哀、基自四句各增读诗五十一首。在思伤、怀何、知戚、如怀四句各增读一百零九首。在氏辞、图怨、平端、璇诗四句各增读诗七十一首。在神轻、滋谦、伤好、多曜四句各增读诗十四首。总计斜角行增读诗九百八十首。

    图二总计读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按明代钟惺点次的《名媛诗归》和清代康吕赐汇编的《苏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诗暨诸读法合刻》均云此图起宗道人读诗三千五百一十八首。后世人不查究竟,以此说无疑,实则这个数字是不确实的,不仅有计算上的差误,而且漏读很多。例如按康吕赐的《诸读法合刻》中所载各种读法合计应为三千五百二十八首,但总计却为三千五百一十八首,显然是漏计十首。又如,妙显、士感、清志、曲发等四句和堂空、墙面、房幽、皇英等四句各读诗九十六首,但钟惺的《名媛诗归》和康吕赐的《诸读法合刻》均计为一百首,多计八首。漏读更多,总计漏读达二百三十二首,加上漏计十首,漏读、漏计达二百四十二首。如与多计八首相抵,漏读、漏计仍有二百三十四首。漏读、漏计如此之多,是起宗道人漏读、漏计的,还是因年代久远,后世人传抄翻印时漏抄漏印的,尚不能断定。但有几个数字非常巧合,图二漏读漏计数二百三十四首,恰与图一读诗总数相同。图二读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也与图二原读诗总数加图一读诗总数相同。

    康万民在此图中增读诗三千七百八十八首。笔者不懂音韵学,无法核对其读法是否有误。照录其数,留待懂音韵学的同志去研究解决。

    下图为康万民增读时增设的,增读法有如下三种:

    (一)自中心“诗兴”起,四正四隅各一句倒换互读,七言四句,可读诗八首。八面左旋读、右旋读,各读诗八首,共读诗二十四首。

    (二)四正四隅两句连读,七言四句。四正四隅左旋读、右旋读,各读诗八首。一正间一隅,一隅间一正左旋读、右旋读,各读诗八首。八面左旋读、右旋读,各读诗八首。四正倒换互读,读诗四首。共读诗五十二首。

    (三)中行、斜角行外圈退一字,于八面各取一句,七言四句。八面左旋读、右旋读各八首。四正左旋读、右旋读各四首。四隅左旋读、右旋读各四首。自“南郑”句起一正一隅各间一句,左旋读、右旋读各八首。一正三隅左旋读、右旋读各四首。一隅三正左旋读、右旋读各四首。共增读诗六十四首。

    图三总计读诗一百四十首。

    图一、图二、图三总计读诗四千四百零八首。其中起宗道人原读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康万民增读诗三百七十四首,笔者增读诗四十八首。另外还包括经笔者查对起宗道人读法中漏读、少计诗二百三十四首。

    康万民增读诗在清代康吕赐《诸读法合刻》中统计为四千二百零六首,这个数字也有误,因为三个图增读诗合计为四千一百六十二首,多计四十四首。图二增读诗三千七百八十八首,因笔者无法读出,所以未统计在读诗总数内。

    西北政法学院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