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津大学阿希梅伦博物馆青色瓷器中越窑“秘色”瓷器的鉴别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阿希梅伦博物馆里现收藏近一千件中国的青色瓷器①,其中绝大部分是1956年得到的,是已去逝的赫尔伯特·英格瑞姆先生慷慨捐赠的。英格瑞姆是当时很著名的青瓷收藏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有许多著名的英国专家研究中国的早期陶器,他详细地记载了那些他曾在整个欧州所见到的有价值的器皿,这些器皿当中有公有的、也有私有的,还有皇家的。而且,这所大学幸运的收到了这些档案材料,加之古代的青铜器和这组绝世无双的青色瓷器。这篇简短的文章主要说明收藏品中的一小部分,而这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也许就是被人们所认为属于越窑的“秘色瓷”。

    一九八七年随着陕西省法门寺宝塔地宫的发掘②,这种神奇的“秘色瓷”才显现于世,在那里发掘出来的一件件器皿、其陶制工艺之精细,釉色光滑之精美,以及大小形状之别致使人惊叹,在牛津不可能找到一件能和它们媲美,而且,每一件瓷器的造形别具一格,栩栩如生。就上述这些而言,不严格地情况下,阿希梅伦的某些瓷器可归属于法门寺所发掘的瓷器的同类。法门寺发掘的Ⅱ型秘色瓷碗③,是平底,小侈口,并有支钉的痕迹。碗口缘是五瓣葵口状。阿希梅伦博物馆的一件盘子,其口缘是四瓣葵口状,直经稍大于法门寺发掘的二分之一,然而盘子外壁上的支钉形状,大小和火侯,完全可以和法门寺发掘的相提并论。类似于唐朝上林湖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馆均有收藏⑤。显然,阿希梅伦博物馆的碗严格的说不属于法门寺这一类,但在法门寺地宫发掘之前,各种高质量,精美的青瓷曾暂时归属于秘色瓷类,而且涉及到越窑秘色瓷的定义⑥也纷纷而来。这些现在看来不可完全排除,而应当说它的泛围更加宽广,法门寺宝塔地宫发掘的是其精华所在。越窑“秘色瓷”最优越的一点就是当时的诗文及记载都因此而对中国的制陶历史给予极高的赞誉⑦,这不仅是为了回顾过去,同时也为其收藏赢得了地位。那些同类赞美它的诗也暗示了其成功的烧制过程。陆龟蒙认为,整个过程的火侯是烧造秘色瓷的关键,然而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一文说明不仅那个茶碗是以秘瓷类而附加于法门地宫发掘的瓷器类,而且剩余的作为贡品的秘色瓷曾被出售完。近来,从五代钱氏墓穴中挖掘出来的青瓷传统的认为是作为贡品的,经考古学家鉴定,它们可以代表越窑秘瓷⑧。就是通过和这些及浙江北部发掘出来的其它瓷器相比较,我认为阿希梅伦博物馆的部分瓷器也许可归于这种质料的,可称它们为“次等秘色瓷”。

    阿希梅伦博物馆有五十三件器皿经玛丽·泰格尔鉴定,认为是八世纪到十世纪上林湖越窑瓷类,而它们当中有十件可归类于越窑生产,是越窑核心的,正宗的秘瓷产品⑨,其中最精美的是一件碗⑩,高9.22厘米外壁有波浪形的花纹,即以波浪纹和龙纹图案作装饰,这种表面装饰在一九五七年余姚发掘的碎瓷片上曾见到,并且一个同类的众所周知的碗现收藏于伦敦大学的波塞维尔基金会。(12)

    另一件精美的器皿就是那件釉色光亮的正方形小台桌(13),其直径为9.9厘米,角为弧形,上有浅雕的图案,外侧用线条流畅的花纹图案作装饰,这个台桌和一九七九年(14)发掘的五代时苏州七子山吴越王钱元瓘的墓穴里的一件三层盒子相比较,七子山的盒子无论形状还是装饰都比阿希梅伦博物馆的这件器皿简单。没有装饰图案是一张独立小桌子或盒子组成的。这是一九五六年在杭州发掘的27号墓穴里的,并且包括了一九九三年在香港伏平山博物馆展览的浙江青瓷。杭州和苏州出土的样品边上的瓣孔小而自然,但是那个较大的与阿希梅伦博物馆收藏的器皿花纹有关的仅是一个印迹,然而相比较瓣孔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在法门寺宝塔地宫出土的一件银质、层叠一起的圆形盒子上(16)看到。

    为了得出结论,我呈上一小组文物,它与我们所知的秘色瓷没有关系,但是赫伯特·英格瑞姆先生对它作了记载,当布莱克斯顿从余姚带来时,布莱克斯顿的陶器碎片和明代器皿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他也曾在那里任职馆长一段时间,但是他的青瓷绝大部分经英格瑞姆收藏在阿希梅伦博物馆。这一件上等的又小又圆带盖的壶,上面雕刻有莲花纹作装饰(17)。一件茶几(18)和一只碗的碎片(19),胎质坚固,胎体很薄,精雕细刻的装饰花纹在一九五七年(20)余姚和一九八零年绍兴(21)所发掘的碎瓷片上也曾见到,虽然烧制的不是很好,但是人们似乎曾把它们看作是高质量的器皿,一件胎体很好的盒子(22),湖绿色的釉色,上面有一只小熊和两只雕刻的鹦鹉作装饰,一种花纹不仅仅在余姚的瓷片上看到,而且相当典型的反映了越窑传统的全貌。

    注  释

    ①一直到十世纪,包括十世纪在内的瓷器发表于《泰格尔》杂志、收集在一九七六年牛津·阿希梅伦博物馆中国青瓷栏目。

    ②所发掘的瓷器报道于一九八八年的《文物》第十期1~43页,1~6部分。

    ③向上。

    ④一九五六年的368号文物,英格瑞姆赠品,《泰格尔》一书127号。

    ⑤参见《泰格尔》,127号。

    ⑥参见李家治所著的《89古代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国际古陶瓷学术会记录)1989年于上海。

    ⑦参见《古文献越瓷》《越瓷研究之一》,(上海·1989年)3~750页,(1917年首次出版),也可参见香港伏平山博物馆,1993年展出的浙江青瓷,展出目录19页和38页。

    ⑧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1975年《考古》第三期,94页~186页和第九部分。

    ⑨参见(1)

    ⑩1956年第1213号实物,《泰格尔》第186号。

    (11)金祖敏的《浙江余姚青瓷密址调查报告》见1959年《考古学报》第三期,20~107页,说明3.8。

    (12)参见罗斯玛丽艾·斯格特,中华艺术的大卫,帕西瓦尔基金会,《收藏指南》1989年,伦敦《收藏指南》16部分。

    (13)1956年实物307号,见《泰格尔》147号。

    (14)1982年《文物》第二期,2.4部分。

    (15)1975年《考古》第三期,1.9部分和1993年在香港的“浙江青瓷”展目录第42号。

    (16)1988年《文物》第十期,2.3部分。

    (17)《泰格尔》第145号。

    (18)《泰格尔》第139号。

    (19)《泰格尔》第141号。

    (20)1959年《考古学报》第三期,115页,图1.6和116页图7。

    (21)1981年《文物》第十期44页。

    (22)《泰格尔》第157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