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茶文化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金秋时节,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门寺博物馆隆重召开。这是法门寺国际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喜深入,也是国际茶文化研究的一大盛事。
  
  一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境内,先有塔后有寺,素称“关中塔庙始祖”。该塔据佛教经典记载,为古天竺(印度)阿育王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公元前272—226年),为驱使鬼神为他效力而撒佛舍利于大千世界,于同一天内建塔84000座加以供奉时,在中国所建19座真身舍利塔中的第五座,内藏佛的手指骨。该寺相传建于东汉恒灵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起初一直称“阿育王寺”,唐贞观元年(公元625年)取“佛法之门”意改称为“法门寺”。从北魏到隋、唐,法门寺都是迎送佛骨的圣地。唐王朝200多年间,除武宗李炎外,其他历代帝王皆信奉佛教,每30年开塔一次,经最高的礼佛仪式将佛骨迎往骨宫内供奉,以祈岁丰民和国运昌盛。到懿宗时唐朝共迎送佛骨7次。唐末咸通十五年,僖宗李儇最后一次将佛骨及历代帝王供奉的千余件古器珍品一同封入法门寺地宫。直到时隔1000多年后的1987年4月3日,佛骨舍利连同这批稀世珍宝始得重见天日,被视为我国考古史上一项轰动世界的重大发现。1988年11月9日,重修后的法门寺与新落成的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开放,从而使一股“佛骨旋风”从这里刮向全国和世界。到目前,这里共已接待中外佛门高僧、国宾要人、专家学者及游客达500人次。1993年6月1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到法门寺视察后为博物馆亲笔题词:“充分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缔造文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由于法门寺在中国及世界佛教文化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作为佛骨崇拜中心的法门寺与整个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唐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加之法门寺地处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又经过这里,古代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本身就代表了大唐文化的最高水平等诸多重要因素,使得法门寺珍宝一出土面世,法门寺研究就作为一门新兴的国际学科应运而生。由法门寺博物馆发起、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国法门寺文化研究会”,并在广泛征求中外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按照佛教文化、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四大领域,综合研究、单科推进、循环发展、循序渐进的学术研讨总体思路,1990年9月和1992年5月先后召开了“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和“‘92国际法门寺佛教学术讨论会”。前两届研讨会共有17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次“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是法门寺研究的第三届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二

    茶文化与酒文化一样,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乃至世界饮食文化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茶叶已成为商品,已开始讲究茶具和泡茶技艺。到了唐代,饮茶已蔚成风气,茶叶种植已成为重要生产部门。饮茶也开始传入朝鲜、日本。17世纪前后,茶叶又传入欧洲诸国。如今茶叶已成为与咖啡、可可齐名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而风靡世界,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因此也被誉为“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字发音都来自中国北方“茶叶”和闽南话“茶”的拼音。就农作物而言,茶叶是继水稻、水米、蚕桑之后,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同时,中国茶叶生产和品饮在发展过程中,又和宗教、礼仪、文学、艺术、科学、医学、旅游以及器皿生产等诸因素交汇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中国又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它对朝鲜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以及世界各国饮茶习俗的形成都产生过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也可以说,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精神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宣传茶文化,普及茶文化,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是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因素和有效途径。为此,在国家的重视、支持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研究在全国许多地方已蓬勃展开,并加强了国际茶文化的学术交流合作。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人们对茶的自然功能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理论专著——陆羽《茶经》也在这时问世,标志着茶道文化的诞生,这为在社会各阶层推广饮茶风尚奠定了科学基础;佛事大兴,增强了饮茶的社会基础,促进了茶饮风俗由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由民间向宫廷的迅速传播;茶饮文化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化、正规化,茶业生产也迅速发展,从而形成茶道、茶政,使茶叶由单纯的文化饮品走向综合的文化媒介物;特别表现在茶道文化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的中国茶道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为后来宋代茶文化隆盛创造了条件,因而唐代茶文化自成体系,特点鲜明。特别是盛唐以后,茶业发达,名茶辈出,贸易兴盛、茶法严密;中原、草原、高原,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品位,不仅计求茶好、水好,还讲求茶器精良、茶艺精湛,更提倡浩远深刻的茶道精神。总之,兴盛的唐代茶文化为两宋茶文化高潮的到来及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唐宫廷茶道文化是在文人茶道和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加以宫廷化改造加工而形成的茶道形式。如果说唐代茶道在中唐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以僧侣附合其间的话,晚唐的宫廷茶道则反映了唐代茶道的茶道的最高成就。自然宫廷茶道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文人茶道的形式程序加以宫廷礼仪并运用于重大国事场合的高度艺术化的文化活动形式。

    法门寺地处唐都长安以西约百公里的周原腹地,是信奉佛教的唐代以皇帝为首的超宗派的舍利崇拜和供养中心,唐代历史上的六次迎佛骨活动,是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的佛事活动。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活动历经两朝,由皇帝及其大臣供奉了大量的国宝重器。1987年4月出土的法门寺地宫稀世珍宝中,就包括有一整套系列茶具。根据地宫物帐碑和文物自铭文可知,这套制作精良的茶器系唐僖宗御用真品,作为国宝重器奉献于佛祖真身舍利,以示虔诚礼佛的心愿。这套茶具有贮茶器、焙炙器、取火器、碾罗器、贮盐器、点茶器、饮茶器、佐食器、洗涤器等,茶器设计科学,使用方便,质地精良、纹饰优美,配套严密,有金银器、琉璃器(玻璃)、秘色瓷器,附属用物有丝织品。这些茶器集中、全面、系统、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的风貌,从物质的外在形式方面反映了唐宫廷茶道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据专家考证,这套唐宫廷系列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古代茶文化史料中未见记载过的珍贵茶具文物,它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为研究唐代茶文化及唐宫廷茶道,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丰满成熟的宋代茶道和以后流派纷呈的日本茶道,与唐代茶道有着深刻久远的渊缘关系,因此,认识唐代茶文化是整个国际茶文化溯源归本之后所在。利用地宫出土物,展现唐代茶文化的辉煌成就,意义重大。

  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唐代茶文化特别是唐宫廷饮茶方式和使用器皿不甚明了,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缺憾。所以法门寺地宫唐宫廷系列茶具一经出土,势在必然地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负责收藏、陈列这批珍贵国宝的法门寺博物馆抓住这一机遇,在保护、宣传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同时,积极发起和参与组织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的学术研究。馆里先后邀请海内外专家座谈、交流,组织专业班子到江、浙、闽、桂、赣、湘、鄂等地考察学习,邀请、组织学术力量研究交流取得一些基础性的进展;去年又组织了专家专门讨论、规划,联系紫阳县开展唐代贡茶的研究生产等,并提出了召开国际法门寺唐代茶文化讨论会的初步设想,经中宣部今年初审查批准,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法门寺博物馆联合举办“法门寺唐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为了开好这次国际茶文化的学术盛会,经主办单位有关方面协商,成立了由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朱穆之为名誉主任,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泽农教授为顾问,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副省长姜信真、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等为副主任的大会组委会。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11月3日至7日在法门寺隆重举行,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专程赴会参加学术交流,其中既有一些国内颇有影响的志家学者,也有港台同胞,同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60多位著名学者参加。组委会已上到论文50多篇。学术主题大体包括六个方面:中国唐代茶道;唐代茶道精神;唐代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唐代茶具;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等。其中邹明华、张大为合著的《论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陈香白《茶道亦人道——论中国茶道思想》,李斌诚《唐人与茶》,陆均《唐文化与茶文化》,王镇恒、李槐松《九华山佛茶》,周世荣《从唐代咏茶诗看长沙等瓷窑出土的茶具》,程启坤、姚国坤《论唐代茶共与名茶》,余悦《唐宫廷茶文化概述论》,姚敏苏《唐代茶艺中的审美因素》,薛翘《我国汉唐茶文化的活化石——擂茶》,王玲《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与新时代茶文化走向》,梁子《唐宫廷茶文化论》,仓泽行洋(日)《佛教与茶》,小泊重洋(日)《日本茶叶的传入》等,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阐述,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深度。我国著名茶学专家王家扬、陈彬藩、陈文华、朱自振、王镇恒、程启坤、施兆鹏、段建真、童启庆、姚国坤、王玲、顾风、张子华等也都在研究方法、范围、深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这是一次继《茶经》以来又一次唐代茶文化历史性“结集”。这些论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海内外茶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振盛唐雄风,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及国际学术交流,法门寺博物馆还结合这次“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隆重推出了“唐代茶文化历史陈列厅”,并举行大型唐代宫廷茶道表演。“一会、一厅、一演”是法门寺博物馆为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研究的创造性贡献。    

    位于法门寺博物馆展区前方西侧的“唐代茶文化历史陈列厅”,以丰富的珍贵文物及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兴盛的唐代茶业”、“法相初具的唐代饮茶风俗”和“辉煌的宫廷茶事”三个方面和层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现唐代茶文化的风貌。三大部分分别说明唐代茶业的全面发展和北方饮茶对全国茶业发展的重要性;唐代兴盛的茶业对全国饮茶风俗的促成;唐代宫廷茶道的兴起和以皇宫茶道文化为代表的最高水平的形成。三大部分陈列次第相连,前后演进,使茶文化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全面展现。这个陈列,是继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以来国内第一座新代史的茶文化展览。  
  
    大型唐代宫廷茶道表演是为了更直观和真实反映唐代茶道文化,在考证文物、检索历史文献、分析唐代壁画的基础上设计编排的,表演包括“清明茶宴”、“皇帝赐茶”、“宫廷仕女斗茶”等不同规模和等级的茶道。力图从中反映茶道在宫茶政治生活、宫女生活和宫廷礼仪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作为最高成就的宫廷茶道文化的主要方面。这个表演与馆内陈列相配合,可帮助人们对唐代茶文化加深了解,以进一步增强“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实际交果。

    为了使唐代文化的优秀成果之一的茶文化在中国西北建立据点,得以弘扬光大,法门寺博物馆的“唐代休文化历史陈列”厅在这次研讨会后将长期展出并不断充实,与之相适应,与展厅毗邻的仿唐建筑唐代茶道馆业已建成,将以实实在在的唐代茶道及礼仪接待重要客人和海内外旅游团体,为法门寺文化旅游增加新的项目和景点。

    “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载入法门寺学术研究及世界茶文化研究的史册,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历史陈列”及茶道表演,也是对博物馆事业的一个有益探索。法门寺的唐代茶文化将同丝路花雨、仿唐歌舞一样,以其鲜明的特色吸引中外旅客,享誉海内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