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密曼荼罗揭秘及重大意义
佛教密宗,也称密教,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约在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形成于印度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唐开元年间,被后人称为“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3人先后来华,将印度正纯密教传入中土。后经深得密教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真谛的惠果(745—805年)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上承印度密教并且具有中国特点的“唐密”体系。唐密是中国密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并由惠果弟子传播到海外。
泱泱大唐二十二位皇帝共约近三百年。自唐太宗始,法门寺就成为迎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指骨舍利的圣地和皇寺。每三十年开塔迎送一次,共有八位皇帝先后迎奉佛指舍利。这期间,密教传入中国并逐步形成“唐密”,法门寺随就成为李唐皇室供奉佛骨真身的至高无上的唐密曼荼罗的内道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刻中,就有“先朝乞结坛于塔下”的记载。
法门寺地宫发掘之后,经过吴立民、韩金科、韩伟等专家的多年考证、研究发现,整个法门寺地宫在唐咸通迎奉后送还封闭时被惠果的弟子智慧轮等唐密大阿阇黎布置为已失传了唐密曼荼罗。这是佛祖舍利供养的最高圣境和唐密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的最高法界。也是佛教文化中极辉煌的一个部分。
唐代京都长安(今西安)地区,是中国佛教重要宗派密宗的发源地,西安市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是唐密的核心。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传播印密,在大兴善寺译出密宗经典。后来唐代高僧惠果在青龙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唐密体系。他的日本弟子空海、最澄等回国传承,为东密、台密的创始人。
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的发现,进一步昭示了法门寺佛教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地位,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并可考证日本东密台密历来争论或存疑的一些问题,掀开了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亚洲佛教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扩大了佛教文化交流的新一页,对中国及世界佛教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唐王朝结坛于法门寺,最大的目的是护国佑民。佛教文化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唐密文化的揭秘和弘扬,对海峡两岸人民的团结统一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地宫仪轨: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
法门寺地宫供养佛祖舍利的宝函等众多珍宝,物面体面上錾刻着唐代密宗曼荼罗的图像。其中最著名的有:五重宝函上錾刻的四十五尊造像,为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捧真身菩萨身上錾刻的图像,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唐密金刚界、胎藏界融汇的“金胎合曼”曼荼罗。
不仅如此,在整个法门寺唐代地宫内布设上和众多供佛的法器、供养器的分布上,不是随意放置,而是严格按唐密曼荼罗仪轨陈设“结坛”其内的。
经过专家们多年研究,现已公认法门寺地宫整体布设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择要介绍如下:
地宫总体为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最高圣物佛指舍利为三昧耶曼荼罗,供养佛指舍利的各种法器、供养珍宝及供养法为法曼荼罗,如法供养为羯摩曼荼罗,这就是“四曼”(四种曼荼罗为结坛成曼的必需)。按照密宗的“六大缘起”理论,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基本原素或性能组成宇宙万法,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即为“六大瑜珈”,“四曼不离”(上四种曼荼罗相互依存而不分离),诸佛诸菩萨及所代表的所有的智慧功德均聚集坛内,成为“三密相应”的大曼荼罗,即修行者于此坛内修行,能做到意密、口密、身密与诸佛诸菩萨的意密、口密、身密的一一相应,从而会得到诸佛诸菩萨的法力加持,就可快速“即身成佛”、“肉身成佛”。
地宫为石砌顶窑洞式,分为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密室),即一道四室,通彻全坛。撒满铜钱,加上主要供养物为金黄色,“遍法界成黄色方坛”。地宫各处香炉、到处香舆、银芙蕖、银灯等,即香、华、灯、涂,上供下施,前室、中室、后室、秘龛四室供奉的四枚佛指舍利,象征着密宗东、南、西、北四方四佛,中央大日如来蕴含其中。从而建立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唐密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曼荼罗:
地宫一道通彻全坛,象征法身佛(真理化身)中央大日如来位居其首,及其法界体性智。此智由第九识庵摩罗识转化而成,为另四智之总和,代表最高最完全的智慧。
前室汉白玉阿育王塔内供奉的第四枚佛指舍利,象征胎藏界东方宝幢佛,及其大圆镜智。这大圆镜智由第八识阿赖耶识转化而成,犹如明亮的大圆镜一样,清净明亮无染,能显现宇宙万象的“真如”真理。
中室汉白玉灵帐内供奉的第二枚佛指舍利,象征胎藏界南方开敷华佛,及其代表的平等性智。这平等性智通过第七识末那识,从有漏(烦恼)转为无漏菩提自他平等之智慧,用此智看世界万法皆平等无有差别。
后室八重宝函内供奉的第一枚佛指舍利,象征胎藏界北方天鼓雷音佛,及其代表的成所作智。这成所作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根从有漏(烦恼)转无漏(菩提)时的智慧,利用这智慧可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业。
秘龛五重宝函内供奉的第三枚佛指舍利(灵骨),象征胎藏界西方阿弥陀佛,及其代表的妙观察智。此智为第六识意识转化而成,能观察诸法,为众生巧说法,使之断除疑惑、修道不退。
以上为胎藏界佛指舍利供养大曼荼罗。以最精美的八重宝函安供第一枚舍利,位北方天鼓雷音佛为主尊,司涅槃门,演说法音,如天鼓雷音似的警悟众生,生大般若(智慧)涅槃。第三枚真身舍利位于西方无量寿佛位,象征释迦无量寿一体,放无量光遍照十方世界。表胎藏界本有平等,——理界——前五大——色法——莲花——因——东曼荼罗,故錾刻胎藏界诸尊造像于八重宝函上。
前室汉白玉阿育王塔供奉的第四枚佛指舍利,象征金刚界南方宝生佛,及其所代表平等性智。
中室汉白玉灵帐供奉的第二枚佛指舍利,象征金刚界东方阿閦佛,及其代表的大圆镜智。
后室八重宝函供奉的第一枚佛指舍利,象征金刚界西方阿弥陀佛,及其代表的妙观察智。
秘龛五重宝函供奉的第三枚佛指舍利(灵骨),象征金刚界北方不空成就佛,及其代表成就事业的成所作智。
一道通彻,象征中央大日如来与以上四佛组成了金刚界大曼荼罗。此曼荼罗中以第三枚真身舍利为主尊,位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位,按密教说法,释迦牟尼即是不空成就佛。地宫此位正是释迦佛真身舍利所在位。表金刚界修生差别——智界——识大——心法——月轮——果——西曼荼罗,故錾刻四十五尊造像于五重宝函上。
以上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曼荼罗,把密宗两部大法《大日经》、《金刚顶经》的思想内容,用形像或图像巧妙生动地表示出来。使小小的地宫结坛有序、位置如法、次第井然,包函宇宙万象,包括十界圣凡,上下尊卑、染净邪正,兼收并蓄,沉沉无尽,可以说是一幅宇宙法界的缩影,融汇了唐密两部大法的精华,全面表证了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和宇宙万事万物的真如实相。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缘起”,“六大瑜珈”,生成四种曼荼罗,“四曼不离”,宇宙的万事万物,万理万规尽包函此“最高法界”内。
在此“轮圆具足”,“万德交汇”的最高法界的坛城中,我们修行者要明了佛法的重要三条。第一要明白“阿字本不生”,即掌握宇宙“六大缘起”,由万事万物因缘而生灭长久不停的规律;第二,“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即发菩提心的根本大愿,以大慈大悲为根本,按佛法指引的道路选择一适合自我实际的方法去积极实践;第三,“如实知自心”,最关键是要如实地知道自己之心,时刻扫除一切“无明”、“我执”的障碍,就能进定入慧,不经劫位,不转凡身,疾速进入正觉,悟得佛果,得“即身成佛”。
在此无尽的法界之中,内涵着无穷的“理智两德”,即宇宙的真理和智慧。成“佛”的过程就是悟证真理的过程。真可谓:小小的地宫——无穷无尽的法界。引人的巨大魅力!
难怪唐代近300年,众多的唐皇迎请佛骨,施供衣物,以身供养于地宫此境界之中。
地宫佛指舍利供养唐密大曼荼罗,是公元874年即唐咸通十五年唐王朝最后一次迎奉佛祖指骨舍利时,按唐懿宗、僖宗二位皇帝旨意,由佛教唐密惠果、智慧轮等一系大阿阇黎精心设计布设的,是举世仅有的!
布设地宫佛舍利供养大曼荼罗,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八荒来服,四海无波”,护国佑民,即护我中华太平昌盛,佑我万民平安幸福。
奇哉,法门寺佛舍利供养曼荼罗!
伟哉,法门寺佛舍利供养曼荼罗!
(三)五重宝函:四十五尊造像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
法门寺地宫安奉佛祖灵骨舍利的是五重宝函。五重宝函的第三重为四十五尊造像鎏金银宝函。专家们认为此宝函上四十五尊造像,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密宗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图像。
此真身宝函造像共有五面。以顶面为中心面不动,将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往上揭开而平面展开。
中心即顶面有二十五尊造像,顶面方坛内为大日如来及四波罗密、内四供菩萨和方坛外沿为外四供、四摄、四大神、四明王菩萨。
其中四波罗密是:金刚波罗密菩萨、宝波罗密菩萨、法波罗密菩萨、羯摩波罗密菩萨
内四供是:金刚嬉菩萨、金刚蔓菩萨、金刚歌菩萨、金刚舞菩萨;
外四供是:金刚香菩萨、金刚华菩萨、金刚灯菩萨、金刚涂菩萨;
四摄是:金刚钩菩萨、金刚索菩萨、金刚锁菩萨、金刚铃菩萨;
四大神是:地神、水神、火神、风神;
四大明王是: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金刚夜叉明王、不动明王;
前侧面为西方无量寿如来(阿弥陀佛)及四亲近菩萨。
其四亲近是:金刚法菩萨、金刚利菩萨、金刚因菩萨、金刚密语菩萨。
右侧面为南方宝生如来及四亲近菩萨。
其四亲近是:金刚宝菩萨、金刚光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笑菩萨。
后侧面为东方阿閦如来及四亲近菩萨。
其四亲近是:金刚萨菩萨、金刚王菩萨、金刚爱菩萨、金刚喜菩萨。
左侧面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及四亲近菩萨。
其四亲近是:金刚业菩萨、金刚护菩萨、金刚牙菩萨、金刚拳菩萨。
以上共计四十五尊佛菩萨,为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的核心。这些佛菩萨是唐密佛国中的核心组织、核心人物,按一定仪轨排序组合成坛场,为轮圆具足的曼荼罗。
其中最主要的是五佛、四波罗密、内四供、外四供、四摄、四佛的四亲近,共三十七尊。这三十七尊为金刚界根本成身会曼荼罗之必须。
此曼荼罗,统摄大日如来一切法界性,并代表法界性之各尊。“将大日如来展成五智,将五智展成三十七智,所表之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密完备之排列,圆具无缺也。”而成为“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汇之所。”这里所说的“法界”,指“真如”“真实”或“万法”之真理也。
(四)捧真身菩萨:吉祥天女与“金胎合曼”
安放于法门寺地宫中室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眉目清秀、庄慧美丽,双腿左屈右跪于莲花台上,双手虔诚地捧着荷叶盘,盘上放置唐懿宗皇帝的发愿文匾。发愿文曰:“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帝延(诞)庆日记”。
真身,即佛指舍利。此银菩萨乃懿宗皇帝于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十一月十四日自己三十九岁生日为供养法门寺佛指舍利而敬造。两年后即咸通十四年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时,此银菩萨双手捧着佛指舍利,佛界高僧大德,俗界皇帝皇室,文武百官,皆顶礼膜拜。
此银菩萨是何菩萨?为何能担此重任?
经佛学专家考证,捧真身菩萨为吉祥天女造像。吉祥天女,也称摩诃室利,吉祥天,大功德天,宝藏天女等。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之母。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天神。佛教传说她父亲是龙王德叉迦,母亲是鬼子母。她是毗沙门(即北方多闻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故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生,所以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庄慧,她又是一位美丽女神。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说,释迦佛在极乐世界说吉祥天,亦以菩萨称之,可见捧真身菩萨,也可称为菩萨。
在我国唐代,《金光明经》已广为流传,吉祥天之信仰,亦较普遍。《金光明经》叙述由四天王之镇护国家和现世利益之信仰,为朝野所重视。捧真身菩萨即吉祥天菩萨,其莲台束腰錾刻四大天王,莲座顶面刻金刚界五佛种子曼荼罗,莲座腹壁莲瓣内錾刻金刚界根本成身会四波罗密、内外四供、四摄菩萨等之曼荼罗,莲座下部双层覆钵形錾刻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这一切突出地表现了唐皇及社会各界对法门寺佛指舍利的敬仰和护国安民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唐密两部大法和“金胎合曼”即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新发展。
总之,捧真身菩萨作为供养品在地宫出现,这还是佛教供养中的第一次发现。她的作用是:一是供养佛指舍利即佛祖;二是祈祷“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即镇国护国消灾安民;三是弘扬唐密“金胎合曼”法界真如之深奥法理或文化;四是祈祷皇帝“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即万岁无疆,子孙无穷。
由此观之,一尊捧真身菩萨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真可谓丰硕富有,真可谓是失传千年的一座唐密文化的历史宝库!
美丽庄慧的“吉祥天女”真是可爱极了!
(五)八重宝函:六臂观音如意轮曼荼罗
法门寺地宫盛放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宝器为八重宝函,各函体面表面刻胎藏界曼荼罗图像。宝函从里到外第四重为“六臂如意轮”纯金宝函。其正面图像为“六臂如意轮观音曼荼罗”造像。
如意轮观音,为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各种变化身中的一种,是密宗六观音之一。
如意轮观音,是梵文的意译。因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故称如意轮观音。如意宝珠,指世间珍宝和出世间实相之宝,表示满足众生祈愿,令众生产生福德。轮宝表示无上法轮常转,令众生产生智德。
如意轮观音,多为坐像,六臂、右膝竖,左膝盘坐,右膀第一手支头颊,为“思维相”,悯念同情受苦受难众生,誓拔苦与乐之神态。
六臂六手有深刻的寓意:
右膀第一手表思维状,“悯念有情故”,为誓愿救度“地狱道”之手;
第二手持如意宝珠于胸前,“能满一切愿”,为誓愿救度“饿鬼道”之手;
第三手持念珠而倚膝,“为度傍生苦”,为誓愿救度“畜生道”之手;
左膀第一手按山形物即“光明山”上,“成就无倾动”,(无倾动即不动,坚固不破)为誓愿救度“阿修罗道”之手;
第二手持莲花,“能净诸非法”,誓愿救度“人道”之手
第三手捧法轮于眉前,“能转无上轮”,誓愿救度“天道”之手。
以上“宝能随施故,山表不动故,莲性不染故,轮摧障恼故,六臂广庄严,能游于六道,以大悲方便,断诸有情苦”。
并有《如意轮陀罗尼经》等,常念能“身流千光明,随念能普照,犹如于明镜,能现于万象,自性本不生,法性圆寂故。”
诸经论中,如意轮观音之六臂各不很相同。但都是寓意能度“六道”众生,拔苦与乐,给予福德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