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立于印度,分为小乘、大乘和密乘。印度佛教的历史从释迦牟尼到13世纪,前后1800年,以后就衰落了。印度佛教的历史,可分为三个600年。前600年是原始佛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乘佛教;中600年是大乘佛教,后600年是密乘佛教。原始佛教有20个部派,现在南传佛教,是通过斯里兰卡再傳东南亚,这些都是小乘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100多年,为佛教戒律问题分为两派,即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分为20个部派,叫部派佛教。中600年主要是两个大系,一个叫中观学系,这一系是龙树——提婆传下来的,另外一系叫瑜伽学系,由弥勒——无着——世亲传下来。中观讲空,瑜伽讲有,是唯识学系。这是印度的大乘佛教。中观学系傳到中国是三论宗,瑜伽系传到中国是法相唯识宗。
后600年进入密乘,密乘又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叫杂密(日本人称),意思是不完整,不系统。相对杂密,中期、晚期叫纯密。中期的密教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傳的,由印度变为中国的唐密,后傳到日本,为东密、台密。晚期的密教是由蓮花生在西藏传的,为藏传密教。现在佛教寺院的早晚功课、焰口、水陆法会,是杂密。中期密教是两部大法,即金、胎两部。晚期藏密,由莲花生傳下来,分为四个教派:宁玛巴(古老的意思)——红教,迦举巴——白教,格鲁巴——黄教,萨迦巴——花教。
密乘又称密宗、密教,也把它叫金刚乘、大乘、真言宗、秘密乘等。
密教与其他宗派不同,是靠佛、菩萨加持修法。
密教的基本理论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六大无礙常瑜伽;二、四曼相即各不离;三、三密加持速疾显;四、不舍肉身成觉位。
一、六大无礙常瑜伽
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大是性能,六种性能,密宗认为整个法界(包括十法界)都是六大组成的。佛是六大,菩萨是六大,人心也是六大。既是六大,就没有隔,可以相通,叫无礙,叫瑜伽,叫相应。五轮塔表示五形世界,五形法界,也是一个人体的表示。四方形——地大,坚固;圆形——水大;三角形——火大;半月形——风大;大空点——空大。识大在五大其中。
这是宇宙的微型,法界的缩影,也是人体象征。这种塔叫五轮塔。五轮包括空轮、风轮、火轮、水轮、地轮。
二、四曼相即各不离
曼,就是曼荼羅,根本意思是轮圆俱足。开始的意思是事物的本质叫曼荼羅。如从牛奶中提炼奶酪,再提,再提,搅拌时精华就出来了。曼荼羅就是本质的意思,是从本质中提取精华的意思。提取时,精华聚集在一起,曼荼羅也有聚集的意思,也有圆转的意思。
后来,密教借用了这个意思。佛的最高境界、佛的本质是般若。佛怎么证得的,是在菩提树下顿悟,菩提树下叫场所、集所,在这里释尊显不出本质。曼荼羅,就是许多佛和菩萨显示出本质、證悟,一句话叫轮圆俱足,轮圆一转,万事万物都在里头,包括了本质等一切意。一般密教讲四种曼荼羅:大曼荼羅、法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羯摩曼荼羅。讲一个曼荼羅,其他三个曼荼羅都在其内。比方讲课,教室就是大曼荼羅。讲课内容是法曼荼羅。讲课的代表形象——粉笔,叫三昧耶曼荼羅。如果不讲,曼荼羅停止;一讲曼荼羅就动,叫羯摩曼荼羅。
三、三密加持速疾显
身、口、意为三密。身体不动,叫身业,修了叫身密;口不动,叫口业,修了,叫口密;意不动,叫意业,修了,叫意密。身——结印;口——真言;意——观想。
人各不同,佛菩萨也有不同法门。人对容易相近的佛和菩萨叫本尊。怎么修法,结他的手印,讲他的真言,观想他的形象。到他入我,就是我入(即为本亲尊)。入我——加;我入——持。这样修法快得很,叫速疾显。
为什么有个加持,因为六大无礙。
四、不舍肉身成觉位
六大是般若的体,四曼是般若的相,三密是般若的用。
密教讲般若的不空,他有两句话: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意思是眼前的相就是道,事就是真,不是离开现实生活有一个什么道,有一个什么法界,眼前的事就是道,就修行,处处是法门,处处是道。
般若分为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的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认识般若的实相,即用般若认识般若。
佛教最大的经卷600卷《般若经》,玄奘法师全部翻译完。600卷讲了十六会,最重要的是第九会、第十会。第九会是金刚般若会,是金刚般若——《金刚经》,是讲实相般若——讲空。第十会,是理趣般若,《般若理趣经》,是讲不空的。密教主要讲理趣般若。用不空来证空不空。他跟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前五大地、水、火、风、空,用肉身法门表示,叫胎藏界,是讲理的,讲色的。相对的金刚界是讲识的,讲智的,讲精神方面的。两部大法,一部讲修肉体,一部讲修精神;一部讲认识物质世界,一部讲认识精神世界。两部大法都是大日如来——毗盧遮那佛说的。毗盧遮那,意为遍照,无处不在,光明普照世界、众生、十法界,是借太阳比方讲的,大日如来,是一个整体法身。释迦牟尼是到人间的报身佛,大日如来是法身佛。六大性能都是大日如来的性能,都是从大日如来分流出来的。可以这样表示:
金刚界——月轮——心——智
胎藏界——莲花——肉体——色
太阳从东方出来,落在西方。人有本性,叫本觉。因为阿赖耶识开导到无明处,变成凡夫。无明叫无始无明。要修成觉悟,叫始觉。胎藏界表示本觉,金刚界表示始觉。胎藏界表示本有,金刚界表示修身。胎藏界本有本觉,自己證得;金刚界要修,要化他,这是两部大法门基本区别。
讲金刚界、胎藏界都是讲佛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更不是外道、凡夫的境界。所有密教境界,都是佛的境界,都是从事实上讲佛的境界,而佛的境界的内容,是大日如来法身佛的境界,是遍照境界。
因为胎藏界是自證的法门,金刚界是始觉修到本觉。胎藏界象日东升,金刚界是让太阳升起来;胎藏界东,金刚界西。
胎藏界的基本经典是《大日经》,是毗盧遮那佛的。
金刚界的根本经典是《金刚顶经》,是金刚各经的总称。《大日经》告诉我们怎样修肉体,《金刚顶经》告诉我们怎样修精神。前者教我们怎样认识物质世界,物质现象;后者教我们怎样认识精神世界,精神现象。这是两部大法的区别。但两部大法离不开,是相互关联的,是不二的。因篇幅原因,现将大意略述如下:首先讲教相、事相。教相是理论,事相是实践,修行方法。过去,对没有修密法的,什么也不讲。自日本權田雷斧传法,教相公开;但事相不讲,要傳承。
佛教不论那个宗派都是修戒定慧。密教讲戒定慧,首先要发菩提心,即觉悟心;成了是圆满心。要受戒,不然不能入壇。密教戒是三昧耶戒,是本等本誓,与佛的誓愿一样,跟佛发的誓愿一样的戒。在东密有十条(藏密十四条),最主要的是四条,做到四条,就是三昧耶戒。四条为:不应远离菩提心(觉悟心);不舍正法,不起邪行(起,不针对出家在家);于一切法不慳吝(看对象);不得不饒益众生(为众行)。
《大日经》的根本道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1.阿字本不生。
2.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3.如实知自心。
先说“阿字本不生”:
阿,梵文。密教很重视声音。我方真教体,清静在声闻。顯教《法华经》、《华严经》讲梵音,海潮音,都很重视声音。特别是密教,许多陀羅尼咒语都是声音,这个声音,在人类、宇宙是非常重要的法体的东西。
第二句话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密宗究竟讲的是什么呢?胎藏界讲在母体中怀胎为生命,生下来是活泼的生命,心和胎心是一样的。胎藏界表示心,用八叶莲花表示心。菩提心为因,因就是各种子,是求觉悟的。种子要发芽生根的,需要雨水、阳光等,才能发芽生根。大悲是根本,叫大悲心胎藏界曼荼羅。那么果实是什么,就是方便为究竟,究竟是什么,方便是什么?方便就是当前,当下如法做,就是方便。用各种方便法使众生得渡,方便就是究竟,究竟就是果。
什么是菩提心,在密教中龙树菩萨《金刚顶发菩提心论》对菩提心讲的很清楚,是三方面的内容:行愿、三摩地、胜义。行愿,愿很重要。佛教讲发愿,儒家讲立志。发什么愿,发成佛的愿,即是三昧耶愿,即发和佛、菩萨一样的愿,而照这个愿做,叫行愿,这才是菩提心,才有大悲这个根本,才能究竟。
三摩地是静心、菩提心,胜是道理,义为正义,非常奥妙的真理。可以这样表示:行愿——大悲、大行;三摩地——大定;胜义——大智。愿、行,愿是普渡众生,是大悲歌,包括了大悲,以观世音菩萨代表。行,大行,普贤菩萨代表;大定的智慧,地藏菩萨代表;大智,以文殊菩萨代表。
菩提心就是代表菩萨的种子,所以叫菩提心为因。
大悲为根本,佛教讲慈悲,不只是一般的同情心,是大慈大悲。什么叫慈,同等为慈,同体为悲。同等无条件。大慈表示的菩萨是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代表大悲的。大行——普贤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同心为悲不容易,你我一心一体,同喜同悲。佛教讲慈悲是无私的同慈同悲,无条件的同慈同悲,菩提心以以上三条为种子,叫三句义。
第三句“如实知自心”:说的是实相般若,佛的般若本来面目就是自心,你要如实知道你的自心,叫如实知自心。人们不知道自心,越来越迷惑,越烦恼。人心在哪里,密教就是修肉團心,你要如实知道你的肉團心。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影响你的心理。佛教讲要如实知道你自己的肉團心,自己的心。自心为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息不断,念就不停。人的息往往是不安定的,是乱的;念也是散的。人们的心经常处在“攀缘心”,东西南北胡乱想,是散位,不是定位。白天散位,晚上做梦,念头不停,末那识不停,散位、梦位、狂位,只有修持,才能进入定位。
呼吸跟念头有密切关系,呼吸顺,念头定。禅定就是用息法调呼吸,调念头,协调了,大脑不是兴奋、压抑,而是一种最安全的状态,身体内部自然调整,道家叫还精返神。
人的真心是什么,是阿字本不生。他的意思就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义的实质是如实知自心。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密教的心理学、生理学。
《大日经》最根本的意思是三个纲领。阿字本不生是三句义,三句义要义是如实知自心。如果用图像表示,就是胎藏界曼荼羅。
在这里,要明确三劫十地。顯教成佛要经过无数次劫。密教来得快,但是也讲初劫、二劫、三劫。初劫要破粗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什么是妄,就是末那识提的“我的”。过三劫,破三妄才能进入十地修行。所以,学了密教,修行就进入初地,初地密教叫发心地,顯教叫欢喜地。二地、三地到十地,都是修行地。到十地后修行就圆满了,进入等觉妙觉,进入佛地。所以初地发心,十地修行證佛果。以上分四个阶段,破三妄,进一地;进二地至十地;證佛果。證大日如来佛地。
为了表示修證流程,用修正法门渡众生,从内心大慈大悲分流出种种法门,渡种种众生,对应种种众生的菩萨像。中台八叶莲花,内證法门流出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一重,就是过三劫;二重就是破粗妄执,破细妄执;三重破极细妄执;第四重外加。
最中间一重用莲花表示肉團心脏,是胎藏界大日如来。八叶四方四佛四隅(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大菩萨。以主尊的下面为西,上面为东,金刚界相反。
第一重:中台八叶
第二重:遍知院、持明院。
第三重:观音院、金刚手院、释迦院、虚空院。
第四重:文殊院、除盖障院、地藏院、蘇悉地院、外金刚部院。
以上共十三院,每院菩萨不一样。例如释迦院是相向释迦的菩萨。种种菩萨,普渡众生。
这十三院可以分为三个部,中间叫佛部,一边叫莲花部,一边叫金刚部。金刚部叫菩提心为因,莲花部为大悲为根本,佛部为方便为究竟。三句话的实质是如实知自心;心是八叶莲花心,是阿字本不生。金刚部讲空,蓮花部讲不空,佛部讲空不空不二。金刚部是空谛,莲花部是假谛(不空是幻有),佛部为中谛。
曼荼羅讲真空和妙有。
中台院叫中台八叶院,最重要,其他院是这个院开出来的,是胎藏界曼荼羅的总体,表示人的九识。密宗讲第九识,叫庵摩羅识——清净识,是无丝毫染污的,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没有一点杂的东西。第九识就是胎藏界的大日如来,表示人本来是清清净净的。中台八叶,合起来讲叫心王——心所——心不相应——心所有——无为。法相宗把心归为100法。就是以上;归纳为五位;一位是八识——心王,其他各位是第八识所变,是第九识。四方是四个佛,跟金刚界曼荼羅不一样。
胎藏界用现在的话讲是现象界,金刚界讲本体。金刚界是心——心法;胎藏界是物——色法。胎藏界刚六大表示,金刚界用识大表示。用颜色表示,德性表示,作用——心是要大,成就就大,是成正比的。曼荼羅是轮圆具足的,不要执着。
在密教中修行的道路不同,有两种说法,两种法门。一种是中间,中间大日如来。一种是东方宝幢法。两种都对,不过条件不一样,说法不一样。
①本节摘录自吴立民《佛教·密宗·曼荼羅》,系吴先生在法门寺学术会上的讲话,由韩金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