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得天独厚,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它积淀了厚实的傳统文化,另一方面它又面对来自异域的印度佛教文化予以吸收。于是两种文化在这里结合、碰撞。清醒的理性意识、历史主义的华夏文明终于溶化了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形成了中国式的“人间佛教”。但宗教的传播实际上是文化的傳播,中国人在接纳印度佛教的同时也引进了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在改造印度佛教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本土的文化艺术,影响之广之深如同改变了遗传因子的新生儿。包括文学体裁、文风、词汇、艺术品类、审美标准……无一不注入新的内涵。而法门寺的文化艺术正是这种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法门寺这一狭小地区而言,影响最大莫过于苏若蘭的《璇璣图》了。
苏若蘭,名蕙,字若蘭,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357)。
相传若蘭自小容貌秀丽,聪颖过人,爱好广泛,相传3岁学画,4岁作诗,5岁抚琴,故有神童之谓。9岁起学织锦。10岁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精妙,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传闻,虽然若蘭不曾渐露圭角,然而一些富豪望族总是接二连三地上门求婚,但均被若蘭父女婉言谢绝。
一日,法门寺逢庙会,若蘭跟隨父亲上香游玩,在寺院附近的一个池塘边,遇见一英俊少年挽弓搭箭,一箭射去,凌空一只飞雁应声跌落地上。少年朝着池塘又迎发几箭,池塘里隨即漂起几只带箭的鲤鱼。当若蘭姑娘还沉浸在对这位少年的倾慕之中时,突见几个士兵捆绑着一位衣衫褴褛的壮汉,推揉前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隨后哭喊而来,其情之惨,目不忍睹。那位英俊少年见状,立即跨上前去劝解,兵丁们非但不听,反而轻动拳脚打起少年来了。少年动怒了,三拳两脚便将这几个士兵打散,救出了这位壮汉。并义赠白发老汉一锭白银,让其快速逃离。
若蘭见少年的义举,心动不已,遂即细问父亲这位少年是谁,父亲告诉她,这热血少年乃秦王苻坚的已故右将军竇真之孙,名叫竇滔。若蘭听后异常高兴。后来爱慕之心已不容她将此事一直搁置下去,便终于向父亲表露了自己的心迹。父亲托人向竇家提及亲情,竇家喜出望外,因其若蘭姑娘早已闻名遐尔,竇家唯恐求之不得,遂定了秦晋之好。竇滔与若蘭珠联璧合后,岁月流金,恩爱非常。竇滔出身于将门之家,自幼习文练武,文堪安邦,武能靖国,更兼眉宇间飞扬着一种英武之气,秦王苻坚倍加赏识,遂委任他以各种重要职务。他在任职期间,由于韬略过人,屡立战功,遂成了秦王手下的一员名将。不久,苻坚派他带兵攻打东晋,竇滔因厌其征战讨伐之事,便借故不从。苻坚一怒之下,将竇滔革职发配流沙(今甘肃敦煌一带)。竇滔临行,若蘭心如刀绞,牵衣顿足,凄凄送别,行至法门寺外池塘边不忍分离,见景生情遂吟道:“银箭昔日穿红綫,何故今朝断丝弦?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竇滔按捺住心中的悲伤,隨即安慰道:“阳春飞鸟嬉池边,边开壮士自回还。”情依依,意绵绵,相亲相爱难舍难离。送到村外,将要分手之时,二人更加悲伤。若蘭见秋叶飘落,一行大雁悲鸣,又吟诗:“瑟瑟秋风弧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野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竇滔又安慰道:“秋去冬尽春日暖,外有鸿雁送佳音。”
苻坚无情地拆散了这对青年夫妻,当地周原父老乡亲无不为之叹息。
竇滔走后,苏若蘭每天孤坐窗前,遥望西边漠漠天空,思绪万千;冬去春来,几度花红柳绿;鱼书不到,鸿雁无踪。每到夜晚,凝视天边明月,银河横空,一片茫茫。
为了将苦况中的心境跃然纸上变成一张力能回天的王牌,激情中,苏若蘭磨墨擺砚,写出自己的殷切思念。开始,每天写几首抒情诗,白驹过隙,年復一年,竟写成7900多首诗。至此亲人竇滔仍不见回还。
竇滔到敦煌后,也未跳出古人“饮食男女”的古训,天长日久,又爱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姑娘赵阳台。并将她纳屬偏房。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二月,秦王苻坚率兵10万,大举侵晋,并攻克东晋屬地襄阳,不久征南大将军苻洛发动了内变,举兵进逼西安,秦王苻坚急欲统一中国,与其局势形成反差,就起用流放在敦煌的竇滔,下诏委任他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
竇滔从敦煌回来时,带着宠妾赵阳台。怕因此而引起纠葛,便背着苏蕙把赵阳台安排在另外一个地方。开始苏蕙还不知道丈夫从敦煌带回来一位宠妾,和丈夫笃于琴瑟之爱,相安无事。后来苏蕙得知丈夫还有一位爱妾和自己争宠,一腔嫉火,油然而生,就直奔阳台住所,“苦加棰辱”。竇滔知道后,很是生气。阳台受辱后亦同苏蕙寻衅滋事,在竇滔面前不时进谗言,这样愈引起竇滔对苏蕙的不满。苏蕙虽然知书达理,但毕竟青春流露难忍失落感,心中由嫉生恨,以致夫妻反目。不久竇滔要上任,去后就和苏蕙断绝书信往来。
苏蕙独居在家,寂寞难耐,时间长了,思夫之念油然而生。回想起自己的任性,悔恨自伤,想给丈夫写信,又怕一纸书信不能表达自己一片挚爱之心,于是便专精独到地用五彩丝线织成诗文,把自己的一片衷情倾注其中。织锦诗文长宽8寸,841字,纵横反復,皆成诗章。诗锦织成后,托人送到襄阳。竇滔接到织锦回文诗,反復吟咏后,不觉泣下,因感于苏惠的一片貞情,遂把阳台送回扶风家中,盛礼迎接苏惠到襄阳,从此夫妻和好如初,恩爱愈重。
后来,竇滔战死沙场,尸体归葬于扶风故土,苏蕙不知所终。
关于苏蕙和她的《璇璣图》史书有载:
《晋书》卷96《列女传》云:“竇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循环宛转以读之,词甚悽惋。”
《文苑英华》载:竇滔字连波,“右将军子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伟秀,熟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尅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
据《隋书》经籍志四记载,苏氏著有回文诗8卷、织锦回文诗1卷。“屬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傳写”,独存。
《太平御览》卷815引王隐《晋书》云:“竇滔妻苏氏,善屬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因﹞诗寄滔,循环宛转,读之词甚悽切”。
《事类赋》卷10引臧荣绪《晋书》曰:“竇滔妻苏氏,善屬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寄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切”。
《文选》卷16江淹《别赋》云:“织绵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李善注:“《织锦回文诗序》曰:竇滔秦州,被徙流沙,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以赠之,苻国时人也”。刘良續注云:“织锦为回文诗,使成章句以寄于夫,思念别离,故泣尽影伤也。”
从织锦回文面世到宋元丰三年(1080),历代诗人题咏中所反映的苏蕙本事见于墨人骚客的诗作,例如梁元帝《寒閨诗》:“愿织回文锦,因君送武威”,《荡妇秋思赋》“妾怨回文之锦,思君出塞之歌”。北周,庚信《荡子赋》“合欢回文锦,因君寄武咸”。陈后主《长相思》“关山征戍何时极,望风云,绝音息,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织”等等。特别是武后之后的唐代诗人,如刘长卿《赋得》:“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戌宝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①。李白《闺情》“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代赠远》“织锦作短书,肠断回文结”。鲍溶《赠远》“辛苦关西车骑官,几年旌节客河蘭,欲和古诗成竇锦,倍悲秋扇损齐纨。”温庭筠《塞寒行》“心许凌烟名不滅,年年锦字伤离别。”曹唐《织女怀牵牛》“封题锦字疑新恨,抛掷金梭织旧怨”,李频(武功令)《古意》“虽非竇滔妇,锦字已成章。”刘兼《征妇怨》“曾寄锦书无恨意,塞鸿何事不归来”。专咏若蘭本事的,如张仲素《回文锦赋》:“昔竇滔之于役从军,伊少妇兮玉洁蘭熏,对鳴机以抽恨,织美锦而成文。”皇甫威《回文锦赋》:“彼美人兮懸陇云,念塞上之征客,回机中之锦文,千里驰心,十年誓志,相关山之延梦,托丹青而垂意。”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扶风平陵人,竇滔族人竇鞏《少妇词》:“梦绕天山外,愁翻锦字中”;《从军别家》:“如今便是征人妇,好织回文寄竇滔”。“苏竇班马”是右扶风四大望族,焉有不知前辈轶事。又如赵嘏《昔昔鹽二十首·织锦竇家妻》:“当年谁不羡,分作竇家妻,锦字行行苦,羅纬日日啼。岂知登陇远,祗恨下机迷。直候阳关使,殷勤寄海西。”嘏虽山阳人,但长期流寓长安、渭南,靠近苏蕙乡里。从这些诗题和内容看,多是“万语千言皆怨别”(晁補之《调笑·回纹》),归于“思妇”、“戍妇”一类的闺怨诗,而不是弃妇之词。元丰年间,孔平仲《题织锦璇璣图》(五首)、王观《题织锦图上回文三首》、苏轼《次韻回文三首》、秦观《拟题竇滔妻织锦图送人》等诗作,皆写及苏蕙其人其事。②
后世对璇璣图诗读法的研究颇下了一番功夫。
从形式上看,一幅仅长宽8寸的方锦中,用五彩丝织成841个字,安排得那么巧妙,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虽然有人指出它“迁就成句,殊多勉强”,但这样巧妙的安排,其智慧确是惊人。它虽然不是回文诗之始,但它在回文诗中构思最奇特、最巧妙。在苏蕙之前,就有傅咸、温嶠等人写过回文诗,又有苏伯玉之妻写过盤小诗。傅咸、温嶠等人的回文诗,今已失傳,我们不得而知;而盤中诗只能旋读,不能回读,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回文诗。苏蕙吸取了前人回文诗的长处,创造了一种不仅能回读,而且能左右旋转读、纵横反復读的回文诗体。
苏蕙将回文诗织于锦上,故曰《织锦回文》。武后首称《璇璣图》,以后此名最著于世。
何谓璇璣?璇璣者,星名,指北斗魁第四星。汉王逸《九思·怨上》云“谣吟兮中髲,上察兮璇璣。”北斗,一年四季绕北极星作有规律的旋转运动。作者取名璇璣,暗寓星移斗转之意,以示可周流回转而读之也。所以《晋书》称《回文旋图诗》。
织锦回文诗的读法,比较困难。苏蕙把回文诗织成后,许多人看不懂,苏蕙笑着说:”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唐时,据武则天《织锦回文记》中说,可以从中读诗200余首,但读法失傳。到了宋代,因原诗色彩脱落,后来流传不復施彩,所以迷其句读。北宋李公麟、黄伯思和南宋朱淑贞都对织锦回文诗进行了研究。根据李公麟对织锦回文诗写的《再叙》中介绍的读法,读诗仅百余首,施彩法也和后来大不一样。黄庭坚诗中虽然说“千诗织就回文锦”,但它究属文学夸张语言,并非真能把织锦回文诗读千余首。到了明代,对织锦回文诗读法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明孝宗时起宗道人把璇璣图诗分解为七个分图,一个图一个图地解剖分读,读诗达3752首。后来康万民、康禹民弟兄两人又增加了新的读法。康万民增读诗达4206首,其中主要在起宗道人第三图读诗中增读诗3788首。据康万民《煮字斋增读回文诗》载:起宗道入所遗,或于韵学有未尽谙乎,余用古韵,而读益多也。”康万民又指出,起宗道人在图三中有的读法,只有章法,没有诗法,他自己在图三中的增读诗都是按古韵诗法读的。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扶风县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总数达9958首。
当代研究《璇璣图》的学者李尉先生总结了三种阅读法③:
(他)认为:《璇璣图》的结构是以三环为骨架,在环与环之间的间隔地带装入诗群。此外,在二、三环之间牵以系带,环和系带也部由诗组成。根据以上结构,图的读法可以按环、系带、诗群三块分别来读,这是第一种读法。在二环和三环另外24个相当部置以韵字,使退一字读成为可能。但退一字读出的诗不能回读。突破条块限制,交错去读,这是图的第二种读法。苏蕙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诗图璇璣”。“璇璣”,亦称“璇璣玉衡”,是古代一种天体观测器,可以隨天体的运动而旋转。苏蕙正是在旋转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字的。后人受此启示,在以上两种读法之外,又找到了一些特殊的读法,读出的诗,诗形上有旋转的特征。这是图的第三种读法。
根据以上三种读法,共可得诗14005首。
切块读、交叉读、旋转读这三种读法中,以交叉读所得七言诗篇最多,且隨时间之推移而愈来愈多,但以切块读所得的诗质量最好,最能体现苏蕙原作的意图。应该是基本读法。
具体言之:
一环内:八字,反復环读,得叠字四言诗一首:“诗图璇璣,如平苏氏”,说的诗题、作者及其籍贯;右边的诗,是对丈夫表示自己的坚贞之情的:“仁贤别行士,容华改衰颜,贞物知终始,松凋识岁寒。”
二环:为七言诗,正读、逆读和退一字读。
诗的内容,右、下两边,正读:“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羅。林阳潜耀翳英华,沈浮书札鱼流沙。”前两句,写的是秦州到襄阳之路:岩岸深僻、弯曲,高山峻岭嵯峨绵延;潭深水復,如同羅网,令人望而生畏。后两句,是说她自己心情抑鬱,如林中阳光被遮,花草的美丽隐而不显,而写给亲人的书信又如鱼沉流沙,难以到达。
左、上两边:正读:“麟凤兮远曠幽遐,神精少瘁愁兼加。辛苦惟艰生患多,殷憂缠情将如何!”苏蕙把她与竇滔比为麒麟、凤凰,由于麟凤分远,她精神短少、困病,加以愁闷。她感叹:人生旅途艰难,憂患无穷,深憂之情缠绕而不离,我将何以自处!
二三环的间隔地带:同样镶嵌着两组诗,四角的为一类,系三言诗。也可以读为四言诗、五言诗。四边的一组为四言诗,也可以读为六言诗。四角的诗,蛇形横读;四边的诗,在左右两边者竪读,顺上下两边的横读。但是无论横读、竖读,都要从中间开始,上下(左右)分读,中间三字共读两次。
四角的诗
右上角:“基克孝,敬是从;持所慎,念厥恭。疑悒远,家和雍。思克慎,敦节容;滋愚谗,肆顽庸。慈孝念,逊谦蒙。”讲的是治家的基本原则,留恋当初家中的温暖,对家庭现状表示遗憾,暗含着对赵阳台的指责。
右下角一块:说的是白天对丈夫的思念,自己排遣烦憂,和对凤巢鸠占的愤懑:“长君思,念好仇。伤摧容,发叹愁。厢东步,阶西游。桑圃憩,桃林休。扬沙尘,清泉流。翔孤凤,巢双鸠。”
左上角的诗:描写夜晚思念丈夫,从梦中惊醒的情景:“家无君,夜月娟。华容饰,谁为妍。葩耀色,英生香。斜日倚,泪沾堂。遐旷路,伤中情。嗟叹怀,梦所惊。”
日夜思念而不可得,于是就有了左下角,这首美丽的浪漫主义杰作:“飞轻身,寄浮云。辉光饰,宣彩文。帏孤凤,镜掩鸾。飞花乱,绿草残。归雁鸿,和阳春。微忱通,感明神。”
四角上的诗以左上角为例,读为四言者:“夜君无家,饰谁为妍?英色耀葩,倚泪沾裳。傷路旷遐,怀梦所惊。”也可以自右而左读为:”君夜月娟;谁饰容华,色英生香,泪依日斜。路伤中情,梦怀叹嗟。”读为五言:“月夜君无家,容饰谁为妍?生英色耀葩,日倚沾沾裳。中伤路旷遐,叹怀梦所惊。”也可自右而左读为:“无君夜月娟,为谁饰容华?耀色英生香,沾泪倚日斜。旷路伤中情,所梦怀叹嗟。”
其他三块,仿此。
四边的诗
上边第一行:“《周南》召伯,窈窕淑姿。《召南》周风,兴自后妃。”
第二行:“楚郑衛姫,《河广》思归。衛郑楚女,万节中闈。”
第三行:“长歌咏望,遐路逶迤。咏歌长叹,不能奮飞。”
第四行:“双商清调,歌我衮衣。清商双奏,硕人其頎。”
第五行:“弦调宫征,同声相追。宫调弦谱,感我情悲。”
第六行:“姿艳华色,翠羽葳蕤;华艳姿色,冶容为谁?”
左边,第六行:“積罪構恨,浸润日深。构罪积怨,其根难寻。”
第五行:“愆辜何因,备尝苦辛。何辜愆疾,集乎我身?”
第四行:“施天地德,品物濡春。地天施德,贵乎均云。”
第三行:“飘佩鸣玉,步之汉濱。鸣佩飘玉,风竹曳音”。
第二行:“爱间亲違,殊我同衾。亲间爱違,惑者改心。”
第一行:“弃故遗旧,君乎惟钦。遗故弃旧,诫在伯禽。”
右边,第六行:“所因祸源,膚受难明。祸因所恃,恣恶骄盈。”
第五行:“奸谗佞人,作乱帏庭。佞谗奸凶,害我忠贞。”
第四行:“赵嬖妾后,戒在倾城。妾嬖赵氏,飞燕实在。”
第三行:“班宠婕妤,乱輦汉成。婕宠班姬,义不苟容。”
第二行:“人致渐宠,盛炎犹荧。渐致人伐,用昭青青。”
第一行:“察微虑远,慎在未形。虑微察深,祸在防萌。”
下边,第一行:“心壮志違,愤激何施?志壮心违,一生苦思!”
第二行:“饰丽华美,俯仰容仪。华丽饰身,将与谁为?”
第三行:“惟盛有衰,无盈不亏。有盛惟替,无日不悲。”
第四行:“旧时往年,白日西移。往日旧游,倏忽若驰!”
第五行:“志衰悼感,憂情何资?悼衰志节,上通神祗。”
第六行:“封遗下体,作者成辞。下遗葑菲,采者无私。”
四边的诗,读为六言时,省去中间一字,上下或左右分读。以上边第一行为例:“周凤兴自后妃,召伯窈窕淑姿。”(省去中间的“南”字)。第二行:衛姬河广思归,楚女历节中闈。”(省去中间的“郑”字)。余类推。
二三环之间有八条系带 均系七言诗,正反飞读成诗。
正读,其一:“贞志笃终矢穹苍,钦所箴诫绝淫荒。秦楚间越隔土乡,辛苦君身客外方。”
正读,其二:“纯贞志一专所当,麟龙昭德怀圣泉。民生摧迅电流光,林西照景薄榆桑。”
三环:与二环相似,也是七言诗。正、回读和退一字读。如右边,正读:“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重华勋业昌。嫔溈降几配英皇,伦匹飘迹沉江湘。”回读:“湘江沉迹飘匹伦,皇英配几降溈嫔。昌业勋华重妙贞,唐虞圣德怀智仁。”退一字读:“智怀德圣虞唐贞,妙重华勋业昌嫔。溈降几配英皇伦,匹飘迹沉江湘津。”退一字读出的诗,因为没有相应的韵脚,不能回读。这一点也与二环的情况相同。
三环诗的大意:上述右边诗,前两句明为颂舜,实喻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苻坚。
下边:“津河隔塞殊山梁,民下感曠悲路长。身微悯己处幽房,人之女体有柔刚。”
左边:“亲爱疏阔空远望,纯清志洁齐冰霜。新故惑意娘面墙,春阳敷秀蕙蘭芳。”
上边:“蓁*(上艹下争)流脆激弦商,秦西发声悲摧藏。淳风和咏宜高堂,嗔憂增慕怀惨伤。”
著者十分佩服李尉先生的研究,由于他的解读让我们对“璇璣图”的形式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决非一般的文字游戏,而是女诗人苏蕙的才智和思想情感浓缩成“原子核”,所释放出无限的能量,令人常读常新,觉其奥妙无穷,历代墨人骚客对苏蕙及其璇璣图诗给予很高评价。唐代武则天亲自为它写了序言,推崇备至,谓其“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其文曰:
织锦回文记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竇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蘭。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行年十六归于竇氏,滔甚敬之,然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滔字連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熟悉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高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忤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
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棰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恨焉。苏氏时年二十一,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宜,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復皆成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名曰《璇璣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焉。滔省览锦字,感其妙绝,因谕阳台令谢愆,而具车徒,盛礼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著文词五千余言。屬隋季丧乱,文章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傳写,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龟镜焉。朕听政之暇,留心墳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蘭之多才,復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以示将来也。
继武则天之后,宋代李公麟称赞说:“观其宛转反復,皆才思精深融徹,如契自然,蓋骚人才子所难,岂必女工之尤哉?诗篇载驰,史美班扇,才女专静,用志不分,虽皆擅名,此为精赡者也。”
宋人朱淑贞《璇璣图诗》云:“亘古以来,所未有也。”明人胡应麟《诗藪》外编卷4谓:“若蘭璇璣图诗,宛转反復,相生不穷,古今诧为绝唱。”郎瑛《七修类稿》称:“文无可匹,真天壤间异人耳。”康万民谓苏氏“精意所聚于八面余言中,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羅,文词巨丽,兴寄超远,自是后才人韵士,曾未有方而效之者,此几非人为所能与矣”。李懋《叙织锦图》:“今观此诗,三言似急就,四言似千文,五七言似古选,首言英娥以比嫡妾,中反飞燕以比阳台,出入经史,反復成文。”董斯张《织锦回文记跋》云:“若蘭文生于精,创未曾有,思穷天汉,巧黜锦襄”,“令后来抽黄儷白辈,何处下手”。陈禹謨云:“异哉何物,笄禕而睿发巧心,一至是耶”(《说储》二集卷3)。清人谷应泰《博物要览》卷12誉“为绝世奇作”。陆*(上日下永)《历朝名媛诗词》卷3谓“其辞文之妙,精巧绝伦”,“纵横其间,反復进退,无不成章。此古今第一巧慧,流传至今不可没也”。
华浣芳《挹青轩自怡録》云:“织锦回文,千古绝调也。即问之天地鬼神三教圣人,谅亦必不能再作一章,岂世之文人墨士可得而望见乎,然后知闺閣中始有奇才也”。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说:“织锦为文,循环为诗,其工巧无比,古未有也。”郭沫若对璇璣图虽无直接的评论,但对苏伯玉妻《盘中诗》曾著文说:“三言诗而能如此生动者,实为仅见,且为女子所作,排列亦见巧思,可与前秦竇滔妻璇璣图的回文诗比美”,也简接地推崇了苏蕙。日本人泽田总清《中国韵文史》说:“在一方纵横不过八寸的锦上,织成诗文二百余首,她的巧妙与才能的优胜,真是冠绝古今。这诗,纵横反復,各自成章,实在是诗界空前的奇观”(王鹤仪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白寿彝《中国通史》都提及苏若蔺和她的璇璣图。④
苏蕙的杰出贡献,在于以下几点:①她开创了特殊文体回文和回文文学;②推动了我国七言诗的发展;③促进了唐代闺怨诗的繁荣;④开启了文学织锦的先河;⑤对汉字文化圈内的日、朝、越产生了一定影响;⑥为我国文学艺术增添了创作题材;⑦对当地民风民俗和当代旅游業产生积极影响。⑤
兹録《璇璣图》回文诗一束以饗读者——
《璇璣图》回文诗一束
1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
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
葩粉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2 仁智怀德,德圣虞唐。
真妙顯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圣配英皇。
伦匹离飘,飘浮江湘。
3 邵南周风,兴自后妃。
衛郑楚樊,万节中圍。
咏歌长叹,不能奋飞。
齊商双发,歌我衮衣。
曜流华冠,冶容为谁?
情征宫羽,同声相追。
4 怀所离经,伤路旷遐。
君房帷清,朗容饰华。
光珠曜英,谁感思多。
5 诗情明显怨,怨义兴理辞。
辞丽作比端,端无终始诗。
6 寒岁识凋松,贞物知始终。
颜丧沦华容,仁贤别行士。
7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8 仁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
钦所感想忘淫荒,心憂增慕怀惨伤。
9 智怀德圣虞唐真,妙显华重荣章臣;
贤惟圣配英皇伦,桑榆薄景昭西林。
10 智怀德圣虞唐真,志笃终誓穹苍钦;
岑幽岩峻嵯峨深,微至嬖女因佞臣。
①明俞安《诗隽类函》卷65题作《戌妇》
②丁胜源、周汉芳《前秦女诗人苏蕙研究》,载《法门寺文化研究·文学艺术卷》
③李尉《“璇璣图”及其后的艺术波澜》,载《法门寺文化研究·文学艺术卷》。
④⑤丁胜源、周汉芳《前秦女诗人苏蕙研究》,载《法门寺文化研究·文学艺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