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始传西域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西域”之称始于汉,原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宣帝时,置都护、治所在乌壘城,去阳关2700余里,于西域为中。其范围包括今新疆大部分地区。无论从历史上讲,或就现实而言,佛教传入西域即为傳入中国之始。

    印度阿育王跨国弘法时正值我国秦汉之际。当时的西域是何等情形呢?《汉书·西域传》载:

    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

    皮山以南,国或贫小,气匄无所得。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驱畜盡然。又有三池、盘石阪,道狭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畜坠,未半阬谷盡靡碎;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

    按《后汉书》所言,西域是自然条件恶劣的不毛之地。司马迁叙述西域36国情况云: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以西,去漠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薄陶(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舆匈奴同俗……。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舆月氏大同俗……。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

    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臨西海……。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媯水南……,其东南有身毒国。①

    司马迁《史记》中提及的大夏是中亚细亚古国,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是溝通西域与印度的中介地。身毒国即天竺、古印度的别称。《后汉书·西域傳》云:“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唐代高僧玄奘认为天竺、身毒、賢豆皆是音译之讹,“今以正音,宜云印度”②。

    考古资料表明,古大夏地区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便已有水平极高的佛造像艺术,并已出现佛教圣地。大夏僧侣既懂大夏语,又懂印度语,他们将佛教文献向西域传播。③

    当时,“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④而佛教自西东来,主要以大月氏和罽賓为转输之地。史载:

    大月氏为匈奴所灭,遷于大夏,分其国为……五部翎侯。后贵霜翎侯邱就却攻灭四翎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賓,悉有其国。邱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⑤

    汉明帝永平三年,迦腻色迦王君大月氏,雅響佛法,会五百僧侣于罽賓,为四次集会,佛教徒多来集于大月氏。维时,北印度为佛教之中心,自西、北两印度,经中亚,囊括葱岭以东、于闐、疏勒诸国,故天山南路未几佛法遂昌。会中国汉明帝出,锐意辟疆,与西域之关系滋密,佛法与中国境,浸获东渐之机。⑥

    大月氏一支所建立的贵霜王国,当他们接过阿育王弘法的衣鉢,重回西域故土传播佛教,这也是佛之一大因缘。

    罽賓,汉代时疆域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是佛教大乘派发源地之一。时与“罽賓烏弋山离道”相通,路线是自皮山国(今新疆皮山)向西南通罽賓(今克什米尔一带)和乌弋山离(今阿富汉西部一带)。

    在西域地区,和田是南线丝绸之路的枢纽,有学者认为,“由于印度移民区与阿育王皇帝的一项佛教传教工作结合在一起,所以和田的建立可能是在公元前3世纪”⑦。这个绿州小国很早就已经是佛教文化中心。此外还有塔里木盆地、古鄯善国的米兰、库车、吐鲁番、敦煌等等,它们在公元前后一两个世纪成为佛教中心并进而成为佛教东渐中土的传输中心。

    ①《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②玄奘《大唐西域记》

    ③(德)克林凱待《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第129页,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④《后汉书·西域传》

    ⑤《后汉书·西域传》

    ⑥(日)桑原騭藏《东洋史要》

    ⑦《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第152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