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或者同时代的帝王图像绘制在佛殿中,以表达佛教对于君主的支持的答谢,或者为君主祈福。
帝王是理所当然要入佛画的,不依国主,佛法难立,佛教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帝王不仅仅对佛教有倡导之功,而且许多帝王自己就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这种现象自古有之。江南名士习凿齿(约逝于公元383年)在他的《与道安书》中盛赞东晋明帝(323-326)对佛的虔诚:“……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于言隐。玄祖唱乎无生大块,既唱,万窍俱怒呼,贤哲君子靡不归宗。”[1]习凿齿似乎谈到明帝画过一幅或几幅佛像,受过居士五戒,而且还是第一个这样做的皇帝。在《历代名画记》卷五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称明帝是一位善画佛像的皇帝。他所绘制的佛像挂在乐贤堂中,其后,由于这幅画的原因而使乐贤堂在浩劫中幸免于难。于是,崇佛的彭城王司马汯(死于342)遂建议皇帝给这幅画作赞。帝王与佛教、与佛画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由此,唐代将一些帝王的画像绘制在佛寺中是顺理成章的,既表示了对帝王的尊敬之情,又铭记了帝王对佛教的倡导行为。吴道子在安国寺北院门外绘制的梁武帝郗后图就是这个目的。而罔极寺中所绘制的唐玄宗的画像则有护佑唐王朝繁荣昌盛的寓意,因为玄宗时期这座罔极寺被改名为“兴唐寺”。
由于唐长安国际性交往的增加,一些异国王的面孔也出现在寺院壁画中。其中尉迟乙僧在奉恩寺中三门外西院北绘制有本国国王[2]及诸亲族。奉恩寺位于唐长安城的居德坊,原为尉迟乙僧的宅院,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尉迟乙僧因“深患尘牢”,遂舍宅为寺,出家为僧,故名。大中六年(852)改名为兴福寺。
[1][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佛教征服中国》第17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一说尉迟乙僧是于阗即今新疆和田人,一说是吐火罗即今阿富汗北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