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的一种宗教,后来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并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佛教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其如何变化,佛教作为宗教的特点始终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它与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否定现实世界,追求来世的理想世界。为达此目的,佛教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苦论”和“佛性论”最为突出。
一、“苦”与人类拯救的必要性
苦,是佛教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原始佛教“四圣谛”的头条。所谓苦,就是逼迫性,“逼恼身心名苦”①。苦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蕴聚。其中生苦就是指人出生的痛苦,佛经中将其分为五种,分别是受胎、种子、增长、出胎和种类;老苦,有两种,一是年纪增长所造成的痛苦,一是身体衰老所造成的痛苦;病苦也有两种,一是身体生病的痛苦,一是精神疾病的痛苦;死苦也是两种,分别是生病而死和意外而亡;爱别离苦,是说自己所亲爱的人,四处流散,不能在一起;怨憎会苦,是指自己所憎恶和与自己有仇怨的人本来应该远离,却时常不得不在一起;求不得苦,是说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得不到,因此痛苦;五蕴聚苦,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等遮蔽了人的本性,不能使本性显露,因此痛苦。
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苦的世界呢?佛教告诉人们,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们所处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不过是暂时的存在而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受制于因缘法则。所谓因缘法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所有的这些条件构成了事物存在的基础。条件存在,事物存在,条件不存在,事物就不存在。因此,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本质,当然也就不具有永恒性了。但是,我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将暂时的当作永恒的来追求,于是就产生了苦恼。“苦”是我们的处境,这与我们人类去苦求乐的本性不符,因此,需要改变这种苦的现象。改变这种现象无非是改变客观世界或者改变主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就是将娑婆秽土变成净土;改变主观世界,就是将自己心目中的秽土世界变成净土世界。无论哪种改变,都表明我们所处世界的不够圆满,因此,需要我们改变它,也就是我们必须把自己从这种“苦”的世界拯救出来。
二、“佛性论”与佛教拯救的可能性
世界是苦,我们需要摆脱它。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摆脱这个世界呢?释迦牟尼告诉我们,我们能。这个能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行。成为佛陀,就摆脱了六道轮回,也就能够获得永远的拯救。
佛性论是佛教中很复杂的一套理论,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但对于中国僧人而言,所谓佛性论,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这一点,我们在南北朝竺道生那里就可以看到苗头。道生的时代,《涅槃经》中有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说法。道生明确提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结果遭到当时坚持以佛典为最终根据的僧团反对。但是,这种思想毕竟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致,因此,一旦后来的《涅槃经》上有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说法,每个人都能成佛就迅速被人所接受。这套理论发展到后来,造就了席卷天下的禅宗。
人人都能成佛,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预设。在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是不能成佛的。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就在于他外在的欲望完全遮蔽了他的佛性。因此,能否成佛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素质。这样一来,又引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就是末法的观念。
三、末法思想
末法,是佛教的三法之一。按照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佛教的发展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正法、像法和末法。根据佛典的记载,三法存续的时间不同。《大集经·月藏分》中记载:“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讼,白法隐没,损减坚固。”这是比较明确的说明三法的思想。这是说,三法的时间分别是五百年。但是,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三法时间却是另外一种,天台宗的慧思说:“正法从甲戌年至癸巳年,足满五百岁止住。像法从甲午年止癸酉年,足满一千岁止住。末法从甲戌年至癸丑年,足满一万岁止住……正法住世迁五百岁。正法灭已,像法住世迁一千岁。像法灭已,末法住世迁一万岁。我慧思即是末法八十二年,太岁在乙未十一月十一日,于大魏国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生。”②慧思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后来的中国僧人的认同。正法五百年、想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的说法遂固定下来。佛教界经过对佛灭年代的考证,基本确立了中国已经进入末法的发展阶段。
除了理论上对末法的确立之外,现实的状态也昭示人们进入了末法时代。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发展得比较顺利,但是到这个时期,波折开始出现,典型的就是不断发生的法难。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六年(445),下令诛杀长安僧侣,焚毁佛像,全国废佛。次年,又下令各地官员焚毁佛像、经籍,坑杀寺僧。北魏境内一切佛像经典,全遭破坏,“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共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袅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③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次法难,不久,另一次法难发生了,这就是周武帝灭佛。周武帝的灭佛比魏武帝更厉害,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近遭建德周武灭时,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圣教灵迹削地靡遗,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凡经十年,不识三宝,当此毁时,即是法末”。④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认识到佛教末法时代的来临。
四、三种不同的拯救模式
面对末法的严酷环境,人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大体而言,主要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做法,一是三阶教的“无尽藏”,二是弥勒信仰的“新佛出世”,三是弥陀信仰的“念佛往生”。
(一)三阶教与无尽藏
三阶教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佛教宗派,它的创始人是信行法师,三阶教的显著特征是“无尽藏”思想。由于三阶教教义的特点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导致了当时政府的限制乃至取缔,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信行法师将一代佛说进行判教,依据时、处、机三个因素,将佛法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时间相当于正法时期,也就是佛灭五百年的时间内,处所就是一乘世界,也就是庄严净土,机也就是众生都是佛、菩萨阶位。第二阶段,信行称之为三乘佛法时期。也就是佛灭五百年以后至一千年或者一千五百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处所是三乘世界,也就是娑婆世界,三乘是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他们的根机不定,有的获得大乘阶位,有的获得小乘阶位。第三阶段也就是信行所推崇和自己理论所建立的阶段。按照信行的说法,这个阶段是佛灭后一千年或者一千五百年后的像法末期和末法时期,处所是五浊恶世,是秽土世界,人是具有邪见的不可救药的五种众生,所谓五种众生分别是佛不救、法不救、僧不救、众生不救、断恶修善不救。信行的三阶教就是对这个时代的应对,也就是说,在第三阶末法时期,只有信行的教法才能使人得到拯救和解脱,其余的法门均无效。信行所倡导的三阶教法就是从整体意义上说的“七法”和作为修行方法的“普法”八法,⑤但是使信行具有影响力的并不是他的这些理论,而是广为世人所知的无尽藏思想。信行的无尽藏思想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主导性的内容则是财物的施舍。在反映三阶教无尽藏思想的《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中是这样记载的:“小乘法中,唯明自利,大乘法内,自利利他,是故菩萨依大悲心立无尽藏法。六波罗蜜,檀度为初,四摄行中,布施为首。上同诸佛,内应法身,外利众生,穷尽法界。众生界尽,此藏乃尽。法身无尽,施行无穷。由境界常行相续,故立无尽名;究竟深广,含蕴一切,故名为藏。藏有轨仪,复名为法,故曰大乘无尽藏法。”这是强调布施的作用,而布施一般包括法布施和财布施,无尽藏强调的是财布施,财布施在《无尽藏法略说》中说有两种施舍财物法:一、总施,每天施钱十六分;二、总别共施(总别具行),每天施钱三十分。具体还有十六种无尽藏法,也就是具体的布施对象。所有的这些布施,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来布施三宝,也就是佛法僧,提供僧团活动的费用;一种是用来布施众生的,也就是布施给一般百姓,希望由此引发他们的佛教信仰,前者称之为敬田,后者称之为悲田。信行的无尽藏以因果报应进行宣传,引导大批的人士向无尽藏布施,一时无尽藏的财富剧增。其中比较有名的无尽藏是设立在长安的化度寺,“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后,钱帛金绣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名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藏内所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采取给,每日所出亦不胜数。或有举便,亦不作文约,但往至期,还送而已”。⑥
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既能满足普通百姓的信仰需求,又能使他们容易体现自己的虔诚。普通百姓虽然有信仰的需求,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因此,无法在义理上满足自己的信仰需求。三阶教的出现,可以使百姓通过向无尽藏捐献少量的财物而获得宗教上的满足。对于宫廷贵族而言,信行的三阶教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之门。对于佛教的信仰,他们在僧人面前是弱势的,但由于无尽藏的出现,他们就可以在心理上获得宗教上的优势。毕竟,财富是他们的强项,通过向无尽藏大量的捐献财物,他们便认为可以获得更好的拯救。这样,无论你是下层百姓还是上层贵族,无尽藏都能满足你的信仰需求,都能为你描绘一幅关于未来世界的美好画面。
(二)弥勒信仰与“新佛出世”
三阶教通过无尽藏法为痛苦煎熬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解脱之路,这条道路虽然简单却不能马上实现,它是指向遥远未来的。这个特点使其不能满足那些需要马上改变现状的人。他们需要在地上建立天国,而不是将希望放到未来。这种思潮的典型代表就是弥勒净土信仰。
根据佛经的说法,弥勒是未来佛,正在兜率天说法。他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共说法三次,每次都拯救无数众生。他所处的兜率天是一个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世界,能够往生到兜率天的众生将来可以随弥勒一起下凡拯救众生。因此,弥勒净土得到了信徒的欢迎。在南北朝时期,是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尽管弥勒信仰是指向未来的,但是由于具有弥勒下凡的特点,因此,人们信仰弥勒往往具有现实性的要求。如“愿皇帝陛下享祚无穷,父身延年益寿,将来生弥勒佛前,合门眷属普蒙十一余福,子子孙孙,咸受福庆。”⑦“太和六年九月十八日,磐阳人范寿造弥勒像一躯,自为己身婴疾,愿使精明,又愿居家大小不遭横夭。”⑧可见,弥勒信仰不是成佛,而是满足人的现实需求。而要满足这种需求,只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表明对弥勒的信仰,将来往生到兜率天净土去,另外一种就是弥勒下凡,他来拯救处于痛苦中的众生。对于第一种方案,是要来世才能实现,时间太久,而且不能解决现实的苦难。这就迫切需要第二种方案,于是弥勒的下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当时的法庆起义。
时冀州沙门法庆既为妖幻,遂说渤海人李归伯,归伯合家从之,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为十住菩萨。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识,唯以杀害为事。于是杀阜城令,破渤海郡,杀害吏人。刺史萧宝夤遣兼长史崔伯讨之,败于煮枣城,伯战没。凶众遂盛,所在屠灭寺舍,斩戮僧尼,焚烧经像,云新佛出世,除去旧魔。诏以遥为使持节、都督北征诸军事,率步骑十万以讨之。法庆相率攻遥,遥并击破之。遥遣辅国将军张虬等率骑追掩,讨破。擒法庆并其妻尼慧晖等,斩之,传首京师。后擒归伯,戮于都市。⑨
从这段关于法庆的起义中,我们要注意“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口号,很明显,法庆是以弥勒下凡为号召的,要率领大家改变不合理的世界。法庆能够在短时期聚集众多民众并且得到一些有地位人的支持,与他的这个口号是密切相关的。
弥勒信仰本来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生活向往的一种信仰形态,它是佛教信仰中一种很正常的形态。但是,为什么最终会发展成为人们起义的口号和工具呢?我想,末法时代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末法,意味着原来的佛教修行的方式不再可行,人们不再满足于原来的拯救模式,人们不满足于遥远的未来,他们要立刻实现天国。需要立刻的拯救。弥勒作为未来佛,将要下凡拯救众生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承认弥勒佛的现实性,实质上是对释迦牟尼佛的否定。因为,在末法时代之前,人们接受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它的指向是未来的。末法时代,从理论上宣告了这种指向的失败。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教法,以适应末法时代。弥勒下生拯救众生的理论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样,弥勒信仰就与末法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了。
(三)净土宗与念佛往生
弥勒净土信仰指向现实的特点,使得它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工具,于是这种信仰造成统治者的猜疑,最终导致政府的禁止。在这种情形下,另外一种信仰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弥陀信仰。
弥陀净土是佛教净土的一种,按照佛经的说法,释迦牟尼在说法时,有一名叫做法藏的菩萨在听法,他发下了四十八个宏大的誓愿,希望度尽天下所有的众生。后来,法藏的誓愿得到实现,他也成佛了。这就是阿弥陀佛,他所在的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一个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理想境界。弥陀净土得到了中国很多佛教宗派的信奉,但是将其发扬光大的是净土宗。
净土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它赖以成立的前提就是末法思想。末法思想是净土宗判教的基础。从末法思想出发,净土宗的祖师将佛的一代说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难行道,一类是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和易行道,是龙树菩萨的说法。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提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者”。北魏的昙鸾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认为难行道是指在五浊恶世、无佛出现时,求得不退转。但昙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谓易行道,就是只凭借着信佛的因缘,希望将来能够往生到极乐净土。他所要求的不是今身今世的出离,而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清净的极乐国土。因为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所以这就像行路,“乘船则乐”。道绰大师继承龙树、昙鸾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判教理论,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对一代佛教加以区分,提出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分别,从而发展了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什么是圣道门?在现实的娑婆世界凭借自身的力量,积极修行,最后证得无上之法的法门,就叫做圣道门。什么是净土门?积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凭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量,往生净土,入圣得果的法门,称为净土门。圣道与净土二门,都是佛所说,二者没有高低上下之分。但是没有高低上下并不等于对于所有修行的人都适应,修行必须对机,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方法。道绰认为,圣道门,离佛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而且道理比较艰深。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是没有任何可能性依靠修行此教而得到解脱。道绰引用《大集经·月藏分》“我末法时中,亿万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作为明证。在当今的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情况下,唯有净土一门可以使人得到解脱。所以十方诸佛大慈大悲,劝众生归信净土。纵使有的众生一生作恶,只要他临命终时,十声称诵阿弥陀佛名号,一切影响往生的因素就会自然得以消除。所以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的殊胜教门。道绰之后的善导,继承了道绰的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划分,进而提出只有净土一门才是末法时代的唯一法门,依据渐悟与顿悟的区别,认为净土法门是顿悟,而且是唯一的顿悟法门。
净土宗认为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可行,其他的修行方式一概不可行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在人的根机不好,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得到解脱,只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拯救,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宏愿,净土宗特别看重其中的第十八愿,即“设我的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⑩这就是净土宗称名念佛的由来,《阿弥陀经》在此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11)在末法时代,众生由于根机不好,是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但是,阿弥陀佛的怜悯,开出一个简单的法门,众生只要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在末法时代得到解脱。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下誓愿,只要众生念他的名字,就会获得感应,阿弥陀佛就会去解救他。
五、结 语
在佛教的教义中,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污秽的世界,也是一个不值得留恋的世界。释迦牟尼的目的就是通过他的教法,将众生从这个世界中拯救出来。因此,释迦牟尼的一切说法,其目的都是要拯救众生。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拯救的方式也不一样。末法时代的提出,为众生的拯救提供了一个新的背景。
末法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人的根机不好,也就是说不能依靠以往的方式获得解脱。在这种情形下,呈现了不同的拯救路线。信行的三阶教,以“无尽藏”的布施为号召,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拯救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上层和下层的信众都得到满足。但是,无尽藏毕竟是一种经济行为,它的兴盛破坏了政府的财政。同时,三阶教利用无尽藏从事社会救济工作,也破坏了政府的权威。因此,信行的三阶教遭到了政府的打击,最终落得了被禁止的下场。法庆等人的弥勒信仰,不依靠佛陀的拯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幸福。这给那些走投无路的穷人们以希望,也给某些具有强烈社会抱负的人提供了方便。这种弥勒信仰,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它要打破现有的社会秩序,这必然遭到统治阶层的镇压。因此,凡是打着“新佛出世”旗号的农民起义,都会遭到残酷的镇压。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弥勒净土的信仰,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净土宗的称名念佛,简单易行,为末法众生的拯救提供了简单的法门。同时,净土宗将希望放到死后的世界,这使其完全不对现有社会秩序构成威胁,因此,它也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也是如此。倡导末法思想的宗派中,只有净土宗的念佛往生获得了发展,三阶教和弥勒信仰逐渐消失了,失去了在佛教界的影响。
* 作者简介:王公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
① 《佛地经论》,《大正藏》卷26,第315页中。
② 《大正藏》,卷46,第786页下、787页上。
③ 《高僧传》》卷10《昙始传》,《大正藏》卷50,第392页中。
④ 《历代三宝记》,《大正藏》卷49,第107页中。
⑤ 参见杨曾文教授的《三阶教教义研究》一文,《佛学研究》1994年。
⑥ 转引自杨曾文教授:《三阶教教义研究》,《佛学研究》1994年。
⑦ 转引自(日)三石善吉:《中国的千年王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第67页。
⑧ 转引自(日)三石善吉:《中国的千年王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一版,第67页。
⑨ 《魏书》卷19上《景穆十二王列传·京兆王》,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版,第445—446页。
⑩ 《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12卷,第268页上。
(11) 《佛说阿弥陀经》,《大正藏》12卷,第347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