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又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三大宗教。现在,是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之一。目前,全世界的佛教徒大约有4亿人,以亚洲为主要的流传地区。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南亚次大陆,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在古代印度的流传分为四个时期,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原始佛教时期,主张君权神授、政教合一的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以种姓制度约束社会。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得到了民众的欢迎。释迦牟尼认为,人生和社会充满了痛苦,人们在业报轮回中无法得到幸福,只有认识到佛法的真谛,按照佛说修持,才能断绝轮回,到达幸福圆满的涅槃境地。佛祖去世后,佛教教义在恒河流域广泛传播。由于佛祖的教说都是以口传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流传地区的不断扩大,对戒律和教义的解释产生了分歧,随之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佛教由初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逐渐分裂为数十个更小的派别,各自进行自己的研习,理论体系不断严密、完善,通过修习戒定慧三学来得到阿罗汉果位成为比较普遍的共识。到了公元前1世纪,进入大乘佛教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张众生都有佛性,应该以菩萨行来普度众生的思想盛行。这一派自认为能运载更多的人到达涅槃彼岸,得到解脱,是“大乘”,理论上以中观和瑜伽行学派为代表。6世纪之后,婆罗门教以及民间崇拜的思想逐渐渗入佛教,进入密教时期。以高度组织化的真言密咒和修行仪式为特点,认为手结密印、口诵真言、心作观想的“三密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8世纪以后,印度西北方的伊斯兰教向东、向南发展,而佛教逐渐失去了主流的地位。到了13世纪,佛教在印度已经基本消失。至19世纪,由一些反对种姓歧视、反对迫害贱民的人士发起,佛教又重新开始在印度恢复。
印度佛教很早就向外传播,以不同的语言流传亚洲地区。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支持下,佛教分南和北两条路线向外流传,形成南传和北传两大系。南传系的国家和地区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我国云南,也称上座部佛教。北传佛教又分两支,一支是汉语系的我国广大地区以及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地,称汉传佛教;另一支是藏语系的密教,首先传入我国的西藏地区,然后又传至蒙、满、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在不丹、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国也有流传,俗称喇嘛教。
汉语系的佛教在我国形成时间较早,流传范围也大。佛教约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传入,传播路线有海陆丝绸之路、滇缅道和吐蕃道。这三种路线形成了我国佛教的三大支系。丝绸之路是传播的主要路线,形成了汉地的大乘佛教,并继续向外传至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地。滇缅道的传播形成了上座部佛教,吐蕃道的传播促进了藏传佛教的流传。
陕西地区最早接触到印度传来的佛教,并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译传中心。关中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佛教经丝路向中国内地传播最近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到五代时期,陕西地区一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镇,中外僧人云集,寺院林立。以宗派的形成为标志,印度佛教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大教的格局由此定型。五代之后,虽然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东移,陕西失去了中心位置,地位下降,佛教的传播中心也向东、向南转移,但在方向上并没有新的变化,反而在宗派性上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