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的创始人是著名的高僧玄奘,他除创立了法相宗之外,还是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评人判事非常严格的鲁迅先生把“舍身求法”者尊为“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卷六),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玄奘。鲁迅之所以给“舍身求法”的人以“中国的脊梁”的巨大荣誉,着眼点是在中国佛教的特征上。中国古代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其根本的宗旨是“普度众生”。为了“普度众生”的目的而“舍身求法”,这种精神对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值得尊敬并大力倡导。
玄奘(约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幼年正值隋末的动乱,父母丧亡,家庭贫困,跟随兄长生活并出家。十三岁时,朝廷下令试经度僧。玄奘年龄不合标准,但远绍如来的精神气度和聪颖异常的品质折服了官员,于是破格剃度。二十岁时,社会动乱加剧,玄奘离开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南下四川,在成都受具足戒。之后四处巡礼求学,先后在北方和南方请教高僧,如道深、道岳、法常、僧辨、玄会,学习摄论、毗昙、俱舍等。当时已进入唐代,全国统一时间不长,佛学并不发达,异说纷纭,于是玄奘萌发了亲自到印度去学习的念头。
太宗贞观元年(627),玄奘向朝廷上表请求出国求法,没有得到批准。后恰巧遇到大旱灾,政令松弛,于是玄奘冒险私自出关西行。在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开具公文向沿途的国家介绍玄奘,才使得比较顺利地通过大沙漠、雪山,到达了印度。玄奘在印度留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跟随戒贤大法师学习。五年间,学业大进,被推选为“十德”之一。之后玄奘巡礼印度各地,参访求教。后得到戒日王的赏识,在曲女城召集全印佛学家举行佛学辩论大会,以玄奘为论主。玄奘讲经论法,无人能难倒,众皆佩服不已。于是,大乘派的佛学家尊称玄奘为“大乘天”,小乘派的学者尊玄奘为“解脱天”。玄奘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的消息,传回了祖国。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谢绝了唐太宗请他还俗辅政的要求,在长安国立译场翻译佛教经典,并应太宗之请,写作《大唐西域记》。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逝世于坊州(今铜川)玉华寺。诏葬白鹿原。后迁葬兴教寺。
1954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印度,应印度总理请求,以玄奘顶骨舍利相赠。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隆重的受礼大会。中国代表赠送人民币三十万元,协助在那烂陀遗址建造“玄奘纪念堂”。
2005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传统,与印度达成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的协议。在“中印友好年”里,中印两国将举办一系列友好活动,其中最有标志性的活动就是对印度那烂陀“玄奘纪念堂”进行新的规划建设。两国商定,纪念堂的外部整修由印方负责,而内部的建设和装修布置由中方负责。为了准备这项活动,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已亲自去印度进行了考察,有关的装修工程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