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弟子和助手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玄奘的弟子和助手也就是最先接触法相宗理论,最先跟随玄奘学习唯识学的人。边翻译边学,在玄奘的指导下,这些人最先接触到新的思想,最先了解法相唯识的奥义。

    玄奘译场在存在的约十八年零七个月中除了译主玄奘之外,还有多少助译的学问僧参加过该译场的工作?史籍中没有完整的记载。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推算,玄奘译场的助译僧,或者说是曾进过玄奘译场担任过直接翻译工作的学问僧,其数量最少在六十名以上。这些人是玄奘翻译佛经的助手,也是玄奘的弟子。下面是主要的几位。这些人对法相宗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贡献。

    灵润  生卒年不详。俗姓梁,河东虞乡人。隋时从大兴城大兴善寺灵粲出家,习涅槃。仁寿造塔,送舍利于怀州。大业十年(614)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学生,并参与新翻经论。隋末变乱,潜隐蓝田化感寺。约唐初,充大兴善寺寺任。弘福寺成,复被召入。善涅槃、摄论,并各著义疏。在玄奘译场任证义,时间较短。后不知所终。

    法祥  生卒年不详。初为长安宝昌寺僧人。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入译场,司职证义。后移住大慈恩寺。先后参加译《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大毗婆沙论》等。其余事迹不详。

    神昉  生卒年不详。又称大乘昉,新罗人。初住长安法海寺。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入弘福寺玄奘译场,司职证义。后隶大慈恩寺,任笔受、缀文等,先后参加翻译《大毗婆沙论》和《缘起》、《本事》、《地藏十轮》、《大般若》等经。

    神泰  生卒年不详。本蒲州普救寺僧,亦于贞观十九年(645)奉诏入长安弘福寺译场,专职证义。后隶大慈恩寺、西明寺。参加译《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大毗婆沙论》、《大般若经》等。著述颇丰,有《俱舍论疏》、《因明论疏》、《摄大乘论疏》等等,以《俱舍论疏》最为称道,号奘师门下俱舍三大家之一。

    道因  (587—658)俗姓侯,濮阳人。曾从彭城嵩法师学习,博通三藏,名闻遐迩,后住益州多宝寺。玄奘译场开译,贞观二十二年(648)敕追赴京,止大慈恩寺。据《宋高僧传》记载,道因入译场后,“校定梵本,兼充证义。奘师偏奖赏之,每有难问,同加参酌。新翻弗坠,(道)因有力焉。”(《宋高僧传》卷二)高宗显庆三年(658)三月十一日,终于长安慧日寺。

    靖迈(或作静迈)  生卒年不详。西蜀梓潼人。本简州福聚寺僧,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征赴京城玄奘译场,司职缀文、笔受等职。后住大慈恩寺。先后参与翻译《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本事经》、《大般若经》等,终玄奘之世,助译不辍。著有《般若心经疏》、《十轮经疏》、《菩萨藏经疏》等,并以译场亲历所见,作《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后不知所终。

    慧立(615—?)俗姓赵,天水人。贞观三年(629)于豳州昭仁寺出家。慧立“博考儒释,雅善篇章,妙辞云飞,溢思泉涌”贞观十九年(645)征召入译场,任缀文、笔受等职,译《瑜伽师地论》、《药师琉璃光佛经》等。初住大慈恩寺,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又授西太原寺寺主,尝奉诏入内,与吕才辩论。羡慕玄奘之学行,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卷,后由彦悰签为十卷行世。

    玄则  生卒年不详。原洛州天宫寺僧。贞观十九年(645)创译,奉诏入长安译场,任缀文、笔受等职。后住西明寺,参与译《大毗婆沙论》、《十一面神咒经》、《阿毗达磨发智论》、《大般若经》等。其余事迹不详。

    玄应  生卒年不详。本长安大总持寺僧,文学学家。博览群书,穷讨本源,贞观十九年(645)创译,征入弘福寺译场,专司正字一职。后隶大慈恩寺。先后参加《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大毗婆沙论》等。著有《摄大乘论疏》、《辩中边论疏》、《大般若经音义》等,又奉敕作《一切经音义》,正本清源,传之后世。

    玄谟  生卒年不详,京城著名梵文学者。本住大兴善寺。贞观三年(629)大唐创译佛经,于大兴善寺置波颇译场,玄谟司职译语。玄奘译场创立,玄谟奉诏入弘福寺,专职证梵语与证梵文,译《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等。其余事迹不详。

    义褒  约龙朔元年(661)后卒,年五十一。俗姓薛,常州晋陵人。初游学于江南,见蔚于一方,“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糜”。适逢大慈恩寺玄奘译场搜擢人才,下敕征入,译《大毗婆沙论》,任正字。显庆三年(658)曾奉敕入内道场与道士李荣辩论。后周流诸寺,宣讲经论。卒于洛阳。

    普光  生卒年不详。师事玄奘于大慈恩寺,闻少证多,又称“大乘光”。从译场创立至玄奘逝世,普光一直担任笔受一职。奘师绝笔之作《咒五首经》,亦为普光笔受。先后参加《大毗婆沙论》、《解深密经》、《如来示教胜军王经》、《缘起圣道经》、《菩萨戒本》、《菩萨戒羯磨文》、《佛地经论》、《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蕴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及《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等,共二十七部经典的翻译。玄奘译场解散后,普光不知所终。

    嘉尚  生卒年不详。大慈恩寺僧,高宗时代奉诏入译场,专职笔受。先后参与《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显宗论》、《入阿毗达磨论》、《大般若经》翻译。及玄奘患疾,命嘉尚整理记录历年所翻经论,共译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命录俱胝画像一千帖,十幅俱胝像,写经、放生、燃灯,令嘉尚宣读。玄奘合掌欢喜称赞曰:“吾心中愿也,汝代导之,得没而无悔焉。”嘉尚聪颖好学,称为奘门四哲之一。

    窥基  (632—682)俗姓尉迟,长安人。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出家,初住弘福寺,后移大慈恩寺。高宗显庆元年(656)奉命入译场,专任笔受一职,是玄奘在玉华寺译场的主要助手,先后参与翻译《成唯识论》、《辩中边论颂》、《唯识二十论》、《辩中边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大般若经》。窥基也是奘门四哲之一,尤精因明和唯识,著述颇丰,有百部疏主之称。

    玄奘译场工作程序最主要的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译主玄奘的口语翻译和宣讲解释,第二个环节是译主将所译所讲整理为文字。助译僧们除少数人协助玄奘校阅梵本外,其余人都按分工职事的不同,参加文字整理的工作。在整理的过程中,若有歧义,助译僧有责任向译主提出,共同商讨,以求精确无误。译场所译出的一千三百三十多卷汉文经典先由这些助译僧整理抄写,由译主确定为定本,然后奏行流通。在流通的经本上,一般只署译主之名,间或也有署上主要的笔受者之名。

    这些翻译的助手虽然奉命入译场帮助玄奘翻译佛经,各负不同的责任,但玄奘是译主,又是朝廷尊重的“三藏法师”,这些人也就成为玄奘的弟子,大部分对玄奘执师礼。特别是担任笔受的助译僧,直接听玄奘讲解,更多地了解到法相唯识的理论,成为第一批法相宗的传承弟子。其中有四位比较出名,就是以“奘门四哲”著称的神昉、嘉尚、普光、窥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